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張圖徹底看懂:中東恩怨情仇 為什麼老打仗

2020-11-24 網易軍事

地圖是一個強大的工具,可以了解世界,特別是中東。一個地方的政治邊界和人口分布是由許多方麵塑造的。這裡有40幅圖,大概講述了中東歷史、現在,和當今地區最重要的一些故事。

中東歷史部分

1.「肥沃新月」,文明的搖籃


「肥沃新月」是西亞古文明的發源地,包括西北—東南走向的美索不達米亞,以及略作東北—西南走向的西亞裂谷帶中、北段。兩區相會於幼發拉底河中遊以西地方,在地理分布上合成一個新月形地帶,包括今伊拉克東北大半部、土耳其東南邊緣,敘利亞北部與西部,黎巴嫩、巴勒斯坦以及約旦西部。在此地帶內,因灌溉水源豐富或降水較多,有利於農、牧業與文化發展。與北面地形崎嶇的託羅斯山、扎格羅斯山,或與南面荒旱的阿拉伯高原相比,都顯得較為肥沃,因此得名。從公元前9000年開始,人們就已開始在該地帶內進行農業種植活動。在公元前2500年時,蘇美爾人在這裡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複合型社會,與今天的「國家」概念十分相似,有完善的成文法典和政治系統。

2.古代腓尼基人是如何從黎巴嫩穿越地中海的?


腓尼基人(Phoenician)是一個古老民族,生活在今天的地中海東岸黎巴嫩和敘利亞沿海一帶,又稱閃美特人,閃族人,創立了腓尼基字母 。他們善於航海與經商,在全盛期曾控制了西地中海的貿易。從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300年,他們建立了龐大的海上貿易網絡(圖上用紅色表示),與希臘人(用棕色表示)共同分享地中海的航路。一些腓尼基人最遠甚至抵達了不列顛群島,其他人則在北非、西班牙、西西里島和撒丁島建立了眾多殖民地。他們創立了歷史上最早的一個中東地區與北非地區之間的文化紐帶,就在今天利比亞的首都——的黎波裡,仍沿用了古代腓尼基人所起的名字。

3.中東在歷史上曾三度向歐洲地區傳教?

算上伊斯蘭教,中東地區歷史上曾四度向歐洲地區傳教,但圖上只標明了前三次,第一次是猶太教,最初是在公元1和2世紀之間,隨自然遷徙的移民傳向歐洲,還有一些則是由被羅馬人強制驅逐的猶太人所傳。第二次是密特拉教,時間在公元3世紀,主要在今天的土耳其及亞美尼亞地區傳播,當時這兩個地區均屬於羅馬帝國。後來基督教完全取代了密特拉教,並成為了羅馬帝國官方認可的國教。之後的幾百年間,基督教也成為了中東地區最重要的宗教信仰。


圖註:傳教區域,公元0至600年

紅箭頭:猶太教   天藍箭頭:密特拉教

深藍箭頭:基督教   藍點:密特拉傳教地點

粉色區域:公元600年時信仰基督教的區域

深藍區域:改為信仰拜火教

4.默罕默德的伊斯蘭教是何時徵服中東的?


公元7世紀初,在今天的沙烏地阿拉伯所在地區,先知默罕默德創立了伊斯蘭教(「伊斯蘭」原意為順從、和平)。此後伊斯蘭教的傳播範圍很快覆蓋了整個阿拉伯半島。從6世紀後半葉開始,由於埃及政權的混亂以及拜佔廷和波斯兩大帝國間的連年戰爭,使得原先的波斯灣-紅海-尼羅河的商路無法通行,商人們改走更為安全的,通過阿拉伯半島的陸路。地處商路中段,東到波斯灣,西至紅海,北往敘利亞,南通葉門的交通樞紐,商業城市麥加因此而變得繁榮起來。公元632年,阿拉伯帝國正式建立。從公元632至652年間,阿拉伯帝國已將領土擴展至整個中東、北非、波斯以及南歐的部分地區。在帝國範圍內,他們傳播伊斯蘭教、阿拉伯語以及中東的概念,這些都為日後中東的伊斯蘭教興起奠定了基礎。

5.阿拉伯帝國的政治版圖


這張圖展示了公元750年的世界政治版圖,此時的阿拉伯帝國處於倭馬亞王朝時期,這是阿拉伯伊斯蘭帝國的第一個世襲制王朝。在伊斯蘭教最初四位哈裡發執政結束後,由前敘利亞總督穆阿維葉(即後來的哈裡發穆阿維葉一世)所創建。統治時間自公元661年始,至公元750年終。該王朝是穆斯林歷史上最強盛的王朝之一。當時能與阿拉伯帝國抗衡的只有位於今天中國境內的大唐王朝。

6.奧斯曼帝國的興起與衰落


奧斯曼帝國由突厥人建立於1281年,滅亡於1922年。奧斯曼蘇丹是當時伊斯蘭世界的領袖。16世紀日趨鼎盛,成為世界強國。其領土在17世紀達最高峰。其海軍更掌控地中海。但奧斯曼帝國於17世紀趨於衰落,在與俄國,奧地利,英國等西方強國作戰中敗下陣來,淪為「歐洲病夫」,失去了其廣大的領土。一戰時參加同盟國陣營。戰敗後被迫籤訂亡國的《色佛爾條約》。土耳其愛國青年凱末爾領導起革命,擊退歐洲勢力,建立土耳其共和國,奧斯曼帝國至此滅亡。

7.1914年的中東地區


1914年對於中東地區來說是具有轉折性意義的一年,在這一年中,中東地區結束了長達500年的奧斯曼帝國統治時期,轉入了約百年的歐洲統治時期。西歐列強國家在這時處於崛起時期,他們瓜分了包括原先阿拉伯帝國領土內的北非地區,劃分為多個殖民地,整個地區都分為了歐洲統治區或奧斯曼帝國統治區。當一戰結束後,奧斯曼帝國戰敗,原先的勢力範圍被歐洲進一步瓜分,注意圖中的法國、義大利、西班牙和英國劃分的勢力範圍,這些範圍日後成為了正式的獨立國家的國境線。

8.《賽克斯-皮科協定》瓜分後的中東地區


《賽克斯-皮科協定》是一戰期間,英國與法國於1916年5月16日籤訂的瓜分奧斯曼帝國亞洲部分的秘密協定。因談判人英國代表M.賽克斯和法國代表G.皮科而得名。協定包含的內容如下:(1)黎巴嫩和敘利亞西部沿海地區(包括西利西亞),由法國直接佔有(圖中的藍色部分);(2)伊拉克中部和南部以及巴勒斯坦的海法和阿克兩港,由英國直接佔有(圖中橙色部分);(3)巴勒斯坦地區由國際共管(圖中黃色部分);(4)在敘利亞東部和摩蘇爾(圖中「A區」,歸法國管轄)以及伊拉克北部和外約旦(圖中「B區」歸英國管轄)建立一個獨立的阿拉伯國家或獨立的阿拉伯邦聯國家;

9.一動圖看懂中東地區的帝國歷史變遷

這張動圖展示了過去5000年來,中東地區的每一個帝國的歷史變遷。

10.一動圖看懂伊斯蘭國家的歷史變遷


這張動圖由哥倫比亞大學著名歷史學家Michael Izady製作,展示了從公元1450年至今的政治版圖變化。值得注意的是,在過去500年中,中東的大多數地區都在土耳其人、波斯人和歐洲人這三者之間輪換控制。只有埃及和摩洛哥兩個地區是例外,和其他地區相比,這兩國具有較高的獨立性,這也是在今天的阿拉伯世界中,這兩國常常會與其他阿拉伯國家出現意見不一致的情況的原因。

11.2011年「阿拉伯之春」

「阿拉伯之春」是西方媒體所稱的阿拉伯世界的一次革命浪潮。自2010年12月突尼西亞一些城鎮爆發民主運動以來,阿拉伯世界一些國家民眾紛紛走上街頭,要求推翻本國的專制政體的行動,並樂觀地把「一個新中東即將誕生」預見為這個運動的前景,認為這個「阿拉伯之春」屬於「諳熟網際網路、要求和世界其它大部分地區一樣享有基本民主權利的年輕一代」。

這場規模空前的暴力運動在短短的時間內便橫掃中東,所有阿拉伯國家幾乎無一倖免,但是,除了突尼西亞(「茉莉花革命」)、埃及(埃及革命)、利比亞(利比亞內戰、後演變為利比亞戰爭)、葉門(葉門起義)、敘利亞(敘利亞內戰)的動蕩和更迭比較激烈之外,位於海灣和西非的君主制阿拉伯國家,如沙特、卡達和巴林等則在短暫混亂後平穩過關。


圖註:深棕色:起義成功被鎮壓   淺棕色:國家政權被顛覆   紅色:革命戰爭爆發

淺紅色:正在實行改革     淺白:半民主化   白色:穩定度過  閃光點:內戰中

現代中東部分

12.今天的阿拉伯方言


這張地圖展示了世界上的眾多阿拉伯語國家的語言差異。回溯到公元6和7世紀的阿拉伯帝國時期,從阿拉伯半島、非洲和整個中東地區的語言幾乎都統一為阿拉伯語。在約1300年之後,不同地區的阿拉伯語已轉變為不同的方言,不同地區的人們無法理解對方的語言,有時這就為爆發矛盾和衝突埋下了隱患。

13.遜尼派與什葉派的劃分

伊斯蘭教是公元7世紀初由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島創立的。伊斯蘭教內教派很多,有報導說多達70多個,但主要是兩大教派:「遜尼派」和「什葉派」。公元632年,穆罕默德去世,當時他沒有留下遺囑安排誰為哈裡發,即繼承人,也沒有談到以什麼形式推選哈裡發。

「遜尼派」全稱為「遜奈與大眾派」,阿拉伯語原意為「遵循傳統者」。遜尼派是伊斯蘭教中教徒最多的一個教派,佔全世界穆斯林的90%左右。此教派的教徒主要分布在阿拉伯國家以及土耳其、印度、馬來西亞等國。遜尼派雖然將其他不同信仰視為異端,卻同時提倡求大同存小異,融合不同見解,努力調合真主的無限權威和人的責任這兩個觀念。

「什葉派」是伊斯蘭教中僅次於「遜尼派」的第二大教派。「什葉」在阿拉伯語中意為「追隨者」或者「派別」、「同黨」。該派認為只有出身於哈希姆家族(即聖族)的阿里及其直系後裔才是穆罕默德的合法繼承人,否認阿布·伯克爾、歐麥爾、奧斯曼前3任哈裡發的合法性。

長期以來,伊斯蘭教內什葉派和遜尼派兩大派一直進行著激烈鬥爭,直到現在也沒有停止。海灣地區是什葉派穆斯林集中的地區,但該地區除伊朗外全部是遜尼派掌權,什葉派一直在為爭取改變這種不平等的政治權力分配而鬥爭。


圖註:灰色部分:多數為遜尼派    黃色部分:多數為什葉派

14.中東地區的民族劃分


圖中最重要的民族顏色是黃色,即代表阿拉伯人,在大多數中東國家都佔有較大的人口比例。粉色為猶太人、綠色為土耳其人、橙色為伊朗人,深紅為庫德人。

15.全世界的穆斯林人口比重

本圖展示了包括中東地區在內的穆斯林所佔世界人口的總比重,可見穆斯林人口比例較高的地區已不僅限於中東地區,在亞洲,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是東南亞的印度尼西亞,其餘比較高比重的國家位於非洲。伊斯蘭世界起源於中東,但現在已在不斷發展壯大。


圖註:右上角餅狀圖:藍色:穆斯林總人口 15.7億,灰色:世界總人口 68億

圖上的數字單位:百萬人

巴以衝突部分

16. 以色列1947年建國與1948年阿以戰爭(第一次中東戰爭)

3張圖完整展現了1947年至1948年間,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之間的第一次中東戰爭戰況。


最左:1947年聯合國劃分計劃

藍色部分:預定的猶太國領土 白色部分:預定的阿拉伯國領土

紅色部分:國際社會共管的耶路撒冷城區

中間:1948年6月 阿拉伯四國(埃及、伊拉克、約旦、敘利亞)聯軍入侵

綠色部分:阿拉伯聯軍推進方向及佔領區域

黃色部分:以色列控制區

最右:1948年7月 以色列軍隊反攻

棕色箭頭:以色列軍隊反攻方向

深黃色部分:以色列軍隊收復區域

綠色部分:為巴勒斯坦人留下的居住區域

17. 以色列領土變遷(1949至1967年)


以上圖片展示了以色列1948年至今的領土變化。左圖中的加薩走廊當時還處於埃及控制,約旦河西岸則由以色列人控制。1967年,「六日戰爭」(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以色列最終擊敗了由埃及、約旦和敘利亞組成的聯軍,之後佔領了埃及控制的加薩走廊和西奈半島,約旦控制的約旦河西岸和耶路撒冷舊城,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共6.5萬平方公裡的土地。直到1979年3月31日,埃及與以色列籤署《戴維營協議》後,以色列才將西奈半島歸還給埃及,但仍佔領著其他區域至今。

圖註:左圖:1949年停火線   紅虛線:停火線   陰影區域:以色列控制區

白色部分:埃及控制區

右圖:1967年以色列佔領區    深色部分:以色列於1957年佔領的區域。

18. 以色列人在巴勒斯坦約旦河西岸設置的定居點

自1967年以來,以色列人在約旦河西岸修建了大量定居點(包含約50萬定居者以及130個社區),這些定居點為巴以和平帶來了極大障礙。


深黃色部分:巴勒斯坦人密集居住區

淺色部分:人口稀少區域

白色部分:隔離牆區域

19. 以色列與黎巴嫩真主黨衝突(2006年黎巴嫩戰爭)


本圖展示了2006年,以色列與黎巴嫩真主黨武裝之間的衝突情況,也顯示出以色列與敵方作戰的情況發生了極大改變,以色列變為了佔據絕對優勢的一方,而真主黨武裝則是非對稱作戰的另一方。為削弱真主黨勢力,以色列發動了多次空襲和炮擊行動,並且還派出海軍艦艇,封鎖黎巴嫩水域,實際效果十分有限。遭受巨大損失的實際是黎巴嫩和以色列平民。

圖注(從上到下):

以軍地面行動

真主黨襲擊

以色列空襲

黑虛線:以色列部隊活動範圍

紅虛線:黎巴嫩水域

戰艦符號:以色列海軍封鎖

20. 世界上承認以色列、巴勒斯坦或同時承認的國家

巴以問題已經成為了世界的關注焦點之一。本圖展示了不同國家在這一問題上的不同立場。


深藍部分:只承認以色列的國家

淺藍:承認以色列,以及與巴勒斯坦有外交關係的國家

灰色:同時承認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國家

綠色:承認巴勒斯坦,以及與以色列有外交關係的國家

深綠:只承認巴勒斯坦的國家

敘利亞部分

21. 敘利亞的宗教及民族分布圖


圖中的不同顏色都代表了位於地中海東部,被稱為黎凡特地區(一個不精確的歷史地理名稱,指的是中東託羅斯山脈以南、地中海東岸、阿拉伯沙漠以北和上美索不達米亞以西的一大片地區,包含國家有:敘利亞、黎巴嫩、約旦、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宗教信仰分布區。

左上角圖註:

鮮綠部分:遜尼派信仰區

深綠:什葉派信仰區

棕綠:什葉派信仰區(與深綠信仰的主張不同)

粉紅+十字架:基督教信仰區

棕黃+大衛星:猶太教信仰區

22. 敘利亞內戰各派控制區分布圖(2014年1月)


本圖展示了2011年敘利亞內戰爆發3年之後的各方勢力分布圖。

綠色:反對派控制區

藍色:IS控制區

黃色:庫德控制區

紅色:敘利亞政府軍控制區

飛機符號:空軍基地

衝突頻率

紅點:高

虛點:低

23. 敘利亞難民危機(數據截至2013年12月17日)


敘利亞內戰不僅給本國帶來了巨大災難,對於鄰國同樣如此,戰爭造成數百萬敘利亞難民逃往歐洲以及中東其他國家。本圖展示的內容並不包括後來逃離敘利亞的650萬難民,受難民衝擊最嚴重的兩個國家分別是約旦和黎巴嫩,此前他們已接收了大批巴勒斯坦難民。

圖註:

左上角數字:230萬4266人

右下角:敘利亞難民營數量 從上到下

正在建設中

3000個

3000至1萬個

1萬至5萬個

5萬至10萬個

敘利亞人口分布顏色圖(由淺到深,代表由少到多)

伊朗部分

24. 19世紀伊朗的邊界變化


伊朗是中東唯一一個從未被歐洲強國徵服的國家,但在19世紀,其北部邊境地區曾被沙俄佔領過(圖中的紅色條紋虛線地區),在這之後,大英帝國和沙俄曾分別將伊朗南部和北部劃入自己的「影響控制區」(圖中的紅虛線為分界線),但這些區域從未被外國軍隊直接控制過。

25.伊朗的宗教和民族分布圖

伊朗是波斯人居住最多的國家,其中多為古代波斯帝國的後裔。除波斯人外,也居住有多個其他民族。


圖註:

實心綠月牙:什葉派

空心綠月牙:遜尼派

民族分布(數量最多的幾個),從上到下

淡綠:波斯人

深藍:亞塞拜然人

黃色:庫德人

綠色:阿拉伯人

淺藍:盧爾人

紅色:俾路支人

26.伊朗核設施分布以及以色列可能採取的空襲路線示意圖


在1979年「伊斯蘭革命」之後,伊朗拒絕向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屈服,同時美國在伊朗周邊發動的戰爭和軍事行動使伊朗不得不考慮保衛國家的安全,美國開始多次指責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為掩護秘密發展核武器,並對其採取「遏制」政策。除美國外,在中東地區對伊朗核能力最忌憚的國家就是以色列了,伊朗前總統內賈德甚至曾直接表示過:「應將以色列從地球上抹去」。儘管伊核問題在今年7月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以色列仍對伊朗存有戒心。本圖就展示了以色列可能對伊朗核設施發動空襲時,所採取的3條不同空襲路線。

圖注右上角:

核設施

以色列空軍基地

(地名):潛在目標

虛線:空襲路線

阿富汗部分

27.「杜蘭德線」引發阿富汗衝突


「杜蘭德線」(Durand Line,圖中的紅色實線)指巴基斯坦和阿富汗長達2640公裡的邊界分界線。英國徵服阿富汗的二次戰爭,結果雙方僵持不下,1893年英國人以此作為阿富汗和英屬印度的分界線。該分界線以當時的英屬印度政府外務大臣莫蒂默·杜蘭德主持起草,而以其名字命名。由於杜蘭德線是英國入侵阿富汗時強加給阿富汗當局的,從當時的阿富汗國王開始到現在,一直存在爭議。當時的英國人劃分此線,目的是拆散使其畏懼的普什圖族,至今,普什圖人一半生活在巴基斯坦控制的邊界一側,另一半在阿富汗邊界一側。這為日後的衝突埋下了禍根。

28.1989年蘇軍撤離分裂阿富汗


1979年,蘇軍入侵阿富汗,展開了長達10年的阿富汗戰爭。美國中情局以及沙特等中東國家出於利益考慮,在阿富汗國內選擇一些極端反蘇分子(包括日後的「基地」組織創始人賓·拉登),在背後為他們提供資金和武器裝備支持,成立了所謂「聖戰者」組織反抗蘇軍。但在1989年,蘇軍撤離阿富汗之後,這些「聖戰者」組織開始相互攻擊,爭奪勢力範圍。圖中的不同顏色都代表了不同勢力的叛軍控制範圍。直到1996年9月27日,塔利班武裝攻佔喀布爾之後,局勢才暫時穩定下來。

29.塔利班控制區與阿富汗國內民族分布示意圖。


圖註:(只翻最主要的部分)

綠色部分:塔利班控制區

點狀部分:普什圖人

橫線部分:哈扎拉人

方格圖部分:塔吉克人

斜線部分:烏茲別克人

30.阿富汗反恐戰爭信息圖(可能截至2007年,圖上未標明)


本圖展示了美國於2001年發動「反恐戰爭」以來,阿富汗國內的一些整體情況。

圖注右下角,從上到下:

美國在阿富汗境外的軍事設施

美國和北約駐阿富汗「國際安全援助部隊」(ISAF)基地

紅實線:北約部隊補給運輸線

紅黑線:頻繁遭到塔利班襲擊的區域

綠線:民用(備用)物資補給線

綠色區:被ISAF標為「安全區」的區域

粉色區域:塔利班活動區域

黃框區:3大暴亂區域

棕色區:塔利班據點(訓練營)

閃點:2007年6月,在巴基斯坦境內的恐怖襲擊

黑線:外籍(車臣等)武裝分子進入阿富汗路線

沙烏地阿拉伯與石油部分

31.100年前的沙特與鄰國

阿拉伯半島擁有一段十分悠久的歷史,沙特王室家族也是如此。沙烏地阿拉伯始建於1750年的阿拉伯半島中部地區,一位名叫穆罕默德·本·沙特(Muhammad bin Saud)的當地國王與一名伊斯蘭改革家穆罕默德·阿卜杜·瓦哈卜(Muhammad Abd Wahhab)一起建立了新的政體。在之後的150多年中,沙烏地阿拉伯家族的勢力時起時落,為爭奪半島的控制權不斷地與埃及(其實為奧斯曼帝國半獨立的一部分)、奧斯曼帝國發生衝突,並先後兩次失去政權。現代沙烏地阿拉伯是由國王阿卜杜勒·阿齊茲·本·阿卜杜勒·拉赫曼·阿勒沙特所一手建立的。

1902年阿卜杜勒·阿齊茲率領一隊人馬從其家族避難地科威特出發,從敵對的拉希德家族(Rashid)手中一舉奪回利雅得。在1913至1926年間,阿卜杜勒-阿齊茲相繼徵服了內志(納季德)和漢志(希賈茲)兩部分領土。1926年1月8日,阿卜杜勒-阿齊茲成為其統治的領土上的國王。1927年5月20日籤署的《吉達條約》使得沙烏地阿拉伯正式脫離英國的統治獨立。1932年9月22日,沙烏地阿拉伯正式宣布統一。1938年3月3日在沙烏地阿拉伯地下所發現的石油永遠改變了這個國家的命運。


圖中展示的是1905年至1923年之間,阿拉伯半島的國家分布圖。

圖註:紅色部分:亞丁(阿登)保護國

彩色部分:英屬保護國

綠色部分:哈桑王國(受英國管轄)

紫色部分:沙特屬國

32.中東石油與天然氣分布示意圖


1938年3月3日在沙烏地阿拉伯地下發現大量石油後,中東,特別是波斯灣地區作為「世界油庫」(佔全世界石油儲量的74%)的地位開始逐步顯現出來。在沙特等國藉助石油和天然氣開採致富的同時,石油資源作為一把「雙刃劍」,在帶來財富的同時,也成為了新的紛爭根源。本圖展示了中東地區的石油與天然氣田以及管線分布圖。

圖註:

綠色:石油油田

粉色:天然氣田

綠實線:石油管線  (虛線為正在建設中的)

粉實線:天然氣管線(同上)

33.荷姆茲海峽的石油、海上貿易與軍事化

荷姆茲海峽是連接波斯灣和印度洋的海峽,亦是唯一進入波斯灣的水道。海峽的北岸是伊朗,有阿巴斯港,海峽的南岸是阿曼,海峽中間偏近伊朗的一邊有一個大島叫做格什姆島,隸屬於伊朗。該海峽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國家間文化、經濟、貿易的樞紐,16世紀初葡萄牙開始入侵該地區,其後成為英國、荷蘭、法國、俄國等爭奪的重要目標。作為當今全球最為繁忙的水道之一,荷姆茲海峽又被稱為世界重要的咽喉,具有十分重要的經濟和戰略地位,是海灣地區石油輸往世界各地的唯一海上通道。被譽為西方的「海上生命線」、「世界油閥」等。

正是因為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出於對美國等西方國家的警戒(美國海軍第5艦隊司令部所在地就設在巴林),伊朗十分重視荷姆茲海峽沿岸的軍事基地和防線建設。本圖展示了荷姆茲海峽附近的石油、天然氣以及軍事基地的分布情況。


右上角圖注

綠色:石油油田

粉色:天然氣田

綠實線:石油管線  (虛線為正在建設中的)

粉實線:天然氣管線(同上)

油罐圖標:石油精煉廠

油輪:油輪泊地

戰艦:伊朗海軍基地

34.為什麼埃及蘇伊士運河對世界經濟至關重要?

蘇伊士運河於1869年修築通航,在埃及貫通蘇伊士地峽,連接地中海與紅海,提供從歐洲至印度洋和西太平洋附近土地的最近的航線。它是世界使用最頻繁的航線之一。也是亞洲與非洲的交界線,是亞洲與非洲、歐洲人民來往的主要通道。運河北起塞得港南至蘇伊士城,長190千米,在塞得港北面掘道進入地中海至蘇伊士的南面。據統計,每年約有1.8萬艘來自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船隻通過蘇伊士運河。中東地區出口到西歐的石油,70%經由蘇伊士運河運送,每年經蘇伊士運河運輸的貨物佔世界海運貿易的14%。


本圖為2011年全球海運示意圖,從蘇伊士運河的位置不難看出其非同尋常的戰略意義。

左下角圖示:全球最大港口吞吐量

最小黑點為1千萬噸

黑點為1億噸

大黑點為5億噸

伊拉克與利比亞部分

35.伊拉克戰爭期間,首都巴格達周邊的種族清洗示意圖


伊拉克戰爭(註:這裡指的是美軍2003年入侵伊拉克之後至今的伊拉克動蕩局勢,並非單指伊拉克戰爭)期間的種族屠殺問題很少被外界所關注,而2005年以來這一問題呈現愈演愈烈的趨勢。英國廣播公司對此專門進行了研究,左圖為2005年巴格達周邊的什葉派和遜尼派居住區分布情況,藍色部分為什葉派、紅色部分為遜尼派,黃色部分則為什葉/遜尼派混住區。紅點為超過10人死亡的炸彈襲擊事件。右圖為2007年拍攝的同一地區的分布情況,可見兩派混住區已被壓縮到很小的區域,而一些原來為藍色的區域,已被紅色所取代,這都直接反映了當地存在宗教種族清洗事件。這些事件的製造者多為極端勢力的行刑隊和民兵所為。

36.庫德人分布在哪裡。如果庫德人建國會是什麼樣?

庫德人,在中東是一個人口僅次於阿拉伯人、土耳其人和波斯人的第四大民族。其歷史也十分悠久,庫德這一名稱可追溯至西元7世紀諸部落改宗伊斯蘭教之時。庫德人聚居地在伊拉克北部地區包括杜胡克、蘇萊曼尼亞和埃爾比勒省以及基爾庫克、摩蘇爾和迪亞拉省地區,面積約8萬平方公裡,人口約400萬。這裡地勢險要,石油產量佔伊全國一半以上,而且農、牧產品豐富,有「穀倉」之稱。庫德人主要以農牧業為生,隨著石油工業的興起,已有部分庫德人成為石油工人。庫德人有著強烈的民族獨立願望。1958年伊拉克共和國成立後,庫德人同伊政府進行過多次談判。1970年3月,伊政府與庫德民主黨籤訂和平協定,規定四年內給予自治,但庫德人認為伊政府在4年中只給了他們有限的自治。1975年3月,庫德人和伊政府曾達成協議,建立了包括蘇萊曼尼亞等三個自治省在內的伊拉克北部自治區。1988年,伊拉克的庫德人受到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的武力鎮壓(化學武器襲擊),許多人被迫逃離伊拉克。在2003年伊拉克戰爭後,庫德人在伊拉克北部建立了自治區。


本圖展示了1919年至1947年,庫德聚居區的領土演變。

圖註:

黃線:1919年巴黎和會上,庫德代表團提出的建國範圍。

橙線:1920年《賽夫爾條約》劃定的國境線

綠線:1945年,舊金山第一屆聯合國會議上,庫德代表團提出的建國範圍。

綠白斜線:伊拉克庫爾斯坦範圍

藍白斜線:馬哈巴德共和國(1946至1947年)

紅斜線:亞塞拜然境內的「紅色庫德斯坦」國(1923年至1929年)

深綠色:庫德人居住地。

37.有關敘利亞和伊拉克重劃國境線的設想圖


這實際是一個很古老的設想,只是每隔幾年,當什葉派和遜尼派衝突激化時,就會有人提出來。這張圖將伊拉克和敘利亞的邊界重新劃分,分成了四大部分,棕色部分為「阿拉維國」(阿拉維派),土黃色部分為「遜尼國」,淺白色為「庫德國」,紅色部分為「什葉國」,黑虛線為假想國境線。

38.2011年利比亞戰爭如何影響非洲


本圖展示了2011年的利比亞戰爭對非洲的政局影響。

淺綠色:2011年被推翻的利比亞卡扎菲政權控制區

紅圈:邊境衝突

綠實線:「傳統」遷徙路線(圖阿雷格人)

綠虛線:新遷徙路線

橙線:走私路線

閃點:圖阿雷格人叛亂地點(2012年1月至3月)

棕斜線區:圖阿雷格人聚居區

紅五星:「基地」組織馬格里布分支(AQIM)製造的暗殺或綁架事件

藍星:反抗AQIM的政府軍或警察

藍方框:美軍駐守地區

藍方框+圓點:法軍駐守地區

棕色箭頭:卡扎菲政權倒臺後,部分利比亞政府軍逃亡方向

油井標:未開發的天然氣田或石油油田

39.中東地區的網際網路(IP位址)和推特使用情況分布圖


這兩張圖展示了南歐+中東+北非地區的網際網路使用分布情況

上圖反映的是網際網路連接IP位址使用狀況:白點:人口密集區,IP位址很多;

紅點:人口稀少區,IP位址很多;

藍色:人口密集區,沒有IP位址

下圖反映的是該地區使用「推特」聊天軟體的語言種類分布:

從上到下依次為:

阿拉伯語

英語

法語

希臘語

希伯來語

波斯語

土耳其語

40.圖為衛星在夜間拍攝的中東地區照片



版權所有,請勿轉載。

本文來源:網易軍事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國中土耳其,與五常各國之間的恩怨情仇
    比如一戰和二戰時期的義大利,打仗真心不行的義大利,投降絕對是第一名。據傳說曾經一隊盟軍一路想要趕在蘇聯軍隊之前佔領納粹鷹巢的時候,莫名其妙地俘虜了一隊趕來投降的義大利部隊。 而看在他們這麼願意投降的份上,盟軍也很寬厚,直接給他們指明了一個俘虜營的方向,讓他們自己去那裡繳械。
  • 小壁虎闖天涯——恩怨情仇3
    一起開始今日的探險之旅吧~恩怨情仇3大巴蛇慢慢的爬回草窩,自己舔著身上的傷口。小巴蛇在旁邊垂淚,靜靜地注視著她的娘親。「快看,快看,我捕獲了很多獵物啦,午飯很豐厚的哦,快過來吃吧,小巴蛇!」我好想說,我想當你的傾聽者,分擔你的恩怨情仇,給你帶來溫暖和希望。壁虎阿長說過,希望與溫暖,會撫平悲傷,頹喪,絕望的傷口,時間會帶你看嶄新的世界。飯畢,甘姨撐起虛弱的身子,喚我們坐到她身旁。
  • 一分鐘了解「加勒比海盜世界」道不完的恩怨情仇
    我們來梳理一下這14年裡,海盜世界的故事線,看看這群穿梭於陰陽兩界的海盜們之間曾有過怎樣的恩怨情仇。2003年,《加勒比海盜:黑珍珠號的詛咒》本片是一個原創故事,格局也不大,主要講述的是傑克船長和其大副巴博薩之間的「奪船恩怨」。
  • 卡牌與男槍的恩怨情仇其實並不簡單
    厄運小姐先是委託卡牌偷盜普朗克掠奪而來的一把匕首,然後把消息放給男槍,男槍在船艙內等著卡牌,當卡牌到來之時,男槍的怒火也徹底地釋放了,兩人的交戰吸引了普朗克的注意力,普朗克離開了船,帶著港口的兩大黑幫追殺兩人,在交戰之中,卡牌敘說了故事背後的真相,男槍的怒火也逐漸得以平息,但普朗克以及活捉了兩人,搜颳了卡牌身上的撲克,將兩人用鐵鏈綁住,綁在炮臺上準備推下海底,
  • 趣聞||化學家們的「恩怨情仇」!
    讓我們來一起看一看,我們的前輩們與化學的「恩怨情仇」,大家來猜一猜他們都是哪些名人吧!
  • 18張九宮格陣營圖看懂熱門遊戲類型定義
    18張九宮格陣營圖看懂熱門遊戲類型定義 ​國內遊戲產業發展至今,也就二三十年的事,但更新迭代之快,其實已經跨越了數個時代了。
  • 植物界裡的偽裝者、海王,《植物戰爭》中的恩怨情仇
    在文字與插畫之間,我們可以了解到很多植物界秘史,包括「偽裝者」「海王」「奶油小生」這些頗具現代氣息的代號,讓我們一起看看它們的恩怨情仇。1.「偽裝者」土豆玫瑰提起偽裝者,大家可能想到胡歌主演的《偽裝者》諜戰劇,被其中的明家三兄弟所折服,但是植物界的危機,卻比電視劇更加誇張、詭異。
  • 淺析特斯拉與愛迪生之間的恩怨情仇
    今天,筆者將在本文中詳細講述一下特斯拉與愛迪生之間的恩怨情仇,看一看尼古拉·特斯拉的故事究竟是什麼樣子的?一、涉世尚淺的年輕人與萬惡的資本家特斯拉本人是土生土長的塞爾維亞人,也不知道哪根筋抽了,一個想不開就去了美國。
  • 【開講啦】產品經理和程式設計師的那些「恩怨情仇」(附PPT下載)
    產品經理和程式設計師的那些「恩怨情仇」相信大家讀聽過「五個程式設計師殺了兩個產品經理」的故事,雖然故事有點誇大,但卻反映了程式設計師和產品經理之間長久以來的「恩怨」。做為開發中的兩個關鍵角色,程式設計師和產品經理的衝突在哪裡呢?作為一個做了十年技術,同時也有過主導產品經驗的程式設計師,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理解和體會。首先,我們先來總結一下,衝突發生在哪裡?
  • 細讀牛頓與胡克、萊布尼茨間的「恩怨情仇」,科學界也沒那麼簡單
    來看看牛頓與胡克、萊布尼茨之間的「恩怨情仇」。牛頓是家喻戶曉的科學家,作為同時代的人物,胡克的名氣雖然沒有牛頓的大,但是,在科學方面的見解也非常有建樹的。據了解,在引力的發現前期,胡克先發現引力的大小和距離的平方成反比這一重要理論,並且毫不猶豫的把這一觀點跟牛頓分享,並且得到牛頓的認可。後來,牛頓無情地拒絕了胡克希望其在萬有引力定律上提名的要求。
  • 8張「一絲不掛」的人性圖,最後一張只有智商180的才能看懂!
    8張「一絲不掛」的人性圖,最後一張只有智商180的才能看懂!第一張:每個人都有千百種模樣,想真正看透一個人,很難第二張:有手有腳卻在要飯!扎心了第三張:寒冬降至,八歲姑娘腳步蹣跚,背著弟弟慢慢走!第四張:「網紅臉」讓我對女性有了臉盲症!第五張:學會放手,你才會發現,其實成功不只一條路。第六張:懶惰會生根,會讓你起不來第七張:你礙著我了。
  • 考駕照色盲測試圖,認出3張算合格,看懂第4張和開車無緣了!
    因此,考駕照色盲測試圖,認出3張算合格,看懂第4張和開車無緣了,看看你能認出幾張。第一張還是很簡單,只要眼睛正常,那上面的阿拉伯數字可以說清晰可見。毋庸置疑,該圖中兩個數字分別是2和6,只要不是紅綠色盲患者,那基本瞄一眼就知道了。第二張相對來說有一點難度,不過要認出也非常簡單。
  • 淺析:同屬LCD屏幕淺談IPS和TN的像素排列的恩怨情仇!
    和AMOLED的P排列和RGB排列類似,LCD陣營的IPS排列和TN排列也存在過競爭上崗的時期,眾所周知IPS排列最終以壓倒性優勢戰勝了TN排列,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回顧一下這段恩怨情仇。TN排列和IPS排列我們先回顧下面這張屏幕技術體系架構圖:
  • 6張標準色盲測試圖:一般人只能看懂3張,超過5張你是色盲絕緣體
    6張標準色盲測試圖:色弱只能看懂3張,超過5張你是色盲絕緣體,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可以說真的是越來越好了,相信大家應該都是這麼認為的吧,尤其是現在我們大家有了錢之後,都是會買一輛屬於自己的愛車,不過我們在買車的時候是必須要有駕照才能夠上路的,如果沒有駕照的話,那也是不可以的,當然我們在考駕照前提要通過色盲測試圖才可以的
  • 「CF」如果老圖推出30人生化玩法,這三張生化老圖肯定很受歡迎!
    目前這張新多人生化地圖因為還沒有實裝遊戲,所以具體的面貌還沒辦法呈現給大家。不過大家也別著急,相信很快就會實裝遊戲了。不過從目前先遣服的遊戲體驗來看,這一次的多人生化地圖跟以往的30人生化地圖有所不同,地圖是全新打造的,有別於之前用生化老圖改造成多人生化地圖的方式。不知道全新打造的多人生化地圖會不會受到大家的喜愛與歡迎呢?
  • 世界上最「燒腦」的5張圖,反正我是一個都沒看懂,求答案?
    世界上最「燒腦」的5張圖,反正我是一個都沒看懂,求答案? 這是什麼?據說只不過是一張紙,大家看成什麼了?是不是都想歪了呢!好汙啊,哈哈……世界上最「燒腦」的5張圖:第一眼沒看到馬的,你就輸了!你看到了嗎?
  • 這張圖裡藏了4個字,意義深刻!看懂的人太少了
    下面這張圖,  是由意義深刻的四個字組成的。  你能看出來這是哪四個字嗎?  這張圖中的四個字含義深刻,看懂的一定是內心幸福快樂之人!如果你沒看出來,就發給朋友們一起猜一猜吧!
  • 吃瓜:老皮、芋君的「愛恨情仇」,誰對誰錯終有定奪
    老皮代打事件 老皮和芋君的「愛恨情仇」。 首先是最近的新瓜「代打事件」,最初一名抖音ID為「早睡多喝熱水」的UP主,在打遊戲是遇到了一個遊戲ID為「老皮低調回來」的國服程咬金玩家,該玩家掛機坑了他一把,然後這位up主發了一期視頻,並艾特老皮,詢問這是不是他?
  • 「蚩尤打仗的時候為什麼要帶著熊貓?」是用來咬人的嗎?
    「蚩尤打仗的時候為什麼要帶著熊貓?」是用來咬人的嗎?9.哇哦。這件褲子真的很特別啊,看起來一定不便宜吧10.現在分手還要對暗號嗎?你們有人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嗎?11.妹子,再吃串就吃串,你這樣擼串的樣子太霸氣了,千萬不要劃著嘴啊12.雖然我沒看懂你這是什麼操作,但你單手打方向盤的樣子真的很酷啊13.這樣碳烤橘子你吃過嗎,不會是什麼黑暗料理吧14.姑娘,你買這個大的旅行包是打算搬家嗎
  • 4張欺騙大腦的錯覺圖,床上的黑洞,圖三你看懂了嗎?
    4張欺騙大腦的錯覺圖,床上的黑洞,圖三你看懂了嗎?其實這也是一張錯覺圖,你以為他拿著車子嗎?其實不然,只不過手正好落在了車子上面,感覺像在抓著那輛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