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僅花120美元工本費
中國素有「盛世修譜」的文化傳統,而家譜也被世界稱為「穿越時空的家族聚會」。近年來,興修家譜熱悄然升溫,僅常州就有400多個家族修了家譜,其中80%都是近5年修撰的。記者在溧陽市檔案館查閱資料時了解到,在這些家譜修撰過程中,還有很多有意思的尋脈插曲。
溧陽《彭氏宗譜》就是一例,「彭」氏是溧陽大姓望族,其家譜本分東門、南門兩支,但其中南門一支的家譜早已被美國人收藏,而其產權屬於日本東洋文庫。在修編彭氏家譜的過程中,上海圖書館無數次施以援手,美國猶他家譜學會多次從中周旋,後經日本東洋文庫授權,修撰者,就拿到了美方複製的南門家譜的膠片,最終如願完成宗譜。
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各種彭氏家譜。
流傳下來的彭氏家譜。
在清代常州曾是四大印譜中心之一
家譜,流傳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它起源於周朝,自漢以後,盛行於民間。如今,要修家譜,先到常州已成為業界共識。據常州市譜牒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吳之光先生介紹,常州家譜編修在全國很有影響力,這與特定的歷史文化有著密切的關聯。常州享有「天下名士有部落,東南無與常匹儔」之譽,經濟發達、文化繁榮,以「陽湖文派」、「常州詞派」、「常州畫派」、「孟河醫派」等飲譽全國。同時,常州還曾是中國清代四大印譜中心之一,至清朝晚期,除書坊外,民間有譜師、技工攜帶字盤、工具上門修譜。因此,常州民間修譜熱潮早於蘇錫而興起,體現了常州修譜傳統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特點,突出表現在藏譜、修譜人才眾多,舊譜收藏既早且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