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根問祖】尋廣東興寧贄公裔四世孫維新公脈族譜記載的外遷宗親

2020-12-05 騰訊網

弘揚陳氏優秀文化傳播正能量

一世祖「陳贄」在元天曆二年從江西泰和縣柳溪村訓導循州,因紅巾烽起而解官還鄉,途遇幹戈擾亂又不得回,遂挽居興寧,至六世陳懷修譜時已發展為望族。至今,族裔已遍布全國乃至海外,有聯繫族裔達一百多萬人。當我們維新公脈族人翻開贄公裔四世孫維新公分譜時,發現有記載的外遷宗親著實不少,而且基本上都還未取得聯繫上,內心的感覺是無法言喻的憾事。

其實,維新公很多族裔的族譜都以遺失,中間代際出現斷代,致使族人沒有了維繫,但從現有的族譜裡,還是記載了很多外遷宗親的軌跡,現在,我們把他們一一列舉出來,希望能夠看到的宗親歸家一敘,解開數百年來鄉愁。有道是:百年遊子長懷夢,千裡尋親總認村。

下面是族譜記載的還沒有聯繫上四世維新公裔外遷宗親:

1、六世碧公裔傳至十五世「必榮、必華、必富、必德」,在雍正十三年,從祖居地興寧羅浮小岸村遷四川,(前兩代字輩:奇、乃,後兩代字輩:特、元)。今只聯繫到必榮、必富一脈部分裔孫,其餘均未有聯繫。

2、六世碧公十世裔積仁傳至二十世,有「捷開」一人遷川,時為清末,其後裔至今未有聯繫。

3、六世瑄公裔傳至九世「伯才、伯全」。約在明正德年間,從祖居地興寧羅浮浮西村(含李樹下、百鳳池、陳屋角)「星聚流輝」圍屋遷居四川,(前兩代為:炳榮、剛,後兩代字輩為:法、志),他們兄弟倆後裔至今未有聯繫。

4、六世瑄公裔八世「剛」傳至十五世「廷奇、廷彥」。約於清康熙年間,從興寧羅浮浮西村(含李樹下、百鳳池、陳屋角)「星聚流輝」圍屋遷居四川,(前兩代為:仕鳳、茂璋,後一代為「仁」字輩)。其後裔至今未有聯繫。

5、六世瑄公裔八世「奇」傳至十七世「達德」。約於清嘉慶年間,從興寧羅浮塘社臘樹下河源對門山。其後裔至今未有聯繫。

6、六世聖公生四子:發、強、剛、毅,其一子強居龍田羊子嶺,其餘三子:發、剛、毅遷外境,地址不詳。

7、七世強公裔傳至十一世 「儉」(字時志)。約在明嘉靖年間,興寧龍田羊子嶺虎形(雙溪第)分居到楓樹塘後,再遷居和平桃鵲。其後裔至今未有聯繫。

8、七世強公裔傳至十一世 「西停」。約在明嘉靖年間,從興寧龍田羊子嶺虎形(雙溪第)遷四川,(前兩代:萬賢、道立,後一代字輩:廷)。其後裔至今未有聯繫。

9、七世強公裔傳至十二世「大猷」(字應山)。約在明嘉靖年間,從興寧龍田羊子嶺虎形(雙溪第)遷四川,(前兩代:法用、讓,後一代字輩:隱或「臺」)。其後裔至今未有聯繫。

10、七世強公裔傳至十二世「大諫」,字於廷,廩生,大諫生子二:坤臺、乾臺。約在明嘉靖年間,從興寧龍田羊子嶺虎形(雙溪第)遷揭陽,(前兩代:法用、讓,後兩代字輩:臺、吾)。其後裔至今未有聯繫。

11、七世強公裔傳至十六世「益光」。約在清康熙年間,從興寧龍田羊子嶺虎形(雙溪第)遷四川;十六世「益光」弟「展光」從興寧龍田羊子嶺虎形(雙溪第)遷博羅,(前兩代:應輝、元厚,後兩代字輩:光、永)。他們兄弟倆的後裔至今未有聯繫。

12、七世強公裔傳至十六世「覲光」(字光洪),邑庠生。約在清康熙年間,攜三子尚友、永進、永旺從興寧龍田羊子嶺虎形(雙溪第)遷四川成都雙溪,(前兩代:應輝、元厚,後兩代字輩:永、登或麟)。其後裔至今未有聯繫。

13、七世強公裔十二世大誥傳至十七世「永彩」,妣袁氏,約在清雍正年間,從興寧龍田羊子嶺虎形(雙溪第)遷廣西馬平縣(現改柳州)雙橋圩開榮昌店,(前兩代:元忠、沂光,後兩代字輩:登、宏)。其後裔至今未有聯繫。

14、七世強公裔十五世「洪仁」從興寧龍田羊子嶺虎形(雙溪第)遷龍田雞麻塘,其子十六世「文錦」,妣葛氏,生二子:其宗、其時。約在清康熙(或雍正)年間,文錦與子「其時」從興寧龍田雞麻塘遷江西會昌麻州圩。(前兩代:應標、洪仁,後兩代字輩:其、朝)。其後裔至今未有聯繫。

15、七世強公裔十五世「洪信」從興寧龍田羊子嶺虎形(雙溪第)遷龍田雞麻塘,其子十六世「文杰」遷回龍田羊子嶺蛇形,後約在清康熙(或雍正)年間遷四川。(前兩代:應標、洪信,後兩代字輩:其、朝)。其後裔至今未有聯繫。

16、七世強公裔十九世「拔秀」,例受登仕郎,約在清嘉慶年間,從興寧龍田雞麻塘仕於重慶府巴縣,生一子:春元(字德昭,號乾初),例受登仕郎,生三子:彩祥、彩明、彩詩,他們均留當地,未回原籍。

17、七世強公裔十九世「慶秀」(字大衡,號九凡),例受貢生,約在清嘉慶年間,從興寧龍田雞麻塘至重慶府巴縣經商,生一子:春榆(德昭,號乾初),例受登仕郎,生四子:彩章、彩文、彩和、彩華,他們均未回原籍。其中彩章於光緒年一八九0年調雲南永北直屬廳司獄,一八九三年調補鎮沅直屬刑廳,續娶現任雲南安寧州知州長女張氏,生三子:玉麟、祥麟、兆麟。均未回原籍。

18、六世法榮公生十子:忠、信、篤、敬、瑢、珠、成、玉、旭、遊,其中只聯繫到敬、瑢、成、遊四子的傳人,且有部分族裔沒有入譜,其餘六子的傳人未能聯繫上。

19、七世瑢公傳至九世「蘭」遷居興寧龍田碧園長坑塘(禾碧秀),其十五世裔「汝全」從興寧龍田碧園長坑塘(禾碧秀)遷廣東東源縣船塘。(前兩代:文宏、淑岸,後兩代字輩:子、曰)。其後裔至今未有聯繫。

20、七世瑢公傳至十七世「永X」,從興寧寧中土坑鵝叫塘(或完裡)遷四川,具體名字不詳。(前兩代:佑山、子時,後兩代字輩:景(或傳)、萬)。其後裔至今未有聯繫。

21、七世敬公傳至十世「源泉」遷寧中佛嶺,其後裔遷興寧石馬宮前歧嶺徑,永和七層,其十五世孫「泫深」,應是從興寧寧中佛嶺遷江西(小地名:草龍),(前兩代:廷植、萬球,後兩代字輩:文、元)。其後裔至今未有聯繫。

22、七世成公傳至十三世舉愛公(明末人物,約1620年前出生),約在清朝初年順治年間,攜家眷及二子:萬明、萬盛一同遷到江西南安府上猶縣(今江西上猶縣)。十四世萬明公後裔至今未有聯繫,(前兩代:鳳臺、舉愛,後兩代字輩:敬、亮)。

23、七世成公傳至十三世舉愛公,其孫十五世「敬魁公」(萬盛公之子)再遷到江西南昌府義寧州(現在的江西修水)落居,敬魁公在江西修水這片沃土上繁衍了數千人。

24、根據江西修水族譜記載:十五世敬魁公傳至十七世「璉彰」,約在乾隆嘉慶年間,遷到陝西鎮安縣盆井河龍泉浦(或溝),生子五人,璉彰一子「達貫」,約在嘉慶年間,再由陝西鎮安縣盆井河龍泉浦(龍泉溝)遷福建延平府蔣落坑居住,(前兩代:天賜(字享亮)、璉彰,後兩代字輩:耀、觀)。其後裔至今未有聯繫。

25、根據江西修水族譜記載:十五世敬魁公傳至十八世「達雄、達豪」,約在乾隆嘉慶年間,遷福建建寧府政和縣浦城,(前兩代:天德(字日亮)、奉彰,後兩代字輩:耀、觀)。其後裔至今未有聯繫。

26、根據江西修水族譜記載:十五世敬魁公傳至十八世「達頌、達誥」 ,約在乾隆嘉慶年間,遷福建(地址不詳),(前兩代:天及(字勝亮)、瓏彰,後兩代字輩:耀、觀)。其後裔至今未有聯繫。

27、七世法遊公裔十七世「仕祿公」,攜國子輩三男七侄及家眷十多人一同於康熙六十一年壬寅年八月初三由龍川迴龍駱岐村遷四川,首遷地為四川榮隆二昌(現為四川榮縣),居住六年後,於雍正五年丙午年又遷至成都府,分散於新都、新凡二縣,傳人已達數千人之多。

(據維新公裔龍川迴龍鎮遷川的贄公十七世孫「仕祿公」裔孫的族譜記載,駱岐村還有兩支遷川:一是十世陳玉輝,其一子名陳標,官居左都統侍郎,裔孫陳國儒;二是十三世陳韶,裔孫陳仕亮。這兩支遷川維新公裔應在清朝以前,因年代久遠,失去聯繫。)

上圖為維新公分譜,於2019年續修完成。

上面例舉的贄公裔維新公脈遷外宗親的記載,雖不盡全面,但他們都不因歷史的久遠而消失,多數還因其簡要的描述中找到先人光輝。當後裔研究起家族史時,感受到先人在不斷的遷徙中尋求發展的開拓精神,它也在當代人身上不斷體現,這正是贄公家族傳人過百萬,並廣布海內外的原因。

相關焦點

  • 四川石棉縣美羅壩廖氏先從廣東嘉應州興寧入川 系思明公後裔
    廖氏宗族 石棉縣美羅壩廖氏先從廣東嘉應州興寧入川 系思明公後裔186幾年的時候,太平天國冀王石達開就兵敗山倒在大渡河,現在查看石棉縣的歷史沿革,居然查不到解放以前的, 二、族譜資料顯示是「思明」公後裔 族譜資料顯示(族譜資料抄寫比較凌亂)是花公之後,花公,德源,敬齋,思明......伯希--世安--善公--竹林--希虞--
  • 蒙城:郭集彭氏尋根記
    多少年來,尋根溯源是我們夢寐以求的情懷。也許世上每個人都想知道自己的祖先是誰?生活在什麼地方?世系繁衍發展的歷史是怎樣的?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有沒有特殊的家規族規?曾聽老人常言「問我家族從何來?來自山東老鴰巷!」那麼,蒙城郭集彭氏從何而來?我們是從哪裡遷居到此地的呢?多少代人為此苦苦思索研究,辛辛探尋查找,終是無果。
  • 《我的尋根/家譜情結》——《家譜與尋根》代序
    後裔全球遍華夏,萬眾族人不知祖。勸君早日修家譜,莫讓兒孫不知汝。《重陽憶祖》:秋風掃落葉,片片聲悽切。葉落知樹根,我根何處尋?後來重慶宗親柳維富看到後,回復了一首《九月九日贈陝西兄弟》:「(吾見陝西柳育龍宗親詩中帶愁悶之感,於是將心中所悟良言告知,因為我們本是一家人,血濃於水之親情。怎麼能忍心讓他孤獨呢?)
  • 晉江後洋芙蓉楊氏宗祠 海內外宗親尋根謁祖的聖地
    ­  芙蓉楊氏宗祠始建於元代,歷經明清四次重修。宗祠坐北朝南,磚石木構,三開間單進。前有圍牆、石埕,形成全封閉式建築風格。至今還保存著清代書法家莊俊元題刻的青石匾,2001年被評為「泉州名祠」,也被列為福建省地方歷史文化古蹟研究單位。
  • 百家爭鳴丨關於基因尋根的六個問答
    Y-STR指y染色體上的短串聯重複序列,檢測的結果一般是基因座上的數值,父到子之間就會發生在某個基因位點的數值的變化,但是傳的代數增加,還有突變回來的概率,所以是越近越精確,對於尋找五六百年內的宗親還是非常必要。四、為什麼實際兩三百年共祖某方告訴是七八千年共祖?
  • 我們的根在哪裡 為臺胞尋根的二十四小時
    蕉嶺楊氏主要分布在蕉城、新鋪、廣福、三圳等鎮,4月11日一大早,王先生便將所有楊氏宗親會的電話打了一遍,將有關情況說明清楚,但是當對方得知就這麼一丁點信息資料時,都覺得這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因為蕉嶺的楊氏基本上都是楊氏廣東始祖楊雲岫的後代,他們的堂號、堂聯基本上都是一樣的,僅僅憑堂號、堂聯是很難尋根的,這件事實在難辦。
  • 普通工人尋根數萬裡苦修家譜 14年拍幾萬張照片
    為何而尋  「如果我尋不到,下一代的年輕人就更尋不到了。城市化的發展,是另一場更大規模的遷徙,大家離開故土,少了宗親關係的土壤,以後的年輕人,就更不知道他們從何而來了。」  從何而來  尋根八年後,謝學成第一次踏上祖籍故土——湖南漣源市楓坪鎮白石村。
  • 爭做有譜靠譜的人和事——致全體侯氏宗親的一封信
    拂去時光的風塵,適逢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帶著世侯總會全體成員和四百多萬侯氏宗親及侯氏網群上萬名網友的信任和囑託,攜著各位家人的手向著第二個五年闊步出發,同步前進,做有譜的人,做靠譜的事!時常翻閱各地族譜資料,一種神聖的責任就會由然而生,這裡有多少召喚,多少囑託,多少希冀,多少親情!
  • 尋根問祖,家譜中的一世祖追到哪裡最為合適?
    尋根問祖一直是我輩修譜人員的最大難題,不僅耗時耗力,而且結果還不能得到保證,讓很多想要修譜的老師雖然懷有修譜之心,但無奈之下只能放棄修譜。尋根問祖,第一就是要搜集資料,這些資料包括家族的遷徙史、家族的名人信息、家族的字輩排行,家族的郡望、家族的其他分支族人情況等等。這些資料,一般是從家族老一輩族人口中,家族墳塋,家族祠堂中的神位等來搜集。
  • 【熱烈慶賀】楚南溈寧廖氏隆重舉行城景祖誕辰祭祀和慶典活動
    今天,乃城景祖冥壽之日,「五萬」後裔分別在烏牛山祖墓前和曲溪祠堂舉行祭祀和慶典活動。   祖墓前的祭祀活動由烏牛山廖氏宗親會舉辦。「五萬」各支代表共計60多人參加。上午,拜祖者徒步攀山約3公裡,在祖塋前舉行拜謁及祭奠儀式。中餐後,所有參加拜祖活動的宗親在山下將軍學校舉行「烏牛山廖氏宗親理事會」。
  • 南國都市報數字報-追溯海南110萬陳姓宗親起源
    而有關海南陳氏宗親起源,陳氏大宗祠的過去、建設的現狀等情況,也成為了大家關注的焦點。  □本報記者 石祖波   實習生 符欣怡 文/圖  尋根溯祖 陳姓起源  陳姓出自媯姓,是大舜的後代。西周陳姓受姓始祖媯滿(舜帝三十三世孫,諡號「胡公」,史稱「陳胡公」,為陳氏和胡氏的受姓始祖)。
  • 海內外閩籍伍氏宗親聚首僑鄉福清懇親聯誼
    海內外閩籍伍氏宗親聚首僑鄉福清懇親聯誼
  • 流落海外近400年的家族,拿族譜到中國尋根問祖,最終認祖歸宗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田家幾世幾代的風華因為一次意外被全部改寫了。公元1637年,田好謙來到朝鮮王朝洽談自己家族的業務,可令他沒想到的是,他剛踏入那塊土地,就被這裡的軍隊抓了起來,而被抓的原因只是因為一身書生扮相的他被軍隊認為是混入了商隊的奸細。
  • 不忘祖,不忘根!兩岸黃氏宗親廈門中秋謁祖
    海峽導報·新福建客戶端9月27日訊(記者 陳成沛 文/圖)「我今天特別帶了父親的照片,就放在主祭臺鮮花下面,就是要告訴天上的他,我今天很高興能夠來到廈門參加黃氏宗親的祭祖活動,讓他也感受到兩岸有這麼多黃氏宗親在一起祭祖,我們沒有忘本!」臺胞黃毓勉26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感性地說。
  • 譜牒文化丨基因檢測能不能證明族譜造假?
    基因檢測能不能證明族譜造假?答案是:能又不能!在清朝中前期,合修族譜合建宗祠同姓聯宗的妖風,在全國蔓延,造假之風甚至引起了乾隆的譜禁政策。今天不管是南方還是北方供同一個祠堂的就很容易出現這種情況,所以基因檢測可以發現歷史真相。當然遇到這種情況怎麼處理:1、遵循老譜,將問題留給後來人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