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神秘而古老的土司王都城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縣靈溪河畔顯露真容。考古專家認為,發掘出土的永順土司王故都——老司城遺址堪稱「中國的馬丘比丘」和「東方龐貝古城」。
>>發 掘
新發現遺址20多處
始建於公元1135年的老司城遺址四周是海拔1000多米的崇山峻岭,坐落於靈溪河畔的谷地。從1995年開始,湖南省文物考古所和湘西州文物部門對老司城遺址進行過兩次考古發掘。2010年5月開始進行第三次考古發掘工作。
記者29日在考古現場看到,呈現在世人面前的老司城遺址,氣勢雄偉,建築精巧,渾然天成。老司城遺址宮殿區、衙署區面積近3萬平方米,城區總面積25萬平方米。遺址地表上保留了體積龐大的城牆和建築廢墟,地下遺址中貯藏窖穴、地下取暖設施、排水設施一應俱全。此次新發現土司時期遺址20多處,包括烽火臺、軍事關卡、土司莊園、古墓群、宗教遺址、石刻墓志銘等。
類梯形結構國內少見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永順老司城考古發掘領隊柴煥波最近在老司城考古發掘中發現了「城門」遺址。他介紹說,城門是城址發掘的中樞,對於弄清城址的整體格局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城門區發掘已呈現出清晰的城牆、卵石環城道路、建築的臺階和壯觀的排水系統,盡顯土司宮城的恢宏氣勢。
此次發掘的大西門位於宮殿區西側。門道兩側的城牆以紅巖砂錯縫平鋪疊砌,西北部城牆保存完整,最高處高達6米。與國內其他大部分古遺址不同的是,老司城城牆是由下至上由紅石條、青石巖和鵝卵石壘砌而成,並不是呈平行的。「這種類似梯形的結構在國內很少見。」
抗倭夫妻墓華美富麗
尤其令人驚嘆的是,此次考古發掘出的紫金山墓地是明代永順土司的王室墓地。現已探明墓地面積約1500平方米,有土司及家眷墓葬三十餘座。
發掘的墓葬中,永順土司中的抗倭英雄彭世麒的夫妻合葬墓製作精美、裝飾華美富麗,堪稱明代土司陵墓的精品。出土的彭世麒、彭宗舜、彭翼南及其家眷墓志銘,是研究土司社會的珍貴史料。這些墓室所用特製的浮雕青磚為基,以青磚起券,頭部設神龕,浮雕青磚飾有人物及寶相花、卷草紋、雲紋等圖案,兩壁設有門窗,館床以青砂石板平鋪,有的飾有七星圖。墓葬分為單室、雙室、三室,三室墓前設迴廊,三室貫通。整個陵園的地表由墓葬封土、拜臺、「八字」山牆、花帶纏腰過道、南北神道及石像生、照壁等遺蹟組成,這一發現對於復原明代土司王室園陵整體面貌具有重要價值。
>>點 評
遺址價值堪比龐貝古城
史料記載,唐末五代年間,江西彭氏徵服了五溪諸蠻以後,當上了溪州58旗、380峒的土家族的「土皇帝」,建都城於永順會溪坪。第十一代土司彭福石於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移都城於老司城。鼎盛時期有詩讚曰「福石城中錦作窩,土王宮畔水生波,紅燈萬盞人千疊,一片纏綿擺手歌」。清雍正年間「改土歸流」之後,老司城漸漸荒蕪、廢棄,令人難尋其蹤跡。
「老司城遺址是獨一無二的,讓人震撼,具有世界文化遺產價值,即使與南美的馬丘比丘遺址和義大利龐貝古城相比,也毫不遜色。」柴煥波說,老司城遺址將申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發掘工作將持續到2010年12月底。
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在老司城遺址考察時稱,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應將文化信息採集與保護規劃同步進行,進一步考慮如何建成美麗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計 劃
將原汁原味向公眾開放
遺址中的烽火臺、軍事關卡、土司莊園、古墓群、宗教遺址、石刻墓志銘等,都將成為遊客的遊覽內容。
郭偉民說,永順老司城是湘鄂渝黔土家族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土司城址。土司制度是西南地區歷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永順老司城遺址城市分布明確,城市功能齊全,反映了永順土司的歷史圖景,是研究土司制度、復原土司社會內部結構和中國城市發展史不可多得的實物例案。
柴煥波說,老司城遺址生態脆弱,下一步將同時進行發掘清理、採集信息與遺蹟保護,並有針對性地實施現場保護措施。日後,遊客看到的將是原生態、原汁原味的老司城遺址。
據新華社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