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蠟燭,而是一支暫時由我們拿著的火炬。我們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燦爛,然後交給下一代的人們。——蕭伯納傳承與延續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責任,其間包括種族、國家、家族等。因而,每個人生來接過火炬,傾其一生使得火光璀璨,繼而又匆匆交與後人使其得以傳承延續。於火炬而言,你我皆過客。
因此,國家、種族皆有歷史,家族源頭亦可追溯。那麼你知道你的姓氏的來歷、和你的字輩嗎?你家還有家譜嗎?
1. 姓氏
自古以來,血脈傳承與延續被視為人生的一大要事,即「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正是因為傳承,方才有了人類腳跨歷史千萬年的延續至今。
那麼對於一個家族而言,姓氏、字輩、家譜等便是一個家族藉為傳承的火炬,正是因此歷經歲月變遷的人方能以此為根據,認祖歸宗尋其源頭。其中,姓氏乃是代表著家族血緣的符號,姓源自於祖先,而氏則使得子孫有別。所謂「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
而在我國記載當中,單姓便有6931個,複姓即雙字及以上的姓高達萬餘。至于氏,則相較之下可有多層含義,如以國名為氏、以地名為氏、以姓為氏等。
兩者雖有相同之處,亦有所不同。相同之處在於皆為血脈親屬組織,而不同之處主要在於,姓所囊括的範圍更為籠統廣闊難以尋其源頭,相較之下氏或可追溯到祖先本人。
而一般每個姓氏的背後,都有著屬於它的緣由或故事。例如,媯、陳、田、姚、胡五姓同根同源,其血緣先祖同為舜帝姚氏。如這般一姓衍生多姓的不在少數。而姬姓作為上古大姓,由其所衍生出的姓高達411個,繼而再次衍生者不計其數。
因而,正是因為姓氏的存在,才使得一個家族的後世子孫,可以在千萬年以後,通過歷史來「認祖歸宗」。
舜帝姚氏
2. 字輩
字輩的存在是為了使同一家族之人可通過字輩來確定彼此之間的輩分,時常以體或是對聯的形式存在,與此同時在其中寄予美好的祝願抑或一個家族的來歷。例如, 「國正治朝,萬事學道,本在其中,運泰有兆,願復克家,滋大長保。」便是張氏孝友堂宣統年間族譜。
引申到我們生活之中,同輩之人,即兄弟姐妹各自的名字之中,常有一字相同,而這個字便是代表著一代人輩分的字輩。而因字輩的緣故亦引出不少令人啼笑皆非卻又肅然起敬的故事。
,在同一家族之中,有著不同的主脈支脈所構成,而這些不同脈系一直沿用著同一字輩,那麼便會因為婚嫁誕子的時間不同,而導致同一輩分之人年齡相差甚大。闢如,一個年過半百的老人若按照字輩來算要向一個尚在襁褓之中的小女孩叫「姑姑」。如此狀況生活之中極為常見,甚至猶有過之。
不過,對於極其重視血脈傳承的中國人而言,此類情況普遍不會覺得不雅,畢竟血脈之間的歸屬感註定了輩分是極為神聖的一件事情。
3. 家譜
相較姓氏、字輩等口口相傳,家譜無疑是最為精確的實體文獻。
它記載著同宗共祖、同一血緣關係之中的人物與事跡,對於我們後世之人「認祖歸宗」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與價值,同樣對於歷史以及民俗等多方面也有著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
例如,古代某一家族出現一位重要人物,登科及第、為官一方等光宗耀祖之時,除卻會福澤故裡、衣錦還鄉,更會修繕家譜,載入史冊等。
而在家譜之中亦往往包含著,一個家族祖先對於後人的教誨、訓誡等,將先人為人處世以及諸多方面的經驗以此傳承,幫助後人少走彎路。《顏氏家訓》便是南北朝時北齊文學家顏之推的的傳世代表作,其中包含著對於後人的諄諄教誨。
顏之推
而家譜的記錄方式則多是以樹狀圖的形式來記載,通過家譜我們可以逆著歷史河流而上追溯到每一位先祖,其中包含名字與事跡等,更能夠從中看出每一個時代變遷之下的人文、地理、生活方式等。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所謂家國情懷,本就註定了家與國之間的不可分割。因而,清代著名史學家章學誠更是把家譜與國史、方志並為一列。
「參天之樹,必有其根; 懷山之水,必有其源。炎黃同心,華夏一脈;血濃於水,葉落歸根。」中國家譜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夫家有譜、州有志、國有史,其義一也。」
正是因為無數家族的存在方才奠定了一個國家,亦正是一段段家族史方才凝聚成了整個中國的數千年歷史文明。
章學誠
然而,歷史變遷,時至今日,對於很大一部分人而言,他們的姓氏究竟起源於何處尚可追溯,但是字輩卻有所遺失,甚至對於許多家族而言族譜已然如若無物。這是非常令人遺憾的。
當然,沒有人會刻意的去造成這些,畢竟家譜的遺失就像是丟了親人的孩子,斷了根源的巨樹一般。究其原因,多是為時代變遷所影響,其中尤以戰爭最為主要。
戰爭的發生便意味著大批人的犧牲,同時也意味著大範圍的遷徙,而這這一過程當中,很有可能普遍會造成,一個家族之間的成員互相走散,繼而在不同的地方定居。正是因此,方才形成了我國各個地區姓氏駁雜的現狀。
那麼,你還知道你的姓氏來歷以及你的字輩嗎?家譜尚存否?若有,那麼無疑是幸運的。而對於沒有的人,不妨從歷史著手,或有所獲。
4. 「根」文化
中華兒女歷經五千年的歲月變遷,仍然可以追溯宗族之起源,銘記先人之往事,實屬不易。這在世界範圍是近乎獨一無二的。
首先,是因為我國最初便誕生出的血脈延續傳承之理念,將姓氏創造亦是將傳承的火炬點燃。
其次,我國作為文明古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而且在這一期間傳承從不曾斷絕過,此乃又一幸事。
另一方面,亦是因為我國自古以來由「孝道」衍生而出的根文化根深蒂固,方才導致了後人無論行至何處,對於先祖從不敢有一日忘卻。
根生於土壤,而人亦生於大地,兩者皆自大地汲取營養,繼而開枝散葉呈繁茂之勢。因而,無論人行至何處,對於自己的「根」,始終情有獨鍾。
例如,年邁之人時常面向一石一樹傷春悲秋,他渾濁的雙目之間所看到的,又豈是一石一樹?那些藉以憑藉的事物,對於他們而言如同「文物」一般,其間歲月留下的痕跡便是他們一步步長大成人的見證。
試想昔年間,他們父母健在尚未稚童,便是同一樹下,依偎於父母懷中,那些童真稚語、父母教誨似尤在耳,然故人已逝,唯此一物「血濃於親」,陪伴他走過一生。彼時,樹已非樹,石亦非石,而是親情的寄託,是他們曾經存在的「證據」。
然而現如今,日新月異的時代不斷推進便意味著的無數的地區換了「新裝」,對於許多老人而言,他們亦失去了聊以慰藉的「一石一木」。即便是對於我們年輕人而言,似乎童年時期的「遺蹟」也難以找尋。
人生在世,如白駒過隙稍縱即逝,對於我們每個人的誕生而言,都承載著祖祖輩輩幾千年的傳承,而當我們接過祖傳的「火炬」之時,亦不過是其中的一個匆匆過客,即便如此,亦應高舉火炬,以生命之璀璨,使此一炬光耀華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