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界觀察」阿布德的故事:巴以衝突背後亦有多宗教融合之可能性

2020-12-06 界面新聞

【「邊界觀察」是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副教授、北京大學人類學博士趙萱在界面新聞開設的專欄,基于田野調查經歷,講述他對於全球邊界地區的觀察和思考。】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西線戰場曾發生過一起離奇的「休戰」事件。一位親歷的英軍士兵在給母親的長信中記錄了此事,「德國人在他們的壕溝邊緣點起了蠟燭,然後走向我們的陣地,祝我們聖誕快樂!他們給我們唱了幾首歌,我們舉行了一個特別的社交派對。」難以想像,戰爭中原本勢不兩立的英德士兵在長時間的接觸中居然產生了友誼,他們離開了各自的戰壕,互相握手、交換聖誕禮物和親筆籤名,甚至踢起了足球。正是這一類戰爭中發生的離奇事件引發了一系列關於異質性群體交往的觀察。

20世紀50年代,社會心理學家羅賓·威廉士(Robin Williams)在美國四個城鎮進行了一項研究,考察當地的白人主流社群與少數族裔(包括非洲裔美國人、墨西哥裔美國人以及其他一般性少數族裔)的接觸與衝突的關係。研究證明,接觸和衝突(偏見、歧視、敵意)之間呈現出某種負相關,即跨越群體邊界的接觸越多,衝突越會減少,群體間關係也可能得到改善,這便是著名的「接觸假說」(contact hypothesis)。儘管有相關研究對該假說提出了質疑,認為依然存在一系列不可或缺的前提條件,並應當引入更多的變量,但接觸有助於消解衝突仍然可以作為一種可靠的主流認知。

可惜的是,今天經媒體所傳達出的巴以社會面貌卻與接觸假說提供的可能圖景背道而馳,不禁令人感到擔憂和遺憾;猶太人與巴勒斯坦人在地中海東岸狹小的地理空間內長時間接觸,卻似乎始終無法找到和平相處的方法。巴以衝突亦被逐步固化在猶太人與阿拉伯人、猶太教與伊斯蘭教的民族-宗教衝突模型之上。但由這種頑固的二元對立觀點所建立起的印象卻也可能掩蓋了不容易被人們意識到的影響因素和微觀事實。

西岸的山谷。拍攝:趙萱阿布德是一座位於以色列軍事控制下的約旦河西岸地區的小城,四周山嶺環抱,將其掩映在山谷之中。我曾有幸在德國基督教傳教士塔瑪拉的引薦下在此居住。阿布德距離耶路撒冷30公裡,人口約為2300人,全部是生活在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但以宗教信仰為區分,一半是穆斯林,一半是基督徒。成村的年代可追溯到羅馬帝國時期,歷史上長期信奉東正教,遺留著七大教堂,直至奧斯曼帝國時期逐漸有穆斯林遷民定居,轉變為基督徒與穆斯林混居的社區,並形成了今天東正教、天主教、新教五旬節派、伊斯蘭教遜尼派的宗派格局。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另各有兩大阿拉伯家族集團,每個家族集團各包括了五個家族,隨著歷史上頻繁的家族聯姻,如今的教派和家族邊界已經模糊不清(甚至存在一個家庭之內有三個基督教派成員的現象)。也正是在阿布德,長期以來受到忽視的巴勒斯坦基督徒的日常生活得到呈現,從而為我們打破刻板的、單一的巴勒斯坦社會印象提供了契機。

塔瑪拉所在的教會位於東耶路撒冷的橄欖山地區,儘管作為國際性聯合基督教會上帝教會的耶路撒冷分部(Church of God,總部在美國,但耶路撒冷教會的管理又隸屬於德國分部),其主要的服務對象卻是位於西岸地區的阿布德。塔瑪拉所帶領的團隊每周末都會到阿布德組織活動,活動的內容主要是和當地小學的孩子們做遊戲,關心他們的日常起居,在暑假的時候活動的周期可延長至4-5天。

早在1962 年,上帝教會便在阿布德開展活動,並創立了本地的上帝教會,建起了自己的教堂。1970 年,美國傳教士瑪格麗特·蓋妮思(Sister Margaret Gaines)創辦了阿布德上帝教會學校,成為第一任校長。這是一所包括1-6年級的小學,隨後學校發展出了自己的幼兒園,成為學校新的發展重心,學校共有學生120多名,男女同校,招收不限於本地的巴勒斯坦孩子,且不論正常還是殘障(該校是本地首個招收殘障兒童的學校)。而學校的運轉,包括校舍的修建和師資的薪酬全部依靠國際捐助,具有明顯的現代公益性質。

作為對於基督教會善意的反饋,穆斯林社群同樣做出了相似的回應,儘管是一所新教五旬節派的教會學校,活動和教學內容帶有諸多的基督教色彩,但幼兒園一半以上的孩子都來自穆斯林家庭,一位本地公辦學校的穆斯林教師甚至將自己全部3個孩子都送到這裡上學,而不是自己所任教的學校。在她的表述中,這裡的教學活動更為有趣,另外學費與公立學校相當,相比其他私立學校便宜很多(不到本地天主教私立學校學費的十分之一)。同時,學校進一步擴建所需的臨近的土地隸屬於當地的一個穆斯林家族,該家族已經對外宣布,出於對本地教育事業的支持,這塊土地只會轉賣給這所教會學校,而不會賣給其他任何人。

阿布德上帝教會學校的課堂。拍攝:趙萱正是在既有的交往基礎和教會組織的依託下,阿布德基督教各派在文化上實現了一定程度上的融合,比如說三個教派在節期時間上逐漸達成統一(在基督教中,不同教派在復活節和聖誕節時間上存在差異,如今在阿布德則經各教會協商已統一為東正教時間)。同時,基督教與伊斯蘭教逐步和解,例如穆斯林家庭與家族對於基督教學校的開放性認識;而在相互過節期間,本地兩大宗教的居民會互相邀請對方一同聚會、飲食以及互贈禮物。

在上述的描述中,我們能夠直觀地觀察到突破宗教界限的社會互動,從而挑明了一個必須正視的觀念誤區:人們長期以來對於各大宗教的認知往往趨於同質化和簡單化,各個宗教被看作是孤立的整體,但以鮮活的個人或團體組合而成的宗教群體之間本就不存在一條密不透風的邊界,乃至對於某一宗教的原生主義認識都將歸類於觀念建構的產物。

在此觀念修正基礎之上,我們將迎來一種現代性語境下的討論。傳統的基督教實踐已經在主張政教分離的新教改革中脫去了沉重的政治負擔,尤其在16世紀馬丁·路德的努力以後,人神之間的中介被取締,進而在主流的社會之內,個體擁有了無需任何政治準入條件,更為個人化的宗教體驗,從而也得以與其他事物進行廣泛的結合。

進入19世紀以來的民族國家時代,基督教的傳播開始愈發具有強烈的人道主義和現代治理性質,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其以現代教育普及為抓手,以培養「公民」為目標,建立普遍的世界觀。最重要的是,它並不一定發生在一國之內,也不一定由主權政府來實施;而是發生在國際領域,可以由非國家主體完成。

作為阿布德宗教實踐與社會生活的延伸,耶路撒冷的上帝教會如今形成了一類包括阿拉伯人、猶太人、亞美尼亞人、歐洲人的教會成員格局,而相似的團體和個人在耶路撒冷並不鮮見,且並不限於基督教會。它們正在身體力行地調整或挑戰以主權和領土為核心的國家管理觀念,而主張回歸到以人為重心的社會空間秩序。

當然,不能否認的是,上帝教會以民族國家世界體系為藍本的組織架構(基於國別的總部與分部安排)本身便內含了一定的政治傾向和治理邏輯,但依然應當欣慰地看到建基於普通人的文化實踐也自然而然地不以(領土)控制為初衷,而是(人口)培育,這也恰恰印證了新約時代對舊約時代的超越,從土地(land)到祝福(blessing)。

初夏的阿布德被漫山的橄欖樹所遮掩,只有登上山頂才能一睹其全貌,多少的小城故事也隱匿其中,唯有一種名為「瑪姬怒娜」的白色野花盛開在村社,其所隱藏與知曉的學問也許比我們全部的觀察和想像加起來還要多。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責編郵箱:yanguihua@jiemian.com)

相關焦點

  • 納藏族群認同與藝術邊界構建研究
    納藏毗鄰地域不僅在藏傳佛教信仰傳統上形成趨同,並且宗教派別上亦產生模糊化,這種界限的模糊、非對立的情況有利於各個教派之間在融合的基礎上保持生命力和傳統。但是不論政權分屬如何變化,地域連接帶來的文化交流是不可避免的,即使在木氏土司頻頻對藏用兵之時,亦與藏傳佛教特別是噶舉派關係密切。長期以來在納藏勢力式微和見長中變化的軍事、經濟、文化帶來的互動不斷促進了納藏之間的融合,滇西北以康區的文化邊緣存在。
  • 治良匡成:探尋巴以衝突仇恨的淵源
    冷戰時期,中東成了美、蘇爭霸衝突的熱點。中東歷史、地理、政治、宗教、民族關係複雜,衝突不斷,最嚴重的是阿拉伯人與以色列猶太人的衝突,其衝突的主要根源是民族矛盾和領土之爭。如果從1897年猶太復國主義者集會算起,也已超過百年了。阿以衝突包括巴勒斯坦領土之爭、耶路撒冷城歸屬問題、約旦河水資源分配問題、敘利亞戈蘭高地問題等等,其中,巴勒斯坦領土之爭是阿以衝突的焦點和核心。
  • 從「帶屏音箱」到「智能屏」,小度在家的兩年進化史
    回看過去一年的智能音箱賽道,「屏幕+音箱」組合而來的產品變種,以全新的維度把智能音箱的想像空間拉升至新的天花板。基於這塊屏幕,帶屏音箱完成了從語音延展到視覺,從單模態邁向多模態交互的躍進。特別是當產品疊加了視頻、娛樂、學習、通話等功能後,使得帶屏音箱的產品邊界不斷拓展。
  • 張信哲「接招」蓋瑞巴洛 重現「當年那份愛」
    Yes娛樂1月14日訊 「情歌王子」張信哲(Jeff)與「英倫天王」蓋瑞巴洛(Gary Barlow)友誼長存,今(14日)宣布合作好消息,蓋瑞巴洛為張信哲譜曲,量身打造英文新歌《A Matter of Love》(當年那份愛),並由金曲製作人Jim Lee(李振權)團隊合作製作,保加利亞國家管弦樂團演奏
  • 「旗袍老師傅的告白」香港這家「有故事的店」開了一個世紀……
    ,紅棕色的木牆掛上金色凸字招牌,陳舊而不失華美,予人一種「有故事的老店」的感覺。簡師傅說甚至有內地客人特意來港請他度身訂造旗袍,當然這些事僅限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前……他說正因為多數都是長情客,所以多年來不好意思加價,「夠餬口,齊齊開開心心便可。」
  • 「超人」張寶勝去世了
    無敵的「超人」張寶勝去世了。    幾乎是無聲無息地去世,享年不到60歲。
  • 孔子是「無神論者」還是「有神論者」?
    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陽貨〉)還有「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泰伯〉),這幾個「天」字說的是自然律則,它不會說話,只是默默地讓四時運行、萬物生育;而堯則效法自然的律則來治理天下。整體來說,孔子認為有某種力量創生與主宰著宇宙萬物,它背後含有某些規則,甚至可能具有某種意志,但他不認為那就是一個人格化的神或天帝。
  • 任天堂的「無限遊戲」
    ,感慨於這不僅是一個從「紙牌作坊」到「情人旅館」再到「遊戲巨頭」的故事。遊戲劇本包含了遊戲主題、目標、以角色為基礎創作的故事線等。神秘客戶並沒有給出對於遊戲的期待,或者任何形式的「參考值」。這確實令人頭疼。如果你暫時還沒想好,我這裡有一個現成的劇本大綱,供你參考。有一個叫「任天堂公司」的遊戲從問世至今,已經過去了 130 年了,一共歷經了六任社長(不要忘了,他們都是「你」的轉世)。
  • 【先知性信息】2016年預言「但以理」及「約瑟」將步入七山重要位置
    【先知性信息】2016年預言「但以理」及「約瑟」將步入七山重要位置摘自:國度復興報(香港)自1999年起,先知性長老使徒會(Apostolic Council of Prophetic Elders)每年於新年前聚集
  • 何故為敵:差異性必然引發族群衝突嗎?
    故事講述了在一個表面上各物種和諧共生、實際上權力鬥爭暗流湧動的動物城,一系列突發的惡性綁架案讓食肉動物成為眾矢之的。食草動物認為這是因為他們DNA裡遺傳了暴力傾向,因此他們生性殘暴,不能與食草動物和平共處。然而隨著警方調查的深入,真相最終浮出水面:一切陰謀的背後主使,恰恰是外表和善而內心險惡的綿羊副市長以及她勾結的山羊同夥。
  • 人類是最殘酷的野獸:印度悲憤的「鳳梨爆彈」大象虐殺案
    一頭懷孕的母象,5月底遭人發現在森林與人類村落的邊界遊蕩覓食,極為飢餓虛弱,不久倒地死於當地溪河之中。令人驚駭的是,這頭大象的下顎與舌頭有著明顯的破洞傷口,應是被人類「刻意餵食塞滿爆竹的水果」,吞食後在嘴裡炸開所致。在多日無法進食的飢餓狀態下,大象最後傷重死亡,一屍兩命。極為誇張的大象虐殺慘劇,引爆印度輿論的悲憤怒火。
  • 揭秘「水氫發動機」的吸金騙局
    那麼,「水氫發動機」背後的氫燃料電池汽車概念究竟怎麼回事?我們認真分析了制氫的原理,梳理了氫燃料電池汽車的發展史,為大家扒一扒這背後的秘密。還是熟悉的詐騙故事化學、物理理論向我們展示了美妙神奇的科學世界。不過科學原理要想在工業中量產,並成為普羅大眾都能使用的產品,就沒有這麼容易了。憑藉概念忽悠炒作,都是熟悉的操作套路,熟悉的故事。用「水氫發動機」偷換「氫燃料電池」概念進行忽悠,青年汽車不是第一家。
  • 歷史上的古希臘宗教神話故事
    很明顯,狄俄尼索斯像其他幾個希臘的神一樣,有一個特殊的米諾斯的背景。例如,像克裡特的小男孩宙斯那樣,狄俄尼索斯也是一個快要死的神,也總被認為是個外來的神。古代作家們認為他來自色雷斯,許多在宗教上和語言上有關聯的部族,包括蓋塔伊人和大夏人在內的巴爾幹人的家園。他在《伊利亞特》裡站在特洛伊人一邊。在《伊裡亞特》的第五卷中,色雷斯國王裡庫爾果斯因反抗狄俄尼索斯而被他弄瘋了,並最終自殺或被他殺了。
  • 講述巴以衝突的紀錄片在新加坡被禁,原因是「具有煽動性」
    據 Variety 報導,講述巴以衝突的紀錄片《抗爭之光》(Radiance of Resistance)被新加坡官方禁播。該片原定於本周周四在新加披巴勒斯坦電影節(簡稱SPFF)上放映。IMDA 稱,該片存在「敘述視角歪曲」的問題,可能會引起本地宗教和族群間的矛盾。《抗爭之光》由美國電影製片人Jesse Roberts 執導,講述了 9 歲的 Janna Ayyad 和 14 歲的 Ahed Tamimi 在巴勒斯坦納比塞雷村(Nabi Saleh)的經歷。
  • 從「有保障」到「多場景」,360 數科將「以用戶為中心」做到極致
    在 12 月 22 日舉行的 360 數科「智能、普惠、連結——360 數科技術開放日」深圳場中,360 數科技術助理總裁宋榮鑫就分享了公司以三大技術平臺實現「多場景」、「高效率」、「可承擔」、「有保障」四大核心用戶體驗的實踐經驗與成果。
  • 「即空即有」的「準提心月輪」觀—準提法修持方法
    師傳「準提法」,觀想層次多依上師傳承的「準提法」儀軌看來,觀想的層次分明,可以粗分以下七個階段:一、前奏之觀由身心調適後的寧靜開始,觀想頂上梵文「La」字,「La」字發光照遍自己身心,乃至整個法界。「La」字觀在頭頂上,是一個潔淨身心內外的作用,觀想不宜過久,否則血壓會因之升高,腦部會充血,可能反而有害。
  • 「100倍變焦」的背後:「潛望式長焦鏡頭」如何煉成?
    」,甚至有網友聲稱「不僅拍月亮,還拍到了空間站」100倍變焦的背後,是潛望式長焦鏡頭的運用,得以解決鏡頭模組和輕薄機身的衝突。長焦鏡頭的原理在了解「潛望式長焦鏡頭」之前,我們先要明白「長焦鏡頭」,回憶一下小孔成像模型:近距離物體,短焦距的鏡頭成像;遠距離物體,長焦距的鏡頭成像。
  • 「NLP育兒系列」猴子和香蕉的故事
    這是信念形成的四個來源:本人的親身經歷:這是第一隻猴子的故事。觀察他人的經驗:這是第二隻猴子的故事。接受他人的灌輸:這是第三隻猴子的故事。02信念、價值觀、規條之間有什麼關係呢?比如猴子們的信念系統:香蕉是相當危險的東西,為了保證自己的安全,我們要遠離香蕉。「香蕉是相當危險的東西」這個就是信念,「保證自己的安全」這個是價值觀,「遠離香蕉」這個是規條。
  • 在歷史中洗滌心靈,日本京都著名能量秘境「大原」
    不少人相信前往這些地方遊覽能吸收來自大自然或宗教的力量,並能洗滌心靈。當然這些地點有否特殊能量實在是無從稽考,可是這些景點大多有著深遠歷史,且是遠離市區的自然奇景,相信面對各種莊嚴而壯麗的建築和景色,的確有能讓人忘卻塵囂、平靜心靈之效,大家不妨多去這些地方走走,欣賞歷史和自然留給我們的遺產。
  • 魔鬼數學 | 意外有趣的故事合集,一本書改變你對「數學」的認知
    讓你能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看待世界,解釋這個世界,就好像給你的思維加上了 X 光一樣,讓你能從紛繁複雜的日常世界中看到規律。」「你說的這些聽起來還是蠻有道理的,但是太抽象了,你能給我舉個例子嗎?」好,我這裡舉個例子,是亞伯拉罕 · 瓦爾德(Abraham Wald)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