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命的悖論:論潁川荀氏對曹魏政權的態度

2020-11-23 騰訊網

人情莫道春光好,只怕秋來有冷時。

荀氏叔侄是魏武「創業初期」的重要助力,曹魏謀主大抵來自潁川,以二荀為核心。荀攸充作隨軍謀主,而荀彧則負擔起「舉薦人才」的重任。

曹魏的政務型人才,粗略可分為三類。

一類是以東曹毛階為代表的「文吏」,即《求賢令》中的「高才異質者」;一類是以西曹崔琰為代表的「名士」,即《求賢令》中的「至德之人」。

其餘則圍繞潁川二荀。如同鄉的陳群、鍾繇、郭嘉、杜襲、趙儼、戲志才;以及海內名士王朗、華歆、司馬兄弟等人。

當然,從出身籍貫來看,二荀所舉者,大抵皆來自潁川。

由此,「潁川系」在曹魏內部,也就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在曹操鴆殺其首領(荀彧)之後,潁川系的政治動向,頗值得探討。

本文主要就「荀氏對曹魏的政治態度」、展開淺談分析。以荀彧、荀悅、荀攸三人為代表。

註:「三荀」可看作潁川系的核心人物。

結合諸材料,大抵可以看出,潁川系大部分人物、對漢魏嬗代均持「不置可否」;其關心者、無外乎新朝能否繼續維護自身利益。

因此,鍾繇、陳群等人,在曹丕釋放「願與世家媾合」的態度之後,便成為「九品官人法」的積極推進者。而早年死去的戲志才、郭嘉,則是曹操霸業的堅定擁護者。

潁川荀氏是其中異類。

荀氏雖貴為潁川系之首,對曹操的霸業,卻持矛盾態度。一方面他們希望「尊王攘夷」,另一方面又抱著「臣事漢朝」的心理。大約是因世代「伏膺儒教」,所以荀氏對「篡代」頗為牴觸。

荀彧、荀悅、荀攸三人,對曹魏篡漢一事,均持反對態度。

反對最為激烈的荀悅最先死去,荀彧則隨其後;荀攸在二位叔父死後,掉轉風向,表示了對曹魏的臣服,甚至在建安十八年(213)曹操僭越「魏公」之時,帶頭上表。

去年(212)叔父「無故暴死」,翌年(213)侄子上表勸進。可知相比「心向曹魏」,更類似一種無奈的政治表態。

本文共 5700 字,閱讀需 12 分鐘

荀悅的「軌德立化」

荀悅所著的《漢紀》,充分體現了「尊王思想」;其撰寫的《申鑑》,對圖謀嬗代的曹操,不啻為一記響亮的耳光。

荀悅是荀彧從兄,但年齡大彧十餘歲(十歲以上須「父事之」)。荀攸雖是荀彧從子,但年齡亦長彧六歲。論輩分,荀彧、荀悅平輩;論年齡,荀悅最長,攸次之,彧最少。

年齡與輩分最長的荀悅,是最先死去的。

(悅)年六十二,建安十四年卒。--《後漢書 荀淑傳-附傳》

悅卒年六十二,相比被隱誅的荀彧,荀悅之死往往不被讀者關注。實際其死亡時間頗為敏感,系建安十四年(209),即赤壁之戰翌年。

赤壁之戰(208)是三國漢季的分水嶺,在此之前的主旋律是「混一中原」,在此之後則是「三足鼎立」。曹操在該年「廢三公、置丞相」,之後開始加速蠶食漢廷權力,為嬗代做準備。

從記載看,荀悅是鐵桿「保皇黨」,其政治態度遠比荀彧、荀攸來得堅定猛烈。

漢獻帝「好文學」,召孔融、荀彧、荀悅等人「侍講禁中」。

獻帝頗好文學,悅與少府孔融侍講禁中,旦夕談論。--《後漢書 荀淑傳-附傳》

獻帝好文學,荀悅與孔融侍講禁中

其實漢獻帝是否好文學難於定論,其「屢次反抗曹操的禁錮」倒是十分明確。

「侍講禁中」也未必是喜好文學的舉動。曹髦、孫亮等人的「侍講」,最終皆成其心腹密謀之人,為「奪權大事」做準備。

帝見威權日去,不勝其忿。乃召侍中王沈、尚書王經、散騎常侍王業,謂曰:「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漢晉春秋》

至於「侍講者」孔融、荀彧則是出名的「異見分子」,先後被曹操殺害。與此二人混在一起的荀悅,政治態度也就可想而知。

獻帝讀《漢書》,嫌其繁猥,令悅刪為三十卷,寫成《漢紀》。

帝好典籍,常以班固《漢書》文繁難省,乃令悅依《左氏傳》體以為《漢紀》三十篇。--《後漢書 荀淑傳-附傳》

《漢書》原有一百二十卷,刪成三十卷,其殘缺程度便可想而知。因此,《漢紀》工程明顯不是「修史」,而是另有政治隱喻。

從《漢紀》序言、不難窺見荀悅「本心」。

開篇即稱:漢室延續四百餘年,高祖肇基,世祖中興,(今日)發揚前輩的文治武功,永遠延續萬萬年。

漢四百有六載,撥亂反正,統武興文,永惟祖宗之洪業,思光啟乎萬嗣。--荀悅《漢紀》序

其核心很明顯,是要獻帝承襲祖業,延續漢室。字裡行間充斥著對漢朝「再造輝煌」的期盼。

光武中興

《後漢書 荀淑列傳》附傳中,更是直言荀悅看到曹操侵奪漢室,痛心疾首,寫《申鑑》五篇,勸阻曹操(嬗代)。

時,政移曹氏,天子恭己而已。悅志在獻替,而謀無所用,乃作《申鑑》五篇。--《後漢書 荀淑傳-附傳》

《申鑑》的核心,即為政之道需要去除四患,其中「越軌制、壞法度」是防範的重中之重。

偽亂俗,私壞法,放越軌,奢敗制。四者不除,則政末由行矣。--《申鑑》引自《後漢書 卷六十二》

這無疑指向了曹操的痛處,即濫殺漢臣,又自領丞相。導致後世史家笑罵「魏晉相國,非人臣之位也」。

因此,曹操在赤壁大敗(208)後,返回北方休養生息。此時天下鼎足之勢不可逆轉,其工作重心,無疑已從「橫掃六合」變為「保全家門」,掃清稱帝之路的障礙,便理所當然。

荀悅死在赤壁之戰翌年(209)未必全系巧合。雖然目前尚無其遭到隱誅的證據,但從其政治立場看,即使彼時未死,被曹操殺害也僅是時間問題而已。

荀令君的「進退維谷」

力微休負重,言輕莫勸人。

表面上看、荀彧是個「乍前乍卻」的矛盾體。

曹操創業初期,彧夜以繼日、傾力支持其霸業。而在魏武提出嬗代大謀之後,彧又奔走疾呼,拒絕合作,乃至同伏壽家族攪在一起,最終遭到誅殺。

其實荀彧的政治態度始終如一,即扶持周公、召公,振興漢室。只不過隨著功業日盛,曹操不再滿足於「周公之位」,而決心發動易姓革命,取而代之。

為此,荀彧與曹操的分歧便無可避免。

二人「分道揚鑣」是在赤壁之戰前一年(207)。

至少有三處佐證。

其一是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為荀彧增加食邑,使在諸將之上。

十二年,復增彧邑千戶,合二千戶。--《魏書十 荀彧傳》

是年魏武平定河北,大賞群臣,藉此收攏人心。在郭嘉葬禮上、曹操公開提出「篡漢計謀」並得到董昭、程昱等一票心腹的擁護。而荀彧態度未見記載。

從曹操為荀彧加「食邑二千戶」可知,其無疑拒絕同曹操在「篡漢問題上合作」,曹操此舉是在拉攏荀彧,為己所用。

二千戶在彼時僅次於夏侯惇(二千五百戶),與揚武將軍張繡等同。且張繡已死,故荀彧成為赤壁之戰前、曹營內部食邑最多外姓大臣。

其二是曹操為荀彧加官三公,再度遭到拒絕。

《荀彧別傳》記載,曹操徵召荀彧為三公,前後十餘次,彧皆不從命。

太祖欲表彧為三公,彧使荀攸深讓,至於十數,太祖乃止。--《彧別傳》

考慮到《田疇傳》記載的田子泰拒絕加官數次,便遭彈劾險些流放。可知曹操對荀彧孜孜不倦的「十餘次」加封,完全不能看作「酬報功勞」,而是「賄賂收買」。所收買者,即是荀彧的政治立場。

疇上疏陳誠,以死自誓。太祖不聽,欲引拜之,至於數四,終不受。有司劾疇狷介違道,苟立小節,宜免官加刑。--《魏書十一 田疇傳》

太祖欲表彧為三公,固讓乃止

最終郗慮代替荀彧成為御史大夫,補了三公的缺。

註:建安十三年廢三公,實際僅廢掉太尉(大司馬)。保留了丞相(司徒)與御史大夫(司空)。

郗慮是個「望風承旨、乖順可人」的打手。當年陷害孔融,檄文即出其筆下。伏皇后遭到鴆殺時,先鋒是華歆,後備便是郗慮。

御史大夫郗慮知旨,以法免(孔)融官。--《九州春秋》

又以尚書令華歆為郗慮副,勒兵入宮收後。閉戶藏壁中,歆就牽後出。時帝在外殿,引慮於坐。--《後漢書 皇后紀》

可見曹操時代的「漢廷三公」,其實就是「打黑槍的狗腿子」。荀彧大約知道彼時的三公已經變味兒,所以堅持拒絕合作。

其三是荀彧在建安十三年(208)之後,便徹底失去記載,直到忤旨被殺。

是年曹操南徵劉表,荀彧為曹操出了人生中最後一條計策,之後便徹底失去記載。

考慮到其年齡、智術、地位;遭到廢放疏遠,無疑是因為之後「再度逆鱗」。其「侍中」與「尚書令」職務被華歆(曹操的另一個狗腿子)代替,自己則被「明升暗降」為光祿大夫。

歆至,拜議郎,參司空軍事,入為尚書,轉侍中,代荀彧為尚書令。--《魏書十三 華歆傳》

即使在曹魏士人的筆下,荀彧的政治立場也是非常特殊的。

魏國建立後,郎中魚豢撰紀傳體斷代史,將人物分為兩類。一類是曹營人物,入《魏略》,另一類是「漢臣」與「異見人士」,如劉備、孫堅、董卓、呂布等,入《典略》。

有趣之處,是荀彧入了《典略》,卻未入《魏略》。

可見,在曹魏敘事的語境下,荀彧並不被魏人看作「魏臣」,而是「漢臣」。

彼時其「不以道終」的慘劇,人盡皆知。陳壽因為西晉初年荀氏把持高位,只好遮掩為「憂死」;而在《魏氏春秋》、《後漢書》等記載中,則明確指向為「鴆殺」。

荀軍師的「不得已」

山上有直樹,世上無直人。

荀攸是荀彧從子,即比叔父大了六歲的「大侄子」。

荀攸的政治立場與二位叔父(悅、彧)相似,皆「痛恨奸臣、心存漢室」。

雖然荀攸每戰隨徵,奇謀百出;但其對待曹操嬗代的牴觸態度,是顯而易見的。

至少有三處佐證。

其一是荀攸在長安時,因憎惡董卓專政,與鄭泰、何顒、伍瓊等人密謀殺卓。

攸與議郎鄭泰、何顒、侍中種輯、越騎校尉伍瓊等謀曰:「董卓無道,甚於桀紂,天下皆怨之,雖資強兵,實一匹夫耳。今直刺殺之以謝百姓。」--《魏書十 荀攸傳》

董卓無道、荀攸謀誅之

董卓之惡,僅僅是奸亂宮人、盜掘帝陵、殺害士族;尚未演化到「廢漢自立」。與卓相比,曹操無疑是有過之無不及,性質更加惡劣。

嫉惡如仇的荀攸,面對董卓僭越、都密謀殺之,面對曹操「在稱帝邊緣不斷試探」的醜行,心中作何感想也便可想見。

其二是荀彧「前後十餘次」拒絕曹操的三公誘惑時,中間人便是荀攸。

太祖欲表彧為三公,彧使荀攸深讓,至於十數。--《彧別傳》

換言之,彼時曹操威脅著要把三公帽子扣在荀彧腦袋上,藉此逼荀彧進行妥協,而荀彧已經厭惡到不願與曹操見面,而使荀攸充當「聯絡人」。

「為叔父代言」的荀攸,政治立場一目了然。

其三是荀攸生前手稿「無故散佚」。

攸臨終,將一生的「軍旅手稿」託付鍾繇,令其撰寫彙編。而「鍾繇寫到一半便病死了」。

公達(即荀攸)前後凡畫奇策十二,唯繇知之。繇撰集未就,會薨,故世不得盡聞也。--《魏書十 荀攸傳》

實際上述說法完全扯淡,是隱諱之語。

鍾繇活了八十歲,在荀攸死後又活了十六年。豈有十六年寫不完一本手稿的道理?連裴松之都嘲笑「此有何難」。可見此事本就是諱言。

臣松之案:攸亡後十六年,鍾繇乃卒,撰攸奇策,亦有何難?而年造八十,猶雲未就,遂使攸從徵機策之謀不傳於世,惜哉!--《三國志》注

合理的解釋,就是荀攸手稿中,應該有大量「心向漢室」的詞句;甚至對荀彧暴卒以及篡代隱秘,亦可能有所洩露。鍾繇是個人精兒,這種東西哪敢彙編,故不了了之。

荀攸在建安十八年(213)的《魏公勸進表》中,名列首位,署名是「中軍師、陵樹亭侯荀攸」。可見其在叔父被殺(212)後,已經完全「躺平任嘲」,為「保全家門」而向曹操妥協。

於是中軍師陵樹亭侯荀攸、前軍師東武亭侯鍾繇、左軍師涼茂、右軍師毛玠、平虜將軍華鄉侯劉勳……等勸進。--王沈《魏書》

畢竟隨著年齡見長,人的顧慮也往往增多。昔日「討暴堅壘、有不可動之節」的于禁,暮年不也「貞婦失節」了麼?年輕時欲「殺卓自效」的荀攸,面對「時代的洪流」與二位叔父「相繼憂死」,也無可避免選擇了一條現實的道路。

須知,三國魏晉時代的「二桿子硬漢」,結局大抵都不好。

夏侯玄、王經、嵇康等人的慘劇即將上演;而陳泰(陳群子)因「高貴鄉公之難」不與司馬昭妥協,亦慘遭殺害,導致顯赫百年的潁川陳氏,驟然消弭無名。

太丘長陳寔、寔子鴻臚紀、紀子司空群、群子泰四世,於漢、魏二朝並有重名,而其德(即家族名望)漸漸小減。--《博物記》

陳泰剛直,司馬昭隱誅之

荀攸的「帶頭勸進」令曹操十分滿意,魏國建立後,遷尚書令,繼承叔父(即荀彧)故職。

魏國初建,(攸)為尚書令。--《魏書十 荀攸傳》

只不過荀彧的尚書令是供職於「漢朝尚書臺」,荀攸的尚書令是供職於「魏國尚書臺」,可謂「殺人誅心」。

小結

有道是「剛者易折、柔者長存」。荀氏叔侄兒三人的人生履歷,便是其生動佐證。

潁川門閥精研刑名,與魏武「貴法術」不謀而合,是其創業初期的核心助力。二荀舉薦的人才,入為卿相,出做郡守,權傾半朝。

註:刑名亦稱「形名」,講究名實相符。早期刑名傾向法家,後期轉為玄學。此處不再展開。

諷刺之處,是鍾繇、陳群、郭嘉、戲志才等潁川人無一例外是「嬗代大謀」的支持者;首領荀氏反倒成了「不識抬舉」的異類。

大概是「受困於盛名」,受到儒學影響的荀氏,不可避免存在「心存漢室」的主張。為此與野心日盛的曹操產生了嚴重分歧。

作為獻帝侍講的荀悅,最先死去。考慮到其《漢紀》開篇透露的濃鬱「大漢情節」,死於赤壁之戰翌年(209)並不足怪。因為在統一無望的情況下、曹操的「心態轉變」也恰始於此。

作為曹營前期的二把手,荀彧在赤壁之戰去年(207)亦與曹操鬧翻。

彼時其前後十餘次拒絕魏武的「三公之賜」,甚至逼得曹操另闢蹊徑,為其加食邑二千戶,使為「外姓之首」。然而赤壁之戰後,荀彧卻依然消失記載,可見其立場並未軟化,直至被鴆殺。

在目睹二位叔父先後喪命(荀悅死因待考)的慘劇後,荀攸的立場轉變得相當徹底,甚至帶頭勸進,諂媚嘴臉溢於言表。

然而壯年時「謀誅董卓」以及身故後「鍾繇撰寫未就」的蹊蹺,卻依然透露了荀攸「憎惡篡臣、心存漢室」的事實。

有道是醫者不能自醫,荀氏若知自己舉薦的人才,全都望風承旨、做了曹魏嬗代路上的鷹犬爪牙,不知是否有過些許懊悔?

最為諷刺之處,是被魚豢寫進《典略》的荀彧,在曹魏滅亡的最後一年(鹹熙二年 公元265),在司馬炎授意下,被追封為「太尉」。

太祖饋彧食,發之乃空器也,於是飲藥而卒。鹹熙二年,贈彧太尉。--《魏氏春秋》

彼時西晉尚未建立,而漢朝已經滅亡。可知荀彧之「太尉」,非漢非晉,而是魏臣。且太尉位居三公,即曹操當年「廢三公」時特意廢掉的職位(保留了丞相與御史大夫)。

註:可知當年曹操為荀彧準備的、當是太尉之職。

荀彧在死後半個世紀(212-265),依然沒有逃脫自己的宿命。自詡「大漢忠良」的荀彧,在「大魏篡臣」司馬炎的指使下,被迫戴上了自己當初「屢次拒絕」的三公帽子。

更不用提,荀彧的帽子上,刻的還是「大魏」而非「大漢」。

人的命運,有時就是這麼荒悖可笑。

相關焦點

  • 曹氏一族與司馬家的愛恨情仇,曹操的崛起和沒落,和司馬氏有關
    另一個原因便是因為司馬昉,作為潁川司馬氏一族的領導人,司馬昉先後擔任洛陽令、京兆尹等職。在世家大族之中潁川司馬氏和鍾氏一族乃是大族,雖然無法和河北袁氏等大族相比,可是也有著他們的名聲。因此曹操在司馬昉的提攜之下,進入京都為官,相當一部分的反對之聲也就逐漸消散了。因此在這裡說曹操的崛起和司馬氏一族關係緊密,然而曹氏一族的衰敗同樣是因為司馬氏。
  • 益州的「李氏三龍」,在蜀漢政權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比如"荀氏八龍"、"馬氏五常"、"李氏三龍"等等。或許是因為他們的家族頗具影響力,加上郡書縣誌的褒揚,因此流傳後世。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益州的"李氏三龍",他們在蜀漢政權中扮演怎樣的角色。"李氏三龍"的爭議李氏兄弟是益州廣漢郡郪縣人,屬於益州本土勢力,至少在劉璋統治益州時期就有出仕的經歷,等到劉備入川控制益州之後,李氏兄弟就成為劉備的部下。
  • 曹操曾夢見「三馬食槽」,死後司馬家的三匹馬果然顛覆了曹魏
    前段時間熱播的《虎嘯龍吟》講述了司馬懿隱忍在曹魏政權,內部經歷了各種政治鬥爭,外部戰勝諸多強敵,最終把持魏國朝政,為晉朝建立打下基礎的故事。若此事屬實,恐怕「司馬氏取代曹魏」真的是天數了。從三國遺留的史書中,我們可以看出司馬懿對於曹魏政權的功勞還是頗多的。公元219年,關羽包圍樊城,水淹七軍之後,曹操幾度想遷都以避鋒芒。幸好司馬懿在此時提出聯合東吳,夾擊關羽,這才使曹魏政權安然度過一劫。曹操去世後,司馬懿掃平遼東,為之後的滅蜀擺平了後顧之憂。
  • 宿命論與自由意志/世界的無限可能
    如果未來可以預測,那就意味著某種程度上一切已定在在皆定,一切都是時間中事的宿命論!一切都是命運,一切都是煙雲!一切都是沒有結局的開始?一切都是沒有意義的追尋?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一切唯心造!一切現象都是心中幻象!外在一切都是內心的投射!盡人事聽天命!什麼是定數,什麼是變數?找到那循去的一?現在的問題是過往中是已經包含了未來還是未來的一切都有待於創造?
  • 曹魏將領降蜀,劉備竟授其鎮北大將軍,劉備就不怕他是間諜嗎
    可劉備佔據的蜀中畢竟不是長久之計,蜀中多山地勢兇險,偏遠,與曹魏佔據一馬平川的中原,以及東吳佔據富足的魚米之鄉相差甚遠。夏侯家族為曹魏奪得天下的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夏侯家鼎盛時期就連曹操這個奸雄也不得不獻媚,曹操曾言:夏侯家和曹家不分彼此,本是一家,可見當時夏侯家在曹魏政權裡有多重要。本來蜀將曾斬夏侯淵,所以有世仇的夏侯霸說什麼也不會來投蜀國的。但是司馬懿幫了蜀國的大忙,司馬懿發展自己的勢力自然要排擠夏侯家在曹魏政權裡的勢力,所以夏侯霸無奈只好投了蜀國以求活命。
  • 北魏「遊氏三傑」 使天下遊氏歸廣平
    周赧王派士兵列隊迎接樗裡疾,態度很是恭敬。楚懷王聽說這事後,非常氣憤,大罵周赧王,認為他不該這樣敬重秦國人。  遊騰替周赧王勸說楚懷王:「秦國如狼似虎,派樗裡疾率百輛戰車進入周都,居心叵測。周王派手持長戟的兵卒在前面,叫佩帶強弓的軍士在後面,表面上說是護衛樗裡疾,實際上是把他看管起來,以防意外。作為周朝的天子,周王怎麼能不擔憂周朝的天下呢?
  • 科學解讀:宿命論
    宿命論最早源自美索不達米亞、埃及以及東方文化,當時的人類感受冥冥中蒼天與人世的變化,而覺得其中有一些必然的定數。認為在人類諸多的神秘變化的命運現象中存有一些定數,這些必然法則的定數即是組合世間諸法相的基本力量。北周無名氏《步虛辭》:「宿命積福應,聞經若玉親」。
  • 量子力學可以證明「宿命論」是錯的?
    最近幾期內容我主要圍繞「多重宇宙論」講解,其中可以用多重宇宙論可以解釋「薛丁格的貓」,也就是可以解釋微觀粒子的「疊加態」,但是目前這個理論還沒辦法通過實驗來證實,所以大部分物理學家對這個理論不感興趣,但是今天我要談談微觀世界的「不確定性」到底對我們人生有啥意義?
  • 洛氏宇宙主義:悲觀的宇宙恐怖論
    就像人類對蟲子毫不關心一樣,這個無法理解的宇宙對人類也抱著相同的態度。洛夫克拉夫特發表過這樣的看法:「人類這一種族將會滅絕,就像其他種族會出現然後滅絕一樣。星空的最終宿命是冰冷和空虛,垂死的群星的虛弱光芒穿透其中,而它們同樣也將滅絕。一切都將消失。人類所做的所謂自由意識也不過一樣只是基本粒子的自由運動罷了。」
  • 坤鵬論:芝諾的悖論(上)
    ——坤鵬論 坤鵬論的建議是,學其論證分析,通過思考內化,將其轉化為自己的思想,並也能如此這般這般如此地推演出來。 只要慢慢地耐心積累,你心中的孰是孰非,自然也就逐漸清晰起來了。 一、什麼是悖論? 悖論也稱為佯謬或詭局。
  • 論定域實在表象性與宿命論終結的必然性
    人們經常糾結的一個問題是,宿命論是否成立?有人可能好奇,這和物理學定域實在與非定域實在矛盾有關聯嗎?答案是肯定的。昨天發表文章中,我曾提到著名的拉普拉斯決定論。根據拉普拉斯決定論不難看出,其實質就是所謂的宿命論。顯然,人自出生一刻起就是宇宙全部原子衍生出來的。既然所有原子的確切位置和動量原本都是確定的,那這些原子構成的每個人的一生就成為完全註定的了。那人還需要努力嗎?人的主觀能動性就不可能發揮任何作用了。另一方面,結合物理學定域實在本質分析可知,拉普拉斯決定論本質就是非定域實在的終極推論。
  • 祖父悖論
    在時間穿越的設定中,有一條著名的「祖父悖論」,它講的是:如果一個人回到過去,在他的父親還沒出生前,將他的祖父殺死,那麼,這將導致他根本不會誕生
  • 備受爭議達7年之久的曹操墓,或因洛陽曹魏大墓的發掘而正名
    2008年,在古鄴城的附近河南安陽發現了一座曹魏時期的大墓,並出土一方「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的石碑,後來經國家文物局認定,該曹魏大墓就是一代梟雄曹操的高陵。該結論一出,在國內曾引起過軒然大波,各方「倒曹派」紛紛登場,質疑之聲不斷。
  • 宿命論與人的自由作何選擇?讓命運與自我聯袂演出! | 思維課堂
    宿命論則認為,不管我們做什麼,都不能影響預定事件的發生。其實更準確地說,宿命論也相信有原因,只不過不是物理的自然的原因,而是冥冥之中的神秘因素。這些超自然的原因是無法用人的理性和因果規律加以解釋的,所以在宿命論看來,命運既是偶然無常的,又是必然註定的。對宿命論的反對主要基於兩個理由,一是經驗論證,二是邏輯論證。似乎缺乏對宿命論有利的經驗證據。
  • 金舌弊口-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金舌弊口】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出處:《荀子正論》:「金舌弊口,猶將無益也。」 簡拼:JSBK 注音:ㄐ一ㄣ ㄕㄜˊ ㄅ一ˋ ㄎㄡˇ 常用:生僻 感情:中性 用法:金舌弊口作賓語;比喻緘口不言。
  • 美媒:"歷史終結論""文明衝突論"破產
    參考消息網6月30日報導 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6月24日發表題為《後冷戰時代兩大學說是如何破產的》的文章,文章稱,即便像筆者這樣的民主忠實信徒,也發現福山關於西方自由主義民主不存在任何「真正的替代」以及「我們對於歷史終結時將存在什麼樣的社會不應抱任何懷疑」的說法過於籠統、自大和宿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