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古時期,生產力並不發達,為了更好地適應環境,人們往往聚集在一起,合理分工。隨著時間的發展,人們的生存標準並不只是簡單的生存,而是要更好的發展,於是形成以血緣親族為紐帶的人群聚,「宗族」由此產生。而周朝時期以「家天下」為目的的宗法制就是家族模式的最終極版本。在人口急速膨脹的階段,保證宗族延綿不絕成為首要任務,此時出現的最重要的維繫工具就是我們所知的「家譜」,而時代發展之下,家譜也成為我們認宗尋源的重要依據。
「國家修史,地方修志,家族修譜」,家譜承載的是一個家族的生命線索。其中最基本構成單位就是我們個人。中國人重視傳統道德,以孝為尊。家譜就起到飲水思源之用,上面不僅記載了家族的來源,更有歷史上整個家族變遷的過程。如今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人的名字中仍存在按字排輩的現象。但其中多數人已經不知道其根源何在,修家譜的往往是聲望頗高的老人。但是,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發現,朝代更替頻繁,唯有家族與世長存。從追根溯源的角度來看,家譜的重要性變得突出,那麼家譜到底都記載什麼呢?
從家譜標準格式來看,有「譜名、譜序、譜例、譜論、恩榮錄、相贊、姓氏源流、族規家法、祠堂、五服圖、世系、傳記、譜系本記、族產、契約文約、墳塋、名跡錄、任宦記、年譜、藝文、字輩譜、領譜字號、續後篇、纂修」二十四部分構成。雖然在記載內容多少方面,家譜之間也會有所差別,但是其格式大抵如此。而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則論屬姓氏源流、世系、及族規家法。當然,還有關注別具特色的內容的,如字輩譜和族產。
姓氏源流極為重要,是宗族傳承的重要依據。古時,戰亂、災情頻發代,而朝代更迭也較為頻繁。極容易發生避災避難帶來的人口遷徙,或是避諱改姓的情況發生。而姓氏源流則主要用來記載本姓來源,即使發生更改姓氏也會記載其中。而世系與其相搭配,主要以文字方式記載祖先的重要事跡。其內容大多以敘事為主,並不參雜土話及表格等形式。今人翻閱家譜,從這兩方面足以解決「我是誰」的世紀難題。
族規家法很好理解,我們常聽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就是指族規家法。「無規矩不成方圓」,族規家法往往由家族成員共同制定,根據時代變換也會進行添枝加葉。其主要目的都是相同的,就是為了約束和教化族人。當然,作為家譜很定不會記載十分嚴格的刑罰,只是家族約束勸誡而已。比如說勸人向善的節儉持家,溫良恭儉又或者是家規家法不一而足。在我們當前十分了解的顏氏家訓之類就是此部分。
除了上述三個比較重要的部分,備受關注的當為字輩譜,此部分又稱派語、派行詩、排行等,當前常見的按字輩排名則來源於此。字輩譜並沒有嚴格規定,大多數都是詩詞,或某些語句。當前三個字的名字中,第一字為姓氏,第二個字就按某種邏輯排輩,如果有家譜的人,這第二個字絕不能胡亂更改。當然對第三個字的約束並沒有記載,可以天馬行空地去嘗試。最後一個備受關注的當為族產,不為別的,只因此部分不僅詳細記載了族產內容,如田地數,房屋數。更重要的是會記載詳細的地理位置,你是不是也會動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