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歷史概況
以色列源自希伯來語,意為「與神較量的人」。以色列人最早的歷史記載可追溯至公元前1211年,其先祖為閃米特人,居於迦南,後遷至埃及。據聖經記載西元前14世紀,猶太人由摩西帶領,逃出埃及,到巴勒斯坦定居,並逐漸形成一個民族。
大約公元前1030年,以色列成為了一個統一的國家,先後出現了三個國王:掃羅(Saul)、大衛(David)和所羅門(Solomon)。其間,大衛將耶路撒冷定為首都。第三代國王所羅門死後,以色列聯合王國發生內亂,國家分為北國以色列和南國猶大。公元前722年,北國以色列遭亞述人侵佔。公元前586年,猶大王國被巴比倫人徵服,巴比倫人搗毀了耶路撒冷的聖殿,並將大部分猶太人放逐到巴比倫。公元前539年,巴比倫被波斯所滅以後,古列王--居魯士二世便下令猶太人可以回國,不少猶太人便回到以色列,並重建了耶路撒冷聖殿。
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統治了以色列,亞歷山大死後,以色列又為託勒密王朝所統治。託勒密王朝對猶太人非常友好,第一本舊約聖經希臘文譯本七十士譯本就是當年託勒密王朝為了編纂亞歷山大城的圖書館的書籍,而請了一群拉比來翻譯舊約聖經,最後花了七十年來完成。公元前198年,以色列由於託勒密王朝的沒落,又為塞琉古王朝所佔領。但由於塞琉古王朝強行幹擾猶太人的宗教信仰,導致爆發了公元前168年由馬加比家族(哈斯蒙尼人)領導的起義,隨後建立了由哈斯蒙尼王朝猶太諸王統治、歷時約80年的獨立猶太王國。
公元前63年,由於內亂,猶太人又為羅馬帝國所統治。公元1年,耶穌降生,耶穌升天后,其門徒在巴勒斯坦建立了基督教。為了獲得自由,猶太人屢次起義,但最終均遭羅馬人鎮壓,,耶路撒冷被羅馬大軍攻破,聖殿被拆毀,所有猶太人都被逐出巴勒斯坦,自此猶太人開始了近二千年的流亡。
以色列近代史
一直到至1948年,以色列的國土(及現在的巴勒斯坦)曾被多國佔領,流浪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受盡排斥,歧視,迫害和殺戮。1897年,在強烈建國意願下,世界猶太民族主義組織成立,積極從事建國意願。
猶太人大規模的回歸浪潮則始於1881年,散居在世界其他地區的猶太人為了逃避迫害,開始回流到巴勒斯坦,即古猶太國之地。猶太人從奧斯曼帝國和阿拉伯人手中購買土地並且定居。隨著猶太居民的增多,他們與阿拉伯人之間的關係也日趨緊張。1860年代,此區猶太人僅12000人,到1922年即激增至84000人,且大量購置土地。1920年,國際聯盟委託英國管轄巴勒斯坦。1922年英國將託管地劃分為兩部分:東部(現約旦)為阿拉伯人居住地,西部為猶太居民區。1929年爆發的一場巴勒斯坦暴動中,阿拉伯人殺死了133名猶太人。接著在1936年-1939年又有數場暴動發生。對此英國在1939年頒布了一份白皮書,規定39年後的5年內猶太人可再移民75,000人,此後不再接受猶太移民。二戰期間,納粹殺害了約600萬歐洲猶太人,其中包括150萬兒童。戰後,儘管迫切需要為在納粹大屠殺中倖免於難的猶太人尋找避難所,但英國並未取消猶太移民的限額。為了郵票說明:安娜·富蘭克及家人在這所房子裡躲避納粹迫害達兩年之久對付英國限制移民的政策,故土上的猶太社團與世界各地猶太人一起,動員一切人力物力,組織了一場「非法」移民運動先後把85,000難民從歐洲轉送到故土上。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巴勒斯坦地區已經有60萬猶太居民。
1946年7月英國政府提出一項分治計劃,但遭雙方反對,聯大於次年11月又通過另一個阿猶分治計劃,猶太人勉為同意,但阿拉伯人則因居住區域及宗教世仇因素堅決反對。英國先前曾聲明若阿猶雙方不能接受聯大的計劃,英國將於 1948年5月15日撤軍並交出委任權。阿聯盟於1947年8月19日在黎巴嫩集會,決議聯大若通過此分治計劃,便秘密派兵進入巴勒斯坦,遂引發起第一次以阿戰爭。
第一次中東戰爭
1948年5月14日英國終止對巴勒斯坦之託管,24小時後以色列宣布建國,以本古裡昂為第一任總理,埃及、敘利亞、約旦、黎巴嫩、伊拉克五國聯合向以色列發動進攻。經過幾個月的戰鬥,雙方宣布停火,並且劃定了臨時邊界,即所謂綠線。以色列在約旦河西託管區的領土增加了27%,約旦取得了猶大和撒馬利亞等山地,即著名的約旦河西岸。埃及獲得地中海沿岸的一個長條地區,即加薩走廊。大批阿拉伯人逃離或被驅逐出這個新成立的猶太國家。根據聯合國的統計,難民數字高達71萬人。由於阿以衝突產生的難民問題一直持續到現在。此後,阿拉伯恐怖分子不斷襲擊以色列居民中心,阿拉伯國家對以色列實行經濟和外交抵制。
第二次中東戰爭
1956年,以色列與英法兩國建立軍事同盟,一起向埃及宣戰,蘇伊士運河危機爆發。三個始作俑國面臨國際譴責,以色列被迫從西奈半島撤軍。
第三次中東戰爭
1967年5月,以色列與鄰國的緊張關係再度升級。埃及驅逐了駐紮在加薩走廊的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宣布戰略要地堤藍海峽向以色列船隻關閉,以色列認為這是不宣而戰,於是在6月5日向埃及發動先發制人的打擊,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這一場戰爭中以色列傾全國之空軍部隊,對埃及、敘利亞和伊拉克的機場進行攻擊。半小時後,以色列地面部隊發動進攻。阿拉伯國家損失慘重,400多架飛機被摧毀,有超過40多萬巴勒斯坦人淪為難民。6月11日戰爭結束,以色列佔領了加薩走廊、西奈半島、約旦河西岸、耶路撒冷東城區和戈蘭高地,共6.57萬多平方公裡。第三次以阿戰爭只用了六天就結束,所以又稱為「六日戰爭」。
第四次中東戰爭
1973年10月6日,埃及和敘利亞趁猶太人進行絕對休息日的「贖罪日」(穆斯林的齋月節)時,同時向以色列發起突然襲擊,但是未能達成收復1967年喪失的領土這一目標。戰後數年相對平靜時期催生了以埃和平。
第五次中東戰爭
長期以來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一直對以色列造成極大的威脅,特別是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巴解遊擊隊協助埃及、敘利亞部隊,展開遊擊戰,以色列自然無法容許這樣的心腹大患。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出動陸、海、空三軍10萬多人,包圍貝魯特西區,對黎巴嫩境內的遊擊隊發動了大規模的掃蕩。在以色列的軍事驅逐下,巴解組織總部被迫遷往突尼西亞。以色列總理難以承受戰爭帶來的國內外壓力,於1983年辭職,被沙米爾取代。1986年以色列從黎巴嫩大部分地區撤軍,駐紮在緩衝區的部隊直到2002年5月才撤離。
在第四次中東戰爭結束後,1974年11月,埃及總統穆罕默德·安瓦爾·薩達特對以色列進行歷史性訪問,並在以色列國會發表演講——這是以色列首次被阿拉伯鄰國承認。此次訪問後,兩國經談判達成《戴維營協議》。其後,1994年,約旦成為第四個與其有和平協議的鄰國。
在西岸地區以色列建立了一座圍牆,目的是為了保護以色列免遭武裝巴勒斯坦團體的攻擊。為了建立長達681公裡的圍牆,接近圍牆的緩衝地區也連帶的減少了9.5%的西岸地區面積,使得巴勒斯坦居民的經濟狀況遭遇困難。圍牆的建立遭致了國際間的許多批評,也遭到一些以色列極左派的批評,不過,圍牆的確有效的減少了對以色列平民的恐怖攻擊事件。
現如今以色列是中東地區唯一的發達國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016年)為3.73萬美元。以色列的高新技術產業舉世聞名,其在軍事科技、電子、通訊、計算機軟體、醫療器械、生物技術工程、農業、航空等領域具有先進的技術水平。其電子監控系統和無人飛機十分先進。以色列的納斯達克上市公司逾80家僅次於美國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其中包括全球最大非專利藥製藥企業——TEVA、以色列最大企業——全球網絡保全產品巨頭CheckPoint軟體科技公司和著名國防承包商Elbit系統。以色列屬於混合型經濟,工業化程度較高,以知識密集型產業為主,高附加值農業、生化、電子、軍工等部門技術水平較高。以色列總體經濟實力較強,競爭力居世界先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