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遂寧張氏族譜(續修)》頒譜會舉行,來自四川、重慶、遼寧等地的張氏族人及文史界學者、專家近200人參會。《遂寧張氏族譜(續修)》是繼1924年修譜後的一次盛大規模修譜,中間相隔93年。
在中國民間,族譜向來有「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的傳統,因為各種原因,民間修譜自1980年代後才重新興起。這次《遂寧張氏族譜(續修)》重修,耗時3年多。呈現在世人面前的,是一部集文史界、譜學界之大成的譜書,無論是成書規模、編修隊伍,還是譜牒世系、史料內容,都相當厚重,遠超《遂寧張氏族譜》歷史上的各個版本。
族譜全書130萬字,16開本厚達上千頁
因歷史上出現了以清朝初期一代名相張鵬翮、元明清巴蜀第一大詩人張問陶為代表的多個名人,發源於黑柏溝的張氏家族在蓬溪縣、遂寧市,乃至四川、中國都非常有名氣。
深入挖掘和研究張氏家族所承載的名人文化、移民文化、科舉文化、宗族文化、詩書畫文化等,成為張氏家族不少後人和當地文史界的一大要事。
一般說來,中國民間族譜只在族人內部發行,數量和範圍有限。即使是現在,絕大多數編修的族譜都是內部刊物,《遂寧張氏族譜(續修)》則是由中國文化出版社公開出版並發行。
《遂寧張氏族譜(續修)》全書文字多達130萬字,彩色插頁36頁,16 開本,正文982頁,加上插頁、目錄、卷首篇等,超過1000頁,精裝,拿在手上,感覺非常厚重。
為編修這本厚重的族譜,專門成立了族譜編輯委員會,成員都是張氏族人中的佼佼者和遂寧當地的文史專家。
《遂寧張氏族譜(續修)》全書分卷首、源流世系、繁衍世系、人物事跡、誥敕御書、科第仕宦、著述藝文、文物古蹟、紀事與未來、附錄10個組成部分。
其中,繁衍世系部分佔的篇幅最多,這也符合中國族譜的編修慣例。
《遂寧張氏族譜(續修)》記載,明朝洪武2年(1369),原籍湖廣省麻城縣孝感鄉白獺河綠柳村(今湖北麻城市龍池街道白塔河社區)的張萬,遷居入川,卜居在遂寧縣黑柏溝(今蓬溪縣任隆鎮黑柏溝村)。
張萬在家排行第八。據張鵬翮記載,張萬當時是3兄弟一起入川的,一人住在銅梁,一人住在安嶽,張萬住在遂寧,死後葬在黑柏溝大樟樹灣,至今墓仍在,人稱始祖墓。
但據另一部張氏老譜記載,當時張萬兄弟共6人入川,其中,老大在鹽亭,老二在中江,老四在安嶽。
究竟是怎麼回事,已經無法考證了。因為在明末清初的戰亂中,張氏族人遭受了重創,明朝時編修的族譜等都沒有保留下來。
進入清朝後,張鵬翮通過科舉考試,一路做官升遷,位極人臣,張氏家族才開始重新編修族譜。
張隆溪胡傳淮當顧問,張清保領銜編修
《遂寧張氏族譜(續修)》的顧問,是被稱為「中西方文化的擺渡者」、世界級華裔學術大師之一的張隆溪,以及遂寧文史專家胡傳淮。
張隆溪是遂寧張氏後裔,張鵬翮的弟弟、定遠將軍張鵬翼的第八世孫,1947年出生於四川成都。
1978年恢復高考後,一直堅持自學的張隆溪以「同等學歷」總分第一名,考入北京大學西方語言文學系英語專業研究生班,師從楊周翰研究莎士比亞,又經常受教於著名學者朱光潛和錢鍾書。
1981年,張隆溪獲得北京大學英語文學碩士學位,留校任教。
1983年,張隆溪赴美哈佛大學留學,1989年獲得哈佛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學位,同年受聘為美國加利福利亞大學河濱分校任教,1988年受聘為香港城市大學比較文學與翻譯講座教授至今。
2007年,張隆溪受聘於北京外國語大學,擔任教育部「長江學者」講座教授。
2009年2月,張隆溪繼馮至、夏鼐之後,成為瑞典皇家人文、歷史及考古學院的華裔外籍院士,也是目前該院健在的唯一一個華裔院士。
2013年9月,張隆溪被選為歐洲學院外籍院士,擔任歐盟研究基金會審查委員。
2016年7月,張隆溪在維也納召開的國際比較文學第21屆學會大會上,當選為國際比較文學學會主席。
胡傳淮是蓬溪縣文井鎮人,現任蓬溪縣政協常委、文史委主任,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學會理事、四川省楹聯學會理事、中國散曲研究會會員、四川省詩詞學會會員、張船山研究會學術顧問、問陶詩社名譽社長、蓬溪縣家譜收藏研究中心主任等。
多年來,胡傳淮致力於清詩、巴蜀文化、方志族譜和鄉邦文獻的整理與研究,出版專著70多部,發表論文、詩詞、文史隨筆300多篇,共計800多萬字。
胡傳淮研究最多、最深的,是張鵬翮、張問陶及其所在的張氏家族。
《遂寧張氏族譜(續修)》一書中,融入和收錄了胡傳淮長期以來對張氏家族的諸多研究成果。
2015年11月2日下午,蓬溪縣張鵬翮文化研究會正式成立,86歲的張清保被選為首任會長,是《遂寧張氏族譜(續修)》編輯委員會的編委主任。
張清保是張氏家族入川始祖張萬的第18世孫,出生於遂寧縣吉祥鄉(今蓬溪縣吉祥鎮)。1990年退休後,他時常追憶家庭和家族歷史變遷的情況,開始為張氏家族的事務奔波。
2014年11月,張清保與族人商議,決定續修《遂寧張氏族譜》,並帶頭捐資3萬元。
張清保的想法,得到了蓬溪縣政協、胡傳淮和張氏族人的大力支持和幫助。
在張清保的推動下,蓬溪縣張鵬翮文化研究會得以註冊成立,並被大家推選為會長。
此後,他不辭辛勞,不顧年老體弱多病,到處奔走,往返於遂寧、蓬溪、巴中、瀘州、安縣、成都等地,收集族人資料,幫助族人尋宗問祖。
其間,由於有的張氏族人對此不理解,對他態度冷淡,甚至罵他是騙子,但他仍無怨無悔,繼續為續修族譜一步一步往前走。
資料收集後,他又多次組織族譜編輯人員在彭州、成都、蓬溪等地討論研究,最終使得《遂寧張氏族譜》續修成功並公開出版發行。
遂寧張氏族譜編輯委員會還有張氏家族的16位族人,都是張氏家族中的佼佼者和傑出代表人物,族譜具體由張清廉和張鴻執筆。
張隆溪為族譜作序,寄望後世與時俱進
《遂寧張氏族譜(續修)》中,收錄了此前雍正版、嘉慶版、光緒版和民國版的4個版本的序,張隆溪為本次續修族譜作序。
雍正版張氏族譜序由張鵬翮撰寫。雍正3年(1725),臥病在床的張鵬翮口述了族譜的序言,不久後去世。
張鵬翮在序中,簡要追溯了張姓的由來和繁衍播遷,講述了遂寧張氏家族的由來:在明朝時就「子孫繁盛,科第蟬聯,德澤綿遠,稱世家焉」。
雍正版張氏族譜是張鵬翮發起編修的,他的大兒子張懋誠協助,目的是「使子孫知吾家之所自始」,讓後代「存孝弟(悌)之心,行仁義之事,出為忠臣,處為端人,為士者詩書,為農者勤儉,使稱為清白吏子孫」。
嘉慶版張氏族譜序由張問陶的大哥、著名詩人張問安,撰寫於嘉慶12年(1807)十二月十一日。
張問安在乾隆53年(1788)考中舉人,朝廷按例授予他教諭職務,但他沒去上任,而是寄情於名山勝水中。
後來,張問安回家侍奉年老的母親,曾經在華陽、溫江書院講學。張問安與張問陶都是當時文壇的名人,號稱「二難」。
張問安在族譜中也追溯了張姓的由來,引用《風俗通》《唐書·宰相世系表》中有關張氏的記載,明確所在的張氏家族是西漢開國功臣留侯張良的後裔。
張問安有感於不修族譜將導致族人路上相遇如同陌生人的情況,希望這次修譜,能極大地改變這種情況。
嘉慶版張氏族譜序由張知雄撰寫於光緒9年(1883)。張知雄是張鵬翮的第六世孫,恩貢出身,曾任彭縣(今彭州市)、長壽縣(今重慶長壽區)、馬邊縣訓導、教諭。
張知雄在序言中透露了更多信息。早在明朝正德年間,張氏家族就編修了族譜,由兩個同鄉——南京工部尚書黃珂和武英殿大學士席書撰寫跋語,可惜在張獻忠入川後,「蕩焉無存。」
進入清朝後,前兩次修譜都比較簡略。這一次,張知雄與堂弟張知銓一起重修族譜,本著「偽者正之,略者詳之,前未備而後復來者,則增之、益之」的原則,「披本以溯源,分支而別派。」
民國13年(1924),張氏族人再次續修族譜,譜序由續修族譜主編、張鵬翮第八世孫張崇階撰寫,序中多了一些世態滄桑。
張崇階寫道,早在清末時,張氏族人就提議續修族譜,後來因為改朝換代,此事就被擱置起來了。
多年來,四川軍閥混戰,「歲歲幹戈」,續修族譜一事如果再拖延下去,「恐煙殘風熄,稽考無由」,後世子孫可能連祖宗都忘了。
直到這一年,時局稍稍穩定下來,張氏族人再次提出續修族譜,推舉張崇階為主編。
張崇階手裡正好有此前的老譜,遂依樣畫葫蘆,「前譜之未備者,增之;後所添之丁口,益之」,先前族譜中的諸多內容,「不敢妄參己見,別樹旗幟也」,體現出編修思想的嚴謹性。
這一次續修族譜,由張隆溪作序,寫於2015年10月14日。
張隆溪在序中回顧了此前4次編修族譜的情況,從國內形勢變化講述了民間修譜所遇到的問題和困難,但「近十數年來,姓氏族譜,復為國人所重視,良有以也。」
在這樣的情況下,張氏族人續修族譜,成為必然。本次修譜最大的特點是,「清理族人數百年之支派流變,著力頗多,增廣亦夥。」
另外一大特點是,以前的族譜都只記載男丁,如今男女平等,續修族譜把族人中的女性也記錄其中,「為之一新,今勝於昔也。」
張隆溪最後提出自己的希望:「後世子孫更須努力,無論身處何時何地,何行何業,皆應傳承懿範,有所作為,庶幾可與時代並進,無愧於張氏後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