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異求同:非遺保護與彌合族群衝突間的關聯

2021-01-09 人民網

  非遺保護與社會管理是一對相互關聯的現代性難題。

  城市化、現代化和全球化正在迅猛地侵蝕、消解那些基於傳統鄉土、地域或族群生活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此同時,國際社會基於對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理性思考,促成了對文化多樣性存在的共識,非遺已被視為民族認同及國家軟實力的象徵而得到保護。

  與非遺保護相似,以文化差異和碰撞為特徵的族群衝突也是現代社會發展中日益凸顯的問題。近幾年,在我國發生的群體性事件僅廣東就有數起,如2011年6月廣州增城新塘鎮大郭村四川籍外來工因擺攤與當地人發生衝突,2011年6月潮州市古巷鎮四川籍外來工因討薪與當地人發生衝突,2012年6月廣東中山市沙溪鎮因兩名少年衝突引發外來人員聚集,2012年6月深圳龍崗外來工與警方對峙等,無不牽涉到族群問題,也為社會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戰。

  非遺保護與以解決族群衝突為核心的社會管理創新有著密切的關係。

  非遺與族群在內涵上相關

  非遺是人類集體、群體或個體所創造而被後代所認可並以口傳心授等方式傳承的文化財富,具有活態性、族群性等特點。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所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係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一般而言,族群是指一個較大的社會和文化體系中,由於客觀上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淵源(世襲、血統、體質)和文化(語言、宗教、信俗),因此主觀上自我認同並被其他群體所區分的一群人。

  在概念內涵上,非遺與族群具有相關性。非遺的傳承性、族群性、精神性特點同樣體現在族群的概念中,非遺是其所屬族群自我確認和他者確認共同作用的結果,與族群的自我認同和他者確認十分相似。此外,每一個具體的非遺往往與特定的族群相聯繫,是族群認同的基礎和標誌。族群則是非遺創造與傳承的主體,也是非遺的意義最終得以實現的主體。

  非遺與族群認同密切相關

  族群認同是指社會成員對自己族群歸屬的認知和感情依附。共同或相似的淵源和文化,是族群產生的基礎,也是族群認同的基本要素。共同的祖先、共同的來源和共同的生長環境,使族群認同達到一致性。相同或相似的方言、信仰、習俗、藝術等,是族群區分的標識,也是族群在交往中強化我群與他群的區分力量。

  非遺既體現在族群世系、血統和體質等淵源要素中,也體現在族群語言、信仰、習俗和藝術等文化要素中。非遺是族群認同的重要符號,有關族群自身的史詩、傳說、信仰、語言、習俗、藝術等非遺,是族群自我標識的符號,也是與他群識別的標誌。更重要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是族群認同的實踐,它通過對共同祖先曾經創造、實踐文化的再創造、再實踐過程,與祖先達到精神溝通的同時,在族群內部達成一種默契和認同。這種既基於非遺外在符號又基於非遺內在實踐的族群認同是深刻的、持久的。

  非遺與族群衝突有一定關係

  族群認同是在族群差異基礎上進行的,只有在與其他族群的比較、區別中才會產生對本族群的認同。反之亦然,族群的差別,也是在各個族群的自我認同基礎上形成並被強化的,這種差別也往往成為族群對立或衝突發生的原因。

  非遺是文化多樣性的體現,保護非遺就是要保護文化多樣性存在,包括保護族群的多樣性存在。所以,雖然非遺保護是以文化與族群的平等、尊重和相互理解為目的的,但在實現這個目的的過程中,非遺保護對非遺及其所屬族群的差異性的凸顯,卻在某種程度上會激化某些族群或地區間的對立或衝突,如中韓的「端午節」之爭,廈門與泉州的「南音」之爭等。

  非遺在族群內部發揮的認同作用越強,在族群之間造成的差異性就越大,族群之間的理解難度就越大,發生對立和衝突的可能性就越大。當然,族群對立和衝突的原因複雜多樣,但族群文化的差異是其最深刻的原因。

  非遺保護對社會管理創新的啟示

  作為代際傳承的活態文化實踐,非遺在處理族群內部代際之間、內部各成員之間關係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如通過對祖先或圖騰崇拜的信仰、儀式和歌舞實踐,達到一種觀念上的統一和認同,從而消弭代際之間、個體之間、個體與族群之間的分歧或對立。這種以某種共同的文化認知和實踐來彌合族群內部分歧或對立的方式,可以至少為族群關係的處理提供兩方面的借鑑,一是挖掘並宣傳不同族群文化中共同的精神訴求,如共同的民族國家觀念、具有普遍意義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訴求等;二是尋找並實現不同族群共同的文化實踐,如共同的節日活動、相似的民俗活動和藝術活動。在共同的精神訴求和實踐中實現跨族群的理解和認同。

  基於人類文化多樣性存在與可持續發展需要的非遺保護,在理念上為族群之間的相互理解與消弭分歧創造了條件。尊重相互的差異性、存異求同,是非遺保護的基本要求,也是族群衝突彌合的前提。具體體現在社會管理中,能否令那些外來的、農村的族群獲得與本地的、城市的族群同樣的文化權利,使他們連同他們的文化一起受到本地人與城市人的尊重,這是非遺保護的要求,也是社會管理創新的必然選擇。

  總之,城市化、現代化和全球化的發展不僅加劇了非遺消亡與族群衝突爆發的風險,也為非遺保護與族群之間的理解創造了條件,如果我們能夠從非遺保護的視角認識和實踐城市化、現代化和全球化,不僅有助於非遺保護、有利於減緩或消弭族群之間的衝突,而且對於創新社會管理,建構一種基於非遺及其所屬族群獨特性的新型和可持續的族群關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尊重不同文化群體的文化差異,實現「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社會管理目標。

  (作者系中山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教授)

(來源:中國文化報)

相關焦點

  • 施明德質疑蔡英文 求什麼同存什麼異?
    蔡英文等於沒有回答,求什麼同、存什麼異?要講清楚。    施明德指出,前年他與一些前政務官、專家學者召開20多次會議,才擬出兩岸關係五原則,內容很清楚,不是用兩岸一家親、求同存異、一國兩制、「一邊一國」等口號,複雜的兩岸關係不能用一條線劃分。
  • 海外族群衝突 | 文化國家還是政治國家?
    而國家的統一併非當然之事,國家內部的衝突與分裂往往也不僅是少數別有用心之人興風作浪的結果。如何理解那些在制度上、行動中失敗或成功的海外族群政治案例?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思想市場欄目特別邀請了上海政法學院族群政治研究小組研究員鄭非為我們撰文講述「海外族群衝突」。
  • 何故為敵:差異性必然引發族群衝突嗎?
    儘管我們已經不會再公然宣稱「某個民族必然比其他民族文明(或野蠻)」之類的種族主義觀點,但也仍然經常可以從大眾媒體中獲得這樣的信息:某某地區的民族(族群)衝突是因為各民族間語言、信仰、習俗不同,加之一定的歷史性原因,所以民族間的戰爭是不可避免的。特別是當「文明衝突論」被意識形態簡單化之後,就更讓人們覺得文化的差異必然導致衝突的產生。
  • 族群性的文化內涵——民族關係研究的重要方面
    族群之間的差別越大,族際衝突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對暴力與和平、公正與犯罪、懲罰與獎勵中的民族因素作文化分析,可以非常有效地分析出那些緩和或加劇族際衝突的機制和結構。要想分析這些民族因素,我們似乎需要採用心靈主義的方法,因為它與相關人群的價值觀、態度和信仰有關。不過,社會文化研究的長處在於它的整體論,它使我們能夠發現不同行為模式的催化劑。
  • 影視人類學視域下非遺的傳播與保護
    但由於保護力度低、非遺傳承人老齡化、過度商業化等問題,許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正瀕臨滅絕,搶救和保護態勢迫在眉睫。而影視人類學在記錄文化現象、探究文化內涵、解讀文化密碼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對於日常生活的呈現是大量生活的細節化,能夠讓人們超越時空就能看到即將消失的文化事實,因此通過影視人類學角度解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和存在原因,以及通過影視人類學對其進行傳播和保護是十分必要和緊迫的。
  • 2021國考行測備考:平面圖形常見規律及求同求異思維
    所謂求同求異思維我們可以簡單的理解下:求同就是要找共性,求異就是要找不同點。而對於平面圖形來說,怎麼來進行比對呢?我們需要做到的是掌握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的這種思維。如果你發現圖形整體特徵相似度較高,我們可以專注於圖形到底哪裡是不同,不同的地方怎麼變化的,有變化的地方是否有其規律可言,即同中有異的這種思維。這種思維比較適用於位置變化、組合疊加。
  • 吳增定 | 現代民族國家的內在矛盾與族群認同
    更有甚者,在許多國家和地區,族群問題往往並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同宗教、階級、意識形態等一系列其他社會政治問題糾纏在一起。族群的衝突和對立如同一個導火索,往往在一個甚至多個國家引起一種「多米諾骨牌」似的連鎖反應。它們輕則引起政治和社會動蕩,重則導致社會分裂和國家解體,甚至最終演變成為大規模的種族屠殺和血腥戰爭。
  • 族群的邊界與民族的發明
    但是,為什麼在此處以甲線索形成族群,在彼處又以乙線索形成族群呢,中間的選擇機制是什麼?而且,人們發現,用於劃分族群的線索落實到現實生活中常有武斷之嫌,「語言、體質、文化在人群間常有同有異:相似到哪個程度就是一個族群,相異到哪個程度就不是一個族群?事實上並沒有一個學術上的客觀標準。」王明珂指道:「文化特徵在人群中的分布,經常呈許多部分重疊但又不盡相同的範疇。
  • 求「同」存「異」紅木家具聯盟有道
    一、「異」外不斷,想說愛你不容易 圈外聲音 拒絕理由一:收益不明顯。據中山市古鎮某燈飾老闆透露,與紅木家具企業合作,他們肯定首先考慮收益問題。
  • 向社會普及非遺知識 使非遺保護觀念深入人心
    撫摸著嶄新的《東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譜系大典》,被列入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的北京扎燕風箏傳承人、86歲的費保齡老人讚不絕口。翻開書中自己關於扎燕風箏的口述,老人的欣喜之情溢於言表:「這書裡的人我幾乎都認識,要沒有政府支持,任這些手藝自生自滅,早看不著這些絕活了。」  近日,北京市首部由區縣編輯的「非遺傳承人家譜」——《東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譜系大典》出版發行。
  • 非遺商標引發公共利益與私權保護之爭
    原標題:非遺商標引發公共利益與私權保護之爭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下稱最高院)就「湯瓶八診」商標權無效宣告請求行政糾紛案作出最終判決,撤銷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下稱北京高院)第1479號行政判決、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第3581號行政判決、原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評審委員會(下稱原商標評審委員會
  • 人工智慧介入非遺保護的路徑與問題
    在這20年間,我國建構起了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保護名錄體系和國家、省、市、縣四級代表性傳承人名錄體系,成立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並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文旅部於2015年啟動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培訓計劃」,以提升非遺傳承人群的傳承能力和實踐水平。
  • 21世紀的族群政治:議題、理論與制度
    族群衝突的最極端形式則是族群戰爭——國內族群戰爭就是族群內戰。圖1:族群關係的圖譜:融合還是衝突?莫妮卡·託夫特2003年的一項研究認為,現在幾乎三分之二的武裝衝突都包含了族群因素。她認為:「族群衝突爆發的可能要比爭奪政府控制權的衝突爆發的可能性高出2倍,要比國家間戰爭爆發的可能性高出4倍。
  • 74萬跨族群全基因組關聯研究揭示血細胞性狀在不同人群中的遺傳基礎
    通過跨族群的(trans-ethnic)整合分析,總共發現了5552個與血細胞表型關聯的位點(圖1),其中71個新的關聯位點是在歐洲特異性的整合分析中沒有發現的,並且128個關聯位點顯示出了族群間的等位基因效應的異質性。此外,針對每個人群內部的關聯分析額外發現了28個關聯位點,其中21個來自非洲人群。對於歐洲人特異性的整合分析結果單獨撰文發表在同期 Cell 上[4]。
  • 中華民族族群實踐中的生活政治智慧
    (《孟子·梁惠王上》)同理,如此人倫關係也應當在同屬於人類的不同族群間傳遞與生成。生活政治總是強調共同的生活經驗及其交往方式,其背後存在著不同於作為整體的社會事實,即日常生活。人類不同文化傳統都蘊含著人類學或普遍的人學內涵,但呈現方式卻有所區別。
  • 同卵雙胞胎和異卵雙胞胎的區別 同卵雙胞胎和異卵雙胞胎有什麼區別
    雙胞胎在生活中還是比較常見的,但是有的雙胞胎長得幾乎一模一樣,而有的明明是雙胞胎卻長得完全不一樣,甚至會出現一男一女的情況,這就是同卵雙胞胎和異卵雙胞胎所造成的。下面就來看看同卵雙胞胎和異卵雙胞胎的區別吧。
  • 山東省非遺保護工作會議在青州開幕
    12月2日上午,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會議暨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現場經驗交流活動在青州市舉行,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非遺處處長劉朋鑫主持會議。山東省文化館館長王衍良,濰坊市政府副秘書長葛曉東,濰坊市文化和旅遊局黨組書記、局長田素英,中共青州市委副書記、代市長宋偉偉出席。
  • 馬戎:「文化化」族群關係
    編者按:  21世紀的世界依然充滿了各種矛盾與衝突,其中許多國際與地區衝突都與宗教、民族-族群密切相關。20世紀的宗教與族群衝突又與該世紀的人口遷移緊密聯繫在一起。亨廷頓在「文明衝突論」中所強調的,就是宗教和種族-族群衝突在新世紀國際關係和地區衝突中的重要性。所以,探討歷史上或近期的人口遷移所引起的宗教衝突和族群矛盾,是新世紀全世界都十分關注的焦點。
  • 林紅:族群民族主義的復歸與民族國家的選擇
    ①17世紀以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和擴張帶來了全球性工業革命和商業革命,多樣性、異質性的全球化進程猛烈衝擊了歐洲中世紀的神權政治,《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籤訂之後,主權原則成為國家建構的核心支柱,神權帝國沒落並消失,民族國家通過民族認同和公民身份的關聯建立了統一性的現代形態。
  • 【方志四川•資治】孫學元 瓦西木一 ‖ 試談美姑縣非遺保護傳承...
    進入新世紀以來,美姑縣在州委州政府領導下,在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涼山州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和涼山州非遺中心等有關部門指導下,認真貫徹落實「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按照「非遺保護工作要創造性傳承、創新性保護、創意性發展」的要求,牢固樹立文化自信理念,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加強對「非遺」保護的創造性傳承、創新性保護和創意性發展;用強烈的家園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