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門修譜:無經費的家族,家譜如何修?(中篇)

2020-12-13 名門修譜mmxp
破損的舊家譜

昨天我們說到了,沒有舊譜的傳承,是導致很多人不願意修譜,或者不主動修譜的原因。現實確實如此,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文化傳承的國家,文化靠的是傳承,但很多時候,因為一些自然或非自然因素的影響,導致文化傳承出現斷代,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家譜文化作為中國歷史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我們不能夠因為缺少舊譜,就不修譜。

祠堂

其實除了沒舊譜,不修譜外。沒經費不修譜,也是很多家族不願意修譜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以前,有些的家族的祠堂有公產,大祠堂幾百畝幾千畝,小祠堂十幾畝幾十畝,收入用之於修祠、修譜、祭祀、掃墓、助學、濟貧。有的祠堂創造的經費過於豐富,甚至可以辦義渡、義塾、修橋、鋪路等慈善公益事業。在那種情況下,一個祠堂的收入就足夠支撐一個家族修譜的全部費用。

現在很多家族的祠堂都被拆除,公產也不復存在,所以這時想要修家譜,更多的就要靠族人募捐、贊助等形式來籌措經費了。當然近些年,在一些村鎮,很多人打著修譜的幌子,實際上就是為了在各個家族之間圈錢的隊伍也興起,導致很多宗親族人,交了錢,卻等了很久也見不到譜,修譜的進度一拖再拖,所交的費用也是給了又給,這樣的傳統修譜方式,也確實給那些真正想要修譜的族人,很大的打擊。

網際網路家譜

以前修一個家族的譜,少則幾十萬,多則上百萬。在這麼巨大的數字面前,難免會有人把持不住動點歪腦筋。但是現在網際網路家譜的出現,不但大大降低了修譜的成本及費用,在修譜效率方面也大大的提升,真正做到7到50天出譜,而且是人手一本譜。

文化強則國強、文化興則國運興。自從2020年《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公布後,中央首次明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目標。因此網際網路家譜數位化的推動,也是家譜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

了解更多姓氏文化,歡迎關注「名門修譜」。喜歡我們的文章,歡迎轉發和分享!

該文章來源「名門修譜」官網,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保留追究其侵權法律責任的權利!

相關焦點

  • 伍氏宗親一定要知道,為什麼要修家譜!【建議傳播】
    在我們國家,很多家庭都沒有家譜,這是人所共知的事實,因此,很多人對修譜這件事知之甚少,對宗族血緣親情,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都非常淡化、淡漠。如果一個家庭家譜毀了,或沒有家譜傳下來,更早的祖輩我們已無法了解、無法考證了,過去的事再也無法知道了。所以修家譜,也是一件承前啟後的大事。
  • 常州彭氏家族從美國請回「家譜」
    中國素有「盛世修譜」的文化傳統,而家譜也被世界稱為「穿越時空的家族聚會」。近年來,興修家譜熱悄然升溫,僅常州就有400多個家族修了家譜,其中80%都是近5年修撰的。記者在溧陽市檔案館查閱資料時了解到,在這些家譜修撰過程中,還有很多有意思的尋脈插曲。
  • 常州望族彭氏家族 因何從美國請回「家譜」
    原標題:僅花120美元工本費中國素有「盛世修譜」的文化傳統,而家譜也被世界稱為「穿越時空的家族聚會」。近年來,興修家譜熱悄然升溫,僅常州就有400多個家族修了家譜,其中80%都是近5年修撰的。記者在溧陽市檔案館查閱資料時了解到,在這些家譜修撰過程中,還有很多有意思的尋脈插曲。
  • 家譜三識:起源、格式、印刷!
    對家族來說,家譜記載的是一個家族的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跡的書,它既是姓氏的歷史讀本,又是姓氏的文化讀本;對國家來說,家譜也是一種特殊的文獻,和國史、地址並稱為中華民族的三大文獻。周代時期,家譜就已經以文字的形式出現了,並且家譜只存在於世族之間,平民是無法擁有家譜的,一直到唐朝的時候,家譜還在被官府所壟斷。到了宋代時期,官方的修譜傳統禁例才被打破,民間編撰家譜風氣開始興盛。家譜對中國各個朝代都有著不可忽視的價值。1、 歷史價值家譜,人稱「私家史記」。
  • 城市筆記|辛苦修譜20年 七旬老人一己之力打造彭氏「終極家譜」(上)
    封面新聞記者 何方迪 攝影報導前人不修譜,後人不知古。《史記》曰:譜乃家之史,史乃國之譜也。在中國,修家譜、撰方志,是一直以來的文化傳統。一本家譜,可窺歷史風貌。聽他講述修人物誌的心血故事。彭家聚會從一本家族族譜開始的修志之路彭忠東原籍四川廣安。他回憶,自己8歲的時候,有天看到家裡有一本粉紅暗花緞子硬殼裝裱的小冊子,但不知道幹嘛的。「後來了解到這是父親手抄的《彭氏族譜》。」
  • 名門修譜:「五服」不是「五代」,亂用是會鬧笑話的!
    家族關係 「族」所代表的含義是人群的聚合,從古至今,很多大家族之所以能夠發展得越發壯大,除了家族開枝散葉、人丁興旺以外,家族的管理和傳承也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 《我的尋根/家譜情結》——《家譜與尋根》代序
    國史、地方志和家譜,是構成整個中國社會歷史的三種資料類型,其中家譜更是起著其它兩種資料無法替代的作用,是一個家族歷史傳承的重要方式。《蕭山程氏重修宗譜》卷首《宗規》有一句話說:「凡物,知母而不知父者,走獸是也。知父而不知祖者,飛鳥是也,惟人則能知祖。」可見,尋根知祖的重要性。「前人不修譜,後人尋根苦。
  • 高淳楊姓後裔頒家譜傳家訓
    2019年2月16日,南京市高淳區椏溪街道新牆社區花牆門村楊氏宗祠內格熱鬧,伴隨著鞭炮聲和鑼鼓聲,在宗祠的戲樓上,楊姓後裔正在隆重舉辦頒發家譜活動。 據了解,花牆門村是一個300多戶村民的古村落,村裡楊姓村民悠悠傳承。今年74歲的楊永生老人顯得格外忙碌,作為楊氏家譜主編的他,今天這樣隆重的活動很開心。
  • 普通工人尋根數萬裡苦修家譜 14年拍幾萬張照片
    謝學成說,爺爺不識字,但對家譜很在乎:「作為謝家後人,永遠別忘了自己從哪裡來」。  修家譜的大事一度落到父親頭上,但1997年父親早逝。於是,歷經三代人,修家譜這事傳到了謝學成手裡。  10多年後,謝學成回望發現,除了爺爺和父親的囑託,其實自己也想解開一些家族之謎。
  • 一部完整家譜到底記載了些什麼?裡面有24項內容,你知道嗎?
    "一國無史便難明興衰,一族無譜則難知世系。回首歷史長河,我們不難發現:雖朝代政權更迭不休,家族文化卻歷久彌新、延綿至今,這與家譜發揮的作用密不可分。那麼一部完整的家譜到底都記載些什麼呢?修撰家譜又有什麼意義呢?家譜內容格式概說一覽家譜,又稱族譜、宗譜等。
  • 尋根問祖,家譜中的一世祖追到哪裡最為合適?
    尋根問祖一直是我輩修譜人員的最大難題,不僅耗時耗力,而且結果還不能得到保證,讓很多想要修譜的老師雖然懷有修譜之心,但無奈之下只能放棄修譜。一、始遷祖所在的家族,資料不詳,無法查找編修家譜,在古代是有限制的和規矩的,宋朝以前,平民無法修譜;宋代以後,雖然修譜出現平民化,但一般家庭還是遵循「家族有當官、發財之人」的原則,家譜在古代有「光耀門楣」的作用,這是人們普遍的共識。
  • 家譜並不是僅記載姓氏,完整的家譜有二十四項內容,你知道幾項?
    而周朝時期以「家天下」為目的的宗法制就是家族模式的最終極版本。在人口急速膨脹的階段,保證宗族延綿不絕成為首要任務,此時出現的最重要的維繫工具就是我們所知的「家譜」,而時代發展之下,家譜也成為我們認宗尋源的重要依據。「國家修史,地方修志,家族修譜」,家譜承載的是一個家族的生命線索。其中最基本構成單位就是我們個人。
  • 家譜顯示:長江第二大島揚中住著隋煬帝後人(圖)
    楊廣的後人是如何來到揚中的?他們在這個島上生活得怎麼樣?楊氏後人有著怎樣的故事?據他介紹,楊姓誕生於周朝,始祖叫楊伯僑,周代以來,楊姓中出現了許多名門望族,其中,自稱漢太尉楊震後人的楊堅統一中國,建立了隋朝,他所創立的王朝到兒子楊廣這裡就戛然而止。楊廣死後留下諸多血脈,揚中英雄路的楊氏是楊廣後世子孫的一個分支。2004年,丹陽後巷鎮楊家埭村發現了一套民國年間修訂的《楊氏宗譜》,據該家譜記載,隋煬帝楊廣的一支後裔就定居在丹陽。
  • 弘農楊氏四大家族世系精要
    自從弘農楊氏產生後,清白、博學、擔當、忠勇四大弘農文化誕生,構成弘農楊氏四大文化與弘農楊氏整個家族是分不開的,其中弘農楊氏有四個家族族譜被一些不明真相的宗人予以篡改,分裂了弘農楊氏,離開了這四大家族,弘農歷史文化將解體。
  • 家譜中的精華——談名人的家譜
    試想,一部假定首次修纂於明末清初的家譜以五百年前的名人作為自己的祖宗,所憑又有何據?故判定一部家譜是否為名人家譜,應以名人的產生與家譜的修纂時間相距不遠為準繩,再參考其它資料而確定。筆者業餘時間在整理、研究家譜的同時,陸續收藏了一些名人家譜,今擇其要而羅列之。
  • 大譜師:大清國首富江春的家譜
    江春家族的家譜,名為《歙北江村濟陽江氏族譜》,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刻本,江春是此譜的倡修者之一。據《中國家譜綜合目錄》載,安徽徽州地區博物館藏一部,作「十卷」「江淮椿等修」,缺了二卷,存八卷八冊。又據《中國家譜總目》載錄,安徽黃山博物館亦藏一部,作「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江維椿等修」,缺卷六,存九冊。徽州地區博物館所題著者名字「江淮椿」應是「江維椿」之誤。
  • 七旬老人20年修成「終極家譜」
    彭氏後人彭忠東多年來編纂家譜、人物誌嘔心瀝血。   前人不修譜,後人不知古。《史記》曰:譜乃家之史,史乃國之譜也。在中國,修家譜、撰方志,是一直以來的文化傳統。一本家譜,可窺歷史風貌。  成都彭氏後人彭忠東,是一位74歲的老人,多年來在編纂家譜、人物誌方面,投注大量心血,成果甚豐。彭忠東耗時20餘年編寫的《彭祖與彭家著名人物誌》,收錄了世界範圍內三萬餘彭姓人士信息,時間跨度近5000年。
  • 編修家譜時,諱名、失考族人如何記錄?
    在中國家譜中,經常會出現後人忘記先輩名字的情況,在編修家譜時,很多時候就會忘記自己家長輩名字,從而導致家譜記載出現紕漏和錯誤。修譜的時候,不管有老譜或者開始編修新族譜,都可能遇到這種情況,以前很多修譜負責人,在遇到不知曉某位族人名字的時候,用的最多的就是「諱名」兩字,也有用「失考」,或者什麼都不寫,乾脆空著。還有後來修譜者,直接按字派給先祖生造一個名字,當然這種情況比較常見於開堂先祖之間。中國自古就有諱名傳統,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古時是不能直呼其名的。
  • 淺談DNA分子檢測技術應用於續修家譜的必要性和科學性
    史同雲 河北省鹽山縣小莊鄉東璋璧村家譜又稱家乘、宗譜、族譜、世譜等,是家族的歷史書。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外出務工機會的增多,續修家譜成了眾多家族的必要活動。但是天災人禍導致資料受損、老譜失迷,給續修家譜帶來了莫大的困難。如何解決這個難題呢?
  • 重拾「家史」背後的溫情與敬意:家譜是一種精神寄託
    北京國家數字出版基地二樓的國學網辦公區,一排排木質書架擺滿了線裝古書,並且用白紙黑字寫著一個個姓氏作為書籍分類擺放的記號——它們是一批家譜。日前,中華譜牒文化研究基地成立大會在京舉行,30餘位專家學者參加。「國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譜」,一卷卷泛黃的家譜究竟能讓我們從哪些維度了解家族過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