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屋村彭氏大宗祠(記者 鄭家雄 攝)
危急相濟,善惡相正。為父者當慈,為子者當孝,為兄者宜愛其弟,為弟者宜敬其兄,士農工商,各勤其事,冠婚喪祭,必循乎禮,樂士敬賢,隆師教子,守份奉公,及人推己,閨門有法,親朋有義,立行必誠而無偽,御下必恩而有禮,務勤儉而興家庭,務謙厚而處鄉裡。這是宋朝時期潮州刺史彭延年家訓中的一部分。彭延年的第九代子孫彭應春,是今天東坑鎮彭屋村彭氏的一世祖。
如今,彭延年家訓的全文,不但被置立於彭屋村彭氏大宗祠內,也被編入彭氏族譜當中,成為彭屋村彭氏行事的祖訓。
家訓置立大宗祠 供彭氏後裔謹記
《彭屋村志》主編彭效波介紹,最早來到東坑的彭氏,是彭延年的第五個兒子,此人有兩個兒子,其中一子遷出東坑,幾經輾轉,後來定居香港粉嶺,另一個兒子留在東坑。但因為彭氏在東坑當地不是大姓,立足不穩,又遷居異地,再過四代,才又返回彭屋。
再次返回彭屋的就是彭應春。彭應春之後六代單傳,到了第七代育有六子,從此開枝散葉。今天,東莞超過7成的彭姓人士都是從彭屋出去的。
據《彭屋村志》記載,在宋元明清期間,彭屋出過10多位官宦,文舉人3人、武舉人1人。其中,彭屋村彭氏十一世祖彭世潮在明朝嘉靖年間官拜陝西道監察御史。彭屋村的彭氏大宗祠,就是由彭世潮主建,歷時16年。
彭氏大宗祠距今已有450年歷史。其間經歷過三次大規模的重修。最近的一次重修是在1983年。當時,香港粉嶺的彭氏族人回到彭屋,看到大宗祠有些破敗,就捐款重修。
這次重修過程中,彭氏族人將彭延年的家訓全文刻上一塊木板,再將木板懸掛在彭氏大宗祠寢室大門右側的楹聯旁邊。2004年,這塊寫有家訓的牌子被重置。彭效波說,當初把家訓全文刻字掛出,就是希望彭氏後裔能謹記祖先遺訓,做個有文化、講道德的彭氏族人。
彭氏諺語入村志 望世代傳承
自彭應春開始,彭氏立足彭屋村已近800年。絕大部分彭氏族人世代為農,對彭公家訓知之不多。但口口相傳的做人道理,還是一代代傳承了下來。
彭效波在編寫村志的過程中,向彭氏族人收集各種有用的資料。村中一位老人家拿出一本很殘舊的本子,上面寫著不少彭氏族人中流傳下來的諺語。本子只有十來頁,本子的主人卻將此看得很珍貴,無論如何都不肯交出。彭效波只能匆匆忙忙將其中的諺語摘抄下來,然後將本子歸還原主。
這些流傳下來的諺語,被編入《彭屋村志》單獨成章。彭效波說,編寫村志是記錄彭屋歷史,並讓後人了解彭屋的歷史,而民間諺語是彭屋人世代流傳下來的寶,將其收入村志,是希望族人後裔永遠記得並踐行諺語所蘊涵的為人處事的道理。
1、凡註明來源為「東莞陽光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和程序等作品,版權均屬東莞陽光網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否則以侵權論,依法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2、在摘編網上作品時,由於網絡的特殊性無法及時確認其作者並與作者取得聯繫。請本網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權人直接與本網站聯繫,商洽處理。
聯繫郵箱:tougao07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