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以色列,阿拉伯民族主義已經失靈,宗教管用嗎?

2020-12-05 觀察者網

(採訪 觀察者網/武守哲)

觀察者網:談及阿拉伯民族主義的崛起和衰落,除去一些顯而易見的原因,如對以色列用兵失敗,巴勒斯坦對約旦遊擊隊的態度導致外交失衡等因素,還有什麼文化或者社會結構上的深層次原因,導致阿拉伯民族主義逐漸衰落了?

尤金·羅根:阿拉伯的民族主義有著相當坎坷的歷史。從16世紀初開始算,奧斯曼帝國就千方百計壓制阿拉伯民族主義的萌生,恐懼阿拉伯行省會步巴爾幹半島的後塵,成為帝國另一批分離主義運動策源地,以防帝國破碎分裂進程的加速。

1918年奧斯曼帝國被打垮,從阿拉伯世界撤出了統治力量,而歐洲殖民者迅速填充了權力真空,在沒有徵得全體阿拉伯人同意的情況下,蠻橫地給整個阿拉伯劃分了邊界,把殖民體系強加在了阿拉伯世界頭上,阿拉伯世界新的「主人」英國人和法國人就像當年奧斯曼人一樣,也對阿拉伯世界的民族主義情緒報以極為敵視的態度,仍力圖阿拉伯世界仍納入自身帝國的一部分,而且一代一代的傳遞下去。

西歐殖民者害怕民族主義會導致帝國崩潰——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所恐懼的結果還是到來了。

但是當歷史推動阿拉伯世界的民族主義走向高漲的時候,阿拉伯人卻發現這種意識形態遭遇到了基礎性的矛盾。對大多數阿拉伯人來說,走向民族獨立的阿拉伯,其理論上的最合法性的表述應該是「泛阿拉伯」的,即各阿拉伯國家的聯合。

在「泛阿拉伯」理念的指引下,整個阿拉伯世界的疆域是廣闊的,包整個北非、東地中海地區和阿拉伯半島,也就是徹底抹掉當初歐洲殖民者給自身劃定的「分裂-規則」邊界。

「泛阿拉伯」理念下的疆域圖

但是阿拉伯的民族主義運動是1920-1940年代才初具規模,而且是在每個阿拉伯「民族國家」(nation-state)內部相對獨立發展出來的,比如伊拉克、敘利亞和埃及的獨立都有各自的進程而非代表阿拉伯世界的總體。所以,一旦各個國家都完成了自身獨立,各國領導人都不願放下架子,把已經取得的主權拱手讓人,也不願自身主權讓渡,和鄰國組成聯盟。

所以說獨立後的阿拉伯各國展現出了主權的排他性,無法在內部形成有效的政治和軍事協同,甚至密謀互相對立,這種分裂和破碎感在阿拉伯-以色列戰爭中徹底暴露出來。

曾經互相承諾要徹底打敗猶太國以色列,並保證對巴勒斯坦取得徹底解放的阿拉伯各民族國家,在1948到1967年間遭到了軍事上的無情打擊,並且丟失了大片領土。阿拉伯各國在巴以衝突問題上接連受到挫敗之後,領導人們開始懷疑阿拉伯民族主義的願景是否還能實現。

所以,民族主義是個光鮮亮麗的理念,但並卻不是個現實的政治計劃。1970年代,對民族主義的質疑開始散播開來,直到一個新型的跨民族意識形態越來越走向前臺,進而取代了民族主義——伊斯蘭宗教力量。

所以,從1980年代開始,伊斯蘭一躍而成為阿拉伯世界的主流政治敘事,與之相應的,則是阿拉伯民族主義的衰落。

但是帶有「民族-國家」色彩的狹義民族主義依然在某種形式上在阿拉伯政治舞臺上佔據主導地位,經過了一個世紀的國家體系在單個區域內的整合,中東各國的政治體系正在跨越原來的「泛阿拉伯」和「泛伊斯蘭」主義,走向一種新的形式。

觀察者網:談到阿拉伯民族主義在1950年代的高漲,就不得不談中東一個重要國家的存在——以色列。您覺得當今的猶太復國主義相比以前有什麼變化嗎?還是以色列的國家意識形態嗎?談及阿拉伯穆斯林和猶太民族主義的衝突,猶太復國主義思潮是不是故意被一些極端的伊斯蘭「聖戰分子」誇大了?

尤金·羅根:猶太復國主義(Zionism)依然是以色列國家意識形態為基礎的思潮和運動,從1948年以色列建國到今天,這一點都沒有變。猶太復國主義者取得了某種程度的成功,他們無疑削弱了阿拉伯民族主義者的影響力,在巴勒斯坦自由獨立運動中,雙方都儘可能宣稱自身存在的合法性。

反觀納賽爾主義,在1967年阿以戰爭結束之後就宣告失敗了,而且再也沒能緩過氣來。之後,敘利亞和伊拉克的阿拉伯復興黨(The Ba'ath Party)繼續扛起反猶太復國主義的大旗,卻也再無所作為。

1967年6月10日,以色列在阿以「六日戰爭」期間佔領了戈蘭高地

敘利亞在和以色列的各層面對抗上都節節敗退;在1991年的科威特戰爭中,伊拉克向盟軍在沙烏地阿拉伯的基地和向以色列發射了飛毛腿飛彈,希望將以色列牽入這場戰爭而迫使其它阿拉伯國家退出這場戰爭。但是伊拉克的策略最終失敗了,之後也不再敢和以色列和軍事上作對。

當阿拉伯民族主義逐漸失去公信力,伊斯蘭宗教政治思潮在巴勒斯坦民族解放問題上拾起了接力棒。注意,此時「阿拉伯」這個名詞被「伊斯蘭」代替。和民族主義思潮相比,「伊斯蘭」可以說更加反「猶太復國主義」。巴勒斯坦的哈馬斯、伊斯蘭聖戰分子、黎巴嫩真主黨等等,幾十年來不斷給予以色列持續的軍事壓力,暗殺以色列士兵,綁架以色列公民等等,而且組織動員巴勒斯坦和黎巴嫩國民對抗以色列。

因為以色列是中東最強大的軍事存在,伊斯蘭分子只能操作一些更簡陋粗糙成本低的武器。所以正面戰場上雙方的交鋒總是一邊倒。在這個意義上說,猶太復國主義確實被伊斯蘭主義者們誇大了影響力,因為渲染對方的威脅程度,對他們來說是低風險的。

觀察者網:在阿拉伯近現代化的歷史上,「石油」無疑佔有很突出的地位,本書的第五章的標題就是「石油時代」。無疑,化石燃料的開採,極大地改變了該地區地緣政治的影響力。但《經濟學人》雜誌最近發文,指出某些阿拉伯國家恰恰是過度依賴石油天然氣這些自然資源,在全球科技創新發展環節上落後了,稱之為「石油的詛咒」。您可否評析一下,石油在多大程度上在阿拉伯社會改革和科學創新方便起到了一種負面作用?

尤金·羅根:「石油的詛咒」是真實的。幾個長期貧窮落後的國家突然發現了產量驚人的大油田,幾乎一夜暴富,石油帶來的財富被各種各樣的腐敗行為、軍備競賽和大量無意義的規劃揮霍掉了。阿拉伯石油國家變得更加地依賴國外力量的介入,增加了對鄰國的不信任感,而且這種化石燃料讓阿拉伯國家的某些統治者們變得極具權力。

幾十年以來,石油國家的掌權者們按照他們的「社會契約論」,包辦國民的所謂從出生到墳墓的一切,教育、工作機會、住房和醫療——換取的是民眾對其無制約的權力擴張。

於是這種沒有制衡的權力導致很多工作崗位變成了名望之爭,職場的升遷全靠和權勢者的關係而非工作能力,但是這些石油國家的人口不斷增長,對民眾福利的提升是一種掣肘,導致最富裕的海灣國家都無法保證市民國家服務的進一步擴展。

而且這種形態的經濟模型,有鐵飯碗方式的政府開支薪水,削弱了國民在生產生活中的創造力。所以那些富裕的石油國家是作為消費主體而非創造主體而存在。因為石油還要投放到國際市場,所以油價關乎這些國家的國計民生,對外部力量的依賴性反而變得更強,他們用石油得來的財富換取了高科技成品和奢華的生活。

當然了,這些阿拉伯油霸國家的石油儲量目前依然很高,但一旦這種資源枯竭之後怎麼辦,並沒有長遠可行的方案(在巴林和杜拜已經出現這種狀況了,在不遠的將來阿曼也會遭遇這種危機)。所以「石油之詛咒」的真正力量越來越開始顯現出來。很難想像,像利雅得和杜拜這樣的大城市,沒有了石油作為財富積累的主要推動力,市民生活將會怎麼才能維持下去。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製作的一張圖表,論證人均GDP和國家創新能力的關係。縱軸為創新能力高低,橫軸為人均GDP,圖中可以看到,阿拉伯國家(深藍色)雖然人均GDP很高,但國家創新能力遠低於發達國家

觀察者網:我對本書腳註和尾注的數量之多感到震驚。無疑您在阿拉伯編年和資料選編方面的工作很出色。可否透露一下,您是怎麼搜集和選擇史料的?有沒有一套維持高學術水準的治學方法?

尤金·羅根:在撰寫本書的過程中,我對揀選各種阿拉伯史料的敘述文本非常慎重,也樂在其中。我想用阿拉伯人在不同歷史階段的親身經歷和體驗去敘說本民族的歷史。

但是對阿拉伯早期近代的歷史,也就是16世紀被奧斯曼土耳其佔領後的一個世紀的史料,資源有限,我選擇的是官方史學家撰寫的文典。

寫過埃及馬穆魯克王朝覆滅的史學家伊本·伊耶斯(Ibn Iyas),還有給讓人驚嘆的黎巴嫩山地酋長國首領法赫爾丁(Fakhr al-Din,該政權主要存在於17世紀)編年的史學家赫裡迪·薩法迪(al-Khalidi al-Safadi)都在我的視野之內,當然還有不少讀者不太熟悉的其他阿拉伯的史學家的著作,我也會引用。

史學家伊本·伊亞斯的手稿

寫書的過程中,我喜歡用注的方式吸引讀者注意。但是阿拉伯近代早期的編年史,最受讀者歡迎的部分卻是艾哈邁德·布戴伊裡(Ahmad al-Budayri)的日記,即「大馬士革理髮師的日記」。他對18世紀的大馬士革的市民生活做了惟妙惟肖和非常有現實感的描述,其中大量的歷史細節讓我們震驚,可以挑戰主流史學界對伊斯蘭社會近代前期的某種推斷和假說。

涉及到19世紀的阿拉伯,各種歷史文獻資料在數量和形式上都有很多。對這個時代的敘述,相比官方典籍,我更看重民間日記、回憶錄、報紙雜誌文章的分量。到了19世紀晚期,女性角色也進入到了我的研究視野中,她們也以獨特的眼光記錄歷史,所以我也很留意史料揀選中的性別平衡感。

20世紀阿拉伯的史料進一步大規模擴展,無論是上個世紀的哪個時間段,我用來寫書的第一手資料的來源都很廣。

我儘量避免選用政治領導人的視角敘述,而是把史料顯微鏡對準當時普通的男男女女,他們豐富的言辭特別能抓住時代的脈搏,呈現歷史的多種面貌大有裨益。

在做學問的時候,我時常想,現在21世紀即將走過整整20年了,數據化的史學文獻也許會慢慢取代我之前所依賴的紙質出版文件。我也擔心,未來書寫我們這個時代歷史的史學家,將以怎樣一種方式選擇史料以紀錄我們當下的生活。

看看我們當今的社會,越來越少的人寫信和記日記了,我不知道社交媒體上的各種發帖會不會是我們這個時代更持久的印記……也許未來的一代一代人,只能從微信和推特上翻閱先人的言論,以理解我們如今的生活狀態了。

觀察者網:感謝您抽出時間接受我們的採訪。

相關焦點

  • 以色列:中東之釘,宗教皮下的工具國
    ,舊約,也就是猶太聖經,再加上塔木德法典,合起來猶太人的百科全書,依靠宗教學者拉比們手口相傳。實際上,以色列就是個孤懸於阿拉伯世界裡的西方都市。現在流行工具人概念,以色列就是個工具型國家。最後我們說說社會問題。人口人口還是人口。以色列建國是部分猶太復國主義者的冒險行為,還有很多派別不支持以色列國家理念,這些派別往往人還不少,成長到今天,社會分裂已經十分嚴重。
  • 阿拉伯齋月電視劇的以色列「想像」:徹底決裂還是可能緩和?
    但因為背景設定過於「刺激」,恰逢4月下旬以色列慶祝獨立紀念日,《末日》上升為埃及與以色列之間少有的外交事件。4月27日,以色列外交部在一份非同尋常的聲明中譴責《末日》的劇情是「不幸的,令人無法接受」,聲明中還特別提及了以色列與埃及已經籤署了41年之久的和平條約。
  • 猶太人的以色列,為何能單挑阿拉伯世界?
    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接近尾聲,軸心國已經無力回天,美國總統羅斯福已經開始準備著手建立戰後新秩序,對反法西斯的同盟國進行了大量的援助,建立了以美元為核心的貨幣體系,建立了絕對的新秩序主導地位,此時的英法已經無力和美國抗衡。但是蘇聯卻有著與美國抗衡的實力,在加上意識形態不同,就註定了冷戰的世界格局。
  • 阿以聯盟不斷擴大,又一個阿拉伯國家投向以色列
    為了對付共同的敵人,阿聯想和以色列籤署一個互不侵犯條約,進一步推動阿聯和以色列的關係。本號張文平侃軍事分析,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關係不斷改善,這個趨向早已經形成了,在2019年不止一次爆出消息,很多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擬籤署互不侵犯條約。其中就包括遜尼派老大沙特。
  • 阿聯與以色列握手言和!伊朗與土耳其痛批沒啥用,先準備對抗吧
    如今的國際形勢變化非常大,許多事情讓人意想不到,原本曾經敵視的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現在關係開始好轉,在2020年的時候,阿聯搶先與以色列握手言和!打開了阿以和解的進程,越來越多的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握手言和,當然這類可以行動受到了伊朗以及卡達的批評,原本與以色列關係上佳的土耳其也轉變了立場,沒少對以色列發出批評,可惜伊朗與土耳其痛批沒啥用,先準備對抗吧。
  • 拋開宗教原因 為什麼阿拉伯國家視伊朗為主要對手?
    ,而沙特對於宗教矛盾更深的以色列態度顯然沒有對伊朗那麼強硬。所以阿拉伯國家與伊朗關係不好宗教顯然不是主因,我們要從其他方面來尋找真相。在公元7世紀被阿拉伯人徵服後,雖然波斯的宗教伊斯蘭化,但是波斯民族沒有與其他民族同化。
  • 地緣板塊破碎動蕩中東 阿拉伯世界呈現複雜均勢
    有人認為是中東民族宗教矛盾引發的「文明間衝突」所致,但中東早就存在多種民族宗教,為何過去可以相安無事,現在卻紛爭不斷?  在這一問題上,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這樣說:「中東的衝突並不像人們常說的那樣持續了幾千年。在很大程度上,它是我們20世紀的產物。」所言不無道理。事實上,中東地區之所以動蕩不斷,阿拉伯國家頻遭西方欺凌,與中東地緣政治版圖的「破碎化」直接相關。
  • 問答 |「阿拉伯半島」的範圍有多大?以色列是不是屬於阿拉伯半島國家?
    亞洲擁有世界上面積最大三大半島,分別是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其中阿拉伯半島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島。那麼,阿拉伯半島的範圍有多大呢?東南西三面臨海,北部與陸地連接,所以只要劃定北部的界線就能確定阿拉伯半島的範圍了。
  • 天空傳來一聲巨響,多枚飛彈被擊落,敘專家:以色列軍方發射的
    據新華網2月14日報導,2月13日,敘利亞防空部隊檢測到了來自以色列控制的戈蘭高地敵方飛彈,隨後對其實施攔截。根據軍方所給出的視頻來看,當時天空傳來了轟的一聲巨響,隨後多枚飛彈在首都南部上空被擊落,而試圖越境空襲的以色列軍隊戰機被全面攔截。多位在電視臺直播中受訪的敘利亞軍事專家均表示,是以色列軍方發射的飛彈。
  • 出口貿易國家分析 – 以色列
    中東有個「搗蛋鬼」,同阿拉伯國家兄弟現後爆發四次中東戰爭,把阿拉伯國家攪得天翻地覆,然後這個「搗蛋鬼」的國土面積越來越大,這個搗蛋鬼就是當今的以色列。以色列國是由猶太人統治,猶太人號稱是世界上最聰明的民族,以色列在希伯來文中解釋意義為「與神角力者」,大致意思就是猶太人是上帝的選民,猶太人代表上帝,他們可以傳達上帝旨意。
  • 以色列為何被稱為「與神較量的人」,民族崛起的血淚發展史
    1897年,在強烈建國意願下,世界猶太民族主義組織成立,積極從事建國意願。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巴勒斯坦地區已經有60萬猶太居民。 1946年7月英國政府提出一項分治計劃,但遭雙方反對,聯大於次年11月又通過另一個阿猶分治計劃,猶太人勉為同意,但阿拉伯人則因居住區域及宗教世仇因素堅決反對
  • 以色列對敘利亞不宣而戰,為何與阿拉伯國家有如此深仇大恨?
    以色列對敘利亞不宣而戰,以色列為何同阿拉伯國家如此敵對呢?如果尋找根源那可能還要提到英國,1947年英國提交聯合國通過了一項決議,將當時由國際聯盟委託英國暫時統治巴勒斯坦進行分治,提出建立兩個臨時國家,一個猶太人政權,一個阿拉伯人政權,同時建立耶路撒冷國際特別政權,由聯合國管理。
  • 西方世界宗教盛行,為何中國不信宗教呢?中國人:信上帝管用嗎?
    百家號作者獨家原創西方世界宗教盛行,為何中國不信宗教呢?中國人:信上帝管用嗎?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是信奉宗教的,當然各地的宗教都是不同的,我們如果經常出國,或者在一些國外的影視劇中,都是能夠看到這種宗教的影子的,但是這裡面卻不包括中國,雖然我們國家也是有著很多人信奉佛教或者道教的,甚至現在還有一部分人信奉了基督教,但是我們都知道這樣的人那僅僅是極其少的一個部分,那麼為什麼世界上其他國家都是信奉宗教,而我們國家卻很少有人會去信奉宗教呢?
  • 只有800萬人的小國以色列,卻打的阿拉伯節節敗退?這是為什麼?
    今天小編給大家講的是一個雖然地方不大,人口也少的一個國家,但是卻沒有人敢小視他們,你們知道是哪裡嗎?就是以色列。一個在軍事上不敢讓人小覷的國家。以色列是人口只有僅僅855萬,猶太人就有600多萬,是一個以猶太人為主的國家。
  • 以色列為何總是攻打敘利亞?有實力為何又故意不推翻敘當局
    中東戰火依舊,尤其是敘利亞,除了內部的政府軍與武裝組織的對抗,外部勢力也不斷侵襲著這個苦難的國家。以色列空軍在日前又一次空襲了敘利亞境內的目標,理由是為了報復此前從敘利亞越境進入該國的實施襲擊武裝分子。敘利亞政府對此表示不滿,並譴責以色列侵犯了敘利亞的領土主權。
  • 中東大變局前夜,內塔尼亞胡訪問沙特,以色列阿拉伯聯盟呼之欲出
    以色列和沙特之間是不是會迅速建立外交關係?以色列和沙特未來關係走向是什麼?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內塔尼亞胡的專機降落在沙特國土,這必將載入史冊。 要知道,二戰結束,以色列建國之後,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是死敵關係,中東戰爭兩者之間殊死搏鬥,兩者之間是不共戴天之仇。現在猶太人和阿拉伯人要化解穿越千年的歷史仇恨,握手言和了。
  • 戈蘭高地主權無爭議,聯合國要求以色列撤軍,為什麼以色列不撤?
    從以色列出現在阿拉伯世界開始,中東總共打了5次局部戰爭。然而結果卻非常魔幻,因為每次都是以色列贏。如果評選,6次中東戰爭中哪次讓阿拉伯世界最受傷,那一定是第三次中東戰爭,因為就是在這次戰爭中,阿拉伯世界丟掉了戈蘭高地。
  • 懷念已經滅絕的阿拉伯鴕鳥Arabian Ostrich
    對於我來說,杜拜它是一座超現實主義的未來城市,每天蜂擁而至的各種新消息、新施工項目和發展計劃層出不窮,置身於這座快節奏的酋長國當中,在周末,我有時甚至很想像阿拉伯鴕鳥一樣扎進沙漠裡,靜靜享受一個人的思考時光。阿拉伯鴕鳥是之前聽一位中東學者朋友提起過的一種阿拉伯動物,很可惜的是,它現在已經滅絕,忍不住感嘆道:不論在哪,城市和大自然的發展平衡應該是我們共同堅持的一個準則。
  • 中國的「民族主義」是反應性的
    西方應對新冠疫情失利後,頻頻甩鍋中國,從隱瞞疫情到數據作假,直至高舉民族主義大旗,不僅在網絡上掀起輿論熱潮,也引發了外交部門的強硬回應。面對西方來勢洶洶,中國該如何回應?當民族主義在西方走向民粹主義時,我們該如何避免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