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93年「清代四川第一家」續修族譜

2020-12-13 華西都市報

世界級華裔學術大師張隆溪作序,全書130萬字,16開本上千頁

時隔93年「清代四川第一家」續修族譜

張氏族譜頒譜儀式上,族譜編委會和張氏族人部分代表合影。

《遂寧張氏族譜(續修)》非常厚重。

張隆溪。

  12月2日,《遂寧張氏族譜(續修)》頒譜會舉行,來自四川、重慶、遼寧等地的張氏族人及文史界學者、專家近200人參會。《遂寧張氏族譜(續修)》是繼1924年修譜後的一次盛大規模修譜,中間相隔93年。
  在中國民間,族譜向來有「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的傳統,因為各種原因,民間修譜自1980年代後才重新興起。這次《遂寧張氏族譜(續修)》重修,耗時3年多。呈現在世人面前的,是一部集文史界、譜學界之大成的譜書,無論是成書規模、編修隊伍,還是譜牒世系、史料內容,都相當厚重,遠超《遂寧張氏族譜》歷史上的各個版本。

族譜全書130萬字,16開本厚達上千頁

  因歷史上出現了以清朝初期一代名相張鵬翮、元明清巴蜀第一大詩人張問陶為代表的多個名人,發源於黑柏溝的張氏家族在蓬溪縣、遂寧市,乃至四川、中國都非常有名氣。
  深入挖掘和研究張氏家族所承載的名人文化、移民文化、科舉文化、宗族文化、詩書畫文化等,成為張氏家族不少後人和當地文史界的一大要事。
  一般說來,中國民間族譜只在族人內部發行,數量和範圍有限。即使是現在,絕大多數編修的族譜都是內部刊物,《遂寧張氏族譜(續修)》則是由中國文化出版社公開出版並發行。
  《遂寧張氏族譜(續修)》全書文字多達130萬字,彩色插頁36頁,16 開本,正文982頁,加上插頁、目錄、卷首篇等,超過1000頁,精裝,拿在手上,感覺非常厚重。
  為編修這本厚重的族譜,專門成立了族譜編輯委員會,成員都是張氏族人中的佼佼者和遂寧當地的文史專家。
  《遂寧張氏族譜(續修)》全書分卷首、源流世系、繁衍世系、人物事跡、誥敕御書、科第仕宦、著述藝文、文物古蹟、紀事與未來、附錄10個組成部分。
  其中,繁衍世系部分佔的篇幅最多,這也符合中國族譜的編修慣例。
  《遂寧張氏族譜(續修)》記載,明朝洪武2年(1369),原籍湖廣省麻城縣孝感鄉白獺河綠柳村(今湖北麻城市龍池街道白塔河社區)的張萬,遷居入川,卜居在遂寧縣黑柏溝(今蓬溪縣任隆鎮黑柏溝村)。
  張萬在家排行第八。據張鵬翮記載,張萬當時是3兄弟一起入川的,一人住在銅梁,一人住在安嶽,張萬住在遂寧,死後葬在黑柏溝大樟樹灣,至今墓仍在,人稱始祖墓。
  但據另一部張氏老譜記載,當時張萬兄弟共6人入川,其中,老大在鹽亭,老二在中江,老四在安嶽。
  究竟是怎麼回事,已經無法考證了。因為在明末清初的戰亂中,張氏族人遭受了重創,明朝時編修的族譜等都沒有保留下來。
  進入清朝後,張鵬翮通過科舉考試,一路做官升遷,位極人臣,張氏家族才開始重新編修族譜。

張隆溪胡傳淮當顧問,張清保領銜編修

  《遂寧張氏族譜(續修)》的顧問,是被稱為「中西方文化的擺渡者」、世界級華裔學術大師之一的張隆溪,以及遂寧文史專家胡傳淮。
  張隆溪是遂寧張氏後裔,張鵬翮的弟弟、定遠將軍張鵬翼的第八世孫,1947年出生於四川成都。
  1978年恢復高考後,一直堅持自學的張隆溪以「同等學歷」總分第一名,考入北京大學西方語言文學系英語專業研究生班,師從楊周翰研究莎士比亞,又經常受教於著名學者朱光潛和錢鍾書。
  1981年,張隆溪獲得北京大學英語文學碩士學位,留校任教。
  1983年,張隆溪赴美哈佛大學留學,1989年獲得哈佛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學位,同年受聘為美國加利福利亞大學河濱分校任教,1988年受聘為香港城市大學比較文學與翻譯講座教授至今。
  2007年,張隆溪受聘於北京外國語大學,擔任教育部「長江學者」講座教授。
  2009年2月,張隆溪繼馮至、夏鼐之後,成為瑞典皇家人文、歷史及考古學院的華裔外籍院士,也是目前該院健在的唯一一個華裔院士。
  2013年9月,張隆溪被選為歐洲學院外籍院士,擔任歐盟研究基金會審查委員。
  2016年7月,張隆溪在維也納召開的國際比較文學第21屆學會大會上,當選為國際比較文學學會主席。
  胡傳淮是蓬溪縣文井鎮人,現任蓬溪縣政協常委、文史委主任,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學會理事、四川省楹聯學會理事、中國散曲研究會會員、四川省詩詞學會會員、張船山研究會學術顧問、問陶詩社名譽社長、蓬溪縣家譜收藏研究中心主任等。
  多年來,胡傳淮致力於清詩、巴蜀文化、方志族譜和鄉邦文獻的整理與研究,出版專著70多部,發表論文、詩詞、文史隨筆300多篇,共計800多萬字。
  胡傳淮研究最多、最深的,是張鵬翮、張問陶及其所在的張氏家族。
  《遂寧張氏族譜(續修)》一書中,融入和收錄了胡傳淮長期以來對張氏家族的諸多研究成果。
  2015年11月2日下午,蓬溪縣張鵬翮文化研究會正式成立,86歲的張清保被選為首任會長,是《遂寧張氏族譜(續修)》編輯委員會的編委主任。
  張清保是張氏家族入川始祖張萬的第18世孫,出生於遂寧縣吉祥鄉(今蓬溪縣吉祥鎮)。1990年退休後,他時常追憶家庭和家族歷史變遷的情況,開始為張氏家族的事務奔波。
  2014年11月,張清保與族人商議,決定續修《遂寧張氏族譜》,並帶頭捐資3萬元。
  張清保的想法,得到了蓬溪縣政協、胡傳淮和張氏族人的大力支持和幫助。
  在張清保的推動下,蓬溪縣張鵬翮文化研究會得以註冊成立,並被大家推選為會長。
  此後,他不辭辛勞,不顧年老體弱多病,到處奔走,往返於遂寧、蓬溪、巴中、瀘州、安縣、成都等地,收集族人資料,幫助族人尋宗問祖。
  其間,由於有的張氏族人對此不理解,對他態度冷淡,甚至罵他是騙子,但他仍無怨無悔,繼續為續修族譜一步一步往前走。
  資料收集後,他又多次組織族譜編輯人員在彭州、成都、蓬溪等地討論研究,最終使得《遂寧張氏族譜》續修成功並公開出版發行。
  遂寧張氏族譜編輯委員會還有張氏家族的16位族人,都是張氏家族中的佼佼者和傑出代表人物,族譜具體由張清廉和張鴻執筆。

張隆溪為族譜作序,寄望後世與時俱進

  《遂寧張氏族譜(續修)》中,收錄了此前雍正版、嘉慶版、光緒版和民國版的4個版本的序,張隆溪為本次續修族譜作序。
  雍正版張氏族譜序由張鵬翮撰寫。雍正3年(1725),臥病在床的張鵬翮口述了族譜的序言,不久後去世。
  張鵬翮在序中,簡要追溯了張姓的由來和繁衍播遷,講述了遂寧張氏家族的由來:在明朝時就「子孫繁盛,科第蟬聯,德澤綿遠,稱世家焉」。
  雍正版張氏族譜是張鵬翮發起編修的,他的大兒子張懋誠協助,目的是「使子孫知吾家之所自始」,讓後代「存孝弟(悌)之心,行仁義之事,出為忠臣,處為端人,為士者詩書,為農者勤儉,使稱為清白吏子孫」。
  嘉慶版張氏族譜序由張問陶的大哥、著名詩人張問安,撰寫於嘉慶12年(1807)十二月十一日。
  張問安在乾隆53年(1788)考中舉人,朝廷按例授予他教諭職務,但他沒去上任,而是寄情於名山勝水中。
  後來,張問安回家侍奉年老的母親,曾經在華陽、溫江書院講學。張問安與張問陶都是當時文壇的名人,號稱「二難」。
  張問安在族譜中也追溯了張姓的由來,引用《風俗通》《唐書·宰相世系表》中有關張氏的記載,明確所在的張氏家族是西漢開國功臣留侯張良的後裔。
  張問安有感於不修族譜將導致族人路上相遇如同陌生人的情況,希望這次修譜,能極大地改變這種情況。
  嘉慶版張氏族譜序由張知雄撰寫於光緒9年(1883)。張知雄是張鵬翮的第六世孫,恩貢出身,曾任彭縣(今彭州市)、長壽縣(今重慶長壽區)、馬邊縣訓導、教諭。
  張知雄在序言中透露了更多信息。早在明朝正德年間,張氏家族就編修了族譜,由兩個同鄉——南京工部尚書黃珂和武英殿大學士席書撰寫跋語,可惜在張獻忠入川後,「蕩焉無存。」
  進入清朝後,前兩次修譜都比較簡略。這一次,張知雄與堂弟張知銓一起重修族譜,本著「偽者正之,略者詳之,前未備而後復來者,則增之、益之」的原則,「披本以溯源,分支而別派。」
  民國13年(1924),張氏族人再次續修族譜,譜序由續修族譜主編、張鵬翮第八世孫張崇階撰寫,序中多了一些世態滄桑。
  張崇階寫道,早在清末時,張氏族人就提議續修族譜,後來因為改朝換代,此事就被擱置起來了。
  多年來,四川軍閥混戰,「歲歲幹戈」,續修族譜一事如果再拖延下去,「恐煙殘風熄,稽考無由」,後世子孫可能連祖宗都忘了。
  直到這一年,時局稍稍穩定下來,張氏族人再次提出續修族譜,推舉張崇階為主編。
  張崇階手裡正好有此前的老譜,遂依樣畫葫蘆,「前譜之未備者,增之;後所添之丁口,益之」,先前族譜中的諸多內容,「不敢妄參己見,別樹旗幟也」,體現出編修思想的嚴謹性。
  這一次續修族譜,由張隆溪作序,寫於2015年10月14日。
  張隆溪在序中回顧了此前4次編修族譜的情況,從國內形勢變化講述了民間修譜所遇到的問題和困難,但「近十數年來,姓氏族譜,復為國人所重視,良有以也。」
  在這樣的情況下,張氏族人續修族譜,成為必然。本次修譜最大的特點是,「清理族人數百年之支派流變,著力頗多,增廣亦夥。」
  另外一大特點是,以前的族譜都只記載男丁,如今男女平等,續修族譜把族人中的女性也記錄其中,「為之一新,今勝於昔也。」
  張隆溪最後提出自己的希望:「後世子孫更須努力,無論身處何時何地,何行何業,皆應傳承懿範,有所作為,庶幾可與時代並進,無愧於張氏後裔也。」

續修族譜中,為張氏家族五位女子作傳

  正如張隆溪在譜序中所說,《遂寧張氏族譜(續修)》把張氏家族有名氣的女子收錄了進去。
  《遂寧張氏族譜(續修)》的「人物事跡篇」中,一共為從入川始祖張萬開始到現今的59個人物作傳,其中包括張勤淑、張問端和丁採芝、張瑤緗、張問筠5個張家女子及其外姓女兒。
  張勤淑,字友勤,張鵬翮三弟張鵬舉的兒子張懋恭的二女兒。
  張勤淑嫁給吳縣(今江蘇蘇州市吳中區)的舉人吳翀後,跟隨在江南一帶為官的丈夫,住在今江蘇宿遷市。
  張勤淑與當時的名媛、女詩人倪瑞璇以詩歌相互唱和,著有《翠荇齋吟草》等。
  張問端,字淑徵,張問陶的堂姐,張問陶的叔叔張顧霖的女兒,嫁給無錫人、甘肅循化廳同知(副知府)丁閬洲。
  張問端的詩作數量不是很多,但其神韻均在不言中,著有《淑徵詩草》,張問陶為之作序。
  張問端的二女兒丁採芝,字芝華,嫁給無錫人鄒廷敭(yáng)。鄒廷敭後來入川為官,丁採芝也跟隨入川,並長期住在蜀地。
  丁採芝擅長作詩,曾經與蜀中的諸多女史及名媛唱和,筆下常有驚人之處。
  張瑤緗,字懷芸,張問陶的堂妹,擅長作詩,經常與堂嫂林頎、楊繼端唱和。
  張問筠,張問陶的四妹,喜詩能文,有東晉女詩人謝道韞、南朝女文學家鮑令暉的才華。
  張問筠嫁給了漢軍鑲黃旗人高揚曾。但張問筠遭遇了非常不幸的婚姻,她在高家受盡欺侮和虐待,20歲時就病死在北京。張問陶對妹妹的遭遇非常悲痛,多次在詩中懷念她。
  值得一提的是,長期以來,紅學界大都認為張問筠的丈夫是《紅樓夢》續作者高鶚。
  胡傳淮根據《遂寧張氏族譜》中的記載,解開了紅學研究中的這一懸案,認定高鶚不是張問筠的丈夫,紅學界是「喬太守亂點鴛鴦譜」。

張家妯娌詩人媳婦:陳慧殊林頎楊繼端

  《遂寧張氏族譜(續修)》不僅把張氏女子寫了進去,還為歷史上張家3個著名的妯娌詩人媳婦——陳慧殊、林頎、楊繼端作傳,這也是胡傳淮多年來的研究成果。
  陳慧殊,字緗箬,浙江海寧人,江西南安府同知陳億的三女兒,張問陶的大哥張問安的夫人。
  陳慧殊自幼明慧,能寫文章,但體弱多病,被父母視為掌上明珠。
  乾隆39年(1774),20歲的陳慧殊與張問安結婚。夫婦都是詩人,平時相互吟詠,安於淡泊的生活,陳慧殊還當起了家族子弟的老師。
  陳慧殊本來身體就不好,母親徐夫人去世後,她慟哭不已;不久姑姑又去世,她哀傷過度,以至於臥病在床。即使這樣,她仍把張問安送去參加科舉考試。
  張問安上京趕考後,乾隆48年(1783)九月十五日晚上,陳慧殊在漢陽病逝,年僅29歲。
  張問安回來後,沒能見上妻子最後一面,不勝悲痛,寫了《悼亡詩二十首》,悽婉感人。
  陳慧殊的詩歌,構思精巧,用語工整,意境新穎,畫意濃厚。
  時人王廷璋陳贊她是「從來閨秀第一」,感嘆她「惜不為男,此翰苑才也」,如果陳慧殊是男人的話,一定會進入翰林院的,所以大家平時都叫她「女翰林」。
  林頎,字韻徵,號佩環,祖籍順天府大興縣(今北京大興區),江蘇人,父親林儁在乾隆25年(1760)考中舉人,次年入川為官,官至四川布政使,擅長作詩。
  按照古人習慣以號為稱謂,林頎一般被大家稱為林佩環,是張問陶的繼室。
  因為林儁長年在四川為官,所以林頎生在四川,長在四川,自幼在父親的薰陶下,勤奮學習,工於作詩,書畫也都精通,有謝道韞的才華和風範,是蜀中有名的才女。
  乾隆52年(1787)九月,張問陶與林頎在成都結婚。婚後,夫妻恩愛,林頎的才華讓張問陶稱讚不已:「一編盡有詩情味,夫婿才華恐不如。」「我有畫眉妻,天與生花筆。臨稿廣寒宮,一枝寫馨逸。」
  楊繼端,字明霞,自號古雪女史、四川女史,時人稱之為楊古雪,四川廣元縣長東路高城堡(今旺蒼縣普濟鎮)人,後遷南江縣長池壩(今南江縣長赤鎮),出生於一個書香世家。
  楊繼端的父親楊璽,乾隆25年(1760)考中舉人,官至松江府(今上海市)代理知府。
  據說,楊繼端的母親何夫人在生她之前,夢到有個「大士」把一個玉孩送到她的懷中。何夫人醒來後,生下了楊繼端。
  楊繼端天資聰穎,4歲開始識字,10歲知聲律,習詩作文。老師誇獎她有東晉女詩人謝道韞「詠絮」的才華,賜號「古雪」。
  19歲那年,楊繼端與張問陶的弟弟、才子張問萊結婚,夫妻恩愛,生活愜意,生有兒子張知訓。
  楊繼端平時與張問安夫婦、張問陶夫婦常有詩詞唱酬。
  在張家,楊繼端在張氏兄弟沒在家的情況下,承擔起了管理整個家族的重任。
  嘉慶22年(1817),楊繼端去世,享年45歲。
  楊繼端鑽研詩詞,工於書畫,喜歡刺繡,尤其擅長花卉、仕女和山水,有《煙雨樓》畫幅傳世。
  楊繼端寫的詞,風格婉麗,寫景佳美,含蘊無窮。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黃勇

/背景資料/
遂寧張氏

  遂寧張氏,特指以清朝有「天下第一清官」美譽,歷任刑部、戶部、兵部和吏部尚書兼文華殿大學士、一品大員的張鵬翮,及其玄孫、著名性靈派詩人張問陶為代表人物的「清代四川第一大望族」,發源於今四川遂寧市蓬溪縣任隆鎮黑柏溝村大樟樹灣的張氏家族。
  從明朝洪武2年(1369)張氏家族入川始祖張萬開始,600多年來,張氏家族在明清兩朝中人才輩出,文武雙全,一共出了7個進士(含武進士一個)、19個舉人(含武舉人兩個)、18個貢生,有70多人出仕為官,40多人得到朝廷封贈,10人去世後受到崇祀。
  張氏家族在明末清初戰亂中遭受重創,張鵬翮的父親張烺劫後餘生,曾出席康熙帝舉辦的千叟宴,著有反映明末清初戰亂的《燼餘錄》一書,對研究當時的四川歷史有很大的價值。
  張問陶字仲冶,號船山,詩書畫造詣精深,與袁枚、趙翼合稱清朝「性靈派三大家」,被譽為「青蓮再世」、「少陵復出」、清朝「蜀中詩人之冠」,是元明清巴蜀第一大詩人,今遂寧市船山區之名即由他來。

相關焦點

  • 世界級大師作序 93年後"清代四川第一家"續修族譜
    12月2日,《遂寧張氏族譜(續修)》頒譜會舉行,來自四川、重慶、遼寧等地的張氏族人及文史界學者、專家近200人參會。《遂寧張氏族譜(續修)》是繼1924年修譜後的一次盛大規模修譜,中間相隔93年。  在中國民間,族譜向來有「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的傳統,因為各種原因,民間修譜自1980年代後才重新興起。
  • 憑著熱情 大邑一群「門外漢」修族譜
    國史乃國之根本,家譜乃家之根本。無史不成國,無譜不成族。」這句話,基本上在古今所有家譜中,都會出現。家譜的重大意義和作用,不用贅述。今起,《華西都市報·四川百家姓》版面推出全新欄目「百姓擺譜」。不管是新修的家譜,還是有一兩百年歷史的老譜,只要裡面有值得講述的故事,都可到這裡來擺一擺,讓更多人了解修譜的故事、譜書中記載的先祖故事。
  • [附圖)千年周氏族譜驚現分水鎮
    NEWS.SOHU.COM  2004年07月20日17:44  來源:四川新聞網-遂寧日報 頁面功能  【我來說兩句】【我要「揪」錯】
  • 煙臺威海青島都有哪些宋姓村莊,收錄在百年前的宋氏族譜裡?
    上世紀之初,隨著交通通訊條件的提升,膠東地區的修譜也進入一個小高峰期,不少姓氏都在清代基礎上續修家譜,尤其是對一些規模較大的姓氏來說,修譜的範圍也不再限於一村一縣,而是擴展到整個膠東區域。1918年,萊陽、文登等多個縣的宋姓村莊,就聯合編撰付梓了一本《宋氏族譜》,因其覆蓋範圍幾乎遍布膠東,後世多稱之為「膠東宋氏聯宗族譜」。按照族譜記載,這一大支宋姓尊奉宋信為始祖,宋信為元代人,原籍江西吉水縣,曾在般陽路(治所在淄川)任職,卸任後落戶文登宋村,後世子孫逐漸遷徙膠東各地。
  • 家承丨長沙金井鄭家:95年裡「一門八進士」
    近兩百年間,鄭氏人才輩出,單1808年至1903年這95年裡,一門出了8個進士,「鄭家塅四十八棟花屋」因此聲名遠揚。 若不是中斷百年的族譜續修,這春往秋來的家承恐怕早已被人遺忘。我們找到鄭氏十五世族人,通過家譜從中找尋這星辰大海般浩瀚的家族奮鬥史。得窺那湖湘文化歷史裡的點滴關聯。
  • 劉強東尋祖找出來的族譜,到底靠不靠譜
    2018年伊始,出生在江蘇宿遷的京東集團創始人劉強東發布了一則尋祖公告,令遠在千裡之外的湖南湘潭縣一下子「沸騰」了。公告只發出了一天,就有人曬出一份湘潭純塘劉氏五修族譜,同時傳出劉強東要找的祠堂位於湘潭縣花石鎮。誰曾想,半個多月過去了,兩支尋祖的主力隊伍在幫劉強東尋祖過程中,鬧出分歧,互相「掐架」,令尋祖行動暫時陷入停滯。
  • 【尋根問祖】尋廣東興寧贄公裔四世孫維新公脈族譜記載的外遷宗親
    其實,維新公很多族裔的族譜都以遺失,中間代際出現斷代,致使族人沒有了維繫,但從現有的族譜裡,還是記載了很多外遷宗親的軌跡,現在,我們把他們一一列舉出來,希望能夠看到的宗親歸家一敘,解開數百年來鄉愁。有道是:百年遊子長懷夢,千裡尋親總認村。
  • 淺談DNA分子檢測技術應用於續修家譜的必要性和科學性
    史同雲 河北省鹽山縣小莊鄉東璋璧村家譜又稱家乘、宗譜、族譜、世譜等,是家族的歷史書。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外出務工機會的增多,續修家譜成了眾多家族的必要活動。但是天災人禍導致資料受損、老譜失迷,給續修家譜帶來了莫大的困難。如何解決這個難題呢?
  • 《劉氏族譜》字輩大全, 看看你的輩分有多高?
    至明嘉靖時,有第7世孫劉良臣,始創修芮城《劉氏家傳》,明萬曆時劉良臣的兒子續修。清康熙時,劉敏第十四世孫也即劉良臣的第七世孫劉士錫,再次重修《芮城劉氏家傳》…… 71、山西嶽陽一支 ……據清鹹豐時手抄本山西嶽陽《劉氏宗譜》記載,該支劉氏家族形成於明初,以劉美天為開基始祖。
  • 《劉氏族譜》字輩大全,看看你的輩分有多高?
    至明嘉靖時,有第7世孫劉良臣,始創修芮城《劉氏家傳》,明萬曆時劉良臣的兒子續修。清康熙時,劉敏第十四世孫也即劉良臣的第七世孫劉士錫,再次重修《芮城劉氏家傳》……71、山西嶽陽一支……據清鹹豐時手抄本山西嶽陽《劉氏宗譜》記載,該支劉氏家族形成於明初,以劉美天為開基始祖。
  • 泉州田野調查日記:村民為什麼要修祠堂、拜神靈
    第二個殿有五個神:皇君夫人(劉三娘,嫁給劉培勝),章姓神(排行第三),張公聖君(排行第一,誕辰七月二十三),蕭姓神(排行第二),陳公聖侯(誕辰三月十六)。第三個目的地為太山村李氏家廟。晚上開會,我與馬佳佳、趙蓉濤組成霞林濟川考察組。田野調查要找相關知情人與相關文獻,方方面面的內容都要了解並且建立聯繫,宗教儀式實質上反映社會情況與社會關係,重要的是要還原重構歷史過程。
  • 譜牒文化丨基因檢測能不能證明族譜造假?
    在清朝中前期,合修族譜合建宗祠同姓聯宗的妖風,在全國蔓延,造假之風甚至引起了乾隆的譜禁政策。今天不管是南方還是北方供同一個祠堂的就很容易出現這種情況,所以基因檢測可以發現歷史真相。當然遇到這種情況怎麼處理:1、遵循老譜,將問題留給後來人解決。
  • 七旬老人20年修成「終極家譜」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採訪到彭忠東,聽他講述修人物誌的心路歷程。修繕族譜開啟了修志之路  彭忠東原籍廣安。他回憶,自己8歲的時候,有天看到家裡有一本粉紅暗花緞子硬殼裝裱的小冊子,但不知道是幹嘛的。「後來了解到這是父親手抄的《彭氏族譜》。」上世紀90年代,彭忠東調到成都工作。1994年,他的父親從廣安帶來了兩本家族族譜。
  • 城市筆記|辛苦修譜20年 七旬老人一己之力打造彭氏「終極家譜」(上)
    《史記》曰:譜乃家之史,史乃國之譜也。在中國,修家譜、撰方志,是一直以來的文化傳統。一本家譜,可窺歷史風貌。成都彭氏後人彭忠東,是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多年來在編纂家譜、人物誌方面,投注大量心血,成果甚豐。
  • 《耀粵名族廣東族譜珍藏展》11月22日在廣州圖書館開幕
    名稱:《耀粵名族廣東族譜珍藏展》  時間:2014年11月22日至2014年12月30日  地點:廣州圖書館9F廣州人文館  由廣州圖書館和文仕文化博物檔案館聯合主辦的《耀粵名族廣東族譜珍藏展》將於明天(22日)開幕,它共展出數十件清代、民國的廣東族譜原件,其中包括廣東趙氏、黃氏、陳氏、餘氏、伍氏等族譜,涉及的名人包括伍子胥、趙匡胤、文天祥、陳子壯、李濟森等。
  • 淺談宗譜、族譜、家譜、支譜有什麼不同?
    它不僅記錄著家族的來源、遷徙的軌跡,還包羅了該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規、家約等歷史文化的全過程。 主要由三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俗稱「譜頭」,內容主要記載姓氏的源流、遷徙、分布、墓葬、祠堂、祭禮圖等等; 第二部分為主體即正文,俗稱:「譜堂」,包括「總世系圖」和「世系年表」。
  • 時隔20年,四川雅安「蛛圓章」再出沒!
    時隔20年,四川雅安「蛛圓章」再出沒!澎湃號·媒體 全國發現不到30隻的「蛛圓章」再現江湖,這一次是在四川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