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綜合報導】3月16日,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發布報告稱,2010-2014年武器進口量,印度第一,沙特第二。而8日國際諮詢公司IHS發表的報告顯示,印度保持的「全球進口武器最多國家」地位已被沙烏地阿拉伯取代——沙特去年購買外國軍火開支達65億美元。兩份報告中,另一個海灣國家阿聯均排第四。除了這兩國,其他海灣地區國家以及土耳其等國的軍購增長也很顯著。中東是全球衝突最多的地區,二戰後世界武裝衝突150多次的1/3在中東,但隨著冷戰結束,中東告別大規模戰爭時代。那麼,它們買這麼多武器做什麼呢?內戰頻仍,宗教與民族矛盾,「伊斯蘭國」崛起,地區主導權之爭……該地區加強防務的理由確實很多。與此同時,西方大量銷售給中東國家武器助長了這股「軍備競賽潮」。專家認為,與歐洲不同,中東地區國家間缺乏互信,沒有真正意義的軍備控制和裁軍政策,儲備巨量武器勢必會讓該地區陷入安全上的惡性循環,甚至有引發大戰的危險。
軍火商眼中的「黃金國」
「沙特的(武器進口)增勢明顯,根據之前的訂單,這個趨勢不會放緩」,IHS《2014年度全球軍火貿易報告》作者、資深防務分析師本·穆爾斯稱。報告顯示,2013年至2014年,沙特武器進口額增長54%,根據計劃交貨情況2015年該國武器進口將增長52%。報告還顯示,2014年沙特和阿聯共進口防禦系統86億美元,超過西歐進口總額。
花這麼多錢並不奇怪。近些年來沙特先後購買了外國最先進的軍事裝備,空軍有美國的F-15(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F-15擁有國),歐洲的「狂風」「颱風」戰鬥機,AH-64D武裝直升機,還早早引進了E3A預警機。海軍裝備了3艘法國「拉法耶特」級護衛艦,並計劃訂購多達25艘德國造潛艇。
阿聯雖然兵力少,但陸軍訂購了多達436輛法國著名的「高價貨」——勒克萊爾主戰坦克,超過法國自身訂貨量(426輛)成為該坦克世界第一大用戶;海軍購入兩艘荷蘭「科頓艾爾」級防空護衛艦;空軍在原本擁有30多架法制「幻影2000E」系列戰鬥機基礎上,又「搶購」了80架美制F-16。
值得注意的是,沙特全國人口不過3000多萬,其中包括超過1/5的外國人;阿聯人口則只有800萬左右,其中外國人佔88%。沙特三軍總兵力不過22萬,阿聯只有5萬人。
卡達、科威特、阿曼、巴林等較小的海合會國家也購買了不少先進軍火。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發布的報告顯示,2010-2014年與2005-2009年相比,海合會6國的軍購量增加了71%。美國羅格斯大學學者託比·瓊斯曾比喻說,對於西方軍火商來說,海灣就是傳說中的「黃金國」,因為在這個地球上,沒有哪個國家比海灣國家更有金錢、更有熱情地去買這些昂貴的武器了,儘管就「現實」戰爭而言,它們基本無用。
此外,在IHS的報告中,土耳其的武器進口額進入了十強。據報導,接下來幾年,海合會國家以及埃及、伊拉克、以色列和土耳其將有更多大訂單。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數據,中東已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防務市場,每年支出總額約為1500億美元。
「新戰爭已開闢新市場」
「邊界衝突下的武器競賽。」德國《世界報》稱,沒有哪個地區邊界衝突這麼頻繁。像沙烏地阿拉伯,邊界不僅僅是與鄰國的領土糾紛,更多的是邊境地區猖獗作案的毒販和走私團夥,以及不可忽視的恐怖組織活動。
伊朗的地區雄心被認為是阿拉伯君主國一貫的擔憂,而最近幾年利比亞、葉門、敘利亞和伊拉克局勢動蕩,以及「伊斯蘭國」帶來的新軍事挑戰,更使該地區的國防部長們不敢稍有懈怠。
德國《明鏡》周刊稱,中東國家購買武器的背景也有對「阿拉伯革命」的恐慌。沙特在2011年曾向巴林派出坦克和部隊,幫助維持秩序。而西方國家大量銷售給中東國家武器,也助長「軍備競賽潮」。自去年10月起,德國僅向沙特就出口了價值3.32億歐元的武器。
實際上,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2014年發布的軍售報告就稱,中東在繼續成為世界上最有吸引力的軍火市場,沙特和阿聯處於領先位置,原因可歸結為伊朗威脅、遜尼派和什葉派的衝突加劇、國內反恐形勢嚴峻、政局不穩以及石油帶來了巨大收益等。
「新戰爭已開闢新市場」,英國《經濟學家》稱,更高的政治風險令軍火企業們更加意氣風發。美國國防部軍備採購負責人弗蘭克·肯德爾認為,隨著埃及、阿聯等與美國一道打擊「伊斯蘭國」,精確制導武器的銷量會增加。海灣國家也在購買大量偵察機、無人機,以便跟蹤分布範圍非常廣泛的激進組織。
社科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研究員殷罡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從上世界70年代末到現在,沙特、阿聯一貫秉承的政策就是積累、擴充、更新最先進的軍事裝備,以便和伊朗抗衡。土耳其大規模進口武器主要是其在外交上與北約有摩擦,而且土領導人埃爾多安有強國抱負。
殷罡表示,中東國家各自有潛在對手,沙特潛在對手是伊朗;埃及購買武器是因為美國在過去對其國內政治發展有一定幹預,埃及近期開始接近俄羅斯,從海灣國家接受越來越多援助,國家有武器多樣化的傾向。這一現象是地區格局開始調整的一種跡象。
還有分析稱,美國在中東實施戰略收縮,導致該地區地緣政治格局發生深刻變化,一些傳統盟友對美國給予的安全保證喪失信心。目前圍繞伊朗核問題進行的國際談判就是一例,它甚至使以色列和沙特這對傳統對手「走近」。一名沙特專欄作家日前撰文稱,他完全支持內塔尼亞胡不顧白宮反對在美國國會演講,「與美國最糟糕總統之一的愚蠢行為相比,內塔尼亞胡的行為更符合我們的利益,符合海灣人民的利益。」
「刀槍入庫」幾十年
海灣國家購買武器開支大有幾方面原因。一是國內研發生產能力薄弱,幾乎所有武器都要買;二是財大氣粗,舊裝備沒用幾年就換新。如卡達的「幻影2000-5」進口沒多久,看到約旦都買了F-16,就立即低價把「幻影」甩賣給印度,自己跟風訂了批F-16。
三是「儲備」。英國《簡氏情報評論》曾對中東10國軍隊進行調查,發現多數國家武器很大一部分封存在倉庫裡,甚至幾架昂貴的戰鬥機只有一名飛行員。有消息稱,沙特儲備的軍火足夠裝備比現有規模大幾倍的軍隊,且並非如其他國家那樣封存的多是過時武器。
沙特的「刀槍入庫」始於上世紀60年代,當時的公開說法是「支持阿拉伯兄弟對以色列作戰」,因為國際社會動輒對阿拉伯參戰國進行武器禁運,而遠離戰場的沙特等國不在禁運之列。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印巴大戰,海合會國家向巴提供許多裝備,財大氣粗的沙特甚至將軍火儲備直接送或借給對方。這種「慷慨大方」也是有回報的。巴基斯坦人力資源充沛,軍隊有實戰經驗,沙特在這些方面獲得許多幫助。這種「軍火換人力」的合作至今還在持續。
除了防備伊朗——伊朗曾是中東第一軍事大國,如今武器雖然有些過時,但軍隊規模仍比海合會六國總和還多近一倍——沙特等國也防備以色列。以色列是美國盟友,一旦爆發衝突,美國可能切斷對海合會國家的軍火供應。
「阿拉伯之春」爆發後,海合會各國對敘利亞等國的反政府勢力提供軍援,其來源自然也是這些「入庫刀槍」。據報導,沙特、阿聯和卡達以非正式或秘密方式提供武器給敘利亞、利比亞等衝突地區的不同派系。
「刀槍入庫」的缺點也很多,經常為人詬病的包括:成本太高;「入庫」軍火在更先進武器購入後常常「大甩賣」;一旦需要使用軍隊,官兵素質跟不上,擴編時塞入大量外籍或不合格兵員。
爆發戰爭風險高
擴充軍火庫,安全指數就能提高嗎?「石油—軍火—安全的怪圈」,約旦《觀點報》以此為題稱,從增加購進軍火這點來看,中東已經越來越不安全了。
德國《焦點》周刊稱, 目前中東存在幾種不同的衝突和危機,幾十年的中東暴力使永久停火似乎不可能。中東武器貿易規模再次提升,讓這個希望更渺茫。 武器貿易在給該地區增添更多火藥味,甚至可能導致一場大的中東戰爭。
殷罡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中東地區擴充軍備的現狀和趨勢會繼續。尤其在眼下,如果伊朗核協議達成,伊朗的力量就更強大了,而伊朗的「天然對手」必然會要求提高防衛能力。殷罡表示,未來中東發生大戰的可能性很大。伊朗核問題以及「伊斯蘭國」問題如果處理不好,都可能導致戰爭。他認為,中東是火藥庫更是炸彈庫。其中,反「伊斯蘭國」戰爭、敘利亞內戰可能會引起其他國家介入,所以該地區的戰爭風險是世界上最高的。
3月16日,沙特前情報負責人費薩爾親王警告稱,若六方會談無法達成讓伊朗放棄製造核武器的協議,將導致中東出現一場核試驗競賽。此前他就警告稱,如果伊朗獲得核武器,沙特也將製造核武器。【環球時報駐外記者 韓曉明 陶短房 青木 環球時報記者 楊沙沙 陳克勤 丁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