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22日,山東大學瀏陽籍教授陳子江(文家市鎮湘龍村人)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院士,成為瀏陽第十位院士,第二位女院士。在陳子江院士之前,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的瀏陽籍教授陳文新(鎮頭鎮土橋村人)在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院士,是瀏陽第一位女院士。
瀏陽籍中科院院士陳文新、陳子江
陳文新院士的父親陳章甫烈士是毛主席的同窗摯友
1926年9月23日陳文新出生在瀏陽西鄉鎮頭土橋炭坡,父親陳章甫(又名陳昌)烈士是毛主席的同窗摯友,在陳文新3歲多就犧牲了。三姐妹(12歲的大姐陳雲,8歲的二姐)由母親毛秉琴獨自撫養長大,1951年陳文新曾為母親代筆寫信給毛主席,毛主席回信:「希望你們姐妹們努力學習或工作,繼承你父親的遺志,為人民國家建設服務。問候你的母親!祝進步!」。1952年陳文新在武漢大學農學院土化系畢業後,進入北京外國語學院留蘇預備班學習,1954年暑假前夕,即將結業的陳文新被邀請到毛主席家做客,並和毛主席合影留念。
1957年11月17日訪問蘇聯的毛主席在莫斯科大學禮堂接見中國留學生時,在蘇聯留學的陳文新再一次見到毛主席。1958年陳文新獲得蘇聯季米裡亞捷夫農學院副博士學位。回國後進入北京農業大學(現中國農業大學)從事土壤微生物學與細菌分類學的教學和科學研究。陳文新在1988年命名的「中華根瘤菌」是世界上第四個根瘤菌屬。
毛主席給陳文新的回信及合影
陳文新的父親陳章甫烈士,學名陳昌,派名陳安庸,是瀏陽澗口陳氏始祖陳斌淑的十七世孫。光緒二十年(1894年)生於廣西梧州,8歲時隨父親陳佑之(派名陳自源)遷回家鄉瀏陽居住,並進入族校聚星學堂讀書,14歲進入金江高小,17歲考進長沙中路師範學校(湖南第一師範學校前身),和毛澤東是同窗摯友,1917年寒假陳章甫邀請毛澤東來瀏陽考察,就曾在陳章甫家小住。兩人還是後來一師附小的同事。毛澤東管陳章甫的妻子毛秉琴叫大姐,陳章甫的女兒管毛澤東叫舅舅。1920年毛澤東和楊開慧結婚時的新房,就是陳章甫夫婦布置的。
陳章甫(陳昌)烈士
從湖南第一師範畢業後的陳章甫先後在長沙女校、周南女中和第一師範附小教授地理,是新民學會早期會員。1920年秋陳章甫回瀏陽後,先後在母校金江學校創辦了新民學會瀏陽分會「瀏西文化書社」、女子職業中學和農民夜校。後又在瀏陽縣城開辦講習所,創辦《瀏陽旬刊》,當時的編委是「瀏陽四陳」(陳章甫、陳作為、陳清河、陳飄飄)。
陳章甫曾參加過南昌起義,1929年冬陳章甫奉命赴湘西賀龍部工作,次年1月在澧縣遇到以前的學生,時任澧縣縣長的瀏陽棖衝人唐佑樾,被其出賣被捕入獄。之後陳章甫被關押到長沙福星街監獄,時任省主席何鍵對其威逼利誘,不但沒有使陳章甫屈服,還遭到其痛斥。氣急敗壞的何鍵下令將陳章甫處死,2月23日被殺害於長沙瀏陽門外,年僅36歲。歸葬故鄉今瀏陽市鎮頭鎮土橋村炭坡,宋任窮題寫碑名「陳章甫烈士墓」。
瀏陽市鎮頭鎮土橋村陳章甫烈士墓
瀏陽澗口陳氏(聚星堂)
先祖陳如初(滿公101世孫)元正統間遷居安福黃家坊(七都大茅坪),如初公六世孫陳斌淑,原居江西豐城縣灠樹灣,明洪武八年乙卯(1375年)與兄斌伯、斌仲遷湘,落籍瀏陽西鄉甘棠,之後斌伯、斌仲遷善化,斌淑公復遷瀏陽澗口,為澗口陳氏始遷祖。斌淑公三世孫陳福仁、陳福義、陳福聰、陳福海、陳福興,衍為仁義聰海興五大房,仁房居石子衝和瀏陽山,義房居石子衝,聰房居瀠波塅(即濚波塅),海房居洞井灣,興房居邊山。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建宗祠於澗口彰公山;仁房萬珊公祠在石子衝,萬珪公祠在瀏陽山;福聰公祠在楓樹衝口右側曉宮衝;福海公祠、三讓公祠在澗口洞井灣廟灣裡;福興公祠在鎮頭市。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初修族譜,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續修,光緒十年(1884年)三修,1938年四修(陳迪光主修)。
瀏陽鎮頭澗口陳氏分居
遠祖世系:
陳如初——陳江開——陳發寬——陳詢(字南山)——陳國茂(娶黃氏)——陳斌源、陳斌汜、陳斌法、陳斌河、陳斌潤、陳斌淑、陳斌滿——
字派:
斌景福(單)萬用國正添心順上清民自安賢能輝。
瀏陽澗口陳氏世系:
陳斌淑——陳景昇、陳景華——陳福仁、陳福義,陳福聰、陳福海、陳福興——陳洪,陳瑛;陳瑤、陳璼、陳瑚、陳瑜、陳璉,陳玹、陳瑲、陳珠、陳理、陳【王侖】,陳琂、陳玨——陳萬珊、陳萬珪,陳萬稿;陳萬邦,陳萬高,陳萬宗,陳萬仁、陳萬越,陳萬鍾、陳萬順、陳萬田;陳萬庸,陳萬松、陳萬柏、陳萬梅、陳萬彝,陳萬祥、陳萬道、陳萬琢,陳萬九,陳萬洲;陳萬科,陳萬標、陳萬勝——
瀏陽澗口陳氏仁房世系(瀏陽山)
陳萬珪——陳用儉——陳憲郛、陳憲邦、陳憲邟(字紹中)——陳國衡(字平宇)、陳國輔(字祚宇,舉人)——陳正璹(字美玉)、陳正黃——陳添爵、陳添視,陳添聽、陳添璵——
陳章甫(派名陳安庸)家世系:(仁房心愉公支清涇公裔)
瀏陽市鎮頭鎮土橋村陳章甫烈士故居
陳添璵——陳心愉——陳順清、陳順澤、陳順涵、陳順鴻——陳上琇——陳清涇——陳民淦——陳自源(字佑之)——陳安庸(陳章甫,學名陳昌)、陳安熙、陳安懷——陳雲(女)、陳文新(女),陳賢俊、陳賢揚——
解放前的長沙市長陳迪光(派名陳安疇)
在解放前夕,瀏陽澗口陳氏家族還曾有過一位長沙市市長陳迪光(派名陳安疇,字介石),比陳章甫小一歲。1916年3月長郡中學(舊制10班)畢業後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9年升入本科法律系,1923年畢業後任《民聲報》,兼天津漢文《泰晤士報》社論編纂。
陳迪光回到湖南後,從1924年1月起先後在長郡中學、稻田女師、周南女校、省立一中、湖南第一師範、明德中學、長沙師範、嶽雲中學等學校擔任國文教員。1938年時任湖南審計委員的陳迪光主修了瀏陽《澗口陳氏四修族譜》。1949年3月30日深受程潛器重的陳迪光出任長沙市市長,7月白崇禧撤離長沙市前,強迫程潛免去陳迪光市長職務(7月18日白崇禧迫令程潛將省主席一職交陳明仁代理),派軍統骨幹任建鵬為長沙市長。陳迪光去職後,曾任湖南省志編纂委員會委員。
陳迪光(派名陳安疇)家世系:(仁房心愉公支清宜公裔)
陳添璵——陳心愉——陳順清、陳順澤、陳順涵、陳順鴻——陳上賢、陳上璸、陳上玖、陳上琸、陳上瑋——陳清宦、陳清宜、陳清宣——陳民畲,陳民鎮,陳民懷——陳自堃,陳自倜(字杏生),陳自牧——陳安嘏、陳安疇(兼祧自堃),陳安治——陳賢魁、陳賢弼、陳賢哲,陳賢翼——陳能肇、陳能述、陳能作,陳能定——
瀏陽澗口陳氏除了湖南第一師範畢業的陳章甫、北京大學畢業的陳迪光,還有湖南第一師範畢業的陳安仁(學名陳壽彝,字新綬),國立東南大學畢業的陳慕安(派名陳自光),黃埔軍校六期陳安暉(字德基)等等。澗口陳氏在清末就創辦了族學,之後人才輩出,特別是民國以後,陳氏族人多次增加族學校產,並設立校董會,捐資修建校舍,設置獎學金。修建族校時,陳章甫的父親陳自源曾捐洋二十元,陳迪光的父親陳自倜(字杏生)捐洋十元。
瀏陽澗口陳氏族校 聚星學校
「瀏河以西族學校產之富,首推國井婁氏,次為馬井熊氏,又次則我澗口陳氏焉。」宣統三年(1911年)二月澗口陳氏將族學遷澗口宗祠,改名澗口陳氏聚星學堂,陳印川任堂長,1912年七月由陳瀚文接任。1914年下期至1915年下期學堂因水災停辦。到1916年恢復。1921年陳自倜(字杏生)等修建校舍,到1924年告成。1927年五月學校被毀,之後重建。1931年陳紹蕃任校長,陳鎮南任經理,當時瀏陽河以西的族學校產,最多的是國井婁氏,其次是馬井熊氏,然後就是澗口陳氏。1938年陳迪光主修澗口陳氏四修族譜時,陳自倜後裔捐洋三十元,聚星學校曾捐洋二百元,後又加捐洋二百五十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