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根問祖,家譜中的一世祖追到哪裡最為合適?

2020-12-05 錦秋文譜

尋根問祖一直是我輩修譜人員的最大難題,不僅耗時耗力,而且結果還不能得到保證,讓很多想要修譜的老師雖然懷有修譜之心,但無奈之下只能放棄修譜。

尋根問祖,第一就是要搜集資料,這些資料包括家族的遷徙史、家族的名人信息、家族的字輩排行,家族的郡望、家族的其他分支族人情況等等。這些資料,一般是從家族老一輩族人口中,家族墳塋,家族祠堂中的神位等來搜集。

第二就是實地考察,雖然有口傳資料,或者搜集的資料,但要想得到證實,必須要族人親自到實地進行考察,詢問,查閱當地的地方志,找尋同族分支等等。往往是出現一點線索,族人就要去當地進行考證,不僅耗時耗力,而且很折磨人。

但錦秋一直覺得,尋根問祖一定要有一個限度,不能一直的往上追溯。從現在大量的家譜中可以發現,大多數家譜的一世祖都是始遷祖或者是始遷祖往下的幾代人。這就說明,從古代開始,編修家譜時,就已經有了一個範圍,從始遷祖進行編修。錦秋覺得應該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始遷祖所在的家族,資料不詳,無法查找

編修家譜,在古代是有限制的和規矩的,宋朝以前,平民無法修譜;宋代以後,雖然修譜出現平民化,但一般家庭還是遵循「家族有當官、發財之人」的原則,家譜在古代有「光耀門楣」的作用,這是人們普遍的共識。

只有家族,才會修譜。而成為家族,一般來說,在古代是要經過好幾代的努力奮鬥才有可能實現的,這也就意味著,大部分的始遷祖是不會編修家譜的。

始遷祖,是從家族聚居地遷出的族人,在另一地繁衍生息,才能被稱作始遷祖,就這意味著,如果兩地相隔較遠,始遷祖的後代族人,是無法知道始遷祖的祖根地是在何方的,只能通過從始遷祖的口中得知,但無法到祖根地去看望。

長此以往,祖根地的資料被一代代人遺忘,而到了編修家譜的那一代,幾乎無法得知祖根地在何方,從而在家譜中,也就無法得知祖根地的信息,資料不詳,無法查找。並且血緣關係,是會隨著時間而變化的,一般來說,修譜的世代離始遷祖已經隔了好多代了,更不用說,始遷祖之前的祖根地的血緣親情了。

二、始遷祖遷出祖根地,事出有因。

1、古代多戰亂,當祖根地不夠穩定,遭遇災難的時候,族人就會大舉遷徙到別處,以祖根地為原地,向四面八方遷徙,隱姓埋名得以生存。

2、或是始遷祖與家族發生矛盾,或是觸犯家族家規,被趕出家族聚居地,無奈之下在外地發展。

對於尋根問祖來說,始遷祖和祖根地之間是一個斷層,並且上世紀90年代,家譜資料大量消失,讓家譜尋根問祖更加困難,因此尋根問祖和編修家譜尋到始遷祖已是極限。(說的不絕對,肯定是有能往上追溯的事例的)。當然不包括有老譜的家族。但不可為了追溯到始遷祖就胡編亂造,追尋到始遷祖後五代以內都屬於可以接受的範圍,畢竟資料有限,這種情況已經殊為不易。

如果非要追溯到祖根地,就需要做好準備,這個可能會耗時更長,所耗費的精力更多。如果是已經追尋到一世祖,並且有祖根地的信息和資料,就可以往上追溯,需要看具體的情況而定。

錦秋文譜,專注中華家譜文化研究,中華姓氏起源研究,關注我,做個既懂譜又知姓的人!

相關焦點

  • 《我的尋根/家譜情結》——《家譜與尋根》代序
    國史、地方志和家譜,是構成整個中國社會歷史的三種資料類型,其中家譜更是起著其它兩種資料無法替代的作用,是一個家族歷史傳承的重要方式。《蕭山程氏重修宗譜》卷首《宗規》有一句話說:「凡物,知母而不知父者,走獸是也。知父而不知祖者,飛鳥是也,惟人則能知祖。」可見,尋根知祖的重要性。「前人不修譜,後人尋根苦。
  • 翠亨孫氏達成祖家譜
    及至近年,始將先祖、先姑婆遺下之家族文獻收集整理完畢,經與兄弟子侄詳為討論,並多方徵詢對孫氏源流有研究人士之意見,恭謹修撰,成此《翠亨孫氏達成祖家譜》,以貽子孫。俾後世皆知源流之所自,毋忘祖先創業之艱難,一本國父「天下為公」之旨,服務於國家與世界。
  • 中國人藉助DNA檢測尋根問祖
    消息一出,預防性基因檢測一時家喻戶曉。《時代》周刊更將此現象命名為:安吉麗娜效應。此後,不僅基因檢測產業在美國成為一片藍海,中國的基因檢測公司也如雨後春筍般破土而出,致力於消費級基因數據的解讀與個性化健康服務。而中國人又往往有尋根問祖、落葉歸根的傳統觀念。據法新社網站10月26日報導,中國人熱衷於通過DNA檢測追溯自己的宗譜,從而了解自己的過去,甚至預知後代的未來。
  • 普通工人尋根數萬裡苦修家譜 14年拍幾萬張照片
    從何而來  尋根八年後,謝學成第一次踏上祖籍故土——湖南漣源市楓坪鎮白石村。他還去了祖籍地始祖的墓地祭拜,當他走進入川先輩在湘居住的祖屋時,感到異常的親切,「仿佛是一場夢,一場夢做了三百年」。  「我從哪裡來?謝梁氏族又是從哪裡來?」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48歲的謝學成花了整整14年時間。
  • 你是否了解一套完整家譜的組成?
    從一姓到一國一家,不能不知曉自己根源來自何處,認清自己的姓氏來源,每套《家譜》都詳細介紹了自己姓氏源流,這樣才能世世代代承繼,也能將族系根緣流傳千百年。《家譜》均有記載姓氏的一章,以敘述家族得姓的來源,或是家族因某種原因改姓的歷史。所以《家譜》中的姓氏源流就變得很重要,它是明辨您家族血統的證明文獻。
  • 中華姓氏的來源,背後的堂號和輩分,家譜的價值及影響
    來源於始祖,族內名人):"河南堂",此取名為丘姓宗族,紀念其始祖以及名人(丘和、丘行恭父子)而得,其二位當時官居高位,且富可敵國,而其後裔中又不斷湧現了幾十位"大官",是當時的河南郡中,最為顯赫的名門望族,所以以此為堂號。
  • 【家譜知識】|家譜中一定不能缺的兩個東西,你知道是什麼嗎?
    在編修家譜中, 有一部分很重要的內容,那就是家訓和堂號。 家 訓 家訓是家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傳統宗族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
  • 家譜三識:起源、格式、印刷!
    關於家譜的起源,人們是眾說紛壇,佔據最主流的是:殷商起源、周朝起源、春秋戰國起源、宋代起源這四種說法。雖說這四種起源說法都有一定的文獻資料, 但是每種說法都太片面,這四種起源說法都是以文字出現為基礎的,而根據考證,早在文字之前,家族世系就曾以結繩、口傳方式存在於漫長的原始社會中。
  • 淺談DNA分子檢測技術應用於續修家譜的必要性和科學性
    在我國,家族、宗族是指父系制度的同姓親族,是以婚姻和血緣關係結合成的社會單位,因此,Y染色體是研究家譜的絕佳材料。因此,當遺失的譜書、受損的資料無法作為追尋祖先的可靠依據時,Y染色體DNA檢測是找到「正」根「真」祖的最佳方法,是補全和重構家譜的唯一手段。人體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又包括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三部分。
  • 一部完整家譜到底記載了些什麼?裡面有24項內容,你知道嗎?
    沒有家譜記載"姓氏起源",我們便不能知道自己來源於何處,更無法將其傳承下去。世系表則囊括了所有家族成員,並清晰記錄成員間的親屬關係,使人一目了然。家訓在助推傳統宗族教育方面具有顯著作用,它主要推崇"忠孝仁義、清廉勤儉",如流傳至今的"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家訓族規對家族成員的規範與約束力很強。
  • 百家爭鳴丨關於基因尋根的六個問答
    而受精卵在形成過程中,常染色體隨機配對。所以Y-STR樣本間的差異比常染色體STR間的差異要小很多。二、什麼是Y-SNP?Y-SNP是一個單核苷酸多態性的上Y染色體。Y-SNP常用於父系家譜DNA檢測中。
  • 編修家譜時,諱名、失考族人如何記錄?
    在中國家譜中,經常會出現後人忘記先輩名字的情況,在編修家譜時,很多時候就會忘記自己家長輩名字,從而導致家譜記載出現紕漏和錯誤。諱名,這個詞在老族譜中非常常見,此詞一般用於開宗先祖前幾代人,用「諱名」來代替本名,以示尊重。還有一種就是家族人名字被遺忘,採取尊稱的辦法,所以用「諱名」。「失考」這個詞也有用於先祖,但這種記載方法最常見於與自己無直系關係的族人上,出現這種情況一般是此人的名字已經被徹底被遺忘,族譜上用此詞就等於說斷了後人考證的機會,所以也不太準確。有的族人實在無法考證的時候,就會用「無考」這個詞。
  • 【熱烈慶賀】楚南溈寧廖氏隆重舉行城景祖誕辰祭祀和慶典活動
    淇惠公的七世祖廖理安(字日純)南宋時曾任江西吉安太守,暮年安家于吉安府太和縣儒街鄉早禾渡梅子坡圳上。理安公之祖廖剛(字用中),是北宋末南宋初的三朝重臣,歷任御史中丞、工部尚書等職,宋徽宗封其堂為「世綵堂」,「世綵」現為我族堂號。    城景公於元延佑(1314一1320年)間,從長沙徙居寧鄉七都橫田,去世後葬寧鄉二都(現灰湯鎮竹田村)烏牛山,烏牛山又名五牛山。
  • 我們的根在哪裡 為臺胞尋根的二十四小時
    中國臺灣網4月23日梅州消息 4月10日晚上,前來嘉應學院講課的臺灣成功大學著名教授楊竹星先生,面帶歉意地對陪同的嘉應學院外事處領導說:「我在臺灣上網時,看到2011年6月27日《梅州日報》上刊登的《劉碧良先生尋根:『謝謝你們圓了我們的夢』》的文章之後,我也很想知道我們的根在哪裡?」
  • 流落海外近400年的家族,拿族譜到中國尋根問祖,最終認祖歸宗
    而在這樣的團圓之日裡,卻有一些海外遊子在思念著老家的土地,他們只能把相思寄予在一輪明月中。在外流落的田好謙老人的後代田氏子孫,他們畢生的心願就是能夠回到祖國的懷抱中,而在田氏流落海外近400年的時間後,這個願望才終於得以實現。
  • 霍金的女兒來寧波尋根 送給天一閣一本父親霍金寫的書
    接待了露西·霍金和她母親簡的應芳舟,是一位天天與家譜打交道的專業人士,此次霍金女兒的尋根之旅讓他感慨頗多。他認為,以後這樣的跨國尋根會越來越多,家譜會是重要依據。應芳舟表示,會繼續關注簡和露西母女尋根的事,如果簡能夠提供更多的信息,查找起來會稍微容易點。記者也委託了寧波教育博物館的老師查找有關資料。老照片中,左邊白裙少女是簡的祖母。尋根要怎麼尋?
  • 家譜顯示:長江第二大島揚中住著隋煬帝後人(圖)
    帶著這些問題,現代快報《發現》周刊記者前往揚中一個叫英雄路的地方…… 現代快報記者 林清智 文/攝  尋根問祖  祖輩流傳:「我們的祖先是隋煬帝」  「英雄路這個地方原來叫紗帽圩,上世紀90年代,它還是三茅鎮的一個村莊。」
  • 家譜尋根·探源︱興家風 淳民風 正社風
    文丨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歐陽伶亞《青山彭氏家譜》封面近日,省彭祖文化研究會邀請專家舉行了「家譜尋根·傳承好家風」小型座談會,大家對如何傳承好家風暢所欲言,表示家庭是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
  • 重拾「家史」背後的溫情與敬意:家譜是一種精神寄託
    家譜的研究應當在歷史研究的整體視野下進行,我們讀的歷史有全球史、世界史,有中國史和各種國別史,還有各個行業史,有地誌、縣誌、村史,而家譜就是家族史的體現。」國家圖書館原館長詹福瑞表示,儒家文化作為中國古代主流意識形態的體現,主要建立在家庭倫理之上,強調先家庭,後社會,然後再國家,所以,中國古代社會很重視家譜,尤其是宗族譜,譜牒文化也最為盛行。
  • 蒙城:郭集彭氏尋根記
    多少年來,尋根溯源是我們夢寐以求的情懷。也許世上每個人都想知道自己的祖先是誰?生活在什麼地方?世系繁衍發展的歷史是怎樣的?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有沒有特殊的家規族規?曾聽老人常言「問我家族從何來?來自山東老鴰巷!」那麼,蒙城郭集彭氏從何而來?我們是從哪裡遷居到此地的呢?多少代人為此苦苦思索研究,辛辛探尋查找,終是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