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公祠,彭氏家族科甲世延的象徵
文:林春榮 圖:木痴
在坊巷的西端、大度街鄰近,有一堵古舊的照牆,古老而又整齊地屹立在坊巷的一角,面向坊巷的一個小門,是這座宅第的入戶通道。像這樣封閉式的官宅府第,是明清時期典型的建築風格和空間布局。
只不過近代城市商業的興起,房屋的主人們紛紛拆毀照牆,臨街築起店鋪,打破了府第建築的空間布局,久而久之,人們就習慣於如今所看見的建築布局。
這是一座築起於明朝中期的官宅府第,具有鮮明的明代官邸建築風格,那麼這座二進五廂房的府第,根據它的規模和規制,還有它所安置的門當與戶對,它的主人一定是具有一定身份的官員,才能在興化府城的中心位置,築起如此級別的府第。
興化府城的每一座官宅府第,背後都是某一個家族或幾個家族跌宕起伏的故事,而這些故事的主人,都是科甲入仕的莆田鄉賢,都是這些科甲綿延的世第留給興化府古城不可缺少的歷史和人文。
01
這座清朝時期名叫彭公祠的府第,的確與莆田彭氏密不可分。五百年間,彭氏一族以其眼花繚亂的悲歡離合,註定這座古老的建築物蘊藏著太多太豐富的人文信息量。
入莆彭氏只有三四支,一支是城東南箕的港內彭氏,這是一脈科甲世第,曾在南宋時期、宋淳祐七年(1247年)以特奏名「第一名」登進士第的彭彝甫,就是這個家族出來的。
一支是涵口彭氏,明天順元年(1457年)登進士第,彭韶歷官右副都御史、刑部右侍郎、刑部尚書、贈太子少保,是莆陽彭氏的光輝頂點。
另一支就是彭公祠的主人,莆田小橫塘彭氏。雖然這支彭氏橫塘衍派析居橫塘的時間比較晚,但這個家族以其科甲聯芳揚名於莆陽,成為莆陽彭氏人文最著名的一族。
為小橫塘彭氏敲開科甲之門的是彭鏦。彭鏦,字朝用,天順六年(1462年)福建鄉試舉人,入國子監。成化八年(1472年)九月,錄授為中書舍人,擢工部員外郎、郎中,遷任永寧州知州。卒於官所。
彭鏦的從侄彭甫,字原樂,成化十年(1474年)鄉試黃乾享榜舉人,成化十七年(1454年)禮部會試第二百四十五名,登王華榜二甲第四十五名進士,初授南京戶部主事,升戶部員外郎。
「博學,為文典則雋永。喜蓄書,積書數萬卷,公退據案疾讀,至忘寢食。」弘治八年(1495年)二月,擢廣西按察僉事,提調學政。後丁憂回莆。任補任湖廣廣西按察僉事,「決獄公平,以洗冤澤物為己任,至法所當按,亦無貸詘。」一個優秀的能臣幹吏,在宦官劉瑾擅政專權下,頓失進取之心,上疏乞休。
02
彭甫作為小橫塘彭氏一族打開了擢進士的大門,確立這一族科甲世第的開始。他的弟弟彭申,字元純,弘治二年(1489年)福建鄉試舉人,官至平樂通判。
彭甫的兒子彭大治,字定軒,弘治十四年(1501年)福建鄉試舉人,正德九年(1514年)登唐皋榜二甲第22名進士,授南京戶部主事,進郎中。「武廟南巡,當會計事,節維唯宜。」正德十五年(1520年)任揚州府知府,「任間閉關固鑰,罷一切無名供費,以法馭豪右,雖貴勢幹請,屹然不撓。」或為此得罪了權貴,調敘州府知府,「洞蠻叛,督府署大治撫之。大治親入山谷諭犒,相率解甲羅拜,即時散歸。」
彭大治成功地解決了洞蠻叛亂之事,或成為朝廷重用之的功績之一。經過三年的丁憂,嘉靖七年(1528年),起復改任韶州府知府,「操節矜嚴,威惠並用,崇文息盜,功被五嶺。」擢升為長蘆鹽運使,正三品。還未啟程赴任,竟卒於韶州。「遺槖蕭然,唯圖書數卷而已。」
彭文質是小橫塘彭氏一族承上啟下的一個重要人物,祖父彭甫,父親彭大治,兒子彭憲範、彭憲章,孫彭汝南,曾孫彭士英、彭鵬,都是以顯要的官職身份留下了一門科甲世第的輝煌與驕傲。
03
彭文質,字在彬,年十九中式,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福建鄉試舉人,嘉靖三十七年(1557年)出任徽州府黟縣縣學教諭,「神思清況,矩度莊嚴,嚴申學規,勤考課諸生。」嘉靖三十八年(1558年),禮部會試第一百三十三名,登丁士美榜三甲第九十六名進士,授潮州府揭陽縣知縣。
「清標自矢而明決有威,息訟省刑,豁糧簡賦,民甚德之。」彭文質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嘉靖年間倭寇騷亂東南,粵東也是倭亂重災區,彭文質防倭有術,應策有方。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擢升為戶部主事,正六品,又升員外郎,從五品。隆慶三年(1569年),出任桂林府知府,「剔積蠹,抑強宗,郡元留獄,治行為西粵最。」萬曆二年(1574年)十月,擢升廣東按察司副使,正四品。
萬曆六年(1578年)八月,升為廣西布政司右參政,轉左參政,從三品。「靖藩驕甚,以葬母妃故,縱舍人子搜括竹、木為民害,文質一切裁之。」彭文質因而遭謗,去職回家。
在橫塘《彭氏族譜》中,彭文質遷居坊巷這一行族諜資料中,彭文質或是小橫塘彭氏遷居府城坊巷的第一人。
從彭公祠的建築年間、建築材料等文物考究,這座建築或創建於明嘉靖年間,嘉靖末期,彭文質才任員外郎,從五品。而彭公祠的建築規制卻是以三四品朝廷命官。那麼彭文質就有可能以其父彭大治正三品的官職營造。或者說彭公祠築建於隆慶萬曆年間,彭文質出任知府,按察司副使,正四品。
無論從彭文質遷居坊巷的歷史事跡,還是彭公祠的建築時間與建築規制,彭公祠的前身應該是彭文質在坊巷的府第。
04
在清乾隆年間纂修《興化府莆田縣誌》之選舉制封贈中,彭文質,參政(從三品),以孫汝楠兵部左侍郎(從二品)。國朝,以曾孫鵬贈光祿大夫,正一品。彭憲章,以子汝楠贈兵部左侍郎。
彭汝楠,字伯棟,號讓木,祖父彭文質,父彭憲章,子彭士瑛,遷南門外柳橋頂墩,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福建鄉試舉人,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登錢士升榜三甲第一百五十五名進士。初授紹興府會稽縣知縣,以治行擢升為禮科給事中,正四品,「剛正不阿,指謫奸侫,不畏權勢」。
有價值的柱礎已被盜取
天啟二年(1622年)轉吏科給事中,在與魏忠賢閹黨鬥爭中,雖屢遇危情,天啟皇帝似乎暗中支持,多次受到魏黨的打壓與排擠,反而晉禮部都給事中。崇禎改元(1628年),起大理寺丞,轉太常卿,晉升兵部右侍郎,轉兵部左侍郎,從二品。或因看到崇禎帝的反覆無常,或已政見與尚書不合,力辭致仕回莆田老家,年只有四十多歲。
彭汝楠在柳橋之臨溪處大建園林官宅,面積達三十六畝,為十七世紀江南著名園林。彭汝楠廣交文朋詩友,年年月月,高朋滿座,明末著名國畫大師董其昌作《岸圃大觀圖》,畫家柯士英也為此岸圃花卉著色寫生,作畫冊《岸圃花志》,吳彬、黃道周、曾鯨、張瑞圖、王時敏等明末文人名流們曾居住在這裡,吟詩作畫,品茗書法。
崇禎十六年(1644年),歷史風雲交加之際,彭汝楠卒。其子彭士瑛,字燦斯,五代受大明皇恩,忠君報國之心熾熱,變賣家產,響應橫塘人、晚明大學士朱繼祚的起兵反清。
清順治五年(1648年)正月,彭士瑛率家丁三百餘人、壯士五百餘人,在興化府城內為內應,朱繼祚攻城之時,彭士瑛率眾斬殺守城清兵。
八月,清總督陳錦、靖南將軍陳太率一萬綠營兵反攻,朱繼祚率兵邊打邊退,直至赤岐獅子巖被捕,彭士英及其幾百家丁壯士,無一倖存,全部死難。岸柳依依、山光湖影的岸圃被清兵夷為平地,成為廢墟。坊巷的彭文質府第或已人去樓空,無人敢回到這個反賊的巢穴,遂為空空的宅院。
05
岸圃大觀,是彭文質兒子彭憲章、孫彭汝楠、曾孫彭士英,這一脈的家族官宅花園。而彭文質,還有另外一脈,兒子彭憲安、孫彭汝楠、曾孫彭鵬,這一脈家族在明末清初長達二十年跌宕起伏的戰火中,或許並沒有受到太多的牽連,幾乎完好無缺。
正是從彭鵬這一脈平穩發展的方向上,可以想像,彭憲安、彭汝楠、彭鵬用某種方式,暗暗地保住了彭文質的故居或府第,也許清廷為了更多的廷攬晚明遺臣,對彭文質府第放過,並沒有像岸圃大觀那樣徹底毀滅。
彭鵬是清朝前期一個重要的朝臣,對清朝地方行政付出了辛勤的探索和夜以繼日的工作,最後還卒於廣東巡撫的任上。雖然彭鵬只是一個舉人出身,而且是在過知天命之年才匆匆走上知縣這麼一個七品官吏的崗位上。
彭鵬仍以其正直、忠誠、擔當、能幹,贏得了康熙朝「天下第一廉吏」的美名,而且在病逝後,被朝廷隆重追諡,並晉升光祿大夫,正一品。彭鵬一個人的努力與貢獻,蔭及祖輩及子孫。曾祖父彭文質,因曾孫鵬贈光祿大夫。彭憲安,知縣,以孫鵬贈光祿大夫。彭汝楠,以子鵬贈光祿大夫,四代正一品光祿大夫,這也是只有彭鵬一個獨享。在整個滿清王朝二百六十多年間,彭鵬是唯一的一個。
在清朝康熙朝的某一年,在彭鵬逝後不久的某一天,朝廷勒旨把那座荒廢多年的彭文質府第,賜封為巡撫彭鵬祠。再過若干年後,或許彭文質曾孫彭士瑛殊死抗清的罪與罰,逐漸淡忘於時間的遠方。
彭鵬後代的兒孫們,把彭甫、彭大治、彭文質、彭憲安、彭汝楠、彭鵬的牌位都供奉在祠堂大廳的正堂上,久而久之,人們就習慣叫這座穿過五百年血雨腥風的彭文質府第,巡撫彭鵬祠,尊稱為彭公祠。
時間早已遠去無盡的往事,湮滅了多少的面孔和身影,唯有這座明朝叫彭文質府第,清朝叫彭公祠,後來叫原氏故居的建築群,依然屹立坊巷的最西面,那古舊而又莊嚴,宏大而又滄桑的建築形體,無聲地說出古建築背後多少古老的舊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