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記者 李國斌
7月4日,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與湖北唐崖土司遺址、貴州播州海龍屯遺址一道,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消息傳來,人們歡欣鼓舞。
看到申遺成功的消息時,湖南日報已退休的老報人楊新正不禁想起前不久在閱讀、整理家藏老家譜時,發現了其中的一段記載,記述了永順土司王朝最後的日子。
楊新正介紹,家譜記載,先祖中一個叫楊永斌的,曾在多地為官,清雍正七年,授湖南布政使(一省掌管財賦和人事的官員)。而在此前一年,清廷為加強對邊遠地區的中央集權管理,對西南各土司實行「改土歸流」,也就是改土司制為中央委派流官。楊永斌正好碰上了這檔事,而且是由他來處理永順土司王朝後續事宜的。
據《清史稿》記載,楊永斌是清康熙三十八年舉人,雍正三年授貴州威寧知府,在平定烏蒙土司動亂中,功績卓著。雍正七年,遷湖南布政使。
楊永斌每離開一地,均寫有一篇「紀事」,這些「紀事」收錄在家譜裡。在《楚南紀事》裡,有這樣一段記載:「又永順土司納土改流,皇上嘉其向化之誠,賜帑金萬兩,授以參將,即令履任江右。而其家屬仍踞舊地,鼓釁起禍,以致欽差審理歸獄,於新任同知潘果,失撫綏新附之宜,遂罹重典。餘抵楚,檄催隨任,而彼故遲遲其行,輒以田產未賣為辭。餘請如容美例,於藩庫內給銀一千六百兩,代民取贖。押送江右。而狡兔之窟遂除。」
楊新正解釋,其中講的「江右」,即江西,也就是永順彭氏土司的老家。容美,即容美土司,轄地為今湖北鶴峯縣及周圍一些地方,與唐崖土司毗鄰。「請如容美例」,就是請按照對待容美土司那樣的做法,對待永順土司。
從上述記敘中可以看到,末代土司彭肇槐及其家族,雖表面上具「向化之誠」,但內心卻是極其不舍,也極其不忍。於是,在彭肇槐無奈「履任江右」後,「其家屬仍踞舊地」,並且「鼓釁起禍」。「新任同知潘果」,因處置失當,「遂罹重典」。楊永斌到任後,敦促彭氏的家屬趕快隨遷江西。但是,其家屬卻以「田產未賣」為由,故意「遲遲其行」。怎麼辦?楊永斌請示按照容美的作法,從省財政拿出一千六百兩白銀,「代民取贖」。然後,將其家屬「押送江右」,終於將「狡兔之窟」給剷除了。
楊新正說,彭肇槐起初或許是急匆匆離開的,一個「即令履任」便是明證;而他的家屬卻是哭哭啼啼離開的,「押送」二字足以說明。不管怎麼說,他們就這樣悽悽慘慘地最終離開了他們家族生活、經營了800多年的這一方水土,離開了老司城!
如今,隨著成功申遺,老司城遺址,這個記錄了一個王朝興衰的古老王城,將煥發出新的光彩,向世人展示中國特有的土司文化遺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