潁川陳氏伯萬公後裔 字輩錯亂探源

2020-12-13 騰訊網

陳氏文化 | 陳氏新聞 | 尋根問祖

字輩,也叫做字派,是指名字中用於表示家族輩份的字。單一的每個字輩有其精深的含義;若干單一字輩合組成的四言、五言或七言等短句則類似於詩,皆宣揚忠孝節義,蓄含祈福和美好的願望。文化底蘊深厚的執筆者,其字輩的組合可謂絢麗多姿的詩篇!

按字輩命名,始於漢,成於宋,盛於明。這是在我國傳承千年的重要取名方式,是傳統家族文化的重要內容,它能明祖宗、序昭穆、講孝道、尚倫理,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

據新化鵝塘明崇禎十五年(1642)三修譜記載,「元季賊亂,遺失湘鄉,……世系班次多所錯落。」且"家自為記,戶各為牒″。

清.道光庚子(1840年)"七修譜″載,"明以前譜牒殘失,無從檢閱″。

失譜之說同我族歷次修譜的記載是吻合的。可見,我族在明弘治癸丑(1493年)"首修譜″時,有關伯萬公後裔字輩的文字資料已經很少,憑口傳心記的字輩就難免會有出入。

據史書記載,元朝實行等級歧視制度,統治者曾頒布法令,禁止平民取名。(我直系先祖六七公、千一公、萬三公等等只能用數字取名,可作為例證。)元代暴政造成不少譜書被焚毀,故不排除明代以前各個姓氏的世系淵源皆有混指儀墓、妄附梁公之嫌。

又據新化鵝塘清乾隆四十九年(1723)六修譜記載,「永齊二支修於城東公寢,康公一支修於大坪公祠。」

"盛世修譜″。康乾盛世,修譜續譜之風盛行,伯萬公後裔的大支小支紛紛自立門戶修譜。

民國時期,"時局艱危″,兵荒馬亂,續修譜牒時收錄的族人資料極不完備。據1935年新化鵝塘"九修譜″載,"此屆與修者僅二十一戶,獲修者不及未修者之多″。

近幾年來,遠徙雲、貴、川、渝、鄂、桂等省的伯萬公後裔返湖南新化尋根覓祖者日益增多,然老譜上查無此人,修譜時漏修應該是缺失的重要原因。

新中國成立後的"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年代,修譜論輩曾被管理者視為搞階級調和,倘有不諱者,\\\\\\\\'\\\\\\\\'依靠對象\\\\\\\\'\\\\\\\\'要冒立場不穩的風險,\\\\\\\\'\\\\\\\\'成份高\\\\\\\\'\\\\\\\\'者則會被認定為\\\\\\\\'\\\\\\\\'階級復闢\\\\\\\\'\\\\\\\\'。

綜上可以看出,元代失譜,清代分支續修,民國漏修,以及建國以來近三十年對譜牒的錯誤認識,均是伯萬公後裔字輩錯亂的重要原因。

部分伯萬公後裔沒有按統編六十字輩第35代對接"惟″字輩,也是伯萬公後裔字輩錯亂的又一重要原因。

清雍正癸卯年(1723),永康齊三宗頭人於新化仲才公祠合議共修宗譜,擬定了統編六十字派:

1996《伯萬公宗譜》和2018《伯萬公文史》皆認定為清乾隆癸卯年(1783)永康齊合議共訂"六十字輩″,這裡疑有誤,至少應提前六十年。因為在乾隆癸卯之前,族人已經按六十統編字派命名了。如下圖,族譜中的陳惟金生於雍正三年,其五個兒子均是"今″字輩。

另有宗賢認為"六十字輩″早在明祟禎壬午年(1642)新化鵝塘"三修譜″時就合議共訂了,這有可能性。若按此說,則統編六十字輩的出現則又提前了幾十年。由於我手中無"三修譜″,因此按我支系族譜所載,暫定"六十字輩″是在雍正癸卯年合議共訂的。

儘管乾隆甲辰"六修譜″再次強調了"三十五代起惟字班各戶同遵″,民國二十四年"九修譜″以及1996《陳氏伯萬公宗譜》等譜牒也反覆強調了伯萬公後裔必須按35代對接"惟″,然而仍有不少的伯萬公後裔因為種種原因並未遵照執行。因此,估計明清以來的伯萬公後裔字輩版本有上百種之多。

就現狀看,有不接"統編六十字輩″的。如錦屏陳氏和宗榮公支系的部分後裔。

也有按三十二代、三十四代、三十六代、三十七代等代次分別對接的。例如永宗派文成裔就是按伯萬公32代接"惟″的。

還有用完了本支系所議字輩再接"惟″的,例如宗榮公支系的部分後裔。

竊以為,未按三十五代接"惟″的支系,應該各有其不同的具體原因,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可以理解的。

就以本支係為例來看,我入川始祖必安公(伯萬公第34代孫)於康熙四十五年(1703)率子孫入蜀,世世代代皆在窮鄉僻壤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1784年乾隆甲辰"六修譜″要求按三十五代接"惟″時,必安公已入川八十餘年了。因此,我必安公後裔按祖訓"一脈獨用″二十舊字輩,用完舊班後才對接了"惟″字輩。現已傳至伯萬公第49代"顯″字輩了。

我支持伯萬公後裔的字輩按第三十五代統一接"惟″字輩的作法,不糾結歷史,嚴以數位化為準。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分清長幼親疏,明白世系源流,促進伯萬公大家庭的團結。

具體操作來看,各支系的字輩以由贛遷湘始祖伯萬公為第一代,順數至本支系已經使用的最低輩份的代次,再對接統編六十字輩的相應代次就理順了。

例如:我支系的最低字輩是"顯″字輩,對應伯萬公是第49代"厚″字輩,新出生的嬰兒就應對接伯萬公第50代"繼″字輩了。

然而,網上所見的各支系譜所載的"六十字輩″又版本各異,讓修譜者難已適從。有的支系改動較小,有的支系作了較大的改動。

首先比較兩個權威版本:雍正癸卯譜(1723)和《潁川陳氏伯萬公宗譜》(1996)

後者比照前者,編委會就"採納族人建議″修改了"肇良讓舊″四個字輩。

我根據伯萬公後裔發到網絡的大同小異的字輩版本(不完全統計),對照雍正癸卯譜所擬定的六十字輩,出現差異的用括號予以了註明。

惟今能顯遠,

歷代(亙古、從古、自古、歷久、永久、立代)善名揚。

端自肇(開)基厚,

繼因衍緒良(長)。

量材(才)修正業,

素位守彝(奕)常。

禮讓(樂、義)家聲舊(振),

詩書世澤光。

香臺恢祖德,

義柱煥宗堂。

餘慶原星聚,

支延萬禩(祀、世、翼)昌。

現冒昧地對括號註明的各支系的改動談談自已的粗淺看法:

1,\\\\\\\\'\\\\\\\\'亙古\\\\\\\\'\\\\\\\\'、\\\\\\\\'\\\\\\\\'從古\\\\\\\\'\\\\\\\\'、「自古」、\\\\\\\\'\\\\\\\\'歷久」、「永久\\\\\\\\'\\\\\\\\'、「立代「,其實含義都相同,都是\\\\\\\\'\\\\\\\\'延續不斷\\\\\\\\'\\\\\\\\'的意思,或許是為了避諱而作了種種改動。感覺還是\\\\\\\\'\\\\\\\\'歷代"稍好一點。

2,\\\\\\\\'\\\\\\\\'肇\\\\\\\\'\\\\\\\\'字的本意就是開始、開端,故認為改用\\\\\\\\'\\\\\\\\'開\\\\\\\\'\\\\\\\\'更簡明。

3,"材″改用"才",似乎更好命名。

4,\\\\\\\\'\\\\\\\\'奕\\\\\\\\'\\\\\\\\'的含義是美麗,替換詞義單一、書寫不便的\\\\\\\\'\\\\\\\\'彝\\\\\\\\'\\\\\\\\'似覺可行。

5,\\\\\\\\'\\\\\\\\'舊\\\\\\\\'\\\\\\\\'改用\\\\\\\\'\\\\\\\\'振\\\\\\\\'\\\\\\\\',從該短句表達的意思看更為恰當。

6,\\\\\\\\'\\\\\\\\'禩\\\\\\\\'\\\\\\\\'同\\\\\\\\'\\\\\\\\'祀\\\\\\\\'\\\\\\\\',改用\\\\\\\\'\\\\\\\\'世\\\\\\\\'\\\\\\\\'更能表情達意和便於命名。

7,\\\\\\\\'\\\\\\\\'良"、\\\\\\\\'\\\\\\\\'讓\\\\\\\\'\\\\\\\\'二字,則屬於修譜執筆者參照譜諜版本不同的問題,不排除個別字系筆誤。

還有改動較大的六十字輩版本,這是個較難處理的問題。因為這不僅涉及個人能力,還涉及到在本族的話語權。

各支系根據本支系的實際情況對"六十字輩″作了改動,皆各自有其理由。

例如宗榮支系"民國二十三年(1934)四修譜″改動的理由是"與先代犯″和"不便稱呼″。

小結一下改動理由,還有"涉於僭越″的、有避國號或先帝犯的、有便於取名的、有避免同先代重複的……

此外,還有少數伯萬公後裔誤投了義門。

甚至還有不以伯萬公為一世祖的新化錦屏陳氏。

歸納起來,伯萬公後裔字輩的錯亂有下列原因:

1,不能統一。(散居各地,聯絡不便;陳氏後裔中,尚缺乏鄧小平這樣既權傾朝野且又重視修譜的\\\\\\\\'\\\\\\\\'重量級人物\\\\\\\\'\\\\\\\\'。)

2,不敢統一。(政治原因)

3,不願統一。(家族成見)

4,修譜者文化水平的差異。(水平原因)

5,抄寫筆誤以及印刷製版的失誤。

隨著民主進程的加快,為適應技術革命的飛躍和城鎮化的要求,我國的人口流動和遷移超過了以往任何社會。修譜論輩,就百姓來看,為了序長幼辨親疏拉關係;就管理者而言,為了外交(海外華僑尋親問祖)以及和諧社會的需要。因此,修譜論輩便悄然興起並逐漸火熱起來。就連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也於九十年代初親自審定了鄧氏96字輩。

字輩問題要求字字準確無誤,認真推敲,這對當前各支系爭先恐後的修譜活動至關重要。以前,各支系根據本支系的實際情況對字輩所作的種種不同的改動和對接,皆各自有其理由。我們沒有理由也沒有資格去責備先祖,重要的是利用現代社會網絡時代提供的方便,做好我們自已。

應該承認,伯萬公大家庭字輩的統一不是件容易的事,越往上清理,分歧越多,難度越大。正確的態度是"知難而進″,每個家族成員都應該積極參與,共同來完成這一艱巨的任務。

毋庸諱言,理順伯萬公後裔錯亂的字輩,風聞已久的正在編修中的"伯萬公宗譜″將起到扛鼎作用。

相信總祠管委會能廣邀賢能,任人為賢。尤其是主編,應飽學醇儒之宗賢方能勝任,才能在寫、編、校層層把關,認真鑑別和慎重採信,才能編修出質量上乘的"伯萬公宗譜″,促使字輩的統一。這樣,既為伯萬公添了彩,又免了他族笑話。

以上一孔之見,僅為拋磚引玉。

重慶市大足龍崗中學陳昌恆謹識

重慶市大足區中醫院陳昌仁審稿

相關焦點

  • 後唐平南功臣潁川陳氏伯萬公家譜
    弘揚陳氏優秀文化傳播正能量 傳家風丨揚正氣丨鑄族魂丨促發展 陳伯萬是陳姓家族中一個閃亮的亮點,南朝陳國皇族之後裔,生長於唐末亂世,佐李克用屢建軍功,又於後唐莊宗同光二年七十高齡,任武軍節度使兼湖廣都招討宣撫防禦使,率子孫四代奉旨平定南蠻,遂定居新化鵝塘。
  • 福建陳氏之最
    請點擊上面"潁川陳氏家族"加入陳氏大家庭!
  • 趙氏字輩大全(2017年8月更新)
    次子:趙元傑與父華甫公葬香山,我們稱香磨趙氏二分,三子:趙萬山按譜記載回江右及弟後遷河南,現在孝感找到了萬山的後裔,你好!我們始祖華甫公的祖源問題:一是按我們老譜記載(民國元年譜)說:華甫公是抃公九世孫,但經考證有凝問,二是又說是太祖的後裔,三是廣東趙國清根據宋史說是太宗的後裔。四是太湖章甫公考證說是魏王的後裔,因華甫公與章甫公是重兄弟,因此我們始祖的世系一直是個謎,煩請宗親幫我們查證一下。謝謝!
  • 福建陳氏了不起!99個福建陳氏之最!
    2、福建陳氏繁衍後裔最多的始祖——唐朝入閩始祖陳邕,定居南驛路南廂山,子孫在福建發展為南院派,亦稱太傅派,陳邕也被尊為「南院始祖」。第四、五、六代孫相繼遷入福州,後裔在福建境內支系繁多,是福建後裔最多的始祖之一,粗略估計近200萬。3、福建陳氏最具影響力的入閩祖——唐代開漳聖王陳元光,唐總章二年隨父歸德將軍、嶺南行軍總管陳政率府兵平定了閩粵邊陲騷亂。
  • 姓氏文化探源之申姓文化起源及其歷史名人有哪些?
    二是高麗王朝早期的申英美,時任杖志護長之官,其後裔分衍有殷風、全安、梨川、神川、谷城、朔寧、昌州、臣昌等數支本貫。實際上,雖然朝鮮人、韓國人皆稱鮮族申氏有一百零三支本源,實際上只有兩支本貫,即上述的平山、殷風兩支本貫。而這兩支申氏族人的先祖,皆是魏、晉時期遷居渤海國的漢族申氏族人後裔,屬於後被契丹遼國滅亡的渤海國遺民,根本就不是辰韓六個部落中任何一部之民。
  • 全國伍氏字輩收集
    湖南石門(九夥、車坊、白巖、黃花等村)伍氏(明輔堂) 醇公裔端厚公分支信公後裔揚珂公一脈:揚名天國,家傳文章,學修行立,永際其昌,忠孝發祥,祖德大光,維思一本,繼起長芳, 湖南石門維新  醇公後裔端傑公分支安廣裔 (明輔堂)天生祖宗善良,子孫忠孝永昌,世代萬年積德,本支千載芬芳,聲名盛美周漢
  • 潮汕陳氏風水名墓蜘蛛結網:剌史墓
    墓前墳埕寬闊,立有四柱三門的碑坊,匾額刻書,前「潁川發祥」,內「黃堂開基」。來源 |陳氏傳統文化會
  • 古人起名字都要有字輩,你還願意按族譜字輩給小孩起名字嗎?
    隨著中國獨生子女的出現與增多,男女比例失調,在不遠的將來,許多姓氏不但要成為歷史,很多字輩也將消亡。自五、六十年代以後,世人對字輩譜變得陌生,這種現象在年輕一代更是明顯。但其實字輩對一個人來說如同姓名一樣重要,按字輩可以追根溯源,找到自己的族人。這在古時候各個名門望族都是有著無數個字輩,每個字都有特殊的含義。
  • 隴西堂 火德公家譜 及部分後裔吊線圖,李氏家人必看!
    李氏系顓頊、皋陶之後裔,因任理官以"理"為姓。後世利貞因避商紂王殘害,逃至伊侯之圩,得食木子而生,為感"木子"救命之恩,遂改"理"為"李"。李氏後裔居於隴西,傳至李信公時皇封為"隴西公",後世沿襲"隴西公"侯,成為隴西望族。李氏郡望就在隴西,故李氏家族以"隴西世家"或"隴西堂"為紀。
  • 瀏陽第一位女院士陳文新與父親陳章甫烈士及其家族瀏陽澗口陳氏
    (七都大茅坪),如初公六世孫陳斌淑,原居江西豐城縣灠樹灣,明洪武八年乙卯(1375年)與兄斌伯、斌仲遷湘,落籍瀏陽西鄉甘棠,之後斌伯、斌仲遷善化,斌淑公復遷瀏陽澗口,為澗口陳氏始遷祖。斌淑公三世孫陳福仁、陳福義、陳福聰、陳福海、陳福興,衍為仁義聰海興五大房,仁房居石子衝和瀏陽山,義房居石子衝,聰房居瀠波塅(即濚波塅),海房居洞井灣,興房居邊山。
  • 四川石棉縣美羅壩廖氏先從廣東嘉應州興寧入川 系思明公後裔
    廖氏宗族 石棉縣美羅壩廖氏先從廣東嘉應州興寧入川 系思明公後裔她老家的雅安石棉永和的,她是"月"字輩。她發給我廖名揚編寫複印的族譜資料和石棉縣美羅鄉拍的祖墳照片,她想弄清楚這幕碑是哪個支系的。
  • 全國大部分夏氏可通用的字輩
    《中國夏氏通譜第一集》已明確夏氏通用新字輩為:   鑄鼎開華紀,治水利萬民,源自越紹起,嗣向宇寰榮,敬業崇先祖,修文振國聲,謙恭求進取,理智尚維新,賢哲如雲聚,英才應運生,聯宗逢盛世,永慶太平春   使用說明:   1、江西省中北部、湖北省中東部、河南南部、陝西省南部、安徽省西部等地夏氏譜
  • 世界彭氏網──全國各地現有的彭氏字輩(一)
    02、海南彭氏 字輩:昌時開俊業,治世發鴻財 03、海南省保亭縣 祖延年公,漢用公系,字輩:堯舜、禹湯文武及成康,以序傳來譜系彰,燕翼詒謀前有創,鳳鳴協佔慶其昌 05、閩東彭氏 始祖思邈公,字輩:科教興邦,瑞啟昇平,盛世興建,名立宜秉,崇德明時。
  • 鮑氏文化:鮑氏家譜文獻/字輩排行,請家人對照找下自己的字輩
    浙江紹興鮑氏字輩:「天心一目善 立志誠存德 亦世其榮昌」浙江嶺前鮑氏字輩:「必大日上山川秀,雲開萬象新;丹心榮國冊,鴻業振聲名」浙江臨海鮑氏字輩:「老思先人作合」。浙江寧波鮑氏字輩:「式序於斯英明作則」。
  • 宿命的悖論:論潁川荀氏對曹魏政權的態度
    荀氏叔侄是魏武「創業初期」的重要助力,曹魏謀主大抵來自潁川,以二荀為核心。荀攸充作隨軍謀主,而荀彧則負擔起「舉薦人才」的重任。 曹魏的政務型人才,粗略可分為三類。
  • 高淳楊姓後裔頒家譜傳家訓
    2019年2月16日,南京市高淳區椏溪街道新牆社區花牆門村楊氏宗祠內格熱鬧,伴隨著鞭炮聲和鑼鼓聲,在宗祠的戲樓上,楊姓後裔正在隆重舉辦頒發家譜活動。 據了解,花牆門村是一個300多戶村民的古村落,村裡楊姓村民悠悠傳承。今年74歲的楊永生老人顯得格外忙碌,作為楊氏家譜主編的他,今天這樣隆重的活動很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