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這座穿過五百年血雨腥風的府第,是彭氏家族科甲世延的象徵

2020-12-13 看莆田

彭公祠,彭氏家族科甲世延的象徵

文:林春榮 圖:木痴

在坊巷的西端、大度街鄰近,有一堵古舊的照牆,古老而又整齊地屹立在坊巷的一角,面向坊巷的一個小門,是這座宅第的入戶通道。像這樣封閉式的官宅府第,是明清時期典型的建築風格和空間布局。

只不過近代城市商業的興起,房屋的主人們紛紛拆毀照牆,臨街築起店鋪,打破了府第建築的空間布局,久而久之,人們就習慣於如今所看見的建築布局。

清朝彭公祠,今稱原氏故居

這是一座築起於明朝中期的官宅府第,具有鮮明的明代官邸建築風格,那麼這座二進五廂房的府第,根據它的規模和規制,還有它所安置的門當與戶對,它的主人一定是具有一定身份的官員,才能在興化府城的中心位置,築起如此級別的府第。

興化府城的每一座官宅府第,背後都是某一個家族或幾個家族跌宕起伏的故事,而這些故事的主人,都是科甲入仕的莆田鄉賢,都是這些科甲綿延的世第留給興化府古城不可缺少的歷史和人文。

01

這座清朝時期名叫彭公祠的府第,的確與莆田彭氏密不可分。五百年間,彭氏一族以其眼花繚亂的悲歡離合,註定這座古老的建築物蘊藏著太多太豐富的人文信息量。

入莆彭氏只有三四支,一支是城東南箕的港內彭氏,這是一脈科甲世第,曾在南宋時期、宋淳祐七年(1247年)以特奏名「第一名」登進士第的彭彝甫,就是這個家族出來的。

一支是涵口彭氏,明天順元年(1457年)登進士第,彭韶歷官右副都御史、刑部右侍郎、刑部尚書、贈太子少保,是莆陽彭氏的光輝頂點。

另一支就是彭公祠的主人,莆田小橫塘彭氏。雖然這支彭氏橫塘衍派析居橫塘的時間比較晚,但這個家族以其科甲聯芳揚名於莆陽,成為莆陽彭氏人文最著名的一族。

歷經風雨,多次修繕的房屋

為小橫塘彭氏敲開科甲之門的是彭鏦。彭鏦,字朝用,天順六年(1462年)福建鄉試舉人,入國子監。成化八年(1472年)九月,錄授為中書舍人,擢工部員外郎、郎中,遷任永寧州知州。卒於官所。

殘缺的窗花依舊美麗

彭鏦的從侄彭甫,字原樂,成化十年(1474年)鄉試黃乾享榜舉人,成化十七年(1454年)禮部會試第二百四十五名,登王華榜二甲第四十五名進士,初授南京戶部主事,升戶部員外郎。

「博學,為文典則雋永。喜蓄書,積書數萬卷,公退據案疾讀,至忘寢食。」弘治八年(1495年)二月,擢廣西按察僉事,提調學政。後丁憂回莆。任補任湖廣廣西按察僉事,「決獄公平,以洗冤澤物為己任,至法所當按,亦無貸詘。」一個優秀的能臣幹吏,在宦官劉瑾擅政專權下,頓失進取之心,上疏乞休。

02

原氏居民的生活痕跡

彭甫作為小橫塘彭氏一族打開了擢進士的大門,確立這一族科甲世第的開始。他的弟弟彭申,字元純,弘治二年(1489年)福建鄉試舉人,官至平樂通判。

彭甫的兒子彭大治,字定軒,弘治十四年(1501年)福建鄉試舉人,正德九年(1514年)登唐皋榜二甲第22名進士,授南京戶部主事,進郎中。「武廟南巡,當會計事,節維唯宜。」正德十五年(1520年)任揚州府知府,「任間閉關固鑰,罷一切無名供費,以法馭豪右,雖貴勢幹請,屹然不撓。」或為此得罪了權貴,調敘州府知府,「洞蠻叛,督府署大治撫之。大治親入山谷諭犒,相率解甲羅拜,即時散歸。」

四方天井下,綠植盎然

彭大治成功地解決了洞蠻叛亂之事,或成為朝廷重用之的功績之一。經過三年的丁憂,嘉靖七年(1528年),起復改任韶州府知府,「操節矜嚴,威惠並用,崇文息盜,功被五嶺。」擢升為長蘆鹽運使,正三品。還未啟程赴任,竟卒於韶州。「遺槖蕭然,唯圖書數卷而已。」

彭文質是小橫塘彭氏一族承上啟下的一個重要人物,祖父彭甫,父親彭大治,兒子彭憲範、彭憲章,孫彭汝南,曾孫彭士英、彭鵬,都是以顯要的官職身份留下了一門科甲世第的輝煌與驕傲。

03

被歲月毀壞的庭院,政府正極力修繕中

彭文質,字在彬,年十九中式,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福建鄉試舉人,嘉靖三十七年(1557年)出任徽州府黟縣縣學教諭,「神思清況,矩度莊嚴,嚴申學規,勤考課諸生。」嘉靖三十八年(1558年),禮部會試第一百三十三名,登丁士美榜三甲第九十六名進士,授潮州府揭陽縣知縣

「清標自矢而明決有威,息訟省刑,豁糧簡賦,民甚德之。」彭文質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嘉靖年間倭寇騷亂東南,粵東也是倭亂重災區,彭文質防倭有術,應策有方。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擢升為戶部主事,正六品,又升員外郎,從五品。隆慶三年(1569年),出任桂林府知府,「剔積蠹,抑強宗,郡元留獄,治行為西粵最。」萬曆二年(1574年)十月,擢升廣東按察司副使,正四品。

體現古人技藝高超的木雕

萬曆六年(1578年)八月,升為廣西布政司右參政,轉左參政,從三品。「靖藩驕甚,以葬母妃故,縱舍人子搜括竹、木為民害,文質一切裁之。」彭文質因而遭謗,去職回家。

在橫塘《彭氏族譜》中,彭文質遷居坊巷這一行族諜資料中,彭文質或是小橫塘彭氏遷居府城坊巷的第一人。

從彭公祠的建築年間、建築材料等文物考究,這座建築或創建於明嘉靖年間,嘉靖末期,彭文質才任員外郎,從五品。而彭公祠的建築規制卻是以三四品朝廷命官。那麼彭文質就有可能以其父彭大治正三品的官職營造。或者說彭公祠築建於隆慶萬曆年間,彭文質出任知府,按察司副使,正四品。

無論從彭文質遷居坊巷的歷史事跡,還是彭公祠的建築時間與建築規制,彭公祠的前身應該是彭文質在坊巷的府第

04

在清乾隆年間纂修《興化府莆田縣誌》之選舉制封贈中,彭文質,參政(從三品),以孫汝楠兵部左侍郎(從二品)。國朝,以曾孫鵬贈光祿大夫,正一品。彭憲章,以子汝楠贈兵部左侍郎。

彭汝楠,字伯棟,號讓木,祖父彭文質,父彭憲章,子彭士瑛,遷南門外柳橋頂墩,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福建鄉試舉人,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登錢士升榜三甲第一百五十五名進士。初授紹興府會稽縣知縣,以治行擢升為禮科給事中,正四品,「剛正不阿,指謫奸侫,不畏權勢」。

有價值的柱礎已被盜取

天啟二年(1622年)轉吏科給事中,在與魏忠賢閹黨鬥爭中,雖屢遇危情,天啟皇帝似乎暗中支持,多次受到魏黨的打壓與排擠,反而晉禮部都給事中。崇禎改元(1628年),起大理寺丞,轉太常卿,晉升兵部右侍郎,轉兵部左侍郎,從二品。或因看到崇禎帝的反覆無常,或已政見與尚書不合,力辭致仕回莆田老家,年只有四十多歲。

彭汝楠在柳橋之臨溪處大建園林官宅,面積達三十六畝,為十七世紀江南著名園林。彭汝楠廣交文朋詩友,年年月月,高朋滿座,明末著名國畫大師董其昌作《岸圃大觀圖》,畫家柯士英也為此岸圃花卉著色寫生,作畫冊《岸圃花志》,吳彬、黃道周、曾鯨、張瑞圖、王時敏等明末文人名流們曾居住在這裡,吟詩作畫,品茗書法。

崇禎十六年(1644年),歷史風雲交加之際,彭汝楠卒。其子彭士瑛,字燦斯,五代受大明皇恩,忠君報國之心熾熱,變賣家產,響應橫塘人、晚明大學士朱繼祚的起兵反清。

技藝之美令人讚嘆

清順治五年(1648年)正月,彭士瑛率家丁三百餘人、壯士五百餘人,在興化府城內為內應,朱繼祚攻城之時,彭士瑛率眾斬殺守城清兵。

八月,清總督陳錦、靖南將軍陳太率一萬綠營兵反攻,朱繼祚率兵邊打邊退,直至赤岐獅子巖被捕,彭士英及其幾百家丁壯士,無一倖存,全部死難。岸柳依依、山光湖影的岸圃被清兵夷為平地,成為廢墟。坊巷的彭文質府第或已人去樓空,無人敢回到這個反賊的巢穴,遂為空空的宅院。

05

坐落於荔城區鎮海街道坊巷

岸圃大觀,是彭文質兒子彭憲章、孫彭汝楠、曾孫彭士英,這一脈的家族官宅花園。而彭文質,還有另外一脈,兒子彭憲安、孫彭汝楠、曾孫彭鵬,這一脈家族在明末清初長達二十年跌宕起伏的戰火中,或許並沒有受到太多的牽連,幾乎完好無缺。

正是從彭鵬這一脈平穩發展的方向上,可以想像,彭憲安、彭汝楠、彭鵬用某種方式,暗暗地保住了彭文質的故居或府第,也許清廷為了更多的廷攬晚明遺臣,對彭文質府第放過,並沒有像岸圃大觀那樣徹底毀滅。

彭鵬是清朝前期一個重要的朝臣,對清朝地方行政付出了辛勤的探索和夜以繼日的工作,最後還卒於廣東巡撫的任上。雖然彭鵬只是一個舉人出身,而且是在過知天命之年才匆匆走上知縣這麼一個七品官吏的崗位上。

這裡70年代為文革居委會

彭鵬仍以其正直、忠誠、擔當、能幹,贏得了康熙朝「天下第一廉吏」的美名,而且在病逝後,被朝廷隆重追諡,並晉升光祿大夫,正一品。彭鵬一個人的努力與貢獻,蔭及祖輩及子孫。曾祖父彭文質,因曾孫鵬贈光祿大夫。彭憲安,知縣,以孫鵬贈光祿大夫。彭汝楠,以子鵬贈光祿大夫,四代正一品光祿大夫,這也是只有彭鵬一個獨享。在整個滿清王朝二百六十多年間,彭鵬是唯一的一個

在清朝康熙朝的某一年,在彭鵬逝後不久的某一天,朝廷勒旨把那座荒廢多年的彭文質府第,賜封為巡撫彭鵬祠。再過若干年後,或許彭文質曾孫彭士瑛殊死抗清的罪與罰,逐漸淡忘於時間的遠方。

彭鵬後代的兒孫們,把彭甫、彭大治、彭文質、彭憲安、彭汝楠、彭鵬的牌位都供奉在祠堂大廳的正堂上,久而久之,人們就習慣叫這座穿過五百年血雨腥風的彭文質府第,巡撫彭鵬祠,尊稱為彭公祠。

時間早已遠去無盡的往事,湮滅了多少的面孔和身影,唯有這座明朝叫彭文質府第,清朝叫彭公祠,後來叫原氏故居的建築群,依然屹立坊巷的最西面,那古舊而又莊嚴,宏大而又滄桑的建築形體,無聲地說出古建築背後多少古老的舊事。

相關焦點

  • 溯源黃花梨「天下第一案」,尋訪莆田橫塘彭氏遺痕
    2020年12月中的一天,筆者前往橫塘,即今莆田黃石鎮七境村。經走訪調查得知,這裡地位最重的便是彭氏家族,其歷史源遠流長,且名仕輩出。大案最有可能由彭氏明清先祖或其後人置辦。 彭汝楠與彭鵬,是明末清初兩代彭氏中的佼佼者。
  • 世界彭氏網──全國各地現有的彭氏字輩(一)
    06、莆田彭氏——等世系 始祖汝礪公、椿年公,字輩:聖朝崇俊傑、世代守忠貞、雲礽能紹志、國祚永重興 07、長汀彭氏 始祖福祥公,字輩:福仕文世正 07、雲南省丘北縣 始祖彭君祥是在清朝初期從湖南省永州零凌縣小裡橋今(永州市冷水灘區)來的,我們的字輩;君時中一紹汝(天)才立永志(定)正利,我是第十代。
  • 常州彭氏家族從美國請回「家譜」
    中國素有「盛世修譜」的文化傳統,而家譜也被世界稱為「穿越時空的家族聚會」。近年來,興修家譜熱悄然升溫,僅常州就有400多個家族修了家譜,其中80%都是近5年修撰的。記者在溧陽市檔案館查閱資料時了解到,在這些家譜修撰過程中,還有很多有意思的尋脈插曲。
  • 夏邑古城第一望族-彭氏家族的成功之道
    夏邑彭氏家族源於江西廬陵,明朝中期遷於夏邑縣,經過歷代彭氏宗親的持續努力,在夏邑縣逐步站穩腳跟,並成為夏邑縣歷史上的最大的名門望族。可以說,在夏邑縣厚重的歷史上,彭氏家族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以至於後來無人能超越。
  • 坪山彭氏嚴守家訓清廉重教傳佳話
    這座宗祠由於年代久遠如今已顯得斑駁陳舊,大堂裡掛著的北宋彭延年公的畫像更顯其歷史厚重。 據記載,北宋一代名官彭延年,任潮州刺史為官8年,減賦稅,修築韓江堤,治水救災,擊流寇海寇,身先士卒,斷指而不顧,與民生息救民如水火。彭延年因在治潮多有建樹,從而深得潮汕百姓擁戴。神宗聞其政績遂親賜「璽書褒諭」,並召回朝中任大理寺正卿。
  • 直擊颱風尼伯特:福建莆田成澤國 轉移疏散五百餘人
    直擊颱風尼伯特:福建莆田成澤國 轉移疏散五百餘人  【解說】2016年第1號颱風「尼伯特」7月9日中午1點45分在福建石獅沿海登陸。颱風帶來的強降雨給福建莆田地區造成較大影響。其中莆田市城廂區南門社區,鳳凰山街道、秀嶼區笏石鎮受災最為嚴重,多地出現積水內澇人員被困,交通擁堵等情況。
  • 解密莆田的「江南名園」,與「天下第一案」的撲朔迷離
    謝谷先生前往橫塘,即今莆田黃石鎮七境村。經走訪調查得知,大案最有可能由彭氏明清先祖或其後人置辦。若大案出自橫塘一說屬實,謝谷先生確信其為橫塘彭氏故物。說到橫塘彭氏,不得不提彭汝楠及彭鵬。其中,彭汝楠辭官歸興化,在柳橋隱居,更是建了被稱為十六世紀江南著名園林的「岸圃大觀」。而這張黃花梨「天下第一案」極有可能出自這座名園中。跟著謝谷先生的文字,一起領略「岸圃」的遠山近水,絕佳風光!
  • 天一閣藏王氏、彭氏兩份雕版,記載兩個家族的興衰
    家族文化在近幾年裡越來越受重視,家譜在維繫人心、聯絡感情上的價值也就越來越受人關注。作為中國現存最古老的藏書樓,天一閣素來注重搶救和傳承傳統文化,近年來以「搶救老家譜,傳承新家譜」為工作重點,在家譜的保護徵集上不遺餘力。
  • 常州望族彭氏家族 因何從美國請回「家譜」
    原標題:僅花120美元工本費中國素有「盛世修譜」的文化傳統,而家譜也被世界稱為「穿越時空的家族聚會」。近年來,興修家譜熱悄然升溫,僅常州就有400多個家族修了家譜,其中80%都是近5年修撰的。記者在溧陽市檔案館查閱資料時了解到,在這些家譜修撰過程中,還有很多有意思的尋脈插曲。
  • 亞洲聯合基建(00711-HK)控股權重歸彭氏家族
    不過,聯交所股權披露,於2014年出售控股權予具國企背景的新維國際後,控股權再度售回予賣盤前的「主人」俊和。由彭氏家族控制的俊和,這間老牌建築商對於香港人來言是熟識的。從交易所取得的資料,彭氏家族又買回控股以每股1.01元購入8.37億股,持股由7.62%增至63.9%;而新維國際的持股量由56.3%降至零。
  • 蒙城:郭集彭氏尋根記
    多少年來,尋根溯源是我們夢寐以求的情懷。也許世上每個人都想知道自己的祖先是誰?生活在什麼地方?世系繁衍發展的歷史是怎樣的?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有沒有特殊的家規族規?曾聽老人常言「問我家族從何來?來自山東老鴰巷!」那麼,蒙城郭集彭氏從何而來?我們是從哪裡遷居到此地的呢?多少代人為此苦苦思索研究,辛辛探尋查找,終是無果。
  • 丹稜彭氏家族:一門六進士
    究其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在清朝時,以著名文學家、教育家彭端淑為代表的彭氏家族,對丹稜彭姓繁衍昌盛的貢獻應該放在第一位。這個彭氏家族,在清朝可謂文武全才,顯赫一時,出盡風頭。彭端淑、彭肇洙、彭遵泗三兄弟考中文進士,族人彭端笏、彭大力、彭承緒考中武進士,當時人稱「彭氏一門六進士,文韜武略震京師」。此外,這個家族還出了文舉人8個,其中包括一個解元,武舉人13個,貢士22個。
  • 兩百多年前,他和他的家族開啟了月捐創舉
    彭氏八世祖彭德先在明朝天啟年間「念農田苦旱,耕不得食」,遂「創為水利之法,倡行其事,萬眾賴之」,並捐貲僱人撿拾字紙;彭定求回鄉後組織惜字會、放生會,積極參與地方慈善救濟活動(清人邵紀棠輯,善書《活世生機》)。因此,彭氏家族素有「科舉世家」、「積善世家」之美譽。 晚清著名慈善家餘治在善書《得一錄》記道:「蘇郡世德首推彭氏,其家累代戒殺,故科第綿綿,至今猶盛。」
  • 晨鐘暮鼓,響徹世界的莆田梵音!
    南朝陳永定元年(公元557年),名儒鄭露、鄭莊、鄭淑三兄弟從永福徒步百裡,移居莆田,在城西南鳳凰山麓創建湖山書堂。這座莆田第一座書堂,開啟先莆之儒學大門,從此,一條浩浩蕩蕩的儒學河流在莆陽大地上遼闊、乾淨、高調地奔騰著。「開莆來學」,凝結著鄭氏三兄弟力踐的儒家思想風暴,徹底打開了這座「文獻名邦」寬敞的大門。
  • 城市筆記|辛苦修譜20年 七旬老人一己之力打造彭氏「終極家譜」(上)
    成都彭氏後人彭忠東,是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多年來在編纂家譜、人物誌方面,投注大量心血,成果甚豐。全書1400萬字、編纂條目7256人、正文頁碼7172頁....彭忠東耗時20餘年編寫的《彭祖與彭家著名人物誌》,收錄了世界範圍內,三萬餘彭姓人士信息,時間跨度近5000年。
  • 彭紹升:他與他的家族開啟「月捐」創舉
    彭氏八世祖彭德先在明朝天啟年間「念農田苦旱,耕不得食」,遂「創為水利之法,倡行其事,萬眾賴之」,並捐貲僱人撿拾字紙;彭定求回鄉後組織惜字會、放生會,積極參與地方慈善救濟活動。因此,彭氏家族素有「科舉世家」「積善世家」之美譽。  晚清著名慈善家餘治在善書《得一錄》記道:「蘇郡世德首推彭氏,其家累代戒殺,故科第綿綿,至今猶盛。」
  • 東坑彭屋彭氏家族:諺語入村志 世代永傳承
    這是宋朝時期潮州刺史彭延年家訓中的一部分。彭延年的第九代子孫彭應春,是今天東坑鎮彭屋村彭氏的一世祖。  如今,彭延年家訓的全文,不但被置立於彭屋村彭氏大宗祠內,也被編入彭氏族譜當中,成為彭屋村彭氏行事的祖訓。
  • 新餘元代彭氏宗祠一屋二頂結構罕見
    彭氏宗祠建於元代,至今已有700餘年歷史,其總建築面積達1550平方米,氣勢雄偉。據了解,該宗祠的獨特之處在於其「私人定製」的建築結構,其有兩種屋頂,前為硬山頂,後為懸山頂,這兩種屋頂相結合可以起到互補作用,硬山頂有著防風防火的特點,懸山頂則有防雨、透風的特點,因此,彭氏宗祠的屋頂設計在古建築中較為罕見。
  • 大智刻石記載家族文化 安福發現全國罕見的明代摩崖家譜(圖)
    當時的彭氏家族,更是「科宦蟬聯」、「英才濟濟」。大智村的彭貫和他的三個兒子彭彥充、彭華、彭禮先後中了進士,入了仕途,時稱「父子四進士」。更令人刮目的是,彭華的族兄彭時欽點正統十三年(1448年)狀元。時隔僅僅6年,即景泰五年(1454年),彭華又一舉考中會元。彭時於成化初年成為文淵閣大學士、吏部尚書,高居宰輔之位,明史譽其「有古大臣風」。在他死後數年,彭華官至禮部尚書,也成為閣老。
  • 湖南有個「彭家將」,跟彭老總沒關係,而是這個彭氏家族
    在我軍歷史上,曾經有一個著名的「彭家將」,不過跟彭老總沒有關係,而是湖南宜章縣碕石村的彭氏家族。彭氏家族在當地是有名的大家族,而且非常開明,對革命非常支持,共有20多人都先後參加了革命。1928年1月,朱老總和陳老總在湖南宜章發動了「年關暴動」,彭氏家族就有十幾個人都參加了,而且表現都非常積極,因此被譽為「彭家將」。今天要介紹的,就是其中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彭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