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2010年12月,突尼西亞一名失業大學生在絕望中引火焚身,不治而亡。他以反叛教義的極端方式自戕抗爭,隨即有如蝴蝶效應般,在突尼西亞、埃及、北非、西亞乃至整個中東地區誘發了翻天覆地的社會與政治海嘯。從地圖上看,由北非橫跨西亞、中東,一直延伸到波斯灣的阿拉伯世界,像一塊土地乾裂之後的拼圖,被長短不一的線條裁剪成大小不等的22塊,這塊居於亞歐大陸和非洲大陸復興的新月地帶,除了盛產石油,還總是與戰亂和動蕩的新聞相連。當突尼西亞小販瓦吉吉身上的大火,由突尼西亞燃向整個阿拉伯世界,牽動中西各國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阿拉伯動亂沒有贏家,願真主保佑阿拉伯世界,和平與發展才是唯一的前途。
鳳凰衛視2011年5月22日《世紀大講堂》節目,以下為文字實錄:
突尼西亞失業大學生自焚 引發中東政治海嘯
王魯湘:歡迎走進《世紀大講堂》,這裡是思想的盛宴,這裡是學術的殿堂,2010年12月,突尼西亞一名失業大學生在絕望中引火焚身,不治而亡。他以反叛教義的極端方式自戕抗爭,隨即有如蝴蝶效應般,在突尼西亞、埃及、北非、西亞乃至整個中東地區誘發了翻天覆地的社會與政治海嘯。那麼如何認識阿拉伯世界今天的大變化?怎樣透析歷史現實與文化原因?上一周的《世紀大講堂》節目從政治和經濟角度剖析了阿拉伯世界動亂的真相,本周節目,我們將深入解讀《阿拉伯世界動蕩的真相與啟示》
首先請允許我介紹今天的主講嘉賓,坐在我右邊的就是供職於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中東政治民族宗教問題的田文林先生。歡迎您。
田文林:大家好。
王魯湘:在我的左手邊還坐了三位特約嘉賓,女士優先,首先向大家介紹,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法學博士姚慧娜女士,歡迎您。
姚慧娜:大家好。
王魯湘:這位是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和阿拉伯人打交道,還曾經在伊拉克常駐七年,在新華社的開羅大馬士革分社工作十餘年,他就是被稱為"中東通"的新華社高級記者顧正龍先生,歡迎您。那位是北京大學阿拉伯語言文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林豐民先生,歡迎您。
林豐民:主持人好。
王魯湘:首先我們看一下大屏幕,我們回顧一下這段時間,阿拉伯世界發生的一些大事件,請看大屏幕。
解說:2010年12月17日,突尼西亞一名失業大學生引火焚身,不治而亡。隨即引發阿拉伯世界的社會與政治海嘯:突尼西亞總統本·阿里棄國出逃;埃及總統穆巴拉克被迫辭職;葉門總統薩利赫在示威者和兵變部隊夾擊下幾近下臺;巴林、沙特、約旦、阿曼陸續出現抗議風潮;阿爾及利亞和敘利亞面對拼死抗爭,不得不相繼取消了延續48年之久的《緊急狀態法》。同時,這場政治海嘯進而催生了利比亞空前內亂和西方主導的又一場地區局部戰爭!阿拉伯世界再次陷入大動蕩。
王魯湘:我們現在經常說到的一個我們中國人理解起來很困難的一個背景就是,所謂的阿拉伯世界,我們經常有時說,中東這個概念或者有時候用這個西亞,什麼北非這種概念,我們有時候用伊斯蘭世界這個概念,這些概念之間到底他們有多少是重疊的,還是有一定的區分的?
林豐民:其實阿拉伯應該是一個,更多的是一個民族概念,從歷史上,從阿拉伯的賈希利葉時代,我們也俗稱叫蒙昧時代開始,它就形成了這樣的一個民族,現在分成了這麼多國家,是近現代的西方殖民,特別是歐洲的民族國家,就是Nation這個概念,隨著西方殖民以後,引入了這樣的概念,所以各個地方的地方統治者紛紛擁兵自立,特別是阿拉伯在傳統裡頭,它還有這種部族的意識,部族的意識裡頭就是各自佔山為王,當然它不是佔山了,是在一個一個遊牧部落裡頭,我這個部落我就是頭,所以現在很多人就講阿拉伯人不團結,要是尋根的話,可能要從部落意識裡頭去找。
伊斯蘭又是另外一個概念,伊斯蘭它是穆罕默德在公元622年,創建了伊斯蘭教,那麼創建伊斯蘭教以後呢,就阿拉伯半島整體包括後來徵服了北非、甚至徵服了西班牙大部地區,那麼這個地跨歐亞非的後來的這個阿拉伯帝國,它基本上都是以伊斯蘭教作為主體的,但是實際上它還存在有基督教,甚至有少數的猶太教徒也是有的,所以這兩個概念是不一樣的,後來隨著伊斯蘭的徵服,它又跨出了阿拉伯半島,他們的勢力達到了巴基斯坦,我們現在知道巴基斯坦好多都是穆斯林,甚至到印度然後到非洲,所以非洲為什麼有那麼多穆斯林,像奈及利亞它是非洲最大的穆斯林國家,它有百分之六十幾的人口是穆斯林,所以一個國家,它的主要的居民信仰了伊斯蘭教的,這樣的國家,我們也把它稱作伊斯蘭國家,但它不一定是阿拉伯國家。民族主義這個概念在中東就比較複雜,民族主義就是阿拉伯作為一個民族,但是隨著近現代這個阿拉伯各個(國家),像埃及、突尼西亞、伊拉克這些新的國家建立起來以後,就形成了一個我們叫國族,就是以西方的Nation的概念,所以就是說在中東的這個民族概念的這種歧異上,也在一定的程度上造成阿拉伯世界在觀念上有時候很難以統一。
王魯湘:很難統一。接著這個話題,就是您在那邊工作生活和當地人接觸,為什麼它當時轟轟烈烈甚至付出了相當的代價,把封建的王朝推翻了,到最後頭建立這個新政權,在剛開始的時候,也是以人民的名義,然後是與中下階層打成一片,但到最後為什麼無一例外都會發生這種轉變,變成一個新的王朝,這個是一種政治統治的必須呢,還是其他的原因?
顧正龍:我們要注意到,就是說中東的前幾次的所謂的政權更迭,我們可以看到有不同的地方,比方說50年代的埃及的納賽爾,伊拉克的卡塞姆,包括卡扎菲,其實敘利亞的阿薩德都是軍人出身。以前都是軍人,有的通過軍事政變,推翻了所謂的封建王朝,所以都有軍人的背景,那麼像最近在,就是說在中東,在西亞北非發生的所謂的政治動蕩。這都不是通過軍事政變來變化的,而是通過內部的壓力,應該說這次中東的變化,不是因為什麼宗教的原因,也不是外來的軍事幹涉或者大國西方的壓力,而在國內的問題,國內出問題了,應該說我也感到很吃驚
王魯湘:也就是說這一次的,中東的社會海嘯,您作為一個長期觀察它的,而且研究它的,也完全在你的意料之外?
顧正龍:完全意料之外,確實是沒估計到,所以可以說西方、美國也好,歐洲也好,可以說也是個措手不及。現在所發生的一切,我看都是在走一步看一步,他們都不知道怎麼辦?
王魯湘:對,中國有一句老話叫,風起於青萍之末,這麼大的一個政治浪潮啊,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追溯它的原因,還是先請大家看下大屏幕,一個背景短片。
解說:據統計,自1980年到2004年間,阿拉伯世界實際人均GDP增長6.4%,平均每年不足0.5%。2004年中東國家的實際工資和生產率水平與1970年時相同。目前阿拉伯世界1/3的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同時,阿拉伯國家人口出生率是世界最高,60%的人口年齡在25歲以下。而本國工業不發達,致使年輕人失業及"青年膨脹"等問題突出。埃及佔總人口70%的年輕人面臨高失業問題,阿爾及利亞3/4的人在30歲以下,全國失業率卻高達25%。
《世紀大講堂》節目在鳳凰衛視中文臺播出
首播:星期六 16:15—17:15
重播:星期日 08:25—09:20 23:30—00:30
聲明:凡註明「鳳凰網」來源之作品(文字、音頻、視頻),未經鳳凰網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鳳凰網」。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