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望族彭氏家族 因何從美國請回「家譜」

2020-12-13 江蘇頻道

原標題:僅花120美元工本費

中國素有「盛世修譜」的文化傳統,而家譜也被世界稱為「穿越時空的家族聚會」。近年來,興修家譜熱悄然升溫,僅常州就有400多個家族修了家譜,其中80%都是近5年修撰的。記者在溧陽市檔案館查閱資料時了解到,在這些家譜修撰過程中,還有很多有意思的尋脈插曲。

溧陽《彭氏宗譜》就是一例,「彭」氏是溧陽大姓望族,其家譜本分東門、南門兩支,但其中南門一支的家譜早已被美國人收藏,而其產權屬於日本東洋文庫。在修編彭氏家譜的過程中,上海圖書館無數次施以援手,美國猶他家譜學會多次從中周旋,後經日本東洋文庫授權,修撰者,就拿到了美方複製的南門家譜的膠片,最終如願完成宗譜。

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各種彭氏家譜。

流傳下來的彭氏家譜。

在清代常州曾是四大印譜中心之一

家譜,流傳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它起源於周朝,自漢以後,盛行於民間。如今,要修家譜,先到常州已成為業界共識。據常州市譜牒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吳之光先生介紹,常州家譜編修在全國很有影響力,這與特定的歷史文化有著密切的關聯。常州享有「天下名士有部落,東南無與常匹儔」之譽,經濟發達、文化繁榮,以「陽湖文派」、「常州詞派」、「常州畫派」、「孟河醫派」等飲譽全國。同時,常州還曾是中國清代四大印譜中心之一,至清朝晚期,除書坊外,民間有譜師、技工攜帶字盤、工具上門修譜。因此,常州民間修譜熱潮早於蘇錫而興起,體現了常州修譜傳統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特點,突出表現在藏譜、修譜人才眾多,舊譜收藏既早且豐。

相關焦點

  • 常州彭氏家族從美國請回「家譜」
    原標題:常州彭氏家族從美國請回「家譜」 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各種彭氏家譜。檔案局提供流傳下來的彭氏家譜。溧陽《彭氏宗譜》就是一例,「彭」氏是溧陽大姓望族,其家譜本分東門、南門兩支,但其中南門一支的家譜早已被美國人收藏,而其產權屬於日本東洋文庫。在修編彭氏家譜的過程中,上海圖書館無數次施以援手,美國猶他家譜學會多次從中周旋,後經日本東洋文庫授權,修撰者,就拿到了美方複製的南門家譜的膠片,最終如願完成宗譜。
  • 夏邑古城第一望族-彭氏家族的成功之道
    夏邑彭氏家族源於江西廬陵,明朝中期遷於夏邑縣,經過歷代彭氏宗親的持續努力,在夏邑縣逐步站穩腳跟,並成為夏邑縣歷史上的最大的名門望族。可以說,在夏邑縣厚重的歷史上,彭氏家族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以至於後來無人能超越。
  • 天一閣藏王氏、彭氏兩份雕版,記載兩個家族的興衰
    家族文化在近幾年裡越來越受重視,家譜在維繫人心、聯絡感情上的價值也就越來越受人關注。作為中國現存最古老的藏書樓,天一閣素來注重搶救和傳承傳統文化,近年來以「搶救老家譜,傳承新家譜」為工作重點,在家譜的保護徵集上不遺餘力。
  • 城市筆記|辛苦修譜20年 七旬老人一己之力打造彭氏「終極家譜」(上)
    在中國,修家譜、撰方志,是一直以來的文化傳統。一本家譜,可窺歷史風貌。成都彭氏後人彭忠東,是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多年來在編纂家譜、人物誌方面,投注大量心血,成果甚豐。四川的彭山和彭州,因彭祖而得名。這個觀點也被彭氏後人彭忠東認可。因此,在編寫《彭祖與彭家著名人物誌》時,除了收錄彭姓人士外,彭忠東還特別花了一卷的內容重描述彭祖與彭祖文化,從歷史考證的角度,力求證明彭祖文化有依據可尋。9月12日上午,在成都錦江區一茶樓內,74歲的彭忠東和該書同姓彭的幾位顧問、編委商量著出版一事。
  • 家譜尋根·探源︱興家風 淳民風 正社風
    文丨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歐陽伶亞《青山彭氏家譜》封面近日,省彭祖文化研究會邀請專家舉行了「家譜尋根·傳承好家風」小型座談會,大家對如何傳承好家風暢所欲言,表示家庭是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
  • 七旬老人20年修成「終極家譜」
    在中國,修家譜、撰方志,是一直以來的文化傳統。一本家譜,可窺歷史風貌。  成都彭氏後人彭忠東,是一位74歲的老人,多年來在編纂家譜、人物誌方面,投注大量心血,成果甚豐。彭忠東耗時20餘年編寫的《彭祖與彭家著名人物誌》,收錄了世界範圍內三萬餘彭姓人士信息,時間跨度近5000年。
  • 大智刻石記載家族文化 安福發現全國罕見的明代摩崖家譜(圖)
    這不僅為彭氏家族史添上十分精彩而又輝煌的一筆,而且在上千年科舉仕途史上亦絕無僅有。彭氏宗祠內的木刻對聯不無自豪地寫道:「兄狀元,弟會元,六年間壓兩京一十三省豪傑:左太師,右少師,二派下開四鄉千百萬載書香」。不同凡響的家族史,為鑄就新穎別致的家族文化的瑰寶提供了可能。刻石《頌詩呈春官》贊道:卿家富貴更何如?總是前人積慶餘。簪組滿門雙閣老,恩榮累葉六尚書。昭昭品秩題磐石,濟濟英才跡後車。
  • 坪山彭氏嚴守家訓清廉重教傳佳話
    在彭曉帆小兒子彭頌凱的記憶中,父親儘管位居高官,但家族裡幾乎沒有人找過他幫忙,因為族人都知道他的為人,從不為己謀私利。 晚年時見國內財經人才缺乏,彭曉帆還以72歲的高齡創辦了廣東財經職業學院並擔任校長。雖為一所民辦學校,學院的學費卻是全市最便宜。「辦學不是為了賺錢,是為國家培養人才。」這是他對當時個別因工資低有情緒的教授講得最多的一句話。
  • 彭紹升:他與他的家族開啟「月捐」創舉
    彭氏家族創辦的文星閣  行善勸善的望族傳統  乾隆五年(1740),有清代「蘇州第一望族」之稱的長洲縣彭氏家族再添新丁,他就是彭紹升。彭氏科舉仕宦上的成功正是其家族累世行善的福報所致,又進一步堅定了彭氏子孫行善的信心,如此數代,彭氏家族成為善書中用來勸人為善的絕好範例。  融合儒釋道的慈善觀  彭紹升自幼聰慧,繼承並弘揚家族的文運與善業。他生長在官宦之家,衣食無憂,潛心向學。16歲考中秀才,18歲與兄長同時考中進士。他舉官而不就,韜隱於家鄉。34歲受戒,取法名「際清」,以知歸子自稱。
  • 丹稜彭氏家族:一門六進士
    究其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在清朝時,以著名文學家、教育家彭端淑為代表的彭氏家族,對丹稜彭姓繁衍昌盛的貢獻應該放在第一位。這個彭氏家族,在清朝可謂文武全才,顯赫一時,出盡風頭。彭端淑、彭肇洙、彭遵泗三兄弟考中文進士,族人彭端笏、彭大力、彭承緒考中武進士,當時人稱「彭氏一門六進士,文韜武略震京師」。此外,這個家族還出了文舉人8個,其中包括一個解元,武舉人13個,貢士22個。
  • 【家譜知識】|家譜中一定不能缺的兩個東西,你知道是什麼嗎?
    在編修家譜中, 有一部分很重要的內容,那就是家訓和堂號。 家 訓 家訓是家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傳統宗族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
  • 一本楊氏家譜記載:永順土司王朝最後的日子
    楊新正介紹,家譜記載,先祖中一個叫楊永斌的,曾在多地為官,清雍正七年,授湖南布政使(一省掌管財賦和人事的官員)。而在此前一年,清廷為加強對邊遠地區的中央集權管理,對西南各土司實行「改土歸流」,也就是改土司制為中央委派流官。楊永斌正好碰上了這檔事,而且是由他來處理永順土司王朝後續事宜的。
  • 蒙城:郭集彭氏尋根記
    時間如梭,2014年春節期間,郭集居住在縣城的彭氏家族成員每年一次的聚會時,彭學祥、彭高雲、彭學慶、彭鳳林、彭衛東、彭鳳雷、彭剛等向我提出了想尋根問祖,敘修族譜之說,算是族人正式把敘修族譜之事,提到議事日程之上。可是,大家都苦於盲人摸象,對於郭集彭氏的淵源都是知之甚少,無從考察考證。
  • 兩百多年前,他和他的家族開啟了月捐創舉
    行善勸善的望族傳統 乾隆五年(1740),有清代「蘇州第一望族」之稱的長洲縣彭氏家族再添新丁,他就是彭紹升。其曾祖父彭定求、父親彭啟豐皆是狀元及第。明清兩代,彭氏一族共出14名進士、22名舉人。
  • 你是否了解一套完整家譜的組成?
    從一姓到一國一家,不能不知曉自己根源來自何處,認清自己的姓氏來源,每套《家譜》都詳細介紹了自己姓氏源流,這樣才能世世代代承繼,也能將族系根緣流傳千百年。《家譜》均有記載姓氏的一章,以敘述家族得姓的來源,或是家族因某種原因改姓的歷史。所以《家譜》中的姓氏源流就變得很重要,它是明辨您家族血統的證明文獻。
  • 莆田這座穿過五百年血雨腥風的府第,是彭氏家族科甲世延的象徵
    彭公祠,彭氏家族科甲世延的象徵文:林春榮 圖:木痴在坊巷的西端、大度街鄰近,有一堵古舊的照牆,古老而又整齊地屹立在坊巷的一角,面向坊巷的一個小門,是這座宅第的入戶通道。興化府城的每一座官宅府第,背後都是某一個家族或幾個家族跌宕起伏的故事,而這些故事的主人,都是科甲入仕的莆田鄉賢,都是這些科甲綿延的世第留給興化府古城不可缺少的歷史和人文。
  • 200年「彭氏族譜」現身全國僅1套 收藏者願贈
    華商網-重慶時報訊(記者 唐國利)昨日,兩冊川渝地區目前發現最早的木刻版《彭氏重修族譜》現身銅梁。《族譜》為清朝乾隆時期木刻本,記載了彭姓族人從漢朝大司空彭宣到清朝時期的宗族繁衍過程。因族譜為故人相託代為保管,族譜現在的主人願意將其捐獻給有緣分的彭氏族人。
  • 亞洲聯合基建(00711-HK)控股權重歸彭氏家族
    由彭氏家族控制的俊和,這間老牌建築商對於香港人來言是熟識的。從交易所取得的資料,彭氏家族又買回控股以每股1.01元購入8.37億股,持股由7.62%增至63.9%;而新維國際的持股量由56.3%降至零。
  • 家譜中的精華——談名人的家譜
    徐世昌曾在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主修過《續修天津徐氏家譜》(二卷二冊,鉛印本,上圖等單位有藏),與1918年這次纂修僅隔十年。家譜修譜間隔時間一般通行為「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徐世昌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重修家譜,或許與這一年他任民國大總統有關。徐世昌祖上世代業儒,祖父、父親也曾做過幾任小官。傳至徐世昌,才給這個家族帶來了史無前例的輝煌和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