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與近代民族主義

2020-11-23 人民網

辛亥革命與近代民族主義 

張治江

2011年12月12日11:18    來源:學習時報

  近代中國民族主義已非傳統的王朝延續和倫理綱常的存廢或「王朝中國」、「忠君愛國主義」、「嚴夷夏之大防」,而是近代愛國主義——當中華民族面臨空前危機時,它以國家為本位,具有獨立人格的國民對至上的國家利益承擔責任和義務的自覺行為。這是一種救亡圖存的愛國富強主義。其最重要的標誌就是主權意識與疆域意識的確立。辛亥革命為這種轉變打開了閘門。辛亥革命不僅改變了傳統的「夷夏之辨」觀念,建立了現代意義民族國家,開創了具現代民族國家意義的「五族共和」的觀念,實現了傳統意義的「夷夏之辨」向近代民族主義的轉變,也開闢了現代民族國家的歷史新紀元,實現了由「王朝中國」向近代民族國家的轉型。

  一、近代民族主義的興起

  中國古代並沒有使用「民族」一詞,將「民」與「族」合稱,是在西方nation與 nationalism概念衝擊下形成的。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古代沒有民族意識,相反,倡導民族意識、主張「夷夏之防」在中國古代十分明顯,而且在西歐近代才形成的民族認同感以及民族共同體在中國古代早已形成。但是,「民族主義」這個名詞和它的學理,最初是從西方傳來的。

  1901年,梁啓超在《國家思想變遷異同論》中指出:「今日之歐美,則民族主義與民族帝國主義相嬗之時代也。」「民族主義者,世界最光明正大公平之主義也,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毋侵他族之自由。」「今歐美列強皆挾其方剛之膂力,以與我競爭,而吾國於所謂民族主義者,猶未胚胎焉。」「知他人以帝國主義來侵之可畏,而速養成我所固有之民族主義以抵制之,斯今日我國民所當汲汲者也。」第二年,梁啓超提出了「中華民族」的名稱:「上古時代,我中華民族之有海思想者厥惟齊。」「立於五洲中之最大洲,而為其洲中之最大國者誰乎?我中華也。人口居地球三分之一者誰乎?我中華也。四千餘年之歷史未嘗一中斷者誰乎?我中華也。」看來,他是以「民族的國家」的觀念為依據,把生息在中華大地上的各族人民總稱為「中華民族」。

  民族主義思想是梁啓超首先倡導的,這面旗幟後來卻被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越舉越高。辛亥革命前後,「中華民族」的內涵得到擴大,所指為中國境內的所有民族。「中華民國」成立後,「五族共和」思想迅速得到境內各族支持,具民族國家意義的「中華民族」觀念形成。此後,中國各民族逐漸接受了「中華民族」這個統一的族稱。

  可見,辛亥革命前,近代民族主義觀念已經輸入中國。在傳統的「夷夏之辨」的基礎上,以民族國家為目標的近代民族主義思潮與運動在中國逐步興起。從這個意義上說,辛亥革命正是20世紀中國一場偉大的民族民主革命。

  二、「排滿」思潮及其轉型

  中國同盟會綱領中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一直都被認為是革命黨人「排滿」思潮的濫觴,也被視為革命黨人大漢族主義的汙點,甚至也被認為是反動的、阻礙民族團結的思想與行動。這僅僅是從同盟會綱領的字面意義來分析。

  學術界的研究已經表明,第一,革命黨人確實有「排滿」思想,並且「排滿」也是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的一個口號。「排滿」在辛亥革命的社會動員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排滿」針對的是滿清貴族,而非針對滿族普通民眾。可以說,「排滿」在相當程度上只是革命黨人的一種武器,而非目的。因此,儘管辛亥革命最初是在「反滿」的口號下發動起來的,儘管漢族在人數上以及其他許多方面對滿族佔有無可置疑的優勢,但在各省舉行武裝起義並出現一定程度的混亂局面時,卻沒有發生世界上許多國家出現的那種狂熱的大規模種族仇殺。

  第二,「排滿」作為一種狹隘民族主義思想,確實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辛亥革命後建立民國,的確暫時引發了一部分外蒙古王公和藏族等少數民族上層人物的分裂行徑。例如,1911年12月1日,在沙俄的指使下,以哲布尊丹巴為「大汗」的所謂「大蒙古帝國」成立;與此同時,西藏與內地的關係也趨於緊張。這與部分革命黨人此前狹隘的民族主義態度,以及武昌起義爆發後少數地區短暫過激的「排滿」行為不能說毫無關聯,但就其根本而言,它們卻是當時的紛亂形勢和俄、英等帝國主義從中直接策動挑唆的結果。並且,辛亥革命的領導人及其後繼者也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對此進行補救。

  第三,辛亥革命時期的「排滿」思潮,已不同於往昔的「反滿興漢」、「反清復明」的傳統族類民族思想,而是與爭民權、求改革、求革命的思想聯繫在一起,已屬於「近代民族主義」的範疇。孫中山的民族主義由「驅除韃虜」,到「反滿」,再到只反對少數「害漢人的滿洲人」,並且進而提出「五族共和」、「民族同化」的主張,希望「仿效美利堅民族的規模,把漢、滿、蒙、藏、回五族同化成一個『中華民族』,組成一個民族的國家……以成一中華民族之新主義。」可以說,「排滿」思想是革命黨人民族主義思想走向成熟的一個階段,並且這個階段持續的時間並不長。

  第四,辛亥革命的爆發及其勝利,促使革命黨人特別是領袖人物迅速實現拋棄了「排滿」的種族革命方略,從而全力專注於實現民族平等與融和的事業,轉向「五族共和」。具有現代民族國家性質的「中華民國」的建立,特別是「五族共和」政治原則的公然宣布和毅然實行,又使各族人民在政治上開始真正成為平等的「國民」。1912年,在《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還用法律形式將民族平等規定下來:「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別」。這就是「五族共和」的思想。

  第五,辛亥革命在中華民族的融合過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912年 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他在當天發表的《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言書》中鄭重宣告:「國家之本,在於人民。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即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是曰民族之統一。」不久,他又接受了「五族共和」的說法,把中國各族人民看做一個統一的整體。中華民族這個名稱正是從這時起得到廣泛的傳播,越來越成為中國各族人民的共識。這是有著重大歷史意義的。後來,孫中山對「五族共和」思想一直不斷進行思考,並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學說。他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中,對三民主義重新做了解釋。其中,對民族主義是這樣說的:「國民黨之民族主義,有兩方面之意義:一則中國民族自求解放;二則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他把這種解釋稱為對三民主義的「真釋」。

  因此,可以說,辛亥革命是「排滿」轉型的關鍵,是從「夷夏之辨」、「排滿」、「反滿」等傳統民族主義思想轉向近代民族主義的重要節點,它對中華民族觀念形成以及中華民族的融合具有重要意義。

  三、民族主義與「天下大同」

  19世紀末 20世紀初,正是西方民族主義思潮與運動高漲之際,當時西方許多國家高舉狹隘民族主義旗幟,把本民族的利益放在高於一切的地位,而對其他民族表現出很強的排他性,甚至不惜為了本民族的利益而損害以至犧牲其他民族的利益。但是,孫中山認為民族主義是世界主義的基礎,因為被壓迫民族只有首先恢復民族的自由平等,然後「才配得上講世界主義」,也就是把自己的民族解放擴大為實現整個人類解放的世界主義。這就是孫中山值得我們景仰的地方,他一方面號召中華民族為民族獨立、富強而努力,另一方面又高揚「天下大同」的旗幟,宣揚「世界主義」。這正是孫中山與帝國主義為了本國利益而侵佔、踐踏他國利益,與德國、日本等國以民族主義為幌子走向法西斯道路的區別之處。這是孫中山為後世留下的偉大而豐富的政治財富。

  孫中山深受中國傳統的「天下大同」思想的薰陶。中國雖有「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但傳統的「夷夏之辨」是一個開放的體系,其理想在於「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主張以儒家教化「夷狄」,從而達到「天下大同」。正是既懷抱救國救民之路,又不忘「天下大同」之念,這才是孫中山成為一代偉人的一個重要原因。

  展望未來百年,面臨國際國內諸多新的嚴酷問題,我們也還可以從孫中山與辛亥革命遺產中取得借鑑並汲取智慧。從民族傳統中尋找力量,或許能為我們今天構建社會主義價值體系提供有益的借鑑。

  (作者單位:中央黨校報刊社)

(責編:謝磊、趙娟)

相關焦點

  • 辛亥革命時期的民族主義思潮
    事實上,近代中國人在認識和比較中西之間從器物到政治到文化的差異的過程中,現代國家觀念就逐漸被接受並不斷得以深化,然而直到20世紀初年,先進的知識分子引進民族主義理論,並與之前由嚴復引進和詮釋的社會進化論相結合後,所有關於新的「民族—國家」觀念才得以正本清源,成為完整的體系,民族主義思潮遂成為中國最主要的社會思潮,建立現代主權國家便成為一些先覺悟的社會精英們所日夜縈懷的時代問題。
  • 李揚帆:「中國」國名的形成與近代民族主義的構建
    中國式民族主義對中國身份的構建一國之國名的確定,標誌著民族國家集體認同在法理上的規範化,也是民族主義在政治上取得的成功。]然而,儘管「中國」作為這個國家的名稱在辛亥革命後確立下來,但是,國名的確定並不意味著中國即轉變成為一個典型的民族國家。中國式民族主義的自身特色削弱了源自歐洲的民族主義思想的解釋力。
  • 民族主義解釋
    英國學者愛德華·卡爾認為:「民族主義通常被用來表示個人、群體和一個民族內部成員的一種意識,或者是增進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財富的一種願望。」英國民族學家安東尼·史密斯認為:「民族主義是一種意識形態運動,目的在於為一個社會群體謀取和維持自治及個性,他們中的某些成員期望民族主義能夠形成一個事實上的或潛在的民族。」據美國學者路易斯·斯奈德研究統計,近代以來至少存在有200種以上的不同含義的民族主義。
  • 辛亥革命刺客列傳:晚清風雲下,孤注一擲的暗殺者
    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重要事件,是近代變局的一次重大調整,徹底改變了中國近代的政治面貌,對於近代中國歷史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在辛亥革命前後,除了起義暴動之外,還有一種革命方式非常重要,那就是暗殺活動,在辛亥革命的前夜,革命黨人採取了許多刺殺方式,造成了許多轟動性的刺殺事件。
  • 民族主義思潮的兩個來源及其影響
    一、早期民族國家形成的範例為了給民族主義下一個定義,須先理解何為「民族國家」,並對「民族國家」的形成過程進行回顧。二、啟蒙運動背景下法國共和民族主義的興起民族主義率先在法國表現出了其「現代性」特點。  民族主義思想作為塑造現代國家形態的重要思想在19世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近代以來民族主義話語的介入塑造了這些國家的政治思想傳統,與各自的特殊性結合在一起,又形成了風格各異的民族主義學說。
  • 民族主義和世界主義-第三屆中歐社會論壇
    小組主題: 認同與全球化:中國民族主義悖論 從歷史階段入手,可以將近代以降的民族主義劃分為殖民時代的民族主義與後殖民時代的民族主義。殖民時代被殖民國家的民族主義一般不僅旨在建構民族國 家的歷史正當性,也包含著爭取個體解放的普世追求。
  • 辛亥革命是20世紀中國三次歷史性巨變的第一次
    中國網9月22日訊(德忠)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汪朝光做客人民網時表示,辛亥革命是20世紀中國三次歷史性巨變的第一次。汪朝光說,辛亥革命確實是近代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對於中國來說,最大的意義就是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中國有幾千年文明史,有很多王朝的更替,但是每一次更替都是一個新王朝取代舊王朝。
  • 韓國近代悲情民族主義及其對中韓關係的影響
    於韓國而言,歷史悲情主義在其對外關係方面表現為任性的道德主義(Petulant Moralism)、受害者情結和極端民族主義。由於中國和韓國歷史上的緊密關係,韓國的歷史悲情主義直接對中韓關係產生極大的衝擊。韓國的歷史悲情主義來自韓國與中國的特殊的歷史關係、地緣政治上的夾心地位以及近代被日本殖民的歷史。
  • 家樂福事件與當代中國的民族主義
    民族主義只與傳統文化相關,它缺乏現代政治的價值指向,比如個人的自由、權利、法治,由民族主義凝聚的共同體中的成員很可能是臣民,只有以憲政愛國主義凝聚而成的國家,其成員才是公民。民族主義是西方隨著民族國家出現而產生,在近代從西方傳到中國的社會思潮。中國的傳統政治和思想文化中本來沒有民族主義的概念,我們只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華夷之辯」的概念和「天朝上國-藩屬·的關係。
  • 李公明|一周書記:近代日本「中國觀」背後的……方法與立場
    子安在這篇訪談錄中把在《近代日本的中國觀》中所論述的一下議題以更為明確、清晰的方式表述出來,在下文中將時有引述(不另注)。子安在該書中的研究對象是從辛亥革命前後到新舊世紀之交日本知識人的中國論述,其中又以中日戰爭為分界,劃分出前後兩種不同類型的中國觀的產生及其影響。
  • 參觀辛亥革命紀念館--國家男女手球隊、國家女子曲棍球隊冬訓和...
    為深入貫徹國家體育總局關於「祖國在我心中」主題精神以及手曲棒壘球中心領導對教練員、運動員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普及中國革命史的要求,2020年12月16日上午,在廣州黃村體育訓練中心進行冬訓的國家男女手球隊、國家女子曲棍球隊全體教練員、運動員、工作及保障人員近100人,在手曲棒壘中心主任王濤的帶領下參觀了位於廣州長洲島的辛亥革命紀念館
  • 中國的「民族主義」是反應性的
    西方應對新冠疫情失利後,頻頻甩鍋中國,從隱瞞疫情到數據作假,直至高舉民族主義大旗,不僅在網絡上掀起輿論熱潮,也引發了外交部門的強硬回應。面對西方來勢洶洶,中國該如何回應?當民族主義在西方走向民粹主義時,我們該如何避免重蹈覆轍?
  • 專家:辛亥革命揭開了中國政治結構現代化的序幕
    辛亥革命開啟了中國政治制度現代化的航程 政治制度是圍繞政治權力的構成和行使,調節、限制、疏導人們政治行為的一套機制。通過政治領域的規則和規範限制政治精英的行為,為政治權力的活動提供某種秩序。因此,政治制度的現代化是政治現代化的本質訴求和價值目標。
  • 對抗以色列,阿拉伯民族主義已經失靈,宗教管用嗎?
    尤金·羅根:阿拉伯的民族主義有著相當坎坷的歷史。從16世紀初開始算,奧斯曼帝國就千方百計壓制阿拉伯民族主義的萌生,恐懼阿拉伯行省會步巴爾幹半島的後塵,成為帝國另一批分離主義運動策源地,以防帝國破碎分裂進程的加速。
  • 吉琛佳評《「民主」與「愛國」》︱作為變革與反抗的民族主義
    在戰時日本思想界,西方由來的「近代」被認為是破壞了日本原有的優點,而需要被超克的東西。而丸山則認為戰爭以慘痛的方式收場,正體現了以「無責任體系」為特徵的日本尚沒有真正形成一種近代文化。與丸山類似,經濟史學家大塚久雄在戰後發表的文章《近代人類型的形成》,同樣是在提倡一種順應近代經濟組織形式的,具有「自發性」的主體精神。
  • 文化民族主義的社會學,簡談西型民族主義
    文化民族主義處於一種常常被與德意志流派的浪漫主義式.有機性民族主義等同看待的傾向之中,把對於種類更為廣泛的民族文化的感情、意識形態包括在內進行考慮是至關緊要的。囿於主張民族構成人員共同的精神、個性的共有,就會忽視文化民族主義中具有深長意義的事例。民族自我認同意識也有通過構成社會的各種制度與工藝品、藝術品等具體事物來表現的場合。這裡把其稱為具象的制度論式的手法。先看諸如盧梭、伯克、博林布魯克、傑斐遜等人有關各民族間差異的思想,盧梭往往被看作是政治民族主義的創始人。
  • 中國當代民族主義憤青調查:愛國還是誤國
    極端民族主義:愛國還是誤國    國際先驅導報特約記者林西齊報導 在提到民族主義的時候,許多人都會提示,要把「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加以區分。事實上,這兩個概念在很多情況下是容易混淆的,也致使許多憤青披上「愛國主義外衣」而變得刀槍不入。
  • 民族主義如何讓古典音樂成為現代國家的凝合劑?
    撰文 | 《經濟觀察報·書評》高林一音樂和民族主義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這正是《國歌》一書的主題。在今人眼中這二者並沒什麼關係,但本書開頭引用的伍迪·艾倫的話卻提出了一個針鋒相對的觀點:「一聽見華格納的音樂,我就想起入侵波蘭!」這句話剛好揭示了音樂和民族主義之間一段已經被人忘記的歷史。
  • 是什麼激化了民族主義情緒
    2016年,中國在國際上連續遭遇了一系列風波,將近年來國內民族主義思潮推向了一個頂峰,2017年的民族主義動向與趨勢在影響範圍和波及程度方面呈現一個平穩與回落態勢。在發生場域方面:線下行動減少,網絡空間居多,「網絡民族主義」是當前中國民族主義的主要表現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