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姓出自姬姓,為周文王的子孫,更是黃帝後裔。
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時被封於楊(今山西洪洞縣東南),建立楊國,為侯爵,春秋時為晉國所兼併,楊侯的子孫以國為氏,姓楊。
晉國滅楊後,楊地成為晉國羊舌肸的採邑。晉武公之孫突食採於羊舌,為羊舌大夫,是為羊舌氏。突之孫肸,字叔向,又稱叔肸,在晉國任大夫,是當時著名的賢臣,有大功於晉室,被分封於楊氏邑。
其子伯石以邑名為氏,稱楊氏。公元前514年,晉滅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華山仙谷,遂居陝西華陰,稱為楊氏,史稱楊氏正宗。在漢代,華陰隸屬於弘農郡。從此楊姓便與弘農二字結下了不解之緣。
東漢楊震,字伯起,生於弘農華陰。相傳楊氏先祖藏書於弘農郡湖縣董社原,即今靈寶豫靈鎮楊家村,楊震為讀書遷居此地,建「校書堂」。他出仕前教學20年,課徒3000餘眾,因世居弘農郡華陰縣,人稱「關西夫子」。
楊震50歲時,大將軍鄧騭聽說他才德兼優,舉薦他任荊州刺史。不久,又調任東萊太守。到東萊上任途中,路經昌邑(今山東巨野縣東南)。昌邑縣縣令王密求見。
王密原為荊州秀才,由於楊震在荊州舉薦而任官。夜裡,王密帶著黃金10斤到驛館,拜見楊震,表示感謝,並說:「學生一介寒士,承蒙恩師舉薦提拔,方有今日,早欲報恩,苦無機會,今日天賜良機,請恩師收下。」
楊震對王密此舉很是生氣,毅然拒絕,正色道:「過去,我知道你德才尚可,才推薦你當了縣令;但你卻不了解我,你為什麼要這樣做?」王密連忙說:「現在夜黑人靜,是沒有人會知道的,大人且請收下,學生下不為例。」
楊震義正詞嚴地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說沒人知道呢!你入仕為官,貴在清廉,若以人不知,暗中納賄,豈不是有欺天之罪!」楊震氣憤地將黃金擲於地上。王密自覺羞愧,收起黃金,悻悻地走了。
此後楊震的「四知」名言被傳為佳話,受到人們敬仰。因此楊氏家族便以「四知堂」「關西堂」為堂號。
在東漢中後期近80年中,楊震、楊秉、楊賜、楊彪祖孫四代皆為宰相,人稱「四世三公」,弘農楊氏因此成為當時首屈一指的名門望族,楊家村就成為弘農楊氏的祖根地。
弘農楊氏到隋代再度輝煌,共出了開國皇帝楊堅等3位皇帝、28位王爺、6位公侯。到了唐代,其後裔中有楊恭仁等11人先後任宰相。
北宋時以楊繼業為首的楊家將更是滿門忠烈、功高蓋世,千百年來為世人敬仰。此外,唐代詩人楊炯、南宋詩人楊萬裡等文化名人,也均出自弘農楊氏。可以說,在姓氏郡望中,弘農楊氏極度繁盛。家國千秋事,尋根歸祖宗。
近年來,海內外弘農楊氏後裔來此尋根祭祖者絡繹不絕。
1994年金秋,來自加拿大、泰國等17個國家和地區的楊氏後裔41人來此尋根祭祖。
1999年5月3日,來自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等地的30多位楊氏後裔,組成弘農楊氏尋根拜祖團,在楊家村拜謁楊公祠,並舉行祭祖儀式。
2002年5月,來自臺灣、香港、澳門等地的楊氏後裔80多人,組成中原尋根謁祖團,到豫靈鎮楊家村,舉辦「紀念伯僑公封楊受姓2680周年大典」,並進行了公祭儀式。
如今,楊姓人在東南亞的菲律賓、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等地都有相當數量的分布。
據統計,到目前海內外弘農楊姓已逾6000000眾,在客家大姓中名列第6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