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筆記|辛苦修譜20年 七旬老人一己之力打造彭氏「終極家譜」(上)

2020-12-13 封面新聞

封面新聞記者 何方迪 攝影報導

前人不修譜,後人不知古。《史記》曰:譜乃家之史,史乃國之譜也。在中國,修家譜、撰方志,是一直以來的文化傳統。一本家譜,可窺歷史風貌。

成都彭氏後人彭忠東,是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多年來在編纂家譜、人物誌方面,投注大量心血,成果甚豐。

全書1400萬字、編纂條目7256人、正文頁碼7172頁....彭忠東耗時20餘年編寫的《彭祖與彭家著名人物誌》,收錄了世界範圍內,三萬餘彭姓人士信息,時間跨度近5000年。

三年前,華西都市報曾刊登報導《四川百萬彭姓人始祖是彭祖》提到:在絕大多數四川彭姓人看來,彭祖是祖先。四川的彭山和彭州,因彭祖而得名。這個觀點也被彭氏後人彭忠東認可。

因此,在編寫《彭祖與彭家著名人物誌》時,除了收錄彭姓人士外,彭忠東還特別花了一卷的內容重描述彭祖與彭祖文化,從歷史考證的角度,力求證明彭祖文化有依據可尋。

9月12日上午,在成都錦江區一茶樓內,74歲的彭忠東和該書同姓彭的幾位顧問、編委商量著出版一事。擺在他們面前的,是共計8卷、淨重17.7公斤的《2018版彭祖與彭家著名人物誌》樣書。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採訪到彭忠東。聽他講述修人物誌的心血故事。

彭家聚會

從一本家族族譜開始的修志之路

彭忠東原籍四川廣安。他回憶,自己8歲的時候,有天看到家裡有一本粉紅暗花緞子硬殼裝裱的小冊子,但不知道幹嘛的。「後來了解到這是父親手抄的《彭氏族譜》。」90年代,彭忠東調到成都工作。1994年,他的父親從廣安帶來了兩本家族族譜。

看到族譜保存完好,彭忠東很意外,同時萌生了一個想法:用電腦打出來。憑藉在單位學習的電腦技術,彭忠東將兩本家譜列印成24頁紙。在族譜的序言裡,彭祖等彭氏名人和彭家耕讀傳家的理念第一次進入了他的視線。

1996年,年歲已高的父親給彭忠東提了一個請求,「能不能專門收集彭家的名人?」為了完成父親的心願,彭忠東先後去了四川省圖書館、市圖書館等地查閱彭氏名人,「我和哥哥抄了幾本回來,然後再錄入電腦列印出來。」就此,彭忠東的第一本人物誌誕生——《彭氏人物文錄》。

出於幫助族人深入了解本支家族,體味祖先奮鬥的歷程,彭忠東萌生了編著「彭氏人物誌」的意念。

彭忠東決定擴大範圍,「不止是收錄名人,還要包括士、農、工、商等階層。」彭忠東四處走訪參加彭氏文化研討會,儘可能多結識彭姓人士。2003年,彭忠東在成都牽頭成立了彭祖文化研究會籌委會,共同收集整理彭氏人物誌。

2008年,《彭祖與彭家著名人物誌》三卷本出版,他透露,身邊很多彭姓人找他買書。「我自己手上的一套也送給別人了,」彭忠東笑道。

因為身體原因,彭忠東打算暫時歇業。「雙腳腫的厲害,很難堅持。」每天在電腦前10多個小時錄入信息,讓彭忠東的身體逐漸吃不消,除了雙腿腫脹外,雙眼時常乾澀、流淚,難以堅持。上海一位宗人朋友建議他,一定要堅持編到第5卷。

彭忠東咬牙堅持下來了。在第5卷裡,收錄了部分涉案人士。他說,收錄這些涉案人員的目的,是警示教育後人。「希望後代不要犯錯,多走正道。」

編寫完第5卷後,彭忠東的手裡還握有6000頁的原始件。但他並沒有停止編寫叢書的行動。「這都是宗人提供的資料,我實在不甘心把這些資料扔了。」

相關閱讀

城市筆記|辛苦修譜20年 七旬老人一己之力打造彭氏「終極家譜」(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相關焦點

  • 七旬老人20年修成「終極家譜」
    彭氏後人彭忠東多年來編纂家譜、人物誌嘔心瀝血。   前人不修譜,後人不知古。《史記》曰:譜乃家之史,史乃國之譜也。在中國,修家譜、撰方志,是一直以來的文化傳統。一本家譜,可窺歷史風貌。  成都彭氏後人彭忠東,是一位74歲的老人,多年來在編纂家譜、人物誌方面,投注大量心血,成果甚豐。彭忠東耗時20餘年編寫的《彭祖與彭家著名人物誌》,收錄了世界範圍內三萬餘彭姓人士信息,時間跨度近5000年。
  • 常州彭氏家族從美國請回「家譜」
    原標題:常州彭氏家族從美國請回「家譜」 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各種彭氏家譜。檔案局提供流傳下來的彭氏家譜。溧陽《彭氏宗譜》就是一例,「彭」氏是溧陽大姓望族,其家譜本分東門、南門兩支,但其中南門一支的家譜早已被美國人收藏,而其產權屬於日本東洋文庫。在修編彭氏家譜的過程中,上海圖書館無數次施以援手,美國猶他家譜學會多次從中周旋,後經日本東洋文庫授權,修撰者,就拿到了美方複製的南門家譜的膠片,最終如願完成宗譜。
  • 常州望族彭氏家族 因何從美國請回「家譜」
    原標題:僅花120美元工本費中國素有「盛世修譜」的文化傳統,而家譜也被世界稱為「穿越時空的家族聚會」。近年來,興修家譜熱悄然升溫,僅常州就有400多個家族修了家譜,其中80%都是近5年修撰的。記者在溧陽市檔案館查閱資料時了解到,在這些家譜修撰過程中,還有很多有意思的尋脈插曲。
  • 名門修譜:無經費的家族,家譜如何修?(中篇)
    破損的舊家譜昨天我們說到了,沒有舊譜的傳承,是導致很多人不願意修譜,或者不主動修譜的原因。沒經費不修譜,也是很多家族不願意修譜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以前,有些的家族的祠堂有公產,大祠堂幾百畝幾千畝,小祠堂十幾畝幾十畝,收入用之於修祠、修譜、祭祀、掃墓、助學、濟貧。有的祠堂創造的經費過於豐富,甚至可以辦義渡、義塾、修橋、鋪路等慈善公益事業。在那種情況下,一個祠堂的收入就足夠支撐一個家族修譜的全部費用。
  • 尋根問祖,家譜中的一世祖追到哪裡最為合適?
    尋根問祖一直是我輩修譜人員的最大難題,不僅耗時耗力,而且結果還不能得到保證,讓很多想要修譜的老師雖然懷有修譜之心,但無奈之下只能放棄修譜。往往是出現一點線索,族人就要去當地進行考證,不僅耗時耗力,而且很折磨人。但錦秋一直覺得,尋根問祖一定要有一個限度,不能一直的往上追溯。從現在大量的家譜中可以發現,大多數家譜的一世祖都是始遷祖或者是始遷祖往下的幾代人。這就說明,從古代開始,編修家譜時,就已經有了一個範圍,從始遷祖進行編修。錦秋覺得應該有以下幾個原因。
  • 高淳楊姓後裔頒家譜傳家訓
    2019年2月16日,南京市高淳區椏溪街道新牆社區花牆門村楊氏宗祠內格熱鬧,伴隨著鞭炮聲和鑼鼓聲,在宗祠的戲樓上,楊姓後裔正在隆重舉辦頒發家譜活動。 據了解,花牆門村是一個300多戶村民的古村落,村裡楊姓村民悠悠傳承。今年74歲的楊永生老人顯得格外忙碌,作為楊氏家譜主編的他,今天這樣隆重的活動很開心。
  • 普通工人尋根數萬裡苦修家譜 14年拍幾萬張照片
    他粗略算了一下帳,14年來,他至少花了20多萬元。他並不是一個高收入者,妻子何蓉也只是在一所中學打工做校務。那為什麼還這麼執著?謝學成思量半晌,「是一種使命感吧。」他說,最初的目的只是修家譜,但這些年來,不斷地尋找,自己已停不下來。「每個線索,都包含著太多信息。」
  • 伍氏宗親一定要知道,為什麼要修家譜!【建議傳播】
    在我們國家,很多家庭都沒有家譜,這是人所共知的事實,因此,很多人對修譜這件事知之甚少,對宗族血緣親情,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都非常淡化、淡漠。如果一個家庭家譜毀了,或沒有家譜傳下來,更早的祖輩我們已無法了解、無法考證了,過去的事再也無法知道了。所以修家譜,也是一件承前啟後的大事。
  • 《我的尋根/家譜情結》——《家譜與尋根》代序
    而家裡只有一副神軸,還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祖父打聽到的三代祖宗姓名,找人寫上去的,如今已經被鼠蟲噬咬,破爛不堪。想修家譜,就要找老家譜。當得知老家譜已經燒毀無存,加上時間跨度大,資料難以搜集時,我臨時決定先做村史鎮志,對當地初步了解。當我把修鎮志村史的想法告訴別人的時候,大多數人認為以我一人之力是不可能完成的,更有不少人冷嘲熱諷,父親也勸我放棄。
  • 世界彭氏網──全國各地現有的彭氏字輩(一)
    原標題:世界彭氏網──全國各地現有的彭氏字輩(一) 一、海南省 01、海南文昌 字輩:正、業、修、智 02、陝西商洛丹鳳 始祖諱世才,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人,於明初洪武初年抵商,大約慕古契封地,敷教之明幫;四皓隱處,茹芝之高風,有感而來者乎。因卜居州東八十裡商山之陰,洛水之北,上(商)洛鎮開荒立業。以耕讀傳家,置基於上(商)洛鎮。
  • 家譜尋根·探源︱興家風 淳民風 正社風
    文丨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歐陽伶亞《青山彭氏家譜》封面近日,省彭祖文化研究會邀請專家舉行了「家譜尋根·傳承好家風」小型座談會,大家對如何傳承好家風暢所欲言,表示家庭是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
  • 坪山彭氏嚴守家訓清廉重教傳佳話
    彭氏後裔子孫遵循彭延年留下的《彭氏家訓》,立身、處世、為人、做事嚴守家風。石井彭氏清廉重教在當地傳為佳話,從這裡還走出了新中國首位農業稅專家彭曉帆,主持起草了新中國第一部《農業稅法》,被載入了龍崗客家民俗博物館客家群賢牆。 立身處事遵祖訓彭氏自古重家風 日前,記者來到石井彭氏宗祠走訪,宗祠入口處一棵300年的白麻子古樹依然婆娑盎然,歷經歲月洗禮的彭氏宗祠訴說著世紀風雨。
  • 「修譜說」一本完整的族譜一定需要這七個方面,你知道嗎?
    一、序言序言主要介紹家族源流、修譜意義、修譜過程和修譜人名。在《青山彭氏錫寬支譜》中序言是這樣寫的:如上圖所示,最開始介紹祖先彭祖「錢鏗」他的生平事跡,然後說出修譜的目的是:約定家訓「持正秉公、勤勞節約、讀書健身、行善積德」緊接著敘述此次修譜的人員:「由景字輩組織、出資、編撰和印刷。
  • 200年「彭氏族譜」現身全國僅1套 收藏者願贈
    華商網-重慶時報訊(記者 唐國利)昨日,兩冊川渝地區目前發現最早的木刻版《彭氏重修族譜》現身銅梁。《族譜》為清朝乾隆時期木刻本,記載了彭姓族人從漢朝大司空彭宣到清朝時期的宗族繁衍過程。因族譜為故人相託代為保管,族譜現在的主人願意將其捐獻給有緣分的彭氏族人。
  • 家譜三識:起源、格式、印刷!
    周代時期,家譜就已經以文字的形式出現了,並且家譜只存在於世族之間,平民是無法擁有家譜的,一直到唐朝的時候,家譜還在被官府所壟斷。到了宋代時期,官方的修譜傳統禁例才被打破,民間編撰家譜風氣開始興盛。家譜對中國各個朝代都有著不可忽視的價值。1、 歷史價值家譜,人稱「私家史記」。
  • 夏邑古城第一望族-彭氏家族的成功之道
    夏邑彭氏家族源於江西廬陵,明朝中期遷於夏邑縣,經過歷代彭氏宗親的持續努力,在夏邑縣逐步站穩腳跟,並成為夏邑縣歷史上的最大的名門望族。可以說,在夏邑縣厚重的歷史上,彭氏家族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以至於後來無人能超越。
  • 天一閣藏王氏、彭氏兩份雕版,記載兩個家族的興衰
    家族文化在近幾年裡越來越受重視,家譜在維繫人心、聯絡感情上的價值也就越來越受人關注。作為中國現存最古老的藏書樓,天一閣素來注重搶救和傳承傳統文化,近年來以「搶救老家譜,傳承新家譜」為工作重點,在家譜的保護徵集上不遺餘力。
  • 家譜中的精華——談名人的家譜
    筆者業餘時間在整理、研究家譜的同時,陸續收藏了一些名人家譜,今擇其要而羅列之。      「翰林總統」徐世昌的家譜      徐世昌家譜:《續修天津徐氏家譜》三卷,民國七年(1918年)「壽豈堂」鉛印本,徐世昌主修。      徐世昌(1855—1939年),北洋政府第五任大總統。
  • 彭氏集團「走遍中國30年」落地石家莊,百年目標再鑄基石
    ,彭氏集團已經成長為一個有格局、有擔當的企業,也正沿著「打造百年企業,成就百年品牌」的目標不斷前行。 CBO記者 朱聰 2019年5月12日,彭氏集團第九屆「走遍中國30年」大型盛會在石家莊國源朗怡大酒店舉行,彭氏董事長彭火先、彭氏營銷中心總經理成萍攜一眾高層,與來自全國各地的代理商、經銷商們齊聚一堂,共襄盛事。
  • 家譜並不是僅記載姓氏,完整的家譜有二十四項內容,你知道幾項?
    在人口急速膨脹的階段,保證宗族延綿不絕成為首要任務,此時出現的最重要的維繫工具就是我們所知的「家譜」,而時代發展之下,家譜也成為我們認宗尋源的重要依據。「國家修史,地方修志,家族修譜」,家譜承載的是一個家族的生命線索。其中最基本構成單位就是我們個人。中國人重視傳統道德,以孝為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