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最全42本家譜,跨越了近3000年歷史!

2020-11-30 騰訊網

我們楊姓自古以來都是中國的一個大姓,家譜文化自然也是博大精深。而在南京市高淳區椏溪鎮一位村民家中竟然藏有42本家譜,中間跨越了近3000年的歷史。其價值之高,數量之多,時間線之長都讓我們驚訝,這42本家譜完整記錄了他們這個楊姓分支從西周來的延續。

跨越三千年的42本家譜

楊青是椏溪鎮中村一位普通村民,今年71歲,仔細算來,楊氏從西周楊伯僑開始,到楊青這一代已經是103代。這42本家譜是在1946年最後一次修的譜。

42本家譜,完整記載了中村這個分支從西周到現在的情況,中間跨越近3000年的歷史。家譜不但記錄了楊氏的歷史、譜序、姓名,還收錄了各朝各代對楊氏人的封官通知、各代名人的故事,甚至還記錄了家訓、家規、死後埋葬的地點,可謂研究「楊」姓的百科全書。

楊家的遷徙與發展

從楊氏家譜上看,該分支的楊家始祖是西周武王的二兒子楊伯僑,楊伯僑本姓姬,因被分封於楊,稱楊侯,後人也就跟著姓楊。自楊伯僑後,楊姓逐漸延展。在歷史長河中,楊氏出現了許多名人。

楊氏第19代楊敞,據稱是司馬遷的女婿,很有才華。第24世楊震是楊氏族譜上比較重要的名人,官至宰相,而且他的父親等也是高官。楊震為官清廉,為人正直,教育出的幾個兒子也都很有出息,成為朝廷大官。在家譜中,第27代漢太尉楊彪也是楊氏家譜重要人物,其兒子楊修更是才華橫溢,是個天才,可惜楊修最後被曹操所殺。

到了71代,因為戰亂等原因,楊氏一支開始遷移。72代楊金鐸南渡到昆陽(今天的福建一帶) ,其後代、楊氏第74代楊祖信舉家遷到京口(今天的鎮江一帶),後來他的兒子又遷到高淳東壩和安徽郎溪。

這一支還沒有安定下來,第77代楊震龍有5個兒子,分別在馬鞍山、高淳等地,其中一個兒子楊時榮和家人一路逃難來到高淳長蘆,也就是今天的高淳淳溪鎮一帶,家譜中稱,「遷溧邑崇教鄉長蘆東莊,遂家焉,聚陳氏,俱以天年終。」而另一個兒子楊時盛則遷到東陵中村,也就是今天的高淳椏溪鎮中村附近,並延續下去。而楊震龍的後代有一支還遷移到了溧水駱山村。因此,從已經知道的幾處楊氏家譜來看,高淳、溧水的這幾處原是一家。

椏溪鎮中村的這一支楊氏後人就此安定下來,世代居住,此後還發生了一些遷移,但大部分都住在了椏溪鎮。

楊青手中的家譜對於我們楊氏而言十分珍貴,他們能將家譜保存的如此完整也值得我們驕傲和學習,正是因為我們平時如此珍視我們的家譜,我們才能將家族文化發揚光大!楊家人,了不起!

相關焦點

  • 話劇《立秋》與柳林《楊氏家譜》
    據《立秋》編劇姚寶碹先生講,此句臺詞摘錄自張正明先生《晉商興衰史》,而《晉商興衰史》這段文字,源自清代山西省柳林縣《楊氏家譜》。原文如下:天地生人,有一人莫不有一人之業;人生在世,有一日當盡一日之勤。業不可廢,道唯一勤。功不妄練,貴專本業。本業者,所身所託之業也。
  • 家譜中的精華——談名人的家譜
    「翰林總統」徐世昌的家譜      徐世昌家譜:《續修天津徐氏家譜》三卷,民國七年(1918年)「壽豈堂」鉛印本,徐世昌主修。      徐世昌(1855—1939年),北洋政府第五任大總統。1878年,他與袁世凱拜盟,成為袁的主要策士,並由此發跡,做了近四年的民國大總統。
  • 楊氏家譜總譜
    至2015年2月,楊姓總人口約有4270萬,是中國人口第6大姓。其中,四川楊姓人口約有380萬,是楊姓第一大省。 全聯典指楊姓名郡名堂。 程門立雪尊師道;孔聖傳家立美名。 上聯典指北宋哲學家楊時,有「程門立雪」傳說。下聯典指東漢的楊震。 三相才華齊鳳闕;千金詩賦重鐘山。 上聯典出明代楊士奇、楊榮、楊溥三宰相。
  • 高淳楊姓後裔頒家譜傳家訓
    2019年2月16日,南京市高淳區椏溪街道新牆社區花牆門村楊氏宗祠內格熱鬧,伴隨著鞭炮聲和鑼鼓聲,在宗祠的戲樓上,楊姓後裔正在隆重舉辦頒發家譜活動。 據了解,花牆門村是一個300多戶村民的古村落,村裡楊姓村民悠悠傳承。今年74歲的楊永生老人顯得格外忙碌,作為楊氏家譜主編的他,今天這樣隆重的活動很開心。
  • 家譜顯示:長江第二大島揚中住著隋煬帝後人(圖)
    楊廣死後留下諸多血脈,揚中英雄路的楊氏是楊廣後世子孫的一個分支。2004年,丹陽後巷鎮楊家埭村發現了一套民國年間修訂的《楊氏宗譜》,據該家譜記載,隋煬帝楊廣的一支後裔就定居在丹陽。  據《楊氏宗譜》記載,楊廣有四子,長子楊昭生三子:楊炎、楊侗、楊侑。明朝時期,楊侗後裔楊漢義因祖父、父親先後任江浙提學,先是居住在南京附近的句容,後寄居蘇州,最後定居現在的丹陽後巷鎮楊家埭。
  • 海峽論壇參展族譜之楊氏族譜
    1上杭族譜館FJSH113龍巖楊楊氏族譜11上杭族譜館FJSH146閩臺館楊泉南後卿楊氏家譜12>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展397閩臺館楊龍海海澄英埭楊氏家譜11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展398閩臺館楊雲霄弘農楊氏家譜敘錄11
  • 弘農楊氏四大家族世系精要
    自從弘農楊氏產生後,清白、博學、擔當、忠勇四大弘農文化誕生,構成弘農楊氏四大文化與弘農楊氏整個家族是分不開的,其中弘農楊氏有四個家族族譜被一些不明真相的宗人予以篡改,分裂了弘農楊氏,離開了這四大家族,弘農歷史文化將解體。
  • 淺談宗譜、族譜、家譜、支譜有什麼不同?
    它不僅記錄著家族的來源、遷徙的軌跡,還包羅了該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規、家約等歷史文化的全過程。 主要由三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俗稱「譜頭」,內容主要記載姓氏的源流、遷徙、分布、墓葬、祠堂、祭禮圖等等; 第二部分為主體即正文,俗稱:「譜堂」,包括「總世系圖」和「世系年表」。
  • 百家姓楊氏:清白傳家四知家風
    514年,楊氏家族的先祖羊舌季夙一家因「祁楊之難」秘密逃亡到了華山仙峪,在此生存了下來。中國歷史上的楊姓大族便從這條石峪中命系一脈,繁衍生息以至發展成千古望族。 楊氏家族得華山的護佑而傳宗後,他們始終念念不忘自己是晉室後裔,告別山林後,楊氏家族仿造宮室建造村落。他們給新建的村落起了一個特別的名字——紫微宮。這是一個王霸天下的名字。因為「紫」字是指紫微星垣,代稱皇帝。後人習慣稱為「晉公子宮」,即現在被稱為「天下楊氏第一村」的東宮村。
  • 家譜的大用途
    家譜可以給人們帶來許多重要的信息,並且家譜包含的人數越多,就越有價值。孔子的家譜流傳數千年,價值不可估量。它上至孔子47世祖(軒轅黃帝),下至80世嫡孫,前後跨越大約4600多年。2006年元旦,孔佑仁出生,他就是孔子第80世嫡長孫,目前在孔氏家譜排名最末端的一個人,而且相信這個家譜還會繼續排下去。
  • 七旬老人20年修成「終極家譜」
    彭氏後人彭忠東多年來編纂家譜、人物誌嘔心瀝血。在中國,修家譜、撰方志,是一直以來的文化傳統。一本家譜,可窺歷史風貌。  成都彭氏後人彭忠東,是一位74歲的老人,多年來在編纂家譜、人物誌方面,投注大量心血,成果甚豐。彭忠東耗時20餘年編寫的《彭祖與彭家著名人物誌》,收錄了世界範圍內三萬餘彭姓人士信息,時間跨度近5000年。
  • 楊氏遷瓊多才俊:與「程門立雪」有關
    歷代楊氏遷瓊後,瓜瓞蔓延,才俊輩出,明清兩代就出了不少舉人和進士,其中進士就有四人。楊氏過瓊先祖至少有十三位之多,他們很有可能都是宋代理學大儒楊時的後裔。今天,楊時在海南的後裔超過十萬之眾。  11月初,海南日報記者到海口市靈山鎮儒楊村採訪時,年近七旬的村民楊文林展示了一部重修於1980年的「瓊山新坡」《楊氏族譜》,堂號為「道南堂」。
  • 你是否了解一套完整家譜的組成?
    從一姓到一國一家,不能不知曉自己根源來自何處,認清自己的姓氏來源,每套《家譜》都詳細介紹了自己姓氏源流,這樣才能世世代代承繼,也能將族系根緣流傳千百年。《家譜》均有記載姓氏的一章,以敘述家族得姓的來源,或是家族因某種原因改姓的歷史。所以《家譜》中的姓氏源流就變得很重要,它是明辨您家族血統的證明文獻。
  • 「弘農楊氏」在歷史上顯赫數百年,司馬遷的女兒功不可沒
    「弘農楊氏」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門閥士族之一。從西漢丞相楊敞開始,到「西晉三楊」,再到隋朝皇帝楊堅、楊廣,以及後來唐代楊姓「十一宰相」。在長達數百年的時間裡,「弘農楊氏」歷經了多個朝代的變遷,但家族卻依舊顯赫。
  • 《我的尋根/家譜情結》——《家譜與尋根》代序
    國史、地方志和家譜,是構成整個中國社會歷史的三種資料類型,其中家譜更是起著其它兩種資料無法替代的作用,是一個家族歷史傳承的重要方式。《蕭山程氏重修宗譜》卷首《宗規》有一句話說:「凡物,知母而不知父者,走獸是也。知父而不知祖者,飛鳥是也,惟人則能知祖。」可見,尋根知祖的重要性。「前人不修譜,後人尋根苦。
  • 300年!崑山最長家譜世系圖!
    在市民陸宜泰家中,有一幅特別的家譜世系圖。該家譜世系圖由革命烈士陳三才的家族後人委託陸宜泰修編,記載了錦溪陳氏家族從清朝順治初年到現在歷時300多年所有的人員,共十九世,入卷1000餘人。
  • 談談弘農楊氏祖源辨析精準辨法
    弘農楊氏是天下第二名門望族,譜系在《二十五史》、《四庫全書》中有大量記載,但是楊家內部出了一些反歷史派,寫譜胡編濫造,與歷史、地方志記載相左,這是不符合寫譜史志譜一致的原則的。為了澄清事實,我們弘農楊氏子孫有必要思考祖源辨析精準辨法,找對祖宗。只有把祖宗找對了,天下楊氏才一家親,那些找不對祖宗的人,一天喊口號天下楊氏一家親是在和稀泥,弘農楊氏必須堅決反對。
  • 丹徒楊氏與「四知堂」溯源
    丹徒區長山南麓大西灣村村民楊華林,藏有《潤南西灣村楊氏宗譜》(四知堂)一部。該譜編修於1928年,為四卷5冊木刻本。在卷一中除載歷修譜序、凡例、家訓、先賢傳記贊言外,更有關西世紀始祖楊震的生平事跡內容和「四知堂記」,閱後頗有感受,很有傳統和現實的教育意義。
  • 常州彭氏家族從美國請回「家譜」
    原標題:常州彭氏家族從美國請回「家譜」 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各種彭氏家譜。檔案局提供流傳下來的彭氏家譜。  中國素有「盛世修譜」的文化傳統,而家譜也被世界稱為「穿越時空的家族聚會」。近年來,興修家譜熱悄然升溫,僅常州就有400多個家族修了家譜,其中80%都是近5年修撰的。記者在溧陽市檔案館查閱資料時了解到,在這些家譜修撰過程中,還有很多有意思的尋脈插曲。
  • 【家譜知識】|家譜中一定不能缺的兩個東西,你知道是什麼嗎?
    在編修家譜中, 有一部分很重要的內容,那就是家訓和堂號。 家 訓 家訓是家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傳統宗族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