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歷時8天的「防衛之柱」軍事行動終於在當地時間11月21日晚間結束。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21日晚宣布,巴以停火協議於當地時間21日晚9時生效。以色列政府與哈馬斯組織均宣稱在持續八日的戰爭中擊敗了對方。
此次停火協議由埃及政府提供「擔保」。根據埃及方面透露的停火協議內容,以方停止對加薩走廊發動海陸空襲擊,包括停止對個人目標實施打擊,而巴方停止針對以色列的敵對行動,包括停止發射火箭彈等。
8天來,無數加沙城鎮變成焦土,大批巴勒斯坦人遭受至親離去之痛,而倖存的人們黯然離開家園。難民營裡的孩子們早早學會了自立,也許還有憤怒。對於以色列人,這也是一場難言勝利的戰爭:家園同樣被毀,而走上前線的年輕士兵默默祈禱,不知明天會怎樣。
根據以色列消息源,儘管巴以雙方實現休戰,但以色列政府不會解除對加沙的封鎖,分析稱這將成為停火長期化的最大障礙。此外,停火協議要求雙方在未來24小時內達成全面停火,這包含了巴勒斯坦與加沙地區的全部穆斯林武裝力量,這對哈馬斯的領導力是一次挑戰。
著名中東問題專家、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院長李紹先曾告訴筆者,巴以之間從來是如此,由於力量對比懸殊,哈馬斯總是不得不以沉重的代價來換取國際社會的關注和同情,以改善自己的生存環境。這次衝突最終仍會以雙方的停火而告終,那麼在停火後,雙方均會聲稱他們獲得了勝利,而哈馬斯仍然還會像以往一樣在停火後向以色列發射最後一枚火箭,以顯示自己的不屈服和勝利。
果不其然,就在停火協議生效後幾分鐘,以色列南部城市響起了火箭彈襲擊的空襲警報。隨後又有報導稱巴方軍隊向以色列發射12枚火箭彈。22日凌晨5點,以色列方面報導耶路撒冷南部西岸定居點古什埃特西翁一輛汽車遭遇巴勒斯坦人開火襲擊,猶太人定居點一處以色列國防軍遭遇燃燒彈襲擊。以軍暫時沒有回應。不過,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已經警告稱,如果星期三達成的停火協議不能被有效執行與持續,以色列將選擇「更有力的行動」應對哈馬斯。
我們知道,巴以衝突,其實是歷史上阿以衝突的一部分,整個阿拉伯世界幾乎都與以色列為敵,從以色列建國第二天開始,就發生了數次中東戰爭,以色列頑強不屈,每打一次就獲勝一次。那麼為什麼兩個「本是同根生的近鄰」會如此勢不兩立?筆者認為,我們分析國際爭端不要「就事論事」,我們要跳出目前的亂局,站在歷史的高度,慢慢梳理,找出巴以衝突的來龍去脈,站在歷史的角度上去分析這個問題。
古代阿以衝突的由來
中東是一個政治地理概念,也是「歐洲中心論」的產物——歐洲人以自己的位置為基準點,以歐洲(法國)為中心向東劃分,近東(東歐、土耳其)、中東(阿拉伯地區、中亞)、遠東(中國、東亞)。
「中東地區」就是指地中海東部與南部區域,從地中海東部到波斯灣的大片地區,「中東」地理上也是非洲與歐亞大陸的西亞地區。包括22個國家,其中18個是阿拉伯國家,阿拉伯人約佔中東總人口的70%。中東位於亞、非、歐三洲匯合處和地中海、黑海、裏海、阿拉伯海、紅海五海之間,古代非、亞、歐興起的幾乎所有強國都想佔據這個交通樞紐。
中東石油儲量豐富,其已探明的石油儲量佔全世界的70%以上,僅沙烏地阿拉伯的石油儲量就佔世界總儲量的25%。中東石油年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34%左右,銷售量佔世界總銷售量的65%左右。石油被視為現代工業的「血液」。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戰略資源令任何強國不能輕視中東地區。近現代歐美列強都竭力向中東擴張勢力。冷戰時期,中東成了美、蘇爭霸衝突的熱點。
中東歷史、地理、政治、宗教、民族關係複雜,衝突不斷,最嚴重的是阿拉伯人與以色列猶太人的衝突,其衝突的主要根源是民族矛盾和領土之爭。
如果從1897年猶太復國主義者集會算起,也已超過百年了。阿以衝突包括巴勒斯坦領土之爭、耶路撒冷城歸屬問題、約旦河水資源分配問題、敘利亞戈蘭高地問題等等,其中,巴勒斯坦領土之爭是阿以衝突的焦點和核心。阿拉伯人和猶太人都聲稱自己是巴勒斯坦的主人,那麼,到底誰才是這片土地的真正主人?
巴勒斯坦位於地中海東岸,最早的居民是屬於閃米特人(閃族)的迦南人(起源於阿拉伯半島的遊牧人民。根據《舊約全書·創世紀》所載傳說,諾亞的兒子閃為其祖先。阿拉伯人,猶太人都是閃米特人。生活在中東,北非的大部分居民,就是阿拉伯化的古代閃米特人的後裔。從這個角度上看,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其實都是「一家人」),他們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就已建國。公元前14世紀,來自兩河流域南部的希伯來人(猶太人的前身)侵入並徵服了迦南人,在那裡形成了以希伯來人為主的兩大部落聯盟。希伯來人到巴勒斯坦不久,一度因旱災遷往埃及,由於不堪埃及法老的壓迫,他們又在其首領摩西率領下逃回了巴勒斯坦,據說是上帝「啟示」他們回來的,巴勒斯坦則是上帝為他們選中的寶地。
公元前12世紀,希伯來人受到來自克裡特島等地的腓力斯丁人的攻擊和驅趕,後者佔據一塊地,以此為據點,他們長期與希伯來人爭奪地盤。公元前11世紀,希伯來人打敗腓力斯丁人,建立了統一的希伯來王國。公元前10世紀末,希伯來人國家分裂為兩個國家,即南部的猶太和北部的以色列。公元前722年,以色列國被亞述帝國徵服,公元前586年,猶太國也被新巴比倫王國徵服。數萬猶太人被擄至巴比倫,猶太人首次大離散。注意,這是猶太人的第一次大規模離開家園故土。公元前332年,馬其頓王國的亞歷山大用武力徵服了波斯,佔領巴勒斯坦,猶太人第二次大規模向外流散;500多年後,羅馬國又佔領了巴勒斯坦,開始迫害猶太人。此後直至2世紀,羅馬統治者前後屠殺了150萬猶太人,至此,倖存的猶太人幾乎全部逃離或被驅趕出巴勒斯坦。
又過了700多年,阿拉伯帝國趕走羅馬人,佔領巴勒斯坦,來自半島的阿拉伯人與當地居民(迦南人、腓力斯丁人、希臘人、羅馬人等)逐漸融合成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後來還與土耳其人融合)。16世紀初,巴勒斯坦被奧斯曼土耳其統治,直到20世紀初。
近代阿以衝突、五次中東戰爭與巴以分治
在衝突歷史和猶太教與伊斯蘭教影響下,兩個民族都形成了「有你無我」的排他意識,這是古代阿以衝突的根源。不過,本世紀阿以的嚴重衝突,與歐美列強插手有關。
由於猶太人在商業貿易等方面非常傑出,散居於世界各地的猶太人逐漸在國際和地區貿易上活躍起來,就常常遭到僑居國的排擠、岐視甚至屠殺(英、法、西、葡、俄、德等國都曾大規模驅逐和屠殺猶太人,尤其是納粹德國大規模屠殺猶太人)。因此,猶太人中逐漸興起了復國主義思潮。
1897年,以赫茨爾為首的猶太復國主義者在瑞士集會,通過了《世界猶太人復國主義綱領》,號召猶太民族在巴勒斯坦建立家園,這時猶太人國家還只是個夢。但是,這個「夢」卻在20世紀,逐漸的成為了現實。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戰場和北非戰場已無戰事,西亞也安靜了下來,處於被屠殺的猶太人得到了安全。於是,1948年5月14日,猶太復國主義者本·古裡安在特拉維夫宣告以色列國成立。可是,萬萬沒想到,次日,埃及、約旦、敘利亞、黎巴嫩等阿拉伯國家卻聯合進攻以色列,阿以第一次中東戰爭(即巴勒斯坦戰爭)爆發。由於美國大力支持以色列,加上阿拉伯國家協作不佳,戰爭後期以色列反攻得手,佔據了巴勒斯坦五分之四的土地。此後中東槍聲、爆炸聲不斷,流血衝突事件頻頻發生。
第二次中東戰爭也稱蘇伊士戰爭。1956年,埃及宣布收回蘇伊士運河,同年10月,英國、法國和以色列聯合入侵埃及,遭到頑強抵抗。在阿拉伯各國和全世界人民的廣泛反對和美國、蘇聯幹預下,侵略軍被迫退出埃及。1964年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巴解組織)宣告成立,不久,巴解打響反以武裝鬥爭的第一槍。1967年6月,以色列軍隊在美國支持下,對埃及、敘利亞、約旦發動突然襲擊,連連得手,六日之內佔據了包括約旦河西岸、加薩走廊、東耶路撒冷等幾乎整個巴勒斯坦和埃及的西奈半島、敘利亞的戈蘭高地,上百萬阿拉伯人流離失所。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要求以色列撤離侵佔土地和雙方互相承認(這就是「土地換和平」的由來),然而,這個「土地換和平」卻被阿以雙方拒絕接受。
第四次中東戰爭也稱十月戰爭。1973年10月,埃及、敘利亞和巴勒斯坦遊擊隊突然襲擊以色列,約旦、伊拉克、沙特等國也出兵助戰。阿拉伯國家首次使用石油武器,對美國和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國家實施石油禁運。初期阿拉伯國家軍隊進攻順利,後來以軍在戈蘭高地挫敗敘軍,南線奪回部分西奈半島並攻過運河,雙方相持一段時間後停火。經多年談判,1979年埃及總統薩達特與以色列籤訂和約(不幸的是,1981年薩達特總統卻因此被伊斯蘭極端分子刺殺),1982年以軍撤出埃及。此戰使西方大國經濟損失慘重。從此之後,以色列、敘利亞成為對抗的主角。長期的衝突使阿以雙方均損失慘重。埃及、約旦等國先後退出大規模衝突。阿、以雙方一些人逐漸認識到:誰也消滅不了誰,只有承認對方,和平共處;若再鬥下去,會喪失經濟發展的機會。
阿以衝突的關鍵是巴勒斯坦問題之爭。20世紀80年代中期,埃及、約旦和巴勒斯坦主流派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提出了「歸還(1967年以來佔領的)領土換取和平」的原則來解決阿以衝突。近年來,巴積極尋求和談解決途徑,巴解斷斷續續與以色列舉行多輪談判。
1964年5月在耶路撒冷市召開的巴勒斯坦第一次全國委員會會議決定成立巴勒斯坦解放組織。1969年阿拉法特擔任巴解組織執委會主席。1978年9月,埃及、以色列和美國籤署了戴維營協議,被佔領土的巴勒斯坦人獲得了有限的自治權,巴解組織則拒不接受自治。
1988年11月15日在阿爾及爾舉行的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第19次特別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宣布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建立首都為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國。宣言明確巴勒斯坦接受1947年11月29日聯大通過的第181號決議(分治決議)。巴勒斯坦的邊界問題留待以後通過談判解決。1988年底,阿拉法特承認以色列的生存權,譴責恐怖主義。1993年初,在挪威主持的秘密談判之後,以色列和巴解組織籤署了和平協定,提出了巴勒斯坦自治計劃。1994年,巴解組織和以色列在開羅籤署了具有歷史意義的關於在加沙和傑裡科實行有限自治的協議,同年5月,巴斯坦民族權力機構成立。以色列則在巴勒斯坦打擊恐怖主義、保障以色列安全的條件下,同意從約旦河西岸的部分地區撤軍。但是,協議遭到巴勒斯坦強硬組織「哈馬斯」和以色列極右分子的反對。「哈馬斯」繼續製造恐怖事件,打擊猶太人;以色列極右分子也不滿協議,於1995年刺殺了以色列的總理拉賓。強硬派的內塔尼亞胡上臺後,以色列繼續擴建猶太移民定居點,雖然與巴勒斯坦談判,但並不認真執行已達成的和平協議,只撤出約旦河西岸的小部分巴勒斯坦人口稠密地區的駐軍。
1999年7月,巴拉克就任以色列總理,以色列停止了修建移民定居點的行動,並表現出與阿拉伯人和平共處的願望。同年9月,巴以達成了執行懷伊和平協議的備忘錄,以方承諾在幾個月內使約旦河西岸42%的土地(約2300平方公裡)成為巴方單獨控制或雙方聯合控制區,開通加沙至約旦河西岸的安全通道。巴以雙方還表示在一年內籤署一項永久性和平協定。
但是,巴勒斯坦人要想收回1947年聯合國劃給的全部領土已沒有多少希望,有限的自治離獨立自主也還有很大距離。此外雙方還有難於調解的耶路撒冷之爭和水資源之爭等。巴勒斯坦人決不甘罷休,而以色列經濟實力雄厚,猶太移民不斷增多,不會輕易放棄強權。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是怎麼回事?
「行動的目標就是把加沙送回中世紀,只有這樣以色列才能平靜40年。」以色列內政部長伊謝的「霸氣」,足以顯示以色列官方的態度。難道是猶太人生性殘暴嗎?
一個巴掌拍不響,我們看看他們對面的巴勒斯坦。首先,我們來認識幾派政治力量。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筆者不懂阿拉伯語,只知道英語中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拼法是PalestineLiberationOrganization,簡稱PLO,漢語簡稱為巴解組織。1996年1月20日,巴勒斯坦舉行首次選舉,「法塔赫」獲巴勒斯坦委員會中的多數席位,阿拉法特當選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實質是一個「統一戰線組織」,其成員在遵守巴勒斯坦國民憲章的條件下可以保留各自的組織機構。成立以來,其成員組織發生過多次分化改組,目前主要有8個遊擊隊組織:
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簡稱「法塔赫」(Al-Fatah);人民解放戰爭先鋒隊簡稱「閃電」(Al-Saiqa);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陣線簡稱「人陣」;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陣線(總指揮部)簡稱「人陣(總部)」;解放巴勒斯坦民主人民陣線簡稱「民陣」;1983年6月,「民陣」和「人陣」宣布組成聯合的政治和軍事領導機構;解放巴勒斯坦阿拉伯陣線簡稱「阿解陣」;巴勒斯坦人民鬥爭陣線簡稱「人鬥陣」;巴勒斯坦解放陣線簡稱「巴解陣」。
而巴勒斯坦的另外一個重要派別——「哈馬斯」則要專門介紹。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簡稱哈馬斯,由「伊斯蘭」、「抵抗」、「運動」三個阿拉伯語縮寫而成。成立於1987年12月,創始人為謝赫·艾哈邁德·亞辛。而亞辛則於2004年3月在以色列發動的空襲中身亡。
看清「哈馬斯組織」的真面目
「哈馬斯」是一個宗教性、政治性的組織,主張暴力鬥爭,反對同以色列媾和,主張巴勒斯坦人進行聖戰,用武力消滅巴土地上的猶太復國主義者,建立一個以耶路撒冷為首都的獨立的巴勒斯坦國。亞辛曾經說過:「使用自殺式炸彈是任何一個巴勒斯坦人的民主權利。以色列人只懂得這種民主。」而正是自殺式炸彈,讓大量無辜平民死傷,遭到了很多國家的譴責。但這些「自殺式炸彈」,卻基本上都是用婦女和兒童。
「哈馬斯」有嚴密的組織和紀律,其正式成員約2萬多人。「哈馬斯」擁有下屬軍事組織,專門從事暴力活動。亞辛為哈馬斯確立了一套成功的經營理念,他將哈馬斯內部分為三個獨立運行的部分——「公開」、「秘密」、「軍事」。「公開」部分是負責經營慈善機構:「秘密」部分負責組織,動員和遊行;「軍事」部分負責的是訓練武裝人員等等。此外,亞辛制定了一套「自動補缺」制度,一旦哈馬斯哪一層的指揮官被以色列暗殺,他的副手將會自動補缺,因此儘管以色列多次針對哈馬斯進行打擊,但卻始終無法對哈馬斯構成致命傷。「哈馬斯」成立後,經常策劃針對以佔領軍的示威和恐怖行動,製造自殺性爆炸事件,還不時襲擊以色列邊防軍,綁架或暗殺猶太人定居點的居民,在以國內引起極度的恐慌和不安。1989年,以色列宣布「哈馬斯」為非法組織,並取締它的一切活動。
請注意,他們不單單針對以色列軍隊,還針對「猶太人定居點的居民」,也就是說,他們針對普通平民進行了綁架和暗殺。可見,這個哈馬斯組織到底是群什麼貨色?
2007年6月,哈馬斯通過與法塔赫的內戰控制了加沙。儘管包括中國政府在內的國際社會多次譴責哈馬斯的恐怖活動,強調必須尊重以色列的生存權利。但這個哈馬斯組織卻始終拒絕承認以色列的存在,其主要目標就是「將以色列從地圖上抹去」。哈馬斯利用各種手段進入以色列襲擊平民,並且曠日持久地向以色列發射火箭彈,造成了大量無辜平民的死亡。
顯然,哈馬斯針對以色列的打擊既非領土爭端,也非宗教衝突,而是針對一個主權國家進行的恐怖活動。以色列前駐華大使安泰毅曾經對中國媒體說:「我們受夠了,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忍受15%的國民生活在武力和恐怖襲擊的威脅之下。請中國的朋友們想像一下,如果廣州每天都被火炮襲擊,中國的政府會做些什麼?」
安泰毅先生表示:人的生命對於以色列是極其珍貴的,對於整個的猶太文化都是如此。不單是指猶太人的生命,所有人類的生命——猶太人、巴勒斯坦人、基督徒,都是如此。我們對平民的傷亡感到悲痛,但我們不為此負責。哈馬斯應當對此負責,他們根本不在乎生命。用婦女和兒童做人肉炸彈的人不珍惜生命。
是啊,用婦女和兒童作為人肉炸彈,去攻擊無辜的以色列市民,這難道是一個文明的組織幹的出來的嗎?這不恐怖?什麼叫恐怖?兩國交戰,弱勢一方也決不能成為綁架斬首、屠殺平民的理由,這不是抗爭,是反人類的罪行。是恐怖主義的行為!當今世界,有多少國家之間有著領土爭端?如果都像哈馬斯那樣對待土地問題,那將成什麼樣子?
實際上,哈馬斯明確以消滅以色列為宗旨,極力想代表全體巴勒斯坦人,並極力將這個全體投入到它的暴力反以活動中,在以色列撤出加薩走廊,巴勒斯坦人實行自治後依然長期堅持用火箭彈、汽車炸彈等恐怖手段襲擊以色列領土。
擁有輝煌歷史的伊斯蘭教是偉大的,是人類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信仰伊斯蘭教的哈馬斯呢?他們留給世人的是什麼?除了利用婦女和兒童製造的人體炸彈,還留下了什麼?
「哈馬斯」有何底氣和以色列對著幹?
巴勒斯坦雖然分裂成加沙和西岸,但是哈馬斯敢和以色列對著幹,自有他的道理。這就是去年阿拉伯變局之後,穆斯林兄弟會在多個阿拉伯國家成為執政的力量,特別是埃及、突尼西亞這樣一些國家。哈馬斯也是穆斯林兄弟會的一支,阿拉伯大變局後,他的地位和處境有了明顯的改善,埃及通向加薩走廊的拉法口岸也處於半開放狀態。地區形勢的變化,正是哈馬斯底氣所在。與此相反,以色列的生存環境在阿拉伯大變局的背景下出現了惡化。
國內著名中東問題研究專家李紹先曾告訴筆者:他在以色列交流期間,深刻地感受到了以色列對阿拉伯變局之後的兩大因素,深感頭疼。一是阿拉伯大變局後導致的阿拉伯國家政治上碎片化的態勢,這是指很多阿拉伯國家的中央政府控制力下降,使得國內的反以力量明顯上升,以色列有四面受敵之感。比如黎巴嫩真主黨、加沙的哈馬斯、埃及西奈半島的極端組織,以及敘利亞局勢動蕩之後對戈蘭高地形勢掌控的削弱,還有就是約旦國王也處於危機之中。二是正值伊斯蘭在阿拉伯國家明顯崛起,穆斯林兄弟會及其他更加極端的伊斯蘭力量出現在了眾多阿拉伯國家的政壇,甚至埃及和約旦這兩個和以色列有和平條約的國家要求和以色列重新談判和平條約的呼聲不斷上升。所以,這些形勢的變化,都是哈馬斯的底氣所在。
然而,在以色列國內,要求蕩平加沙、消滅哈馬斯的呼聲非常之高,但以色列要想剷除哈馬斯,必須重新佔領加沙。以色列當年之所以撤出加沙,是因為加沙是以色列的沉重包袱,加薩走廊面積只有360多平方公裡,但聚集著170-180萬巴勒斯坦人,人口密度極高,而且大多數居住在三四十年前形成的難民營裡,生存環境惡劣。現在的以色列不可能重新再把這個包袱背起來。不佔領加沙,不可能剷除哈馬斯,因為哈馬斯已經把根基牢牢紮根在巴勒斯坦的民眾之中。
中東局勢,歐美的影響不容小覷。著名軍事問題專家尹卓少將日前在接受媒體採訪中就表示,在美國總統競選期間,羅姆尼曾經激烈地抨擊歐巴馬的全球政策,認為他忽略了中東,尤其忽略了以色列的安全。在從去年開始的一系列中東事變中,以色列最擔心的是本國安全受到影響。因為過去那些被推翻的政權,像埃及總統穆巴拉克,包括現在岌岌可危的敘利亞巴沙爾·阿薩德,對以色列的態度還不錯。而目前中東地區新上任、新掌權的人物,基本上都被西方稱為極端勢力,這些人掌權後,以色列安全感下降很多。在這種情況下,以色列多次抱怨美國忽略了以色列在中東地區的安全。
尹卓將軍說,歐巴馬第一次當選總統時,大概有70%左右的猶太人投票給歐巴馬。但是,他開始第二個任期時,猶太人的投票率就大大下降了,大概只有30%、40%。這一方面,是由於競爭對手羅姆尼的攻擊。另外,可能還有他在中東政策上的失誤,包括他把戰略重點轉向亞太等等。
此外,這次以色列對加沙的軍事行動,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較廣泛的譴責。美國一向偏袒以色列,但這次在表態時雖然堅持以色列有自衛的權利,但也提醒以色列要保持克制。法國雖然也譴責哈馬斯對以色列的火箭彈攻擊,但同時呼籲以色列保持克制。此外,對於以色列不斷修建和擴大猶太人定居點的做法,歐盟國家基本持強烈的譴責態度,這得到了阿拉伯世界普遍的讚賞。再加上其他地區國家比如土耳其、沙烏地阿拉伯、埃及等等運對以色列行動進行強烈譴責。
反向觀之,「哈馬斯」也就利用以色列最大的靠山——「山姆大叔」的「打盹」和歐盟國家對以色列的不滿,再加上其他地區國家對以色列的強烈譴責加強了針對以色列的軍事打擊活動,不斷的發射火箭彈。
是否會發生「第六次中東戰爭」?中國在巴以衝突中能作些什麼?
中國在中東是一個推動和平、穩定的力量。中國在國際上設置的第一個外交上的特使,就是中東特使。多年來,中國的中東特使頻繁地往返這個地區,在衝突的各個國家間做工作,以推動他們間的談判與和解。但是,中東是一個大國利益的角逐場,沒有相當的實力在這個地區很難做成實事。國家實力決定一切,雖然中國在中東的利益不斷增長,中國對中東事務的關注也在不斷的提高,但根據現有的實力,還很難在中東發揮實質作用,特別是在向巴以衝突這樣的問題上。儘管如此,我們還是做力所能及的勸和、促談工作,但我們不應對中國在這個問題上的作用給予過高期望。
以色列現在正在準備大選,以色列總理已經解散議會,按照以色列的基本法,大選將在3月內舉行。在大選臨近之時,對巴勒斯坦的火箭攻擊進行強硬反應,有利於現任總理展示保護自己國民的強大形象,獲得更多選票。但是,這次軍事行動也是一把雙刃劍,如果拿捏得當,見好就收,可以達到上述目的。但如果無限擴大,引來重大傷亡或國際社會巨大壓力,恐將事與願違。事實證明,「防衛之柱」行動的結束,就恰恰說明了這點,所以,所謂第六次中東戰爭是不可能發生的。
綜上所述:巴以衝突的直接起源在於猶太人的復國運動,建國後又屢次把巴勒斯坦人趕出故土,就像當年別人對他們所做的一樣,而且越演越烈,終於釀成了深刻且不可調和的民族矛盾。而更為深刻的原因是,兩個民族都曾是這塊土地的主人,兩個民族都視同一個城市——耶路撒冷為宗教聖地,從而衝突就有了更為堅實的感情和宗教力量,而解決這一問題也變得更加困難。猶太人的建國和驅逐可以看作為幾千年來來怨恨的釋放,雖然可以理解,但他們表現出來的過分強硬和蠻橫卻為本來可以更好解決的問題留下了禍根。同樣,一個巴掌拍不響,巴勒斯坦的哈馬斯組織的所作所為如果不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只會將原本就脆弱無比的巴以關係撕得更碎,把巴以人民,摔向更加悲慘的萬丈深淵!再加上美國和阿拉伯世界在巴以雙方背後的支持與小動作,整個巴以局勢十分不客觀。
所以,筆者認為,這次「防衛之柱」行動雖然結束了,但是巴以目前的停火則絕對不是和平,而僅僅是休戰!阿以衝突在可以預見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難於得到解決。(2012年11月24日星期六寫於北京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