世界級大師作序 93年後"清代四川第一家"續修族譜

2020-12-13 四川新聞網

  12月2日,《遂寧張氏族譜(續修)》頒譜會舉行,來自四川、重慶、遼寧等地的張氏族人及文史界學者、專家近200人參會。《遂寧張氏族譜(續修)》是繼1924年修譜後的一次盛大規模修譜,中間相隔93年。

  在中國民間,族譜向來有「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的傳統,因為各種原因,民間修譜自1980年代後才重新興起。這次《遂寧張氏族譜(續修)》重修,耗時3年多。呈現在世人面前的,是一部集文史界、譜學界之大成的譜書,無論是成書規模、編修隊伍,還是譜牒世系、史料內容,都相當厚重,遠超《遂寧張氏族譜》歷史上的各個版本。

  族譜全書130萬字,16開本厚達上千頁

  因歷史上出現了以清朝初期一代名相張鵬翮、元明清巴蜀第一大詩人張問陶為代表的多個名人,發源於黑柏溝的張氏家族在蓬溪縣、遂寧市,乃至四川、中國都非常有名氣。

  深入挖掘和研究張氏家族所承載的名人文化、移民文化、科舉文化、宗族文化、詩書畫文化等,成為張氏家族不少後人和當地文史界的一大要事。

  一般說來,中國民間族譜只在族人內部發行,數量和範圍有限。即使是現在,絕大多數編修的族譜都是內部刊物,《遂寧張氏族譜(續修)》則是由中國文化出版社公開出版並發行。

  《遂寧張氏族譜(續修)》全書文字多達130萬字,彩色插頁36頁,16 開本,正文982頁,加上插頁、目錄、卷首篇等,超過1000頁,精裝,拿在手上,感覺非常厚重。

  為編修這本厚重的族譜,專門成立了族譜編輯委員會,成員都是張氏族人中的佼佼者和遂寧當地的文史專家。

  《遂寧張氏族譜(續修)》全書分卷首、源流世系、繁衍世系、人物事跡、誥敕御書、科第仕宦、著述藝文、文物古蹟、紀事與未來、附錄10個組成部分。

  其中,繁衍世系部分佔的篇幅最多,這也符合中國族譜的編修慣例。

  《遂寧張氏族譜(續修)》記載,明朝洪武2年(1369),原籍湖廣省麻城縣孝感鄉白獺河綠柳村(今湖北麻城市龍池街道白塔河社區)的張萬,遷居入川,卜居在遂寧縣黑柏溝(今蓬溪縣任隆鎮黑柏溝村)。

  張萬在家排行第八。據張鵬翮記載,張萬當時是3兄弟一起入川的,一人住在銅梁,一人住在安嶽,張萬住在遂寧,死後葬在黑柏溝大樟樹灣,至今墓仍在,人稱始祖墓。

  但據另一部張氏老譜記載,當時張萬兄弟共6人入川,其中,老大在鹽亭,老二在中江,老四在安嶽。

  究竟是怎麼回事,已經無法考證了。因為在明末清初的戰亂中,張氏族人遭受了重創,明朝時編修的族譜等都沒有保留下來。

  進入清朝後,張鵬翮通過科舉考試,一路做官升遷,位極人臣,張氏家族才開始重新編修族譜。

  張隆溪胡傳淮當顧問,張清保領銜編修

  《遂寧張氏族譜(續修)》的顧問,是被稱為「中西方文化的擺渡者」、世界級華裔學術大師之一的張隆溪,以及遂寧文史專家胡傳淮。

  張隆溪是遂寧張氏後裔,張鵬翮的弟弟、定遠將軍張鵬翼的第八世孫,1947年出生於四川成都。

  1978年恢復高考後,一直堅持自學的張隆溪以「同等學歷」總分第一名,考入北京大學西方語言文學系英語專業研究生班,師從楊周翰研究莎士比亞,又經常受教於著名學者朱光潛和錢鍾書。

  1981年,張隆溪獲得北京大學英語文學碩士學位,留校任教。

  1983年,張隆溪赴美哈佛大學留學,1989年獲得哈佛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學位,同年受聘為美國加利福利亞大學河濱分校任教,1988年受聘為香港城市大學比較文學與翻譯講座教授至今。

  2007年,張隆溪受聘於北京外國語大學,擔任教育部「長江學者」講座教授。

  2009年2月,張隆溪繼馮至、夏鼐之後,成為瑞典皇家人文、歷史及考古學院的華裔外籍院士,也是目前該院健在的唯一一個華裔院士。

  2013年9月,張隆溪被選為歐洲學院外籍院士,擔任歐盟研究基金會審查委員。

  2016年7月,張隆溪在維也納召開的國際比較文學第21屆學會大會上,當選為國際比較文學學會主席。

  胡傳淮是蓬溪縣文井鎮人,現任蓬溪縣政協常委、文史委主任,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學會理事、四川省楹聯學會理事、中國散曲研究會會員、四川省詩詞學會會員、張船山研究會學術顧問、問陶詩社名譽社長、蓬溪縣家譜收藏研究中心主任等。

  多年來,胡傳淮致力於清詩、巴蜀文化、方志族譜和鄉邦文獻的整理與研究,出版專著70多部,發表論文、詩詞、文史隨筆300多篇,共計800多萬字。

  胡傳淮研究最多、最深的,是張鵬翮、張問陶及其所在的張氏家族。

  《遂寧張氏族譜(續修)》一書中,融入和收錄了胡傳淮長期以來對張氏家族的諸多研究成果。

  2015年11月2日下午,蓬溪縣張鵬翮文化研究會正式成立,86歲的張清保被選為首任會長,是《遂寧張氏族譜(續修)》編輯委員會的編委主任。

  張清保是張氏家族入川始祖張萬的第18世孫,出生於遂寧縣吉祥鄉(今蓬溪縣吉祥鎮)。1990年退休後,他時常追憶家庭和家族歷史變遷的情況,開始為張氏家族的事務奔波。

  2014年11月,張清保與族人商議,決定續修《遂寧張氏族譜》,並帶頭捐資3萬元。

  張清保的想法,得到了蓬溪縣政協、胡傳淮和張氏族人的大力支持和幫助。

  在張清保的推動下,蓬溪縣張鵬翮文化研究會得以註冊成立,並被大家推選為會長。

  此後,他不辭辛勞,不顧年老體弱多病,到處奔走,往返於遂寧、蓬溪、巴中、瀘州、安縣、成都等地,收集族人資料,幫助族人尋宗問祖。

  其間,由於有的張氏族人對此不理解,對他態度冷淡,甚至罵他是騙子,但他仍無怨無悔,繼續為續修族譜一步一步往前走。

  資料收集後,他又多次組織族譜編輯人員在彭州、成都、蓬溪等地討論研究,最終使得《遂寧張氏族譜》續修成功並公開出版發行。

  遂寧張氏族譜編輯委員會還有張氏家族的16位族人,都是張氏家族中的佼佼者和傑出代表人物,族譜具體由張清廉和張鴻執筆。

  張隆溪為族譜作序,寄望後世與時俱進

  《遂寧張氏族譜(續修)》中,收錄了此前雍正版、嘉慶版、光緒版和民國版的4個版本的序,張隆溪為本次續修族譜作序。

  雍正版張氏族譜序由張鵬翮撰寫。雍正3年(1725),臥病在床的張鵬翮口述了族譜的序言,不久後去世。

  張鵬翮在序中,簡要追溯了張姓的由來和繁衍播遷,講述了遂寧張氏家族的由來:在明朝時就「子孫繁盛,科第蟬聯,德澤綿遠,稱世家焉」。

  雍正版張氏族譜是張鵬翮發起編修的,他的大兒子張懋誠協助,目的是「使子孫知吾家之所自始」,讓後代「存孝弟(悌)之心,行仁義之事,出為忠臣,處為端人,為士者詩書,為農者勤儉,使稱為清白吏子孫」。

  嘉慶版張氏族譜序由張問陶的大哥、著名詩人張問安,撰寫於嘉慶12年(1807)十二月十一日。

  張問安在乾隆53年(1788)考中舉人,朝廷按例授予他教諭職務,但他沒去上任,而是寄情於名山勝水中。

  後來,張問安回家侍奉年老的母親,曾經在華陽、溫江書院講學。張問安與張問陶都是當時文壇的名人,號稱「二難」。

  張問安在族譜中也追溯了張姓的由來,引用《風俗通》《唐書·宰相世系表》中有關張氏的記載,明確所在的張氏家族是西漢開國功臣留侯張良的後裔。

  張問安有感於不修族譜將導致族人路上相遇如同陌生人的情況,希望這次修譜,能極大地改變這種情況。

  嘉慶版張氏族譜序由張知雄撰寫於光緒9年(1883)。張知雄是張鵬翮的第六世孫,恩貢出身,曾任彭縣(今彭州市)、長壽縣(今重慶長壽區)、馬邊縣訓導、教諭。

  張知雄在序言中透露了更多信息。早在明朝正德年間,張氏家族就編修了族譜,由兩個同鄉——南京工部尚書黃珂和武英殿大學士席書撰寫跋語,可惜在張獻忠入川後,「蕩焉無存。」

  進入清朝後,前兩次修譜都比較簡略。這一次,張知雄與堂弟張知銓一起重修族譜,本著「偽者正之,略者詳之,前未備而後復來者,則增之、益之」的原則,「披本以溯源,分支而別派。」

  民國13年(1924),張氏族人再次續修族譜,譜序由續修族譜主編、張鵬翮第八世孫張崇階撰寫,序中多了一些世態滄桑。

  張崇階寫道,早在清末時,張氏族人就提議續修族譜,後來因為改朝換代,此事就被擱置起來了。

  多年來,四川軍閥混戰,「歲歲幹戈」,續修族譜一事如果再拖延下去,「恐煙殘風熄,稽考無由」,後世子孫可能連祖宗都忘了。

  直到這一年,時局稍稍穩定下來,張氏族人再次提出續修族譜,推舉張崇階為主編。

  張崇階手裡正好有此前的老譜,遂依樣畫葫蘆,「前譜之未備者,增之;後所添之丁口,益之」,先前族譜中的諸多內容,「不敢妄參己見,別樹旗幟也」,體現出編修思想的嚴謹性。

  這一次續修族譜,由張隆溪作序,寫於2015年10月14日。

  張隆溪在序中回顧了此前4次編修族譜的情況,從國內形勢變化講述了民間修譜所遇到的問題和困難,但「近十數年來,姓氏族譜,復為國人所重視,良有以也。」

  在這樣的情況下,張氏族人續修族譜,成為必然。本次修譜最大的特點是,「清理族人數百年之支派流變,著力頗多,增廣亦夥。」

  另外一大特點是,以前的族譜都只記載男丁,如今男女平等,續修族譜把族人中的女性也記錄其中,「為之一新,今勝於昔也。」

  張隆溪最後提出自己的希望:「後世子孫更須努力,無論身處何時何地,何行何業,皆應傳承懿範,有所作為,庶幾可與時代並進,無愧於張氏後裔也。」

相關焦點

  • 時隔93年「清代四川第一家」續修族譜
    世界級華裔學術大師張隆溪作序,全書130萬字,16開本上千頁 時隔93年「清代四川第一家」續修族譜   12月2日,《遂寧張氏族譜(續修)》頒譜會舉行,來自四川、重慶、遼寧等地的張氏族人及文史界學者、專家近200人參會。《遂寧張氏族譜(續修)》是繼1924年修譜後的一次盛大規模修譜,中間相隔93年。  在中國民間,族譜向來有「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的傳統,因為各種原因,民間修譜自1980年代後才重新興起。
  • [附圖)千年周氏族譜驚現分水鎮
    一本刊行於清代道光年間、記載了中國第九大姓——周氏家族5000多年家族繁衍發展史的珍貴族譜,最近才被廣為人知。在安居區分水鎮大馬口村7組,69歲的卜孝良大娘和她的丈夫周俊明共同保有著這份珍貴的族譜。
  • 憑著熱情 大邑一群「門外漢」修族譜
    國史乃國之根本,家譜乃家之根本。無史不成國,無譜不成族。」這句話,基本上在古今所有家譜中,都會出現。家譜的重大意義和作用,不用贅述。今起,《華西都市報·四川百家姓》版面推出全新欄目「百姓擺譜」。不管是新修的家譜,還是有一兩百年歷史的老譜,只要裡面有值得講述的故事,都可到這裡來擺一擺,讓更多人了解修譜的故事、譜書中記載的先祖故事。
  • 家承丨長沙金井鄭家:95年裡「一門八進士」
    近兩百年間,鄭氏人才輩出,單1808年至1903年這95年裡,一門出了8個進士,「鄭家塅四十八棟花屋」因此聲名遠揚。 若不是中斷百年的族譜續修,這春往秋來的家承恐怕早已被人遺忘。我們找到鄭氏十五世族人,通過家譜從中找尋這星辰大海般浩瀚的家族奮鬥史。得窺那湖湘文化歷史裡的點滴關聯。
  • 他是我國清代著名的數學家,著作等身,可惜死於戰亂
    博覽疇人書,數年勤奮苦讀。後來以監生的身份入貢太學,曾經考取天文生。羅士琳在算學方面出於一代儒宗阮元門下,與阮元過從時間最長。阮元主政浙西時,開詁經精會,大師畢至,由此機緣,羅士琳得以結交一批同時代的精於算學的專家。他晚年被曾徵召為孝廉方正之士,但他以老病辭。 羅士琳懂西方的算學,曾言「曆法者曰憲法一隅。又思句股、少廣相表裡,而方田與商功無異,差分與均輸不殊。」
  • 煙臺威海青島都有哪些宋姓村莊,收錄在百年前的宋氏族譜裡?
    上世紀之初,隨著交通通訊條件的提升,膠東地區的修譜也進入一個小高峰期,不少姓氏都在清代基礎上續修家譜,尤其是對一些規模較大的姓氏來說,修譜的範圍也不再限於一村一縣,而是擴展到整個膠東區域。1918年,萊陽、文登等多個縣的宋姓村莊,就聯合編撰付梓了一本《宋氏族譜》,因其覆蓋範圍幾乎遍布膠東,後世多稱之為「膠東宋氏聯宗族譜」。按照族譜記載,這一大支宋姓尊奉宋信為始祖,宋信為元代人,原籍江西吉水縣,曾在般陽路(治所在淄川)任職,卸任後落戶文登宋村,後世子孫逐漸遷徙膠東各地。
  • 劉強東尋祖找出來的族譜,到底靠不靠譜
    2018年伊始,出生在江蘇宿遷的京東集團創始人劉強東發布了一則尋祖公告,令遠在千裡之外的湖南湘潭縣一下子「沸騰」了。公告只發出了一天,就有人曬出一份湘潭純塘劉氏五修族譜,同時傳出劉強東要找的祠堂位於湘潭縣花石鎮。誰曾想,半個多月過去了,兩支尋祖的主力隊伍在幫劉強東尋祖過程中,鬧出分歧,互相「掐架」,令尋祖行動暫時陷入停滯。
  • 【尋根問祖】尋廣東興寧贄公裔四世孫維新公脈族譜記載的外遷宗親
    「必榮、必華、必富、必德」,在雍正十三年,從祖居地興寧羅浮小岸村遷四川,(前兩代字輩:奇、乃,後兩代字輩:特、元)。其中彩章於光緒年一八九0年調雲南永北直屬廳司獄,一八九三年調補鎮沅直屬刑廳,續娶現任雲南安寧州知州長女張氏,生三子:玉麟、祥麟、兆麟。均未回原籍。 18、六世法榮公生十子:忠、信、篤、敬、瑢、珠、成、玉、旭、遊,其中只聯繫到敬、瑢、成、遊四子的傳人,且有部分族裔沒有入譜,其餘六子的傳人未能聯繫上。
  • 淺談DNA分子檢測技術應用於續修家譜的必要性和科學性
    史同雲 河北省鹽山縣小莊鄉東璋璧村家譜又稱家乘、宗譜、族譜、世譜等,是家族的歷史書。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外出務工機會的增多,續修家譜成了眾多家族的必要活動。但是天災人禍導致資料受損、老譜失迷,給續修家譜帶來了莫大的困難。如何解決這個難題呢?
  • 《劉氏族譜》字輩大全, 看看你的輩分有多高?
    1941年劉恩銓、劉名仁等重修北鎮《劉氏宗譜》記載,這支劉氏宗族本是漢族,原籍山東登州府棲霞縣俗名山後大戶劉家。至明嘉靖時,有第7世孫劉良臣,始創修芮城《劉氏家傳》,明萬曆時劉良臣的兒子續修。清康熙時,劉敏第十四世孫也即劉良臣的第七世孫劉士錫,再次重修《芮城劉氏家傳》…… 71、山西嶽陽一支 ……據清鹹豐時手抄本山西嶽陽《劉氏宗譜》記載,該支劉氏家族形成於明初,以劉美天為開基始祖。
  • 《劉氏族譜》字輩大全,看看你的輩分有多高?
    ,名、顯、文、登,清、時、懋、樹,維、國、興、宗……註:遼寧北鎮滿族劉氏:1941年劉恩銓、劉名仁等重修北鎮《劉氏宗譜》記載,這支劉氏宗族本是漢族,原籍山東登州府棲霞縣俗名山後大戶劉家。至明嘉靖時,有第7世孫劉良臣,始創修芮城《劉氏家傳》,明萬曆時劉良臣的兒子續修。清康熙時,劉敏第十四世孫也即劉良臣的第七世孫劉士錫,再次重修《芮城劉氏家傳》……71、山西嶽陽一支……據清鹹豐時手抄本山西嶽陽《劉氏宗譜》記載,該支劉氏家族形成於明初,以劉美天為開基始祖。
  • 譜牒文化丨基因檢測能不能證明族譜造假?
    除了合修族譜造假,還有種種原因家譜被毀或者沒有家譜,創修族譜,求大求全,不加考證,本著「儘量拉人頭的精神」修家譜,這種譜不會等到後人,三年五載後都會被人用基因檢測證明是「偽譜」,到時候處理起來就相當尷尬,扔垃圾桶吧,「譜書」中記載有父祖;供著吧,亂七八糟還有捏造的祖宗。
  • 泉州田野調查日記:村民為什麼要修祠堂、拜神靈
    李氏一世祖李肇永(名李斌)1404年自四川太平到福建永春,迄今已有611年,內碧、外碧村為李氏根源所在,李氏祖墳與全族的家廟祠堂所在地。在永春,李氏分布在太平村、太山村、冷水村、濟川村、霞林村、內碧村、外碧村,太平、太山、冷水為果齋房,霞林、內碧、外碧為恆齋房。
  • 城市筆記|辛苦修譜20年 七旬老人一己之力打造彭氏「終極家譜」(上)
    《史記》曰:譜乃家之史,史乃國之譜也。在中國,修家譜、撰方志,是一直以來的文化傳統。一本家譜,可窺歷史風貌。成都彭氏後人彭忠東,是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多年來在編纂家譜、人物誌方面,投注大量心血,成果甚豐。
  • 七旬老人20年修成「終極家譜」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採訪到彭忠東,聽他講述修人物誌的心路歷程。修繕族譜開啟了修志之路  彭忠東原籍廣安。他回憶,自己8歲的時候,有天看到家裡有一本粉紅暗花緞子硬殼裝裱的小冊子,但不知道是幹嘛的。「後來了解到這是父親手抄的《彭氏族譜》。」上世紀90年代,彭忠東調到成都工作。1994年,他的父親從廣安帶來了兩本家族族譜。
  • 《耀粵名族廣東族譜珍藏展》11月22日在廣州圖書館開幕
    名稱:《耀粵名族廣東族譜珍藏展》  時間:2014年11月22日至2014年12月30日  地點:廣州圖書館9F廣州人文館  由廣州圖書館和文仕文化博物檔案館聯合主辦的《耀粵名族廣東族譜珍藏展》將於明天(22日)開幕,它共展出數十件清代、民國的廣東族譜原件,其中包括廣東趙氏、黃氏、陳氏、餘氏、伍氏等族譜,涉及的名人包括伍子胥、趙匡胤、文天祥、陳子壯、李濟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