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姓是我國的大姓之一,歷史上名人輩出。尤其是從漢朝到唐朝這千年時間內,楊氏是當時頂級的豪門大族之一,就是著名的弘農楊氏。結束魏晉南北朝近四百年大亂的隋文帝楊堅就出自弘農楊氏,建立了楊姓歷史上唯一的大一統王朝。晉惠帝司馬衷的母親楊豔、繼母楊芷,以及楊芷的父親楊駿都出自弘農楊氏。
弘農楊氏真正成為頂級豪門是在東漢,第一代顯赫人物是人稱關西孔子的楊震。楊震是當時著名學者,但到了五十歲才出來做官,一直做到荊州刺史、太常、司徒、太尉,是站在金字塔頂尖的人物。你對楊震不熟悉沒關係,你看過《三國演義》,總會知道那位自作聰明的主簿楊修,他的父親楊彪是楊震曾孫。弘農楊氏發展到東漢末年,與汝南袁氏、潁川荀氏、太原王氏都是當時一等一的豪門。《後漢書-楊彪傳》說得清清楚楚,「自楊震至楊彪四世太尉,與汝南袁氏俱為東京名族。」曹操敢殺楊修,卻不敢動楊彪,一直尊崇有加。
弘農是個地名,一如荀氏之與潁川,袁氏之與汝南。弘農在哪呢?只以東漢為例,東漢時的弘農是作為地級行政區的郡,轄區範圍包括河南省西部三門峽市以及洛陽市西部的洛寧、欒川等縣,以及陝西省東部的渭南市華陰、潼關。在東漢時,弘農郡北以黃河為界與河東郡(山西省西南部)為鄰,西北角以渭水為界接左馮翊,西鄰京兆,以南是荊州,以東是國都洛陽。
圖-俯瞰洛陽
弘農郡的治所在弘農縣,在今河南省三門峽市主城區以西的黃河南岸。不過弘農楊氏的郡望不在弘農郡弘農縣,而在弘農郡最西部的華陰,也就是現在陝西省渭南市代管的華陰市。華陰的地勢非常險要,以北是渭河,以東是天險潼關和黃河大轉折處的風凌渡,以南是天險華山,往南不遠就是巍巍秦嶺。
在元朝之前,我國統一王朝或北方割據大型王朝的國都一般都在黃河以南。比如秦都鹹陽與西漢、前秦、北周、隋唐國都長安(陝西西安)緊緊挨在一起,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後期)、隋唐東都洛陽與五代(不含後唐)、北宋、金朝(後期)的國都開封又比較近。長安與洛陽是我國古代最重要的中心城市,夾在兩個國都之間的華陰,鑑於其擁有特殊的地理優勢,自然就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圖-俯瞰西安古城南門
東漢末年,董卓專權,但關東義兵成為董卓的心頭大患。董卓有一個現成的選擇——把自己的根據地放在據有山河之險的關中長安。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脅迫公卿遷於西漢舊都長安。在董卓被關東義兵打得一敗塗地時,就退回長安。董卓讓董越屯兵澠池(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西),牛輔屯兵安邑(山西省運城市夏縣附近),段煨則屯兵華陰。澠池與安邑、華陰正好呈一個三角形格局,但澠池在潼關以東,安邑在黃河北岸,三座重鎮中對長安最為關鍵的是華陰,畢竟華陰與長安同在一馬平川的關中平原,同在渭河南岸,秦嶺以北。可以說過了華陰,長安就基本無險可守。董卓重兵守華陰,其實就是讓華陰成為長安的東大門。
董卓因為不得人心,惹得天怒人怨,最終被幹掉了。不過天下形勢更加混亂,董卓舊部李傕、郭汜等人殺來殺去,漢獻帝到處流浪。興平二年(公元195年),漢獻帝被人劫持到華陰。還是這個段煨,準備把漢獻帝弄到自己的地盤上。漢獻帝不敢去,為了避難,甚至在路邊宿營,漢室之威至此慘矣。說來有意思的是,種輯、左靈等人稱段煨要謀反,而在力保段煨沒有謀反的官員中,就有出身弘農華陰楊氏的太尉楊彪。
圖-華陰市俯瞰
那麼華陰為何會成為弘農楊氏的郡望呢?非常簡單,弘農楊氏輝煌的開始——關西孔子楊震就是華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