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瞭望
地緣板塊破碎動蕩中東
阿拉伯世界有3億多人口,由於被分成22個國家,缺乏明顯發揮主導作用的核心國家,因而形成「誰也不服從誰」的複雜均勢狀態
文/田文林
年初以來的西亞北非動蕩,使該地區再次成為世界關注焦點。如今,利比亞局勢漸趨明朗,輿論紛紛猜測處於核心地帶的敘利亞會否成為「下一個」;與此同時,埃以、土以關係頻現引爆點,巴勒斯坦也加大了「入聯」的努力,上述事件正在給中東局勢帶來新的衝擊,進一步增加局勢的不確定性。
中東地區為何動蕩不斷?長期以來見仁見智。有人說全是「石油惹的禍」,西方「為石油而戰」,但這很難解釋一個基本事實:中東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俄羅斯照樣有豐富的油氣資源。有人認為是中東民族宗教矛盾引發的「文明間衝突」所致,但中東早就存在多種民族宗教,為何過去可以相安無事,現在卻紛爭不斷?
在這一問題上,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這樣說:「中東的衝突並不像人們常說的那樣持續了幾千年。在很大程度上,它是我們20世紀的產物。」所言不無道理。事實上,中東地區之所以動蕩不斷,阿拉伯國家頻遭西方欺凌,與中東地緣政治版圖的「破碎化」直接相關。
當前,阿拉伯世界有3億多人口,領土面積超過1400萬平方公裡,完全有可能成為世界一極。但由於被分成22個國家,而且這些國家實力相當,缺乏明顯發揮主導作用的核心國家,因而誰也難以發揮支配性,形成「誰也吃不掉誰,但誰也不服從誰」的複雜均勢狀態。
從地緣政治角度看,「聚合場中的力量中心越少,極性越單一,聚合場的總能量越大;反之,聚合場中力量中心數量越多,極性越複雜,聚合場的總能量越低。」在外界看來,阿拉伯世界小國林立,而且國家間政體、意識形態、外交政策乃至宗教教派差異甚大,使各國間難以組建長久性聯盟。相反,每個國家都唯恐地區局勢不利於己,因此不約而同地採取「相互制衡」做法,導致地區內耗不斷,既無力解決內部矛盾,也無力阻擋外敵入侵。甚至主動邀請外部勢力進入中東,從而使地區局勢持續動蕩。
從地區範圍看,最典型的表現,就是阿拉伯世界面對蕞爾小國以色列,顯得束手無策。西方當初慫恿猶太人向中東移民,本來就有「摻沙子」,搞亂阿拉伯世界的用心。但阿拉伯世界內部矛盾眾多,在對待以色列問題上各懷心思,始終難以形成合力,以色列也日趨由弱變強。比如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時,由於各國各懷心思,導致阿拉伯軍隊間互不配合,使這場戰爭最終以以色列勝利而告終。一位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事後感嘆:「在敵人面前,阿拉伯人沒有統一的國家,只有幾個小朝廷、幾個集團,而不是統一意志的民族整體。他們彼此心懷恐懼,互相監督,爾虞我詐。」
從國際範圍看,地緣版圖的破碎化,導致諸多阿拉伯國家國小力薄,難以在國際舞臺上充當棋手角色,有的只能淪為大國角逐的棋子,乃至武力幹涉的對象。由於缺乏核心國家,阿拉伯世界中的主要國家,如埃及、敘利亞、伊拉克、沙特等,競相爭奪地區事務主導權,為此不惜引入外部大國作靠山。而疆域幅員更小的阿拉伯國家,更是離不開外部大國支持。阿拉伯世界內訌不斷,使外力介入成為必然。
以此次利比亞戰爭為例,在北約開戰前,阿盟作為阿拉伯國家的地區性組織,積極鼓動聯合國通過對利比亞設立禁飛區決議;北約開戰後,阿聯、卡達等海灣國家還主動參戰,與北約聯手「圍毆」卡扎菲政權,上演了當代版的「兄弟鬩於牆內」的場景,這表明阿拉伯世界內部分裂之深,似乎到了難以彌補的程度。
應當承認,當前遍及整個阿拉伯世界的民眾抗議和政權更迭浪潮,很大程度上是阿拉伯民眾謀求民族復興、改變積弱積貧狀態的一次新探索。在這場內因主導的全面變革中,維繫多年的強人政治和家族統治受到極大衝擊,民眾力量得到充分動員,民權意識和民本思想日益甦醒。然而,利比亞戰爭的爆發,使此前阿拉伯世界如火如荼的民眾抗爭黯然失色。總體上,這是一場無論性質還是後果都乏善可陳的地區戰爭,整個進程讓人感到阿拉伯世界整體之孱弱,已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有言論指出,阿拉伯世界之所以任人欺凌,主要根源就是阿拉伯人不團結。但阿拉伯人「不團結」,並非天性如此,而是源於中東地緣版圖的「巴爾幹化」,地緣版圖碎片化直接導致各小國間利益訴求不同,從而在對外行動中難以同心協力。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納賽爾及阿拉伯復興社會黨分別提出的阿拉伯民族主義,曾使阿拉伯世界對外一度能「用一個聲音說話」,甚至阿拉伯世界統一進程也提上議程。然而,隨著當年那批有戰略目光的政治家的隕落,阿拉伯國家新一代領導人更注重本國利益,並與西方國家搞好關係,由此使阿拉伯聯合的夢想距離現實越來越遠。
迄今,第三世界的其他兩大地緣破碎地帶——非洲和東南亞,已分別通過非盟和東協地區性組織,很大程度上實現地區聯合,而中東至今沒有地區性政治經濟組織,即使囊括所有阿拉伯國家的阿盟,內部凝聚力也不斷弱化,從而使阿拉伯世界一直難以擺脫動蕩、孱弱狀態。其結果,阿拉伯國家空有眾多人口、廣闊疆域和豐富資源,卻往往成為西方大國的跟班,始終難以走出戰亂和衰退的惡性循環。□
(作者為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西亞非洲所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UN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