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墟之上的新生與崛起
世界上沒有一塊土地曾像此般硝煙時時瀰漫,也沒有一個民族如此渴望和平;
這裡曾誕生了改變世界改變社會的宗教,藝術之樹也在這裡生根、發芽、枝繁葉茂結出累累碩果;數千年的烽煙戰火讓人們流離失所散落天涯,卻又因著同一信仰同一夢想重新走向凝聚;
這裡有著世界上最斑斕的色彩,卻也曾在黑白映畫裡艱難前行;
這裡迎來了一個又一個絢麗的黎明,也終將見證廢墟之上的新生與崛起;
這裡貧窮,這裡富庶;這裡對立,卻也包容;
這裡,就是以色列。
提及以色列,你大概對它陌生又熟悉,它是距離中國數萬公裡,世界
地圖上費半天力氣才能尋找到的西亞小國,卻又是時時出現在晨間晚間新聞的熱點內容。
提及以色列,你大概想到的是這裡的戰亂與不安定,連年的戰火硝煙將這片土地幾度摧毀,國民流離數千年,其間被數次屠戮。然而,這裡卻開出了鮮豔奪目的藝術之花,文藝的涓涓溪流在這裡匯聚成波瀾壯闊的無邊海洋。
提及以色列,你想到的大概是基督、猶太、伊斯蘭教。希伯來人在這裡創建了世界上首個一神教——猶太教;許多年後,偉大的耶穌出生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基督教誕生了;而伊斯蘭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則從這裡與神完成了重要的交流。
提及以色列,你大概還想到的是它神秘迷人的異域風光,熱情洋溢的地中海,波瀾壯闊的死海,沉澱千年的歷史古城,特拉維夫狹長優美的海岸線,千溝萬壑煙塵飛揚的猶大沙漠,森林平原、峽谷沙漠、大海平湖,每一處都美得驚心。
它統一又多元,戰爭又和平,表面色彩掩蓋之下的是歷史的種種印記,或滄桑或壯美。它像一個巨大的變幻莫測的斑駁琉璃,兀自地散發著光和熱,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國不同膚色不同種族的人漂洋過海陸續前往,只為了站在這片風光瑰麗的土地之上,慢慢回悟這如史詩般雄渾壯闊的神秘國度。
以色列是唯一一個以猶太人為主體的國家,這裡75% 以上的人口是猶太人。猶太人口佔全球人口不到0.25%,但是卻獲得了全球 41% 的諾貝爾獎。當以色列的第一位總統哈伊姆?魏茨曼去世時,愛因斯坦被邀請擔任這一位置,但是他拒絕了。
一直以為,想要真真正正地了解一個國家,了解其歷史是必要的。那明媚耀眼的笑容之下可能偷偷藏著不為人知的心酸往事,那一座座古城牆古廢墟古瓦礫,可能正安靜地訴說著千年來的興盛衰落,那五彩斑斕的明麗色彩之下可能覆蓋的是一部悲壯雄渾的民族史詩。了解過去,才能更好認識現在,而背後的故事同樣精彩,同樣迷人,同樣讓人忍不住落淚。
以色列的悲情史,也是它的奮鬥史
關於猶太史,主要有以下幾個階段:
* 搬家迦南,與神定約:一開始眾人並不信神,上帝要求虔誠的「亞伯拉罕」到遷到迦南之地,並通過一系列儀式訂立約定。
* 生育二子,宗教分家:亞伯拉罕的妻子撒拉原不能生育,婢女夏甲生男孩以實馬利在先,而後,出於亞伯拉罕的虔誠,到了神應許的時間,正妻撒拉也生育了一個男孩以撒,當然亞伯拉罕欣然答應上帝將其
親子獻祭,準備下刀的時候上帝現身,高度讚揚亞伯拉罕的忠誠,並留下更多祝福。
* 子孫綿延,角力得名以色列:以撒生了以掃和雅各。次子雅各通過欺騙手段得到了長子身份,並由於有和天使摔跤角力的經歷,得名以色列,意為「與神角力的人」。
* 入相
埃及,摩西遷回:雅各生育了十二個兒子,也就是猶太十二支脈,由於其中一個兒子」約瑟「出任埃及宰相,便舉家遷去,和埃及度過了一段甜美的蜜月期。後來埃及政變,大逆轉迫害猶太人,先知」摩西「便通過神跡,帶領族人奔波遷回。
* 名人輩出,聖殿建立:後來十二支派裡的猶大支派誕生了一位明主大衛王,並定都耶路撒冷。皇二代所羅門也建立了猶太精神象徵的第一聖殿。
* 南北分裂,覆國及第二神殿重建:由於往後的君主暴政斂財,北方的十個支派分裂為北國,定都撒馬利亞。南部的2個支派(猶大,便雅憫),建立猶大南國。由於政局不穩,加上軍事不利,後來陸續經歷亞敘、巴比倫,馬其頓、波斯的徵服。直到猶太人「尼希米」成為波斯皇帝的眼前紅人,才在舊址建立了第二聖殿。
* 羅馬殖民,驅逐出境:後來當猶大國被羅馬徵服殖民後,變成猶大省,數次不成功的復國運動,終於激怒了羅馬人。猶太民族被驅逐出境,開始滿世界流亡。
*浪跡天涯,山河不再:隨後此片土地陸續落到奧斯曼
土耳其,阿拉伯人的手裡,在被毀的聖殿舊址,建立起阿克薩清真寺:而此時歐洲正在盛行基督教,教徒們在教皇的「教導下」,為信仰也好為掠奪也要,也要搶回聖城耶路撒冷,從而發動了多次十字軍東徵。
* 納粹迫害,猶太復國: 在二戰時,600萬以上的猶太人,被納粹屠殺。沒有土地就沒有生命安全,深刻領悟到這點的猶太人,掀起前所未有的復國熱情。後來在
英國主持下,通過《貝爾福宣言》,將猶太遷回到祖先的迦南之地。由於原住民巴勒斯坦未建國,先實行巴以分治。
* 中東戰爭,躋身自強:周邊的阿拉伯國家由於宗教矛盾,多次發動中東戰爭,企圖趕走這個異族。但數次均被以色列「頑強的領土意識和卓越的軍事才智」所挫敗。以色列在中東安身的同時,通過戰爭奪取到約旦河西岸等大片土地和加利利湖這一穩定的淡水來源,獲得了更好的生存條件。通過軍事和科技的勵精圖治,科學、商業均躋身世界強國,更非常有骨氣的通過特工組織「摩薩德」,對迫害過他們的納粹頭目,進行了點對點的私刑審判。
這是以色列的悲情史,卻也是它的奮鬥史。聰明的猶太人永遠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他們從來不會主動挑起戰爭,卻在每一次的戰爭之後都能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
如今的以色列,儘管自然資源仍舊極具匱乏,沒有如其他中東國家的豐富石油資源,然這裡的以色列人卻依靠自己的勤奮和智慧,將這裡建設的國富民強。這裡擁有四千多家科技創業公司,創業密度居全球第一,而以色列人均讀書量,世界排名第二,愛讀書的以色列人,受過大學教育的人口比例也是全世界最高的。
行前須知 ,以色列
旅行建議 天氣
以色列沿海地區屬於地中海氣候。夏天全是晴天,而在冬天多雨。特拉維夫等海港城市,3月份的時候,長袖長褲不熱,但海邊比基尼也同樣不冷,溼度適宜,最為舒服。
內陸地區,受沙漠和山地影響又會有所分別,非常要強調的一點是,耶路撒冷自帶聖城風景屬性,天天大範圍延時的光影效果,每天都是大風起兮雲飛揚的狀態,如果氣溫不夠高,如此冷風吹,非常容易感冒。如果在3月份去的話,建議帶上薄款
羽絨服。
交通
它的沿海地區鐵路網覆蓋很好,和歐洲國家無異。各個市內以及城市之間都有大巴,大巴有固定班次。打的的話,不一定都會主動打表,需要明確的表示出來。公交一般在7謝克爾左右。
食物
最常見的是中東風格的pita(口袋麵包),humus(鷹嘴豆醬),baba ganoush(烤茄子),shawarma(烤肉),歐洲風格的牛角包、奶酪、甜點、冰淇淋。
1、口袋麵包-批塔,不是鬆軟的發麵,有點像死面做的,一般中間切開,像肉夾饃一樣放肉片、蔬菜,再撒上當地的醬汁
2、鷹嘴豆泥,就像東北蘸醬菜一樣,每餐必有,把長著小尾巴的鷹嘴豆,磨成泥狀放在盤底,中間再放一些沒有研磨的鷹嘴豆,吃起來有點像花生醬的口感,沙拉醬的味道,可以抹在各種中東的餅上吃。
3、還有薄荷一樣的碎「青」菜,和紅紅的甜菜,這裡有很多經常見到的鹹菜小碟。
4、但肉食真是煩善可陳,首先豬肉這裡不吃,牛羊又沒有阿拉伯、土耳其那樣的流行,很少見中餐那種葷素搭配的出現。
貨幣
以色列貨幣是謝克爾,大概是1謝克爾1.6元。比較好的方式是從國內換美元,然後從美元換謝克爾。直接帶人民幣過去換的話很不換算。當然中國的銀聯也是可以直刷的,還有就是老經驗,機場一般來說換算都不划算。 硬幣面值多樣,從10謝、2謝、1謝、0.5謝、0.1謝都有。注意10謝和0.1謝不要弄混,10謝是中間有金色的部分。
節假日
以色列工作時間一般是:周日到五早上8:00到17:00,休息日是周六,單休!特別強調的是,他們有安息日的概念:從周五太陽落山到周六太陽落山,這段時間是上帝要求的安歇日(Sabbath),大部分生產活動都會停止,比如此期間大部分公交,火車,計程車停運,商店關門,當然景點什麼的還是開的。在耶路撒冷,如果不是猶太人開的店,安息日也會開的。
關於籤證
1、提前辦理籤證,以色列大使館網址,預約交材料。分為單次和十年籤證。需要材料不多,有發達國家會助力不少,兩周內出籤。
2、現在沒有另紙籤,正常的貼在護照上的,但是在出入境會單發你藍色和粉色的出入境紙(請保存好),這樣籤證上沒有入關章。
3、由於一些眾所周知的原因,護照中有以色列(有效或過期)籤證和入境章的遊客可能會被一些國家拒絕入境。
離上帝最近的地方,耶路撒冷
穿過層層顛簸的氣流,經曆日更線的變革,重回昨日。越過
高山大海,也看過漫漫星辰,一路顛簸一路徜徉,歷經數小時漫長跨晝夜飛行之後總算平穩抵達本·古裡安國際機場。
本·古裡安機場位於巴勒斯坦地區中部,服務於特拉維夫和耶路撒冷兩座城市,但機場地區卻不屬於任何一個市鎮的行政區域,這裡是以色列最繁忙的機場,也是歐洲最大的機場之一。
同許多人一樣,來以色列之前大概也同樣有關於這個國度的很多想像,被這塊歷史上戰火紛飛的土地的假象所迷惑,會想像這塊土地是否流民眾多,是否饑寒交迫,是否設施不完善,自己的生命安全是否會受到威脅,等到真正踏上這片土地的時候,才有些好笑地覺得,是自己想太多了。
這裡的人們同樣早出晚歸,商鋪酒店娛樂中心一應俱全,市中心的繁華熱鬧,郊區的靜謐清幽,儼然一派發達國家的同樣面貌。真實的以色列和新聞裡那個充滿戰亂的危險國度不一樣,這裡靜謐、安詳,且色列每年的死亡率(算上恐怖襲擊),比中國的交通事故死亡率還要低。
與導遊和護衛隊互相見過面之後,準備驅車前往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位於猶地亞山區頂部,自三千年前大衛王的王國建都於此以來,即為猶太人國家與精神生活的中心所在。今天的耶城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繁榮城市,也是中央政府所在地。耶路撒冷是古代宗教活動中心之一。
耶路撒冷的魅力在於她的神秘和神聖的宗教色彩,它是世界上唯一被三大宗教——猶太教、回教、基督教認定為信仰源流和精神指針的聖地城市。對於基督教來說,這裡是耶穌傳福音、背十字架受釘以及復活的聖地。這裡保存著完善的歷史古蹟,吸引著世界千萬信徒來此朝拜敬仰。對於非教徒而言,耶路撒冷吸引人的便是其城市建築中特有的石材特質,每當黃昏,整個城市中瀰漫著黃金色的光澤,明亮而美麗,聖城之聖便不言而喻了。
舊城是不規則的四邊形,主要的城門有四個:雅法門、大馬士革門、錫安門和獅子門。它們按四個方位建造,分別通向國內的四個主要城市。而城內的街道至今都保持著其當年的羅馬式布局。
從Scopus山上俯瞰耶路撒冷老城,融合了東西方文明、不同宗教信仰的各式建築鱗次櫛比,縱橫交錯有序地依次排列開來。蜿蜒的舊城牆、圓頂清真寺和聖墓教堂,腳下是萬千墓碑,而這些亡靈,將在末日復活守護家園。
這是一個信仰之城,它享有世間唯一的殊榮,三教聖地,這也是離上帝最近的地方,就是這樣一片色彩斑斕的神聖之地,幾千年來走過泥濘,走過黑暗,迎來先聖,走向光明。你會不自覺地為之動容,為之喟嘆,為其背後的故事淚流滿面。
三千年的歷史讓這座城市承載了太多的故事,一個國家的興起,一個王朝的衰落,一個民族的流亡,一個宗教的誕生。千年的歷史也讓這裡沉澱了太多的文化,也遺落了太多宗教的文化。
《聖經》裡說,耶穌在被猶大出賣後,被捕並判了死刑,於是背著沉重的十字架,一步一個血印,走向死亡。耶路撒冷對於耶穌來講,不是生地,而是受難地,然而他卻曾在這裡,用他的愛救贖著所有上帝的子民。
而耶穌當時走的這條路就是所謂的苦路,苦路起始於古城的獅子門,終於聖墓教堂,整條苦路一共十四個遺蹟,也講述了耶穌走向刑場的十四個關鍵瞬間。
耶穌平靜地接受宣判,背起十字架。摔倒、爬起、再摔倒,這條路上,他遇見了他的母親聖母瑪利亞,遇見了安慰他的教徒,他忍受著身心的巨大痛苦,平靜地仿佛不是去赴死,而是僅僅去參加一場晚宴。在這一條長長的路上,走完了他的苦難旅程。
如今的苦路已經不再是一條單純的路了,古城內被劃分為四個宗教區域:猶太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和亞美尼亞,雖然緊密相連,但是無論是建築、著裝還是習慣,都有著極大地不同。
苦路的最後一站,聖墓教堂。這裡是耶穌墳墓所在地,是他曾經遇難、安葬又復活的地方,故又被稱為「復活教堂」。虔誠的基督信徒們走進聖墓教堂之前,無一例外會擦拭並親吻基督墓前的那塊
大理石,遠遠望去,這塊石頭上已經泛起斑斑紅跡,這塊大理石是苦路的第十三站,正是這塊普通又平凡的大理石,是當時耶穌從十字架上被取下來直到被埋葬之前躺下的地方。
這塊大理石,浸滿了聖母瑪利亞的淚水,浸滿了耶穌的血與淚,千年後再次觸摸它,仿佛還能感受到耶穌淡淡的體溫,仿佛還能聽到他那滄桑破碎的嗓音,仿佛還能與他完成一場心與心的對話。
( 本文作者 : clasp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