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輩譜,又稱字派、行第、派序,用來表明同宗家族世系血緣秩序的命名字輩序列。我們的名字奉行傳統的「姓—名」形式,大多由一字姓與二字名所構成。姓為祖先遺傳;名字中的第一個字(如孔祥熙的「祥」字)是作為家族輩份的象徵,須按字輩譜所定;名字中的第二字(如孔祥熙的「熙」字)則按照父母的意願根據字輩譜自由選取為同宗族人所共有,大家都要按系譜取名,所以這類名字在民間又稱「族名」、「譜名」。
國人自古都講究過飲水思源、不忘祖根,為了讓子孫後代能了解自己是何人之後、來自哪裡,在取名時都是講究輩份的,而輩份的具體體現就是字派,通過字派,同族同宗者的長幼輩份就能一目了然。用農村人的說法,這樣取名才不亂輩、不亂派。
隨著中國獨生子女的出現與增多,男女比例失調,在不遠的將來,許多姓氏不但要成為歷史,很多字輩也將消亡。自五、六十年代以後,世人對字輩譜變得陌生,這種現象在年輕一代更是明顯。但其實字輩對一個人來說如同姓名一樣重要,按字輩可以追根溯源,找到自己的族人。這在古時候各個名門望族都是有著無數個字輩,每個字都有特殊的含義。
遼寧北鎮滿族劉氏:1941年劉恩銓、劉名仁等重修北鎮《劉氏宗譜》記載,這支劉氏宗族本是漢族,原籍山東登州府棲霞縣俗名山後大戶劉家。據先人傳述,與漢高祖劉邦、東漢光武帝劉秀均系同族,與宰相山東諸城劉墉更屬一派。明朝隆慶五年,又遷居海城縣前三臺子、新河屯兩處居住,直至今天,仍世代居此。到20世紀中葉,這支滿族劉氏已傳到第二十代,發展350戶2500多人,分布在前三臺子屯、新河屯、大二臺子屯一帶,為當地望族。族譜還記載,該族「移居盛京、安東、吉林、龍江、錦州、蓋縣、盤山縣等處之戶人口非常稠密,可以稱為興旺族耳」。這支劉氏宗族的一世祖劉忠死後葬在海山寨東北山,傳到六世祖劉德進,生子4人,後裔因此分為4大房。從一世到十五世「多以耕講工商為業,忠厚傳家。入軍政兩界充差者,率皆顯耀門第,頗極一時之盛」這個宗族在清嘉慶八年、鹹豐七年、民國三十九年先後編修了宗譜。
以前的人取名,字輩很重要,往往幾兄弟或者兄妹,中間那個字是相同的,有些字輩稍微特殊一點,是第三個字相同的,有的家族字輩更是特殊,是一代的字輩全部放在中間第二個字,下一代的字輩那個字就放在第三個字。舉個例子,魯迅兄弟,他們的字輩就放在第三個字,周樹人,周作人,周建人。到了現在,好多人取名都不那麼注重用字輩的字了,但是,當修家譜的時候,在族譜上的名字,依然會使用字輩那個字。那麼,字輩為何在族譜中如此重要呢?它的設立有什麼含義和意義呢?
因黃帝造車,任姓自稱軒轅氏、人皇、皇族,又因奚仲造車,尊稱奚仲為「皇祖」。西周初期,有謝氏、章氏、薛氏、舒氏、呂氏、祝氏、終氏、泉氏、畢氏、過氏這十個姓氏,都是任氏後裔的封國,是由任氏分支出來的。又據《左傳》上有一句話說:「不敢與諸任齒」,其中所謂的「諸任」,指的就是這十個姓氏,為西周貴族大姓,因此不敢與其爭辯,可見當時任氏族的顯赫。
有很多人表示都不知道自己的字輩是什麼,或者有些家裡根本就沒有家譜。字輩在古時候各個姓氏家族中是很受重視的,它代表了你在一個家族中的輩份。一般是一代一個字輩,這樣即使幾十年不見的遠方宗族成員,只要一看字輩也就知道輩份,稱呼也不會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