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陳氏優秀文化傳播正能量
一世祖「陳贄」在元天曆二年從江西泰和縣柳溪村訓導循州,因紅巾烽起而解官還鄉,途遇幹戈擾亂又不得回,遂挽居興寧,至六世陳懷修譜時已發展為望族。至今,族裔已遍布全國乃至海外,有聯繫族裔達一百多萬人。當我們維新公脈族人翻開贄公裔四世孫維新公分譜時,發現有記載的外遷宗親著實不少,而且基本上都還未取得聯繫上,內心的感覺是無法言喻的憾事。
其實,維新公很多族裔的族譜都以遺失,中間代際出現斷代,致使族人沒有了維繫,但從現有的族譜裡,還是記載了很多外遷宗親的軌跡,現在,我們把他們一一列舉出來,希望能夠看到的宗親歸家一敘,解開數百年來鄉愁。有道是:百年遊子長懷夢,千裡尋親總認村。
下面是族譜記載的還沒有聯繫上四世維新公裔外遷宗親:
1、六世碧公裔傳至十五世「必榮、必華、必富、必德」,在雍正十三年,從祖居地興寧羅浮小岸村遷四川,(前兩代字輩:奇、乃,後兩代字輩:特、元)。今只聯繫到必榮、必富一脈部分裔孫,其餘均未有聯繫。
2、六世碧公十世裔積仁傳至二十世,有「捷開」一人遷川,時為清末,其後裔至今未有聯繫。
3、六世瑄公裔傳至九世「伯才、伯全」。約在明正德年間,從祖居地興寧羅浮浮西村(含李樹下、百鳳池、陳屋角)「星聚流輝」圍屋遷居四川,(前兩代為:炳榮、剛,後兩代字輩為:法、志),他們兄弟倆後裔至今未有聯繫。
4、六世瑄公裔八世「剛」傳至十五世「廷奇、廷彥」。約於清康熙年間,從興寧羅浮浮西村(含李樹下、百鳳池、陳屋角)「星聚流輝」圍屋遷居四川,(前兩代為:仕鳳、茂璋,後一代為「仁」字輩)。其後裔至今未有聯繫。
5、六世瑄公裔八世「奇」傳至十七世「達德」。約於清嘉慶年間,從興寧羅浮塘社臘樹下河源對門山。其後裔至今未有聯繫。
6、六世聖公生四子:發、強、剛、毅,其一子強居龍田羊子嶺,其餘三子:發、剛、毅遷外境,地址不詳。
7、七世強公裔傳至十一世 「儉」(字時志)。約在明嘉靖年間,興寧龍田羊子嶺虎形(雙溪第)分居到楓樹塘後,再遷居和平桃鵲。其後裔至今未有聯繫。
8、七世強公裔傳至十一世 「西停」。約在明嘉靖年間,從興寧龍田羊子嶺虎形(雙溪第)遷四川,(前兩代:萬賢、道立,後一代字輩:廷)。其後裔至今未有聯繫。
9、七世強公裔傳至十二世「大猷」(字應山)。約在明嘉靖年間,從興寧龍田羊子嶺虎形(雙溪第)遷四川,(前兩代:法用、讓,後一代字輩:隱或「臺」)。其後裔至今未有聯繫。
10、七世強公裔傳至十二世「大諫」,字於廷,廩生,大諫生子二:坤臺、乾臺。約在明嘉靖年間,從興寧龍田羊子嶺虎形(雙溪第)遷揭陽,(前兩代:法用、讓,後兩代字輩:臺、吾)。其後裔至今未有聯繫。
11、七世強公裔傳至十六世「益光」。約在清康熙年間,從興寧龍田羊子嶺虎形(雙溪第)遷四川;十六世「益光」弟「展光」從興寧龍田羊子嶺虎形(雙溪第)遷博羅,(前兩代:應輝、元厚,後兩代字輩:光、永)。他們兄弟倆的後裔至今未有聯繫。
12、七世強公裔傳至十六世「覲光」(字光洪),邑庠生。約在清康熙年間,攜三子尚友、永進、永旺從興寧龍田羊子嶺虎形(雙溪第)遷四川成都雙溪,(前兩代:應輝、元厚,後兩代字輩:永、登或麟)。其後裔至今未有聯繫。
13、七世強公裔十二世大誥傳至十七世「永彩」,妣袁氏,約在清雍正年間,從興寧龍田羊子嶺虎形(雙溪第)遷廣西馬平縣(現改柳州)雙橋圩開榮昌店,(前兩代:元忠、沂光,後兩代字輩:登、宏)。其後裔至今未有聯繫。
14、七世強公裔十五世「洪仁」從興寧龍田羊子嶺虎形(雙溪第)遷龍田雞麻塘,其子十六世「文錦」,妣葛氏,生二子:其宗、其時。約在清康熙(或雍正)年間,文錦與子「其時」從興寧龍田雞麻塘遷江西會昌麻州圩。(前兩代:應標、洪仁,後兩代字輩:其、朝)。其後裔至今未有聯繫。
15、七世強公裔十五世「洪信」從興寧龍田羊子嶺虎形(雙溪第)遷龍田雞麻塘,其子十六世「文杰」遷回龍田羊子嶺蛇形,後約在清康熙(或雍正)年間遷四川。(前兩代:應標、洪信,後兩代字輩:其、朝)。其後裔至今未有聯繫。
16、七世強公裔十九世「拔秀」,例受登仕郎,約在清嘉慶年間,從興寧龍田雞麻塘仕於重慶府巴縣,生一子:春元(字德昭,號乾初),例受登仕郎,生三子:彩祥、彩明、彩詩,他們均留當地,未回原籍。
17、七世強公裔十九世「慶秀」(字大衡,號九凡),例受貢生,約在清嘉慶年間,從興寧龍田雞麻塘至重慶府巴縣經商,生一子:春榆(德昭,號乾初),例受登仕郎,生四子:彩章、彩文、彩和、彩華,他們均未回原籍。其中彩章於光緒年一八九0年調雲南永北直屬廳司獄,一八九三年調補鎮沅直屬刑廳,續娶現任雲南安寧州知州長女張氏,生三子:玉麟、祥麟、兆麟。均未回原籍。
18、六世法榮公生十子:忠、信、篤、敬、瑢、珠、成、玉、旭、遊,其中只聯繫到敬、瑢、成、遊四子的傳人,且有部分族裔沒有入譜,其餘六子的傳人未能聯繫上。
19、七世瑢公傳至九世「蘭」遷居興寧龍田碧園長坑塘(禾碧秀),其十五世裔「汝全」從興寧龍田碧園長坑塘(禾碧秀)遷廣東東源縣船塘。(前兩代:文宏、淑岸,後兩代字輩:子、曰)。其後裔至今未有聯繫。
20、七世瑢公傳至十七世「永X」,從興寧寧中土坑鵝叫塘(或完裡)遷四川,具體名字不詳。(前兩代:佑山、子時,後兩代字輩:景(或傳)、萬)。其後裔至今未有聯繫。
21、七世敬公傳至十世「源泉」遷寧中佛嶺,其後裔遷興寧石馬宮前歧嶺徑,永和七層,其十五世孫「泫深」,應是從興寧寧中佛嶺遷江西(小地名:草龍),(前兩代:廷植、萬球,後兩代字輩:文、元)。其後裔至今未有聯繫。
22、七世成公傳至十三世舉愛公(明末人物,約1620年前出生),約在清朝初年順治年間,攜家眷及二子:萬明、萬盛一同遷到江西南安府上猶縣(今江西上猶縣)。十四世萬明公後裔至今未有聯繫,(前兩代:鳳臺、舉愛,後兩代字輩:敬、亮)。
23、七世成公傳至十三世舉愛公,其孫十五世「敬魁公」(萬盛公之子)再遷到江西南昌府義寧州(現在的江西修水)落居,敬魁公在江西修水這片沃土上繁衍了數千人。
24、根據江西修水族譜記載:十五世敬魁公傳至十七世「璉彰」,約在乾隆嘉慶年間,遷到陝西鎮安縣盆井河龍泉浦(或溝),生子五人,璉彰一子「達貫」,約在嘉慶年間,再由陝西鎮安縣盆井河龍泉浦(龍泉溝)遷福建延平府蔣落坑居住,(前兩代:天賜(字享亮)、璉彰,後兩代字輩:耀、觀)。其後裔至今未有聯繫。
25、根據江西修水族譜記載:十五世敬魁公傳至十八世「達雄、達豪」,約在乾隆嘉慶年間,遷福建建寧府政和縣浦城,(前兩代:天德(字日亮)、奉彰,後兩代字輩:耀、觀)。其後裔至今未有聯繫。
26、根據江西修水族譜記載:十五世敬魁公傳至十八世「達頌、達誥」 ,約在乾隆嘉慶年間,遷福建(地址不詳),(前兩代:天及(字勝亮)、瓏彰,後兩代字輩:耀、觀)。其後裔至今未有聯繫。
27、七世法遊公裔十七世「仕祿公」,攜國子輩三男七侄及家眷十多人一同於康熙六十一年壬寅年八月初三由龍川迴龍駱岐村遷四川,首遷地為四川榮隆二昌(現為四川榮縣),居住六年後,於雍正五年丙午年又遷至成都府,分散於新都、新凡二縣,傳人已達數千人之多。
(據維新公裔龍川迴龍鎮遷川的贄公十七世孫「仕祿公」裔孫的族譜記載,駱岐村還有兩支遷川:一是十世陳玉輝,其一子名陳標,官居左都統侍郎,裔孫陳國儒;二是十三世陳韶,裔孫陳仕亮。這兩支遷川維新公裔應在清朝以前,因年代久遠,失去聯繫。)
上圖為維新公分譜,於2019年續修完成。
上面例舉的贄公裔維新公脈遷外宗親的記載,雖不盡全面,但他們都不因歷史的久遠而消失,多數還因其簡要的描述中找到先人光輝。當後裔研究起家族史時,感受到先人在不斷的遷徙中尋求發展的開拓精神,它也在當代人身上不斷體現,這正是贄公家族傳人過百萬,並廣布海內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