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與梅州武清實在吵架太費神,本人不想辱沒他們,雖然他們的譜書中認為自己是朝鮮箕子和陽氏周宣王后裔,不過,天下楊氏一家親,本人願意出具史料進行說明,希望這兩個家族改正錯誤,不要忽悠大家。本人也不想過多談論楊氏問題,但是梅州武清隔不了多長時間,他們又要攻擊本人,我已經從網絡上退出,但是他們不答應,我只好搬出史料說明問題。希望梅州武清停止網絡攻擊本人,否則,本人完全可以重新進入微信群面對面說理。本人進群呢又是吵架,這有什麼意義?本人只想闡述一個問題:梅州武清滿口證據,但是就是不出具,這有什麼意義呢?而楊氏世系在《史記》、《宰相世系表》、《呂呂夏卿大宗譜》、《華陰縣誌》、華陰墓誌等史料和出土文物上清楚明白。
根據專家們的考證,家譜的撰寫應當堅持遠古、中古重史,近古以後重譜的原則。因為家譜的大量誕生是宋朝之後的事情,實際上,宋朝以後家譜的撰寫也是很少放開,直到清朝乾隆年間,乾隆皇帝還下令抓捕胡編濫造的譜匠,家譜沒有歷史依據不允許溯及太遠,否則就要被處罰。比如,綦彥臣所著《中國古代言論史》第十二章記載「湖北漢陽知府胡學成、廣東連平知州胡功成先後罷官回福建故裡。兄弟倆於乾隆十九年(應為九年)刊修家譜,內有"太祖"、"昭穆"、"武宮"、"煬宮"、"世室"、"升遐"、"籠罩天下"、"親賢樂利"等"僭妄"字句。二人卒後,奸人胡作梅因圖產不遂,便控告胡氏家譜有上述"悖謬之詞"。福建巡撫定長上奏朝廷,認為胡作梅"挾嫌誣衊",擬發附近充軍;胡氏兄弟身為職官,非鄉愚可比,竟將"僭妄"字句寫進譜內,請旨革去職責,追奪誥命。得旨交刑部議奏。」然而楊氏族源是遠古的事情,用近古乃至當代人的造假來論述族源是本末倒置的事情。
關於弘農楊氏族源,歷史上封侯姓楊的記載只有三個,現作具體闡述:
一、伯僑說
(一)歷史記載
在《漢書·揚雄傳》中有這樣的記載:「揚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其先出自有周伯僑者,以支庶初食採於晉之揚,因氏焉。不知伯僑周何別也,揚在河汾之間,周衰而揚氏或稱侯,號日揚侯。會晉六卿爭權,韓、魏、趙興而範、中行、智伯弊。當是時,逼揚侯,揚侯逃於楚巫山,因家焉。楚漢之興也,揚氏溯江上處巴江州,而揚季官至廬江太守。漢元鼎間避仇復溯江上處岷山(江)之陽日郫。」揚雄《反離騷》中曾哀嘆其祖先日:「有周氏之嬋嫣兮,或鼻祖於汾隅。靈宗初牒伯僑兮,流於末之楊侯。」《世本》載:「周武王第三子唐叔虞之後,至晉出公遜於齊,生伯僑,歸周,天子封於(為)楊侯。」《姓纂》也說:伯僑系「晉出公之子」。據《晉世家》載:「智伯、趙、韓、魏四將攻出公,出公奔齊,道死。」東漢文學家蔡邕作楊秉碑文曰:「其先蓋周武王之穆,晉唐叔之後也,末葉以支庶食邑於楊,因氏焉。」楊烔作《楊去溢碑》曰:「叔虞建國,天錫之唐,伯僑受邑,食採於楊。」唐代李隆基作《楊珣碑》曰:「公諱珣,字伯珣,華陰人也,叔虞剪圭自周封晉,伯僑食採受邑君,楊氏族之先也。《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載:「晉武公子伯僑生文,文生突,羊舌大夫也。又雲晉之公族食邑於羊舌,凡三縣:一曰銅鞮,二曰楊氏,三曰平陽。突生職,職五子:赤、肸、鮒、虎、季夙。赤字伯華,為銅鞮大夫,生子容。肸字叔向,亦曰叔譽。鮒字叔魚。虎字叔羆,號『羊舌四族』。叔向,晉太傅,食採楊氏,其地平陽楊氏縣是也。」
(二)簡要分析
關於伯僑的記載,一雲乃晉出公子,晉出公到齊國生下伯僑,但是,《史記》記載晉出公死在到往齊國的中途,說伯僑是晉出公之子缺乏依據。一雲伯僑為晉武公之子,這是正確的,很多家譜把伯僑寫作晉武公次子,這有待商榷。楊維森專家認為,伯僑是晉武公庶妣所生,雖然是長子卻不可以繼位,否則,從古代取名的規則伯仲叔季來說,伯僑不繼位不符合常理,因此,伯僑是晉武公長子,次子是晉獻公。有專家也分析,伯僑作為長子也許英年早逝,這是分析。從文獻的記載來看,伯僑是庶妣所生有楊秉碑文曰「末葉以支庶食邑於楊,因氏焉」為證。至於揚雄雲伯僑之事,楊與揚是通假字,楊與揚實際上是一回事,揚雄所云伯僑是最後的楊侯,首封是尚父,其次是周宣王曾孫,最後才是晉武公子伯僑。
關於伯僑後裔世系有《史記》、《宰相世系表》、《華陰縣誌》系統記載,在《二十五史》中也有大量記載。全國大部分地區楊氏也尊伯僑為楊氏始祖。也有尊伯僑裔孫羊舌肸為祖的,但是伯僑已經封楊,尊伯僑為楊氏始祖無疑要科學得多。
伯僑世系在宋朝之前沒有一個定論,連楊雄都不知道伯僑的父親是誰,但是古代楊氏知道有伯僑封楊這回事。比如,後人輯錄之《世本》和《姓纂》都說,伯僑是唐叔虞一脈晉出公的兒子,伯僑是晉出公去齊國生下的。《漢書揚雄傳》更是說「不知伯僑周何別也」,揚雄在詩作《反離騷》中也是只知道是周室一脈,但是具體伯僑父親是誰弄不清楚。
後來不知道歐陽修等從哪裡取得的資料說,伯僑是晉武公的兒子,歐陽修是楊大雅的女婿,所以,伯僑的來源應當與楊大雅有關係,而士大夫家譜的遺失主要產生在唐末,唐宋時期雖然譜牒遺失,但是口口流傳的族源應當存在,因此楊大雅家族有譜雲伯僑是晉武公子應當認可。自此,新唐書確定晉武公是伯橋的兒子,揚雄《反離騷》和《漢書揚雄傳》等確定伯僑封楊,晉武公封伯僑於楊就確定下來。
至於羊舌是個地名,不是姓氏,有的人說羊舌肸姓羊舌是錯誤的。左傳等記載羊舌四族,沒有楊季夙,而新唐書等說楊季夙是羊舌肸之兄弟有誤,否則應該是羊舌五族。所以,宋朝楊偕新昌譜序曰季夙為羊舌肸子是對的,伯石即食我是長子,季夙是四子,古人取名就是伯仲叔季,季夙是四子很有證據。左傳記載食我已經被殺無後,只能是季夙之子楊道逃華山仙峪。在陝西華陰,有晉公子宮和羊公室等古蹟,都說弘農楊氏是羊舌肸的後代,說羊舌肸沒有後人這是不可能的,所以,史譜志和文物古蹟均證明弘農楊氏是羊舌肸的後代,伯僑世系是弘農楊氏公譜,不可以動搖的,不能從史料中斷章取義否定歷史上關於伯僑世系的記載。
二、尚父說
(一)歷史記載
《新唐書》曰,「楊氏出自姬姓,周宣王子尚父封為楊侯。」《氏族略》云:「周宣王少子尚父,幽(宣)王時封為揚侯,為晉所滅,其後為氏。」 唐代楊寧公碑。由錢微大曆十大才子所作曰:「公諱寧,字庶玄,弘農華陰人也,本蓋周宣王之子曰尚父,邑諸楊,得氏以後,至赤泉侯喜,安平侯敞,徵君寶繼家華,下為關西令族焉。」周宣王四十二年(公元前786年)逨鼎青銅器銘文記載:「餘肇建長父侯於楊,餘令女奠長父。女克奠於厥師。」意思是:「我開始封尚父為侯於楊國,我命令你安置尚父在楊國的都城。」
(二)簡要分析
尚父封楊確有其事,但是,尚父不是弘農楊氏的始祖,原因是查遍所有史書均無尚父世系的記載,更不用說弘農楊氏譜系中有尚父的世系記載。錢微作《楊寧碑記》雖曰尚父為弘農楊氏始祖,但是沒有世系支撐,楊氏始祖有幾個,錢微會不會對譜學缺乏了解誤寫楊寧碑記現在無據可考,但是值得懷疑。
現在梅州出現尚父世系記載,擴散到全國很多地方,這是怎麼回事?梅州譜錯誤的地方太多了,無法細數,但是清代中後期的梅州譜均尊楊杼或為箕子的八代孫,或者楊杼是唐叔虞,或者唐叔虞次子,甚至楊如渭公開寫道「吾楊來自朝鮮而蔓延於天下」,然後近年來出現尚父是楊澗,是楊杼的裔孫的說法。這些在史上是無法查考的。後來在明末清初流傳到海南的梅州譜序上我們看到,「楊氏發源甚久,始於晉之伯僑」數語,這就證明了梅州楊杼的說法在清代以前都不存在。網上流傳的四川宋朝《廷稅譜序》是不存在的,梅州沒有,四川會有嗎?梅州宋朝都尊楊杼為始祖,清朝初年為什麼反過來尊伯僑為始祖?
後來經過楊安生先生查考,首先出現楊澗是尚父是在楊布生《楊姓通史》中找出來,一個今人假造的尚父世系居然成為支撐梅州推廣楊杼的依據?理由何在?如果今人可以假造,那麼這個祖宗就太多了,根據祖宗假造原則,楊曉瑞先生還製造出楊杼,字伯僑,來自何典?
後來進一步研究我們發現,梅州自稱始祖雲岫公是楊輅的五子,梅譜還提出楊輅九子說,云:吉州公先後娶三位夫人,生九子。原配鄭氏,生二子:銳,字雲巒;鋋,字雲嶙。繼娶郭氏,生三子:鋒,字雲巖;釗,字雲嵋;聳,字雲岫。又娶郭氏,生四子:職,字雲拔;聰,字雲寬;棟,字雲伯;梁,字雲定。查考《忠節楊氏總譜》,楊輅只有原配鄭氏,生二子:銳,鋋。根本沒有九子取「雲」字派的說法。而在浙院譜、鴻山譜、道南譜上,有楊聳的名字。梅州譜記載,楊輅將楊聳從錢塘帶到吉安,然後遷徙梅州,並把楊輅的墳也遷葬梅州去了。然而,楊輅的墳如今還埋在吉水,楊輅是陝西華陰而來,並沒有來自錢塘的說法。所以,楊聳既然來自錢塘,那就應該是浙院楊聳,楊聳的父親不在錢塘,反而到吉安了,這不符合邏輯。因此,梅州楊聳實際上是浙院的楊聳。
由此看來,梅州連楊聳的父親是誰都不知道,他們能夠知道弘農楊氏始祖是楊杼?是尚父?所以,史上的尚父雖然是楊氏始祖之一,但是不是弘農楊氏的始祖。
三、周宣王曾孫說
(一)歷史記載
《元和姓纂》稱,「一雲,周宣王曾孫封楊侯,為晉所滅,其後為氏焉或曰,周景王后。」
(二)簡要分析
周宣王曾孫世系歷史無載,但是武清楊氏提出弘農楊氏是周宣王曾孫的後代,並且列出了相關的世系,自稱楊端後裔楊輈一脈,並且把楊端、楊業寫成陽球的後代。
然而根據《六合縣誌》、《明史。楊洪傳》、楊洪母親《施氏碑記》記載,楊洪,字宗道,南京六合人,楊順後裔,楊順之上無載。這些說明明朝初年,楊順世系都沒有構建清楚。他們出具什麼楊洪《吾父迷史》、《邦憲譜》就值得商榷了,都有《吾父迷史》、《邦憲譜》了,都是楊端楊業的後裔了,《六合縣誌》、《明史。楊洪傳》、楊洪母親《施氏碑記》為什麼無載楊順世系?他們說,不能夠公開他們是楊家將的後裔,怕朱棣滿門超斬,但是,明朝早就滅亡了,清朝為什麼不公開?清朝滅亡了,民國為什麼不公開?民國滅亡了,建國以後為什麼不公開?直到近年來為了打出利用楊家將的牌子開公司,楊文岐與楊春風公開在微信群約架,覺得楊家將這塊牌子很有用途,所以公開了一切秘密。其實不敢公開不是怕殺頭,是怕被人笑。明朝大臣徐士貞文集裡徐士貞寫道,楊洪認楊延廣為祖宗,而楊端和楊業又沒有延廣這個子孫,所以,楊洪認祖的證據「不足信」。楊大業《回族進士錄》寫道,山西大同清真寺明朝古碑如今還在,上面寫清楚楊洪是回族同胞。不過,撰譜不論民族,只要認準祖宗即可,關鍵武清認這個祖宗沒有認準。他們自稱播州楊輈的後裔,那麼把楊輈認好就行,楊輈之上,史家已經記載,沒有必要把周宣王和陽球塑造為弘農楊氏的祖先。
據了解,《楊端譜》記載自己是弘禮後裔,弘禮之上《宰相世系表》、《華陰縣誌》、《史記》等已經明確記載。楊端到楊輈,宋濂《楊氏家傳》等做了記載,播州比較符合邏輯的克廣說族譜做了記載。
據了解,楊端後裔中夾雜陽球的後代,這是不爭的事實,播州楊端後裔有楊端、陽球、江西楊、楊再思的後代,播州譜是個大雜燴,武清寫譜時參照播州譜,正題不抄,抄錯書了,把自己寫成了陽球的後代,周宣王的後代,翻開《贛南陽氏族譜》,譜裡記載,周宣王的後裔周景王之子陽樊封於陽,陽氏由此產生。武清把自己塑造為周宣王的後代,陽球的後代,活脫脫把陽氏族譜搬過來成為了弘農楊氏的族譜,陽氏就是周宣王的後代。關鍵是把陽氏改為楊氏,又引起陽氏的反感,《贛南陽氏族譜序》指出,武清是歐陽氏,不是陽氏,沒有權力把陽氏改為楊氏。
其實,宋濂說播州楊貴遷是楊業曾孫,這是不符合邏輯的,播州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長楊琴國就說,從中央到地方,沒有任何人說貴遷是楊業曾孫,目前根本找不到證據。專家質疑宋濂《楊氏家傳》是被修改過的,因為元史《楊賽因不花傳》是宋濂寫的,說貴遷是楊端後裔,楊昭族子。楊業是陝西人,楊端是山西人,世系相隔太遠,兩家人沒有任何關係。播州克廣說家譜,雲楊業孫克廣代理播州政務5年,然後把政權交還楊端裔孫楊璧的兒子貴遷。在《羅氏家譜》上記載貴遷的舅舅是羅氏,是羅氏收養的。所以,記載與宋濂《楊賽因不花傳》記載是一致的,史譜記載一致。但是克廣說,因為史上沒有其人到廣西平蠻記載,到廣西平蠻的是楊文廣。所以,播州譜應當去掉與楊業相關的記載。不過按照《楊端譜》,楊端是弘禮一脈,因為貴遷曾經去廣西平蠻,所以,貴遷與文廣通譜,貴遷晚文廣一輩,楊業楊端家族同屬于越公房,應該有其事,所以,楊端根據楊業世系推算應當是弘禮的第八代孫。筆者以前論述過貴遷也許是楊昭兒子,這是《家傳》寫的,但是楊昭是否有羅氏這個配偶,筆者不知,因此暫時就依播州譜作此論述。即使這個論述不精準,宋濂的族子說是比較有價值的,族子、兒子都是楊端後裔,與楊業沒有關係。
綜上所述,歷史上沒有周宣王曾孫是弘農楊氏始祖的譜系記載,這個記載是武清抄錯播州的一些支系譜,並加以向上溯源而就,明朝前期都不存在的,至少是楊洪的孫子以後偽造的,因為,《施氏碑記》是楊洪所建,並沒有楊順之上的記載。武清只要認準自己是楊輈一脈,不要把《陽氏族譜》變成《楊氏族譜》,這樣天下楊氏就沒有意見了。實際上,播州嫡傳譜清清楚楚,武清偏偏抄錄夾雜陽球譜的播州譜,以後應當修正。實際到播州採訪,哪些是陽氏人改姓而來,哪些是江西楊氏和再思公後裔改譜而來,是非常清楚的,只不過天下楊氏一家親,既然都認楊端了,那麼就應當按照克廣說這部書行事。據說這部書才是真正的播州楊端嫡傳譜。這部書沒有多少邏輯錯亂,其他支系的譜就亂的無法理清真相了。
最後指出一個問題,不管梅州是否寫自己是朝鮮人,武清被明朝古碑記載為回族人,撰譜不論族別,只要認可,都可以是弘農楊氏人,如果堅持錯誤,侮辱了弘農楊氏人祖宗,天下楊氏不答應。梅州把弘農楊氏始祖修改為殷商箕子後裔楊杼,而弘農楊氏是姬周后裔,武清把弘農楊氏修改為周宣王后裔,而弘農楊氏是晉武公子伯僑的後裔,梅州武清這種修改弘農楊氏始祖的行為必將遭到天下楊氏所抵制。
值得指出的是梅州武清撰譜慣用的手法就是麻痺史學知識沒有多少的宗親。比如,楊永志《為楊布生先生辯誣止謗》說,宋朝汪藻寫楊杼,楊新賜等《楊杼譜才是正譜》等文講楊萬裡、楊時寫楊杼,武清說周宣王是楊氏始祖,這些都是無中生有的事,史上沒有這些記載,他們打著名人、史載的旗號在造謠賣書,這必須要加以說明,他們能夠出具史載內容嗎?一方面否定歷史,一方面又借歷史給他們的譜書貼金,這不是既要立牌坊又要當婊子嗎?和梅州武清扯不清楚,他們的譜書錯亂太大了,要抓住關鍵,楊聳是浙院楊聳,吉安輅公沒有楊聳這個兒子,楊貴遷與楊業沒有關係,知道這兩點,梅州武清連最近的祖人都搞不清楚,他們能夠搞清楚遠古楊氏起源嗎?據專家們的考證,姓氏起源是兩千年多之前的事情,絕大部分民間家譜產生於宋代以來,宋代以來都只記載五代世系,元朝開始上溯族源,越遠越好,故家譜主要是明清兩代產生的,用明清族譜論述族源是本末倒置的。史上記載楊氏族史是系統的,家譜在相當年代內只記載五代,所以,家譜才如此混亂不堪,一句話,不要聽信梅州武清胡扯,他們哪裡來的史料,史料要到國家歷史博物館、圖書館找,他們拿出的都是贗品,假造的東西。
總之,梅州、武清譜是地方譜,是一些個別家族的事情,全國楊氏沒有必要跟風。談到族源,應當以歷史為據,家譜主要產生在宋朝以後,而族源髮根是在遠古,不能用梅州武清宋朝之後的家譜去否定幾千年的歷史。按照歷史記載,弘農楊氏的族源發源於晉宗伯僑一脈。家譜的撰寫,應當是厚今薄古,古代的家族歷史以歷史記載為據,家譜的上溯應當對接歷史而不是去反對歷史。至於還有人說什麼楊幹、楊戩是始祖,都是今人編的聊齋。楊幹是晉悼公的弟弟,史上有載但是無載封侯,世系也無傳承,楊戩則是封神榜中的小說人物,是不能夠作為楊氏始祖的。
作者:楊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