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板塊破碎動蕩中東 阿拉伯世界呈現複雜均勢

2020-11-26 搜狐網

  來源:瞭望

  地緣板塊破碎動蕩中東

  阿拉伯世界有3億多人口,由於被分成22個國家,缺乏明顯發揮主導作用的核心國家,因而形成「誰也不服從誰」的複雜均勢狀態

  文/田文林

  年初以來的西亞北非動蕩,使該地區再次成為世界關注焦點。如今,利比亞局勢漸趨明朗,輿論紛紛猜測處於核心地帶的敘利亞會否成為「下一個」;與此同時,埃以、土以關係頻現引爆點,巴勒斯坦也加大了「入聯」的努力,上述事件正在給中東局勢帶來新的衝擊,進一步增加局勢的不確定性。

  中東地區為何動蕩不斷?長期以來見仁見智。有人說全是「石油惹的禍」,西方「為石油而戰」,但這很難解釋一個基本事實:中東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俄羅斯照樣有豐富的油氣資源。有人認為是中東民族宗教矛盾引發的「文明間衝突」所致,但中東早就存在多種民族宗教,為何過去可以相安無事,現在卻紛爭不斷?

  在這一問題上,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這樣說:「中東的衝突並不像人們常說的那樣持續了幾千年。在很大程度上,它是我們20世紀的產物。」所言不無道理。事實上,中東地區之所以動蕩不斷,阿拉伯國家頻遭西方欺凌,與中東地緣政治版圖的「破碎化」直接相關。

  當前,阿拉伯世界有3億多人口,領土面積超過1400萬平方公裡,完全有可能成為世界一極。但由於被分成22個國家,而且這些國家實力相當,缺乏明顯發揮主導作用的核心國家,因而誰也難以發揮支配性,形成「誰也吃不掉誰,但誰也不服從誰」的複雜均勢狀態。

  從地緣政治角度看,「聚合場中的力量中心越少,極性越單一,聚合場的總能量越大;反之,聚合場中力量中心數量越多,極性越複雜,聚合場的總能量越低。」在外界看來,阿拉伯世界小國林立,而且國家間政體、意識形態、外交政策乃至宗教教派差異甚大,使各國間難以組建長久性聯盟。相反,每個國家都唯恐地區局勢不利於己,因此不約而同地採取「相互制衡」做法,導致地區內耗不斷,既無力解決內部矛盾,也無力阻擋外敵入侵。甚至主動邀請外部勢力進入中東,從而使地區局勢持續動蕩。

  從地區範圍看,最典型的表現,就是阿拉伯世界面對蕞爾小國以色列,顯得束手無策。西方當初慫恿猶太人向中東移民,本來就有「摻沙子」,搞亂阿拉伯世界的用心。但阿拉伯世界內部矛盾眾多,在對待以色列問題上各懷心思,始終難以形成合力,以色列也日趨由弱變強。比如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時,由於各國各懷心思,導致阿拉伯軍隊間互不配合,使這場戰爭最終以以色列勝利而告終。一位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事後感嘆:「在敵人面前,阿拉伯人沒有統一的國家,只有幾個小朝廷、幾個集團,而不是統一意志的民族整體。他們彼此心懷恐懼,互相監督,爾虞我詐。」

  從國際範圍看,地緣版圖的破碎化,導致諸多阿拉伯國家國小力薄,難以在國際舞臺上充當棋手角色,有的只能淪為大國角逐的棋子,乃至武力幹涉的對象。由於缺乏核心國家,阿拉伯世界中的主要國家,如埃及、敘利亞、伊拉克、沙特等,競相爭奪地區事務主導權,為此不惜引入外部大國作靠山。而疆域幅員更小的阿拉伯國家,更是離不開外部大國支持。阿拉伯世界內訌不斷,使外力介入成為必然。

  以此次利比亞戰爭為例,在北約開戰前,阿盟作為阿拉伯國家的地區性組織,積極鼓動聯合國通過對利比亞設立禁飛區決議;北約開戰後,阿聯、卡達等海灣國家還主動參戰,與北約聯手「圍毆」卡扎菲政權,上演了當代版的「兄弟鬩於牆內」的場景,這表明阿拉伯世界內部分裂之深,似乎到了難以彌補的程度。

  應當承認,當前遍及整個阿拉伯世界的民眾抗議和政權更迭浪潮,很大程度上是阿拉伯民眾謀求民族復興、改變積弱積貧狀態的一次新探索。在這場內因主導的全面變革中,維繫多年的強人政治和家族統治受到極大衝擊,民眾力量得到充分動員,民權意識和民本思想日益甦醒。然而,利比亞戰爭的爆發,使此前阿拉伯世界如火如荼的民眾抗爭黯然失色。總體上,這是一場無論性質還是後果都乏善可陳的地區戰爭,整個進程讓人感到阿拉伯世界整體之孱弱,已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有言論指出,阿拉伯世界之所以任人欺凌,主要根源就是阿拉伯人不團結。但阿拉伯人「不團結」,並非天性如此,而是源於中東地緣版圖的「巴爾幹化」,地緣版圖碎片化直接導致各小國間利益訴求不同,從而在對外行動中難以同心協力。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納賽爾及阿拉伯復興社會黨分別提出的阿拉伯民族主義,曾使阿拉伯世界對外一度能「用一個聲音說話」,甚至阿拉伯世界統一進程也提上議程。然而,隨著當年那批有戰略目光的政治家的隕落,阿拉伯國家新一代領導人更注重本國利益,並與西方國家搞好關係,由此使阿拉伯聯合的夢想距離現實越來越遠。

  迄今,第三世界的其他兩大地緣破碎地帶——非洲和東南亞,已分別通過非盟和東協地區性組織,很大程度上實現地區聯合,而中東至今沒有地區性政治經濟組織,即使囊括所有阿拉伯國家的阿盟,內部凝聚力也不斷弱化,從而使阿拉伯世界一直難以擺脫動蕩、孱弱狀態。其結果,阿拉伯國家空有眾多人口、廣闊疆域和豐富資源,卻往往成為西方大國的跟班,始終難以走出戰亂和衰退的惡性循環。□

  (作者為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西亞非洲所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UN600)

相關焦點

  • 解析阿拉伯世界「政治地震」頻發背後因素
    《瞭望》文章:阿拉伯世界「政治地震」頻發的背後  這次中東政局動蕩,從全球範圍看實際上是新世紀全球化進程加速、國際政治經濟格局大調整、國際新秩序建立過程中發生在該地區的一次「板塊地震」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 地圖看世界;東非大裂谷、新月沃地與中東戰亂.
    中東是亞歐大陸世界島與非洲大陸的樞紐地帶,中東作為三洲五海之地,有著眾多的地緣板塊,而其核心地帶乃是新月沃地,伊拉克和敘利亞分別位於新月沃地的東西兩段。如果沒有美國及西方勢力的介入,薩達姆率領的伊拉克有沒有可能從新月地帶崛起進而統治中東,整合阿拉伯世界成為世界的一極?可惜歷史不能假設!
  • 世紀對決25 中世紀上:拜佔庭拱衛歐洲阿拉伯一統中東,大唐造盛世
    在中世紀裡,世界的四大文明板塊發生了分化,有的文明重新崛起了,有的則處於持續的衰弱之中。在歐洲,在這中世紀前半段的幾個世紀裡,此時的羅馬帝國已經崩潰,不過東邊的拜佔庭帝國作為「半個羅馬帝國」在抵過重重內憂外患後艱難的生存了下來,擔綱起了恢復羅馬帝國榮光的重任。
  • 中東安全論壇在京開幕,「中國方案」助力破解中東安全困境
    由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主辦的中東安全論壇27日在京開幕,論壇為期兩天。來自中東及域外有關國家的近200名中外代表圍繞「新形勢下的中東安全:挑戰與出路」主題,共商熱點解決之道,共議安全合作之計,共謀穩定發展之策。
  • 一本解釋現代中東如何形成、理解當代中東動蕩時局的重要之作
    【編輯推薦】●揭秘現代中東的起源,追溯中東百年動蕩的根源,波士頓大學教授戴維弗羅姆金十年磨一劍的力作現代中東是如何形成的?敘利亞、伊拉克、以色列、沙烏地阿拉伯、黎巴嫩、約旦、巴勒斯坦……這些國家是怎樣出現在世界地圖上的?中東為何至今動蕩不斷?這些問題都源自「一戰」後英、法、俄、美等國對戰敗國——奧斯曼帝國——的處置。處置的決定是如何做出的?
  • 激戰中東一:為何中東會成為世界的火藥桶?
    2020-11-19 23:03:36 來源: 黑瞳新視野 舉報   中東局勢常年動蕩
  • 中東大變局前夜,內塔尼亞胡訪問沙特,以色列阿拉伯聯盟呼之欲出
    而現在的情況則是,川普敗選總統,拜登上臺之後,會改變中東政策,美國大概率會重新遵守伊朗核協議,對伊朗解除制裁。因此,以色列的時間不多了。對於沙特而言,最大的對手也是伊朗,伊朗哈梅內伊政權不顛覆,沙特寢食難安,僅僅一個葉門胡賽武裝,就嚴重威脅到了沙特的安全。
  • 阿拉伯之春過去十年了,說好的麵包和自由呢?
    十年過去了,阿拉伯世界現在又怎麼樣了呢?阿拉伯世界的變與不變究竟應該如何評價阿拉伯之春,不同的人顯然存在截然相反的看法。在不同的意識形態濾鏡之下,現實也會折射出不同的樣態。即便內戰各方都懷揣著拯救國家的良好願望,但是在強烈的排他性訴求面前,他們缺乏調和分歧的可能性。不過,在一個較為寬泛的意義上,我們依舊可以對今日的中東,特別是阿拉伯現狀,進行一些相對客觀的描述。
  • 比較文明視角下的歐洲與中東:同源性與異質化的歷史考察
    歷時長達近兩百年之久的十字軍東徵,無疑是歐洲文明與中東文明之間在中古時代的又一次激烈碰撞,歐洲與中東之間的商業貿易交往亦隨之漸趨活躍。14世紀初,奧斯曼帝國崛起,兼併安納託利亞,徵略巴爾幹半島,降服阿拉伯世界,所向披靡,直至深入歐洲腹地,兵臨維也納城下,開創六百年基業,佔據地中海世界半壁江山。
  • 別等到大爆炸,才想起中東有個「小巴黎」
    她曾被美名為「東方瑞士」「中東小巴黎」,是阿拉伯世界裡最世俗的國家,被《Lonely Planet》和《國家地理》等旅遊大刊評為「人生必去目的地」和「全球旅遊十佳地」之一。△黎巴嫩這個中東古國,早該被珍視了/unsplash這個國家長期活在外界眼中,就是一片動蕩混亂的中東土地,似乎並沒有人關心,真實的黎巴嫩面孔到底是什麼樣的。
  • 顧正龍:生活貧困導致很多阿拉伯婦女賣淫
    他以反叛教義的極端方式自戕抗爭,隨即有如蝴蝶效應般,在突尼西亞、埃及、北非、西亞乃至整個中東地區誘發了翻天覆地的社會與政治海嘯。從地圖上看,由北非橫跨西亞、中東,一直延伸到波斯灣的阿拉伯世界,像一塊土地乾裂之後的拼圖,被長短不一的線條裁剪成大小不等的22塊,這塊居於亞歐大陸和非洲大陸復興的新月地帶,除了盛產石油,還總是與戰亂和動蕩的新聞相連。
  • 世界三大半島-中南、印度、阿拉伯半島
    印度半島的面積排名第二,大約為209萬平方公裡,形態呈現三角形向印度洋伸入,東臨孟加拉灣,西臨阿拉伯海。世界上最大的半島是阿拉伯半島。沙烏地阿拉伯,葉門,阿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以色列等國家位於阿拉伯半島。其中,沙烏地阿拉伯最大。它從中東延伸到印度洋,面積約322萬平方公裡。全年受亞高壓帶和信風帶的控制,幾乎整個半島都是熱帶沙漠氣候帶,並且有大規模的無徑流區。該半島在波斯灣附近擁有大量的石油儲備,這為波斯灣附近的阿拉伯半島國家帶來了巨大的財富。
  • 劃分五個階段,輕鬆理清數千年的中東文明史
    在我們這個蔚藍的星球上,如果要找一個最混亂的地區,那麼非中東莫屬。中東地處東西方交通要衝,一個個帝國在這裡崛起又毀滅,一個個英雄人物在這裡登場又謝幕,世界上再無一個地區的歷史比中東更為紛亂複雜了。3,阿拉伯帝國階段阿拉伯人在公元7世紀的崛起,改變了波斯人主導中東的局面,並徹底改變了中東的信仰,將中東變成了伊斯蘭世界,至今不變。
  • 歐洲地緣與公考備戰的「高度」(上)
    全文字數|1.6千閱讀時間|6分鐘圖片來源|網絡今天從歐洲地緣簡單分析下怎樣從「高度今天就結合前段時間推送的「地緣看世界」這一知識點,從較為淺顯的角度來談談怎樣從本質上來分析事物。另外,歐洲島和半島非常多,山脈曲折,地形極為破碎,使得其統一幾乎不可能。即使法德聯合搞出歐盟,但英國自古以來就喜歡追求「大陸均勢」以獲取最大利益,加入歐共體(歐盟)不過是權宜之計,天生自帶強烈的「脫歐」傾向。
  • 縱觀中東 | 教派問題安全化形塑中東地區格局 ——以沙烏地阿拉伯...
    (二)中東變局以來教派矛盾激化的地區環境中東變局以來,教派因素不僅成為影響阿拉伯國家轉型的重要因素(如巴林、敘利亞、葉門、伊拉克動蕩中的教派矛盾),而且充當了各派力量尤其是地區大國爭奪地區領導權的工具。正如格雷戈裡·高斯(GregoryGause)所言,「教派問題對理解當前的地區衝突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 太陽能是阿拉伯世界的能源未來嗎?
    不久前,阿聯政府的媒體辦公室發布消息稱,阿聯水電公司(EWEC)去年7月啟動的1.5吉瓦Al Dhafra光伏項目招標,獲得了世界最低的太陽能發電價格——1.35美分/千瓦時。據稱,項目計劃在2022年第二季度開始商業運營,建成後將成為中東地區最大的光伏發電廠。最低電價的出現,其實是中東能源轉型的一個縮影。此前,中東和北非的大部分地區都是高度依賴石油資源的——這些地區石油出口量在全球佔據絕大份額,中東四分之一的電力也來自於石油。
  • 伊朗核物理學被暗殺,專家:這折射了中東發展之三重矛盾
    當今,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對世界各地區均構成了強烈衝擊,而百年來飽受磨難的中東地區更是困難重重。在「阿拉伯之春」爆發十周年到來之際,無論是處在格局轉換、秩序重建中的中東地區,還是面臨國家建構和轉型雙重使命的中東國家,都面臨如何走出「百年中東之困」的歷史使命。
  • 第四屆上海中東學暨首屆長三角中東學論壇舉行
    楊光在致詞時表示,當今世界正處於特殊時期。國際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使中東和平發展的外部條件正發生重大的改變:新冠疫情國際大流行和國際油價一蹶不振衝擊社會經濟發展;美國大選有可能對地緣政治格局發生重大影響。這些外生因素與中東原有的民族、宗教/教派衝突,以及民生和經濟發展問題相互交織,使中東地區的和平與發展問題面臨的問題更加錯綜複雜,也蘊釀著新的變化和新的前景。
  • 對抗以色列,阿拉伯民族主義已經失靈,宗教管用嗎?
    尤金·羅根:阿拉伯的民族主義有著相當坎坷的歷史。從16世紀初開始算,奧斯曼帝國就千方百計壓制阿拉伯民族主義的萌生,恐懼阿拉伯行省會步巴爾幹半島的後塵,成為帝國另一批分離主義運動策源地,以防帝國破碎分裂進程的加速。
  • 地球局|蘇萊曼尼遇害一周年,中東經歷了一場「地震」
    一年前,伊拉克巴格達國際機場附近的那次美軍無人機空襲,又一次將美國與伊朗推到了戰爭的邊緣,開啟了2020年中東地緣格局重構的序幕。蘇萊曼尼過去四年來,川普政府以遏制伊朗為核心目的的中東政策,經歷了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醞釀新版中東和平計劃——「世紀協議」,加碼對伊朗制裁和軍事壓迫力度,撮合中東北非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改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