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中東之釘,宗教皮下的工具國

2020-12-02 貓哥說社會

經過一年半的政治僵局和連續三次大選之後,以色列第35屆政府宣誓就職,內塔尼亞胡再次成為總理,根據權力之間的博弈,他同意此次只擔任總理18個月,他還表示將在未來數月內對約旦河谷和約旦河西岸猶太人定居點實施主權。

隨後,巴勒斯坦方面表示將停止履行與美國和以色列達成的所有協議。中東再入陰霾。其實以色列一直是華人世界最喜歡吹捧的民族之一,什麼愛學習,勤勞工作,天資聰穎,信仰深刻,不知道的以為這個國家是天降猛國。

以色列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我們要如何看待,如何去魅,如何用一個理性的角度觀察,本期驍話一下,我們就聊聊

工具國家以色列

首先,各位注意哈,我們今天主要聊的是以色列這個國家,而不是猶太民族,所以今天不會花大篇幅討論什麼猶太教神話,或者猶太人的社區凝聚力這些話題,而是主要著眼於現代以色列的出生和社會狀態。

我們先說以色列的建國史,要說猶太民族起源,就要追溯到阿拉伯半島的閃米特人,傳說中閃是造方舟那個諾亞的兒子,實際上這是個語言學概念,說的是兩河地區操阿卡德語的人。

閃族語言分布

民族起源角度看,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同源,興起於以色列地區。由於實際情況難以考證,聖經成了重要參考資料,大家都知道聖經分舊約新約,指的是猶太人和基督徒分別和上帝做了約定,基督徒舊約新約全部都看,而猶太教徒只看舊約,不認為耶穌是救世主。

根據舊約的傳說,猶太人在摩西帶領下走出埃及,回到迦南地,也就是今天的巴勒斯坦地區,建立了以色列王國,以色列這個詞的意思就是與天使摔跤之人。他們在耶路撒冷修造聖殿,是傳說中的高光時刻。羅馬帝國徵服這裡後,猶太人反抗,被趕出故鄉,成了流浪的文化民族。什麼叫文化民族呢?

出埃及記

由於猶太人流浪到各地,不可避免的和當地社會發生融合,生活習慣、語言甚至血統都會發生改變,唯一的紐帶就是宗教信仰,舊約,也就是猶太聖經,再加上塔木德法典,合起來猶太人的百科全書,依靠宗教學者拉比們手口相傳。

1947年中東出土了死海文書,是最古老的希伯來聖經抄本,內容和現在流傳版差異很小,算是個人類文化史上的奇蹟。

歐洲中世紀早期的社會情況,給猶太人留出了一個生存空間。當時的歐洲上層是國王、教會和領主,他們靠佔據耕地,剝削農民作為經濟基礎。

猶太人不是基督徒,而且基督教還認為是猶太人出賣了耶穌,所以猶太人擠不進核心圈,為了安身立命,要找一個適合自己的行當。

當時有兩個行當被人視為奇淫巧技,一個是佔卜,一個是金融,吉普賽人去玩水晶球了,而猶太人選擇玩兒金融。但是在《舊約全書·申命記》的不同解讀上,基督徒認為不是敵人就是兄弟,給兄弟放貸屬於偷盜。而猶太教的理解是只有猶太人是天選的,給外人放貸沒問題。

中世紀猶太金融家

所謂男怕入錯行,都是流浪民族,玩水晶球的吉普賽人該流浪還是流浪,而入對行的猶太人如今有錢有勢有國家有大腿。

另外猶太人為了傳承信仰,還特別注重讀寫教育,有錢有文化,文盲封建領主很喜歡讓猶太人充當基層行政官吏。

這就形成了惡性循環,猶太人越是維持文化傳統,就越容易獲得領主們的賞識,但也因獨特性越難融入社會。久而久之,猶太人形象越來越差,要麼就是幫領主們幹黑活兒的官吏,要麼就是放貸的黑心商人。

比如中學課本有《威尼斯商人》節選,我當時很奇怪,為什麼猶太商人夏洛克借錢給安東尼奧,最後敗訴本錢都拿不回來。因為中世紀基督教反對高利貸牟利,但是社會運行必然需要金融服務,這個活又只有猶太人幹,主流社會仇視食利群體,結局就是賠了女兒又折兵,連夏洛克這個詞都成了貪得無厭放債者的代稱。大家注意,這還是莎士比亞經典「喜劇」,猶太人就是個丑角。這是西歐,而去了東歐的猶太人主要是做手工業,生產先進的工具,當初蒙古人打過來的時候發現抓走猶太人,當地就很多先進設施就造不出來了。

《威尼斯商人》

到了19世紀,各國基於歷史傳統發明出了民族主義這個利器,我們節目說過,好的民族主義增強凝聚力,壞的民族主義造成種族仇殺,猶太人一來不融合主流社會,二來又十分富有,自然會成為打擊對象。

當然,有壓迫就有反抗,猶太精英們不會乖乖坐好等著挨打,於是就開始琢磨搞屬於自己的民族主義。

1890年代,赫茨爾創辦了世界錫安主義組織,也就是猶太復國主義,錫安是耶路撒冷附近一座山,象徵以色列。他們選了兩個地方當作新的以色列國的根據地,一個阿根廷,一個巴勒斯坦,前者土地肥沃人口稀少,但後者是聖經中的應許之地。

第一屆世界錫安大會

1903年英國人還在烏幹達給猶太人批了5000平方英裡的地,猶太人組團去看了看,發現當地氣候不錯,但是馬賽人太多了,獅子也有點多,十動然拒。再到後來,1904年赫茨爾去世,錫安主義發生了一次分流,一派人決定主攻巴勒斯坦,在一戰前就已經有4萬猶太人通過買地去了巴勒斯坦,所以他們決定利用基金會和公司去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的巴勒斯坦買地。

而另外一批人認為,回歸應許之地華而不實,他們覺得「猶太不是國家,而是一種信仰」,所以不主張建國。但是歐洲壓迫的確太狠,這批人大部分去了美國,前面說過,猶太人重視商業和知識,恰逢美國鍍金年代,這些人很快賺了第一桶金跳出了勞工群體,發家了,成為美國資產階級一部分。

一戰是一個轉折點,當時英國和奧斯曼帝國是對手,為了打擊奧斯曼,英國各種發動群眾,1917年,英國外交大臣貝爾福,給英國猶太人領袖羅斯柴爾德男爵寫了封信說,「英王陛下政府贊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的民族家園,將盡最大努力促成其實現。」這就是著名的《貝爾福宣言》,啥是民族家園?不確定,怎麼實現?不說。但相當於表態了。猶太復國圈瞬間沸騰,出人出錢出力。

《貝爾福宣言》

這裡我說個題外話,自這個英國猶太人領袖羅斯柴爾德男爵起,這個家族就開始生根發芽,成為了是歐洲乃至世界久負盛名的金融家族,如果說誰自稱為old money,那old money 的老祖就避不開這個羅斯柴爾德家族。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官方譯名是洛希爾。

坊間一直有他們統治世界的傳說,炒作這個話題的主要有兩個人,一個是哈佛的教授尼爾·弗格森,一個是《貨幣戰爭》的作者,都進行了大量主觀臆測,由於陰謀論太逼真,導致同人逼死官方,大家都知道羅斯柴爾德,卻不知道洛希爾。羅氏雖然很富有,很有影響力,但是統治世界這麼牛的事兒,他們自己都不知道。不過吹牛的廣告效果挺好的,很多羅氏的員工談生意都會帶一本《貨幣戰爭》,特別唬人。

扯遠了,說回來,其實一戰英國人對於中東那塊地方何止是承諾給了猶太人,英國人呀,多頭下注,也承諾了阿拉伯人的獨立。戰後,巴勒斯坦成為英國人的控制區,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在這裡大眼瞪小眼,蒙了,誰都認為這地兒屬於自己,種族的仇恨就埋下了。英國,世界攪屎棍,沒的說。

而以色列真正建立,和新老帝國主義交替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我們來聊聊地緣政治。英法瓜分阿拉伯世界為了兩個東西,一個是石油,現代交通和工業都需要石油,屬於戰略資源,另一個是蘇伊士運河,以前歐洲的船去亞洲要繞過非洲好望角,太遠了,打通了蘇伊士運河以後,可以從地中海直接過去,屬於戰略通道。這兩個東西是老帝國主義的支柱。

二戰之後,英法國力大減,美蘇兩超崛起,他們充分利用中東亂局,準備打代理人戰爭,把英法的帝國體制拆掉,建立新秩序。

二戰期間被納粹屠殺的民族不止猶太人一個,但是美國抓住了猶太人特殊的身份和環境,大做文章,小羅斯福和杜魯門兩代美國總統壓著英國人做承諾。

二戰結束後,聯合國立刻提案將巴勒斯坦分割給當地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分別建國,阿拉伯人瘋了,猶太人笑了,英國人說拜拜了,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國,英國結束託管,中東戰爭打響,帝國之間繼續博弈。

阿拉伯聯盟大,但是整體文明程度和經濟水平落後,真正的強國只有埃及和敘利亞,因為英法在殖民時期,對當地進行過一定程度的工業化建設。

第一次中東戰爭,以色列新政權面對阿拉伯的汪洋大海,靠著全國動員加上海外猶太人援助扛下來了,埃及失敗,國內政變,納賽爾上臺。

接著第二次中東戰爭就打起來了,1956年,納賽爾要國有化蘇伊士運河,動了英法蛋糕,以色列需要蘇伊士運河的通行權,敵人的敵人是朋友,英法和以色列搞到一塊兒,對埃及動武。

美蘇立刻下場支持埃及,因為這有利於拆掉英法的舊帝國體制。新帝國主義的算盤就是兩邊都給武器,讓你們慢慢耗,美國給以色列大量武器保證不亡國,蘇聯給阿拉伯不成套的武器,比如只給衝鋒的坦克,不給壓陣的炮。

在美蘇支持之下,英法以投降,舊帝國瓦解,美國成為西方霸主,蘇聯成為東方霸主,納賽爾阿拉伯盟主,之後納賽爾又和蘇聯一起支持領導了阿爾及利亞從法國獨立。所以,帶領阿拉伯人民消滅以色列的重任就落到了納賽爾肩上。

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局勢又變了,納賽爾和蘇聯結交,阿拉伯聯盟得到了大量的蘇制武器,而美國選中了以色列,阿拉伯聯盟打算和以色列決一死戰,但是埃及磨磨蹭蹭調集部隊,包圍以色列,花了一個月的時間,雷聲大雨點小,以色列先發制人,充分利用空軍優勢壓著阿拉伯聯盟暴揍,打了六天就結束了,這場戰爭以色列開疆擴土,佔領了加薩走廊、西奈半島、約旦河西岸、耶路撒冷東城和戈蘭高地。

納賽爾丟了西奈半島,蘇聯很無語,給了這麼多東西你打成這樣,這不是白給麼?為了奪回西奈半島,納賽爾開始和以色列打消耗戰,雖然埃及不是以色列的對手,但是人口上遠遠多於以色列。

以色列因此發現,掌控佔領區的成本已經超過收益。什麼意思,以色列只能相信以色列猶太人,所以人口就那麼多,太大了管不了,沒人去墾邊軍屯,把軍隊放在那裡屬於空耗國力。所以以色列也就意識到了,他打不到開羅,即便他能打到開羅,英法美蘇也都不會同意以色列打進開羅。

1970年,納賽爾去世,薩達特上臺,埃及和敘利亞都想奪回領土,他們厲兵秣馬,合縱連橫,英法宣布支持埃及,西德提供了大量軍援,甚至蘇聯都下場了,不過只押寶了敘利亞,因為埃及和蘇聯鬧掰了,俄羅斯押敘利亞是一直押到了今天。

可以看出,雖然冷戰中有意識形態問題,但是面對歐洲人的集體利益,陣營之間此刻達成了妥協,這一次是歐洲文明和北美文明的較量。

1973年10月6日是穆斯林的齋月,又是猶太人贖罪日,按理說兩邊都要休息,結果埃及65萬人敘利亞15萬人發動突襲,在最開始的兩日佔了上風。美國這回選擇了以色列,立刻援助,並指揮聯合國調停。

打了20天,阿拉伯聯盟傷亡5萬多人,阿拉伯人認為一開始打得不錯,就是美國幹涉才壞事兒的,所以中東產油國們開始制裁美國及其盟友,這就是第一次石油危機,當時逼得美國甚至要在國內髮油票。

埃及認了,打不過,妥協了,以色列也累了,雖然屢戰屢勝,但人口有限,再多打幾次勝仗,國家就要打光了,1978年在美國總統卡特的斡旋下,埃及和以色列和解了,埃及承認了以色列,以色列交還了西奈半島。

阿拉伯世界視埃及為叛徒,將他們逐出了阿盟,薩達特也因為妥協被極端分子刺殺。敘利亞自己玩不轉,改策略支持反以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

1982年,巴解槍手在英國刺殺以色列外交官,以色列立刻出動,掃蕩了駐紮在黎巴嫩境內的巴解和敘利亞軍隊。黎巴嫩這個地方很有趣,就是中東小香港,各種亂七八糟的勢力盤踞於此,我們以後可以講講這個國家。五次戰爭,把埃及和敘利亞都打服氣了。

從五次戰爭中,我們可以看出,以色列和阿拉伯各國一直在扮演帝國主義代理人的角色。最後美國通過以色列在當地徹底建立霸權。

而以色列也深知自己扮演的角色,非常清楚國家存亡,美國有責。

所以以色列的頭號外交政策就是抱緊美國,只要美國還是世界霸主,那以色列就沒有問題。

所以以色列遊說集團是華盛頓特區最大的外國利益遊說集團,自1985年以來,美國每年向以色列提供近30億美元的援助,2019年更是一口氣給了38億美元,佔以色列軍費的百分之20,這些錢又都回流到了美國軍火商的口袋裡。

美國對以色列開放幾乎所有的先進武器,有些武器甚至比美軍用的還早。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如今全世界看川普都是笑話,只有以色列看他是神話。

如果本期需要一個天降猛男,那川普就是以色列的天降猛男。開玩笑了~

好,我們說說今天的以色列吧。先說經濟。大家都學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句話在宏觀層面是合理的。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以色列這個人造國家,長期扮演地緣釘子和卡位怪,就很特殊。

以色列經濟高度發達,生活指數甚至超過部分西方國家,由於教育質量良好,孵化和風投領域管理完善,高新和創業領域競爭力極強,甚至能和矽谷一戰。

但是以色列的天花板就在於國土和人口,說白了市場太小,想做規模就要出海。所以創業者們的初心幾乎都是坐等國際大資本招安,不會誕生可以和歐美產生競爭的巨頭。說白了,就是找到歐美列車,把自己嵌進去,搭車發展。

另外,很多人應該不知道的是,以色列最大的出口產品不是科技產品,而是鑽石,佔到每年出口額的百分之22,特拉維夫和安特衛普、紐約、孟買並稱四大鑽石加工中心。一般我們中國人聽的最多的就是以色列農業發達,課本講過,的確,以色列的國家環境比較惡劣,所以他們的集約節水科技獨步全球,依靠滴灌技術實現了百分之95的農業自給率。得益於死海,以色列還有發達的化工業,供應成品油、化肥和工業鹽,還有些物美價廉的小牌護膚品。

但是以色列最強的還是國防工業,這是活著的本錢,全球百強佔3家,埃爾比特、以色列航空航天和拉斐爾。一年出口80到100億美元,此前賣給美國和歐洲,近年來印度也是大氪戶。

中國和以色列多次進行過國防合作、幼獅戰鬥機、霹靂八型空空飛彈、費爾康預警機和拉比無人機,有的項目結出果實,有的因「國際壓力」下馬,即便如此,能讓改開初期的軍工人對標西方標準,近距離觀察研發體系也是極有意義。

深入分析以色列結構,我們可以發現以色列經濟高度依附歐美,直接對標龐大的西方市場,又能從全世界吸收高素質移民。軍工產品符合美國標準,又以中低端產品為主,價格相對低廉,不熱賣才奇怪。實際上,以色列就是個孤懸於阿拉伯世界裡的西方都市。

現在流行工具人概念,以色列就是個工具型國家。

最後我們說說社會問題。人口人口還是人口。

以色列建國是部分猶太復國主義者的冒險行為,還有很多派別不支持以色列國家理念,這些派別往往人還不少,成長到今天,社會分裂已經十分嚴重。今天的以色列同時面對三大社會撕裂現象,猶太人對阿拉伯人,歐美猶太人對亞非猶太人,極端正統猶太人對世俗猶太人。

由於結構性矛盾遲遲無法改善,以色列社會發展已經碰到天花板。先說第一個,以色列不是只有與猶太人,建國時以色列境內就有阿拉伯人,歷次戰爭中以色列強行佔領巴勒斯坦,拳打埃及,腳踢敘利亞,把不少阿拉伯人納入統治。

2019年以色列人口900萬,百分之75猶太人,百分之20阿拉伯人。此前阿拉伯人享有選舉權,國會120席,阿拉伯有10個席位當花瓶,教育體系各自負責,工作和社區也基本隔離,阿拉伯人基本不服兵役,長久以來井水不犯河水。現任總理內塔尼亞胡搞民粹,近年來推進民族主義,2018年立法宣告以色列是「猶太國家」,相當於宣布佔以色列四分之一人口的阿拉伯人不是國民,人為激化矛盾。

第二是血統碰撞,以色列建國至今人口翻了10倍,是個徹底的移民國家,1897年開第一次錫安大會的時候,與會200多代表大部分來自東歐俄羅斯,1948年建國前夜71萬猶太人裡,59萬是歐洲裔,10萬是亞非裔,歐美裔自然而然的成為了新生國家的領導者。但是大家都知道,納粹德國種族滅絕,消滅了600萬猶太人,剩下的歐洲猶太人戰後基本都跑路巴勒斯坦。

隨著時間推移 ,從亞非搬來的人越來越多。1967年亞非裔已經佔總人口百分之55,直到蘇聯解體有又來了波猶太人過來才反超。2017年亞非裔佔百分之26,歐美裔佔百分之36。亞非裔教育水平有限,移民後普遍被安置在市郊或者邊疆,馬太效應導致他們貧者愈貧,教育就業工資都和城市歐美裔有差距。猶太移民來自世界各地,文化千差萬別,歐美裔佔據霸權低位後,其他族裔就開始被歧視,比如衣索比亞猶太人待遇極其惡劣,猶太事務局甚至給埃塞裔婦女注射避孕藥,遏制這一族群的人口增長。這就相當於搞種族滅絕,我滅我自己。當年納粹那套全學過來了。

說完前兩個,但是威脅最大的還是宗教和世俗之間的對抗。極端正統猶太教又叫哈雷迪,這波人認為自己法統直追摩西。他們生活極度保守,穿宗教服裝,13歲學經,一般不和非教徒交談,不用手機不娛樂,恪守宗教道德。哈雷迪如果只是這樣生活,充其量是極端保守。

但哈雷迪男性一生學經,不事生產,可以選擇不服役,女性充當家庭主婦,教義禁止絕育,按官方數據,哈雷迪婦女一輩子生7個孩子,剩下來就靠國家補貼養著。目前哈雷迪人口已經達到100萬,佔人口的百分之12,預計2065年以色列四成猶太人會變成哈雷迪。此前以色列用法律規定「猶太國家」,結果最「猶太」就是哈雷迪 ,因此他們長期享有以色列式政治正確,算是另一種天龍人。

他們還有自己的政黨在議會為自己發聲。政客為了選票搞民族主義,結果民族主義的結果就是禁錮住自己。為啥會這樣呢,又要說到體制問題,以色列議會總共120席位,政黨門檻只有百分之三點二五,因此小黨林立,內塔尼亞胡的保守派政府為了長期執政,只好盡力拉攏拉極端正統派16席的支持。而此次以色列連續18個月政府動蕩,就是因為內塔尼亞胡聯盟內有人跳反,希望讓這些哈雷迪出來搞生產,談不攏。

另外,以色列這個人造國家長期接受移民,歷史和中國差不多長,人口翻了10倍,即便如此,人口總數也只相當於紐約。所以保持人口增長是重中之重。以色列政府就希望依靠哈雷迪率維持猶太主體性和高生育率。但是人在生理上是傳承產物,社會上是社會關係的總和。

哈雷迪生育率比二戰後嬰兒潮時代還要高,但在這個背景下誕生的孩子,既不勞動實踐,也不參與社會交往,人與社會相隔絕,主動去社會化。導致以色列一直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糾結。現在以色列社會豢養極端正統猶太人,是政客的私心,給予特殊群體超國民待遇,自我繁殖,搞利益交換。對此極端正統猶太人也有自己的話術,2017年9月以色列最高院判定極端正統派不得免於兵役,這派政黨領導人宣稱,最高院判決不符合猶太教法,「我們讀經是為了在上帝那邊獲得權柄,保衛人民」,還挺振振有詞的。

總的來說,給以色列發展做出貢獻最大的,還是那批從蘇聯跑回來的猶太人。總結一下,就是以色列的人口結構在報表上看非常健康,年輕人多,生育率優秀,但是細看就不忍直視了。

其實作為一個中東地區國家,以色列理想的狀態應該是融入當地的國際大家庭,積極合作,促進人口交流。但是以色列逃不出自己工具國家的命運,以前他們在歐洲越受到封建主的照顧就越不能融入當地,今天是越受美國照顧就越不能融入當地。

越不能融入就越不想融入,以至於走向反面,不斷極端化和保守化。當年工黨總理拉賓試圖與阿拉伯人和解,最後被極端猶太人送了四顆子彈。如今的以色列左翼在政壇已經沒有多少空間,保守派帶著人民徹底投美,斷奶真的很難。以色列也只能安心做美國打入中東的一枚釘子。

文/王驍

相關焦點

  • 中東多國出手,以色列內傳出一連串巨響
    自二戰之後中東地區局勢就動蕩不堪。近幾年,中東這片土地也一直都不太平,常有戰亂發生。為爭奪各種資源以及領土,國與國之間摩擦不斷。前段時間,以色列的摩薩德暗殺了伊朗的核專家法赫裡扎德。在伊朗核專家遭遇刺殺之後,摩薩德的一名情報官員於上周突然遭到了暗殺。
  • 以色列如何在第一次中東戰爭中絕處逢生、以少勝多?
    猶太人很早就在巴勒斯坦地區生活了 19世紀末,猶太復國主義開始盛行起來,該學說主張在巴勒斯坦重新建立一個"猶太國"這種學說獲得了英美等國的支持,他們積極鼓勵猶太人前往巴勒斯坦建立據點。二戰中,由於納粹在歐洲迫害猶太人,使得無數猶太人逃至巴勒斯坦地區,猶太人的聚居區面積大大增加了。 隨著巴勒斯坦地區的猶太人聚居區面積、人口都有了極大的增長,加上美國的支持,二戰後,猶太復國主義被推上了最高潮。
  • 第四次中東戰爭以色列憑什麼反敗為勝?世界最強小國的制勝之道
    第四次中東戰爭是以埃及為首的阿拉伯國家,在軍隊數量上佔有絕對優勢的情況下,主動進攻以色列的復仇之戰。起初,由於阿拉伯國家充分的戰前準備和攻擊的突然性,輕而易舉地粉碎了以色列軍隊的抵抗,獲得了戰場的主動權,但後來以色列發動反擊,最終成為了第四次中東戰爭的戰勝國,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 中東旅行|除了耶路撒冷,以色列還有很多地方值得去一次!
    以色列和中國的時差為六個小時,凌晨出發,十多個小時的飛行時間,睡一晚醒來,到特拉維夫還是早上。從飛機落地,我們的以色列之行就開始了。 其實來以色列之前,我以為耶路撒冷會是這次以色列之行的全部,當我真的踏上這片土地,除了對耶路撒冷感覺更加神秘和複雜,對於以色列這個國家的刻板印象也有了新的認識。
  • 以色列和伊朗誰是中東第一強國?以色列:打伊朗就像碾死一隻臭蟲
    在中東地區,以色列可以說是打遍天下無敵手。四次中東戰爭打的阿拉伯聯盟找不到北,最終還將阿拉伯國家成功分化。埃及就成了以色列的夥伴,甚至是準盟友。可以說,就目前來看,阿拉伯國家沒有一個能單挑以色列。即便是組建聯盟,也絕對不是中東小強以色列的對手。
  • 中東地區光伏市場分析
    中東地區的氣候類型主要為熱帶沙漠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 其中熱帶沙漠氣候分布最廣。聯繫亞、歐、非三大洲,溝通大西洋和印度洋,歐洲和亞洲,中東自古以來是東西方交通樞紐,位於「兩洋三洲五海」之地,戰略位置極其重要。中東主要國家包括沙特、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聯、阿曼、卡達、巴林、土耳其、以色列、巴勒斯坦、敘利亞、黎巴嫩、約旦,埃及、利比亞等24個國家。
  • 滄海千年的夢幻國度,尋訪眾神的城邦---以色列
    提及以色列,你大概想到的是這裡的戰亂與不安定,連年的戰火硝煙將這片土地幾度摧毀,國民流離數千年,其間被數次屠戮。然而,這裡卻開出了鮮豔奪目的藝術之花,文藝的涓涓溪流在這裡匯聚成波瀾壯闊的無邊海洋。* 中東戰爭,躋身自強:周邊的阿拉伯國家由於宗教矛盾,多次發動中東戰爭,企圖趕走這個異族。但數次均被以色列「頑強的領土意識和卓越的軍事才智」所挫敗。
  • 伊朗核物理學被暗殺,專家:這折射了中東發展之三重矛盾
    隨著伊朗高級核物理學家法赫裡扎德在首都德黑蘭被暗殺,中東情勢緊張程度升高。伊朗直指背後的策劃者是以色列,並誓言將展開報復,而以色列多年來一直將伊朗的核發展計劃視為眼中釘。這背後則是一些矛盾在中東長期存在且周期性爆發,他們已成為困擾中東地區發展的重要因素。
  • 對抗以色列,阿拉伯民族主義已經失靈,宗教管用嗎?
    1970年代,對民族主義的質疑開始散播開來,直到一個新型的跨民族意識形態越來越走向前臺,進而取代了民族主義——伊斯蘭宗教力量。所以,從1980年代開始,伊斯蘭一躍而成為阿拉伯世界的主流政治敘事,與之相應的,則是阿拉伯民族主義的衰落。
  • 眼淚之谷裡,當年開過謝爾曼是啥梗?以色列曾用來在中東大殺四方
    作者:毅品文團隊大水牛,無授權禁轉 最近的熱播劇《眼淚之谷》,其中一位角色:來自法國一個尋找士兵兒子的父親。他在劇中兩次提到一個臺詞:「當年我開過謝爾曼坦克」!身邊吹牛的年輕坦克兵成員立刻默不作聲了。為什麼?因為謝爾曼坦克在以色列裝甲部隊中就是國家建立的象徵。
  • 綜合消息:中東多國新增病例數高位增長 嚴格執行防疫措施
    新華社喀土穆8月28日電  綜合新華社駐中東地區記者報導:中東地區新冠疫情仍在蔓延,一些國家每日新增病例數保持高位增長,多國嚴格執行各項防疫規定。  伊拉克衛生部28日說,該國當天新增確診病例4177例,累計確診223612例;新增死亡病例74例,累計死亡6814例;累計治癒164874例。
  • 一本解釋現代中東如何形成、理解當代中東動蕩時局的重要之作
    ,當今世界的戰略要地,也是紛爭之地。【編輯推薦】●揭秘現代中東的起源,追溯中東百年動蕩的根源,波士頓大學教授戴維弗羅姆金十年磨一劍的力作現代中東是如何形成的?敘利亞、伊拉克、以色列、沙烏地阿拉伯、黎巴嫩、約旦、巴勒斯坦……這些國家是怎樣出現在世界地圖上的?中東為何至今動蕩不斷?這些問題都源自「一戰」後英、法、俄、美等國對戰敗國——奧斯曼帝國——的處置。處置的決定是如何做出的?
  • 以色列宣布將中國列為綠色國家
    02 耶路撒冷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共有的首都(雙方都有爭議),是耶路撒冷區的首府、原巴勒斯坦最大城市。是大家熟知的宗教聖地,歷史名稱。該山為猶太教和基督教的聖山,在《聖經》及以後宗教文獻中屢見記載。苦路苦路(英語:VIA CRUCIS)是指天主教的一種模仿耶穌被釘上十字架過程重現的宗教活動,也稱之為「拜苦路」,主要進行於四旬期間。在天主教教堂內(或它處)懸掛或擺設之十四處苦路像,描繪耶穌身背十字架,走向加爾瓦略山途中所經歷的事跡。
  • 以色列力挺印度,連本國人都看不下去了:停止對印軍的培訓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最近以色列和印度就走得很近,這個中東小霸王在全力支持印度實施挑釁,其力挺新德裡政府的程度,都引起了自己人的"強烈不滿"。伊姆蘭的擔憂不無道理,因為在印度強行吞併克什米爾邦之後,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當地就發生了500多起暴動,有4000多名克什米爾人被印度軍警帶走,印度還準備向該地區移民,以稀釋當地的民族與宗教成分。
  • 中東大變局前夜,內塔尼亞胡訪問沙特,以色列阿拉伯聯盟呼之欲出
    現在大概處於中東大變局的前夜,對於以色列而言,最大的對手就是伊朗通過敘利亞戰爭,伊朗在以色列周邊部署了10萬大軍,伊朗正在抓緊研製核武器。以色列的期望是,在美國帶領之下,對伊朗實施嚴厲的經濟制裁,不戰而屈人之兵,迫使伊朗內部出現重大民變事件,然後坐享其成,顛覆哈梅內伊政權。 而現在的情況則是,川普敗選總統,拜登上臺之後,會改變中東政策,美國大概率會重新遵守伊朗核協議,對伊朗解除制裁。因此,以色列的時間不多了。
  • 中東為什麼亂?真主偏愛阿拉伯人,但上帝他老人家有意見
    中東地處歐亞非大陸交界,在世界的十字路中央。中東也是世界上宗教最複雜的地區,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都起源於此。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在歷史上摩擦不斷,交鋒頻繁。這就是所謂的:西方的世俗化,中東的保守化。這也是中東與西方世界的主要矛盾點。西方尋思:需要一顆「釘子」其實猶太教與伊斯蘭教,本來就是一家,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也是一家。
  • 聯合國當年為什麼要讓以色列在中東建國?這不是製造矛盾嗎
    說到以色列這個國家,我想大家應該都知道它。以色列嗎?不就是猶太人建的國家嗎?它的位置在什麼地方?嗯,對,就在中東地區。 沒錯,以色列是在中東地區,而且在中東地區是一個比較獨特的存在。怎麼獨特呢?也就是整個中東地區,只有以色列是猶太人,其它國家,諸如巴勒斯坦、約旦,都是阿拉伯人。
  • 40張圖徹底看懂:中東恩怨情仇 為什麼老打仗
    地圖是一個強大的工具,可以了解世界,特別是中東。一個地方的政治邊界和人口分布是由許多方麵塑造的。這裡有40幅圖,大概講述了中東歷史、現在,和當今地區最重要的一些故事。
  • 日媒:無神論的中國能否調停複雜中東
    中國的介入值得歡迎,但成功機會微弱,除非北京能解決一個重要盲點:宗教。傳統上,中國在中東的接觸主要是為擴大貿易和開發能源。在政治事務上,北京仍在幕後,避免採取任何有爭議的立場。但2013年,中國先後接待了來訪的巴勒斯坦總統和以色列總理,並提出和平建議。雖然最終無果而終,但北京在中東的政治參與今後只會加強不會減弱。
  • 巨量軍火在中東堆積大戰風險 衝突多安全陷惡循環
    除了這兩國,其他海灣地區國家以及土耳其等國的軍購增長也很顯著。中東是全球衝突最多的地區,二戰後世界武裝衝突150多次的1/3在中東,但隨著冷戰結束,中東告別大規模戰爭時代。那麼,它們買這麼多武器做什麼呢?內戰頻仍,宗教與民族矛盾,「伊斯蘭國」崛起,地區主導權之爭……該地區加強防務的理由確實很多。與此同時,西方大量銷售給中東國家武器助長了這股「軍備競賽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