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根問祖一直是我輩修譜人員的最大難題,不僅耗時耗力,而且結果還不能得到保證,讓很多想要修譜的老師雖然懷有修譜之心,但無奈之下只能放棄修譜。
尋根問祖,第一就是要搜集資料,這些資料包括家族的遷徙史、家族的名人信息、家族的字輩排行,家族的郡望、家族的其他分支族人情況等等。這些資料,一般是從家族老一輩族人口中,家族墳塋,家族祠堂中的神位等來搜集。
第二就是實地考察,雖然有口傳資料,或者搜集的資料,但要想得到證實,必須要族人親自到實地進行考察,詢問,查閱當地的地方志,找尋同族分支等等。往往是出現一點線索,族人就要去當地進行考證,不僅耗時耗力,而且很折磨人。
但錦秋一直覺得,尋根問祖一定要有一個限度,不能一直的往上追溯。從現在大量的家譜中可以發現,大多數家譜的一世祖都是始遷祖或者是始遷祖往下的幾代人。這就說明,從古代開始,編修家譜時,就已經有了一個範圍,從始遷祖進行編修。錦秋覺得應該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始遷祖所在的家族,資料不詳,無法查找
編修家譜,在古代是有限制的和規矩的,宋朝以前,平民無法修譜;宋代以後,雖然修譜出現平民化,但一般家庭還是遵循「家族有當官、發財之人」的原則,家譜在古代有「光耀門楣」的作用,這是人們普遍的共識。
只有家族,才會修譜。而成為家族,一般來說,在古代是要經過好幾代的努力奮鬥才有可能實現的,這也就意味著,大部分的始遷祖是不會編修家譜的。
始遷祖,是從家族聚居地遷出的族人,在另一地繁衍生息,才能被稱作始遷祖,就這意味著,如果兩地相隔較遠,始遷祖的後代族人,是無法知道始遷祖的祖根地是在何方的,只能通過從始遷祖的口中得知,但無法到祖根地去看望。
長此以往,祖根地的資料被一代代人遺忘,而到了編修家譜的那一代,幾乎無法得知祖根地在何方,從而在家譜中,也就無法得知祖根地的信息,資料不詳,無法查找。並且血緣關係,是會隨著時間而變化的,一般來說,修譜的世代離始遷祖已經隔了好多代了,更不用說,始遷祖之前的祖根地的血緣親情了。
二、始遷祖遷出祖根地,事出有因。
1、古代多戰亂,當祖根地不夠穩定,遭遇災難的時候,族人就會大舉遷徙到別處,以祖根地為原地,向四面八方遷徙,隱姓埋名得以生存。
2、或是始遷祖與家族發生矛盾,或是觸犯家族家規,被趕出家族聚居地,無奈之下在外地發展。
對於尋根問祖來說,始遷祖和祖根地之間是一個斷層,並且上世紀90年代,家譜資料大量消失,讓家譜尋根問祖更加困難,因此尋根問祖和編修家譜尋到始遷祖已是極限。(說的不絕對,肯定是有能往上追溯的事例的)。當然不包括有老譜的家族。但不可為了追溯到始遷祖就胡編亂造,追尋到始遷祖後五代以內都屬於可以接受的範圍,畢竟資料有限,這種情況已經殊為不易。
如果非要追溯到祖根地,就需要做好準備,這個可能會耗時更長,所耗費的精力更多。如果是已經追尋到一世祖,並且有祖根地的信息和資料,就可以往上追溯,需要看具體的情況而定。
錦秋文譜,專注中華家譜文化研究,中華姓氏起源研究,關注我,做個既懂譜又知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