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一千年,猶太人聚居在今天的巴勒斯坦地區,然而公元前二世紀,羅馬帝國徵服了巴勒斯坦地區,將居住在這裡的猶太人趕走,自此,猶太人開始了兩千多年居無定所的生活。
猶太人很早就在巴勒斯坦地區生活了
19世紀末,猶太復國主義開始盛行起來,該學說主張在巴勒斯坦重新建立一個"猶太國"。這種學說獲得了英美等國的支持,他們積極鼓勵猶太人前往巴勒斯坦建立據點。二戰中,由於納粹在歐洲迫害猶太人,使得無數猶太人逃至巴勒斯坦地區,猶太人的聚居區面積大大增加了。
隨著巴勒斯坦地區的猶太人聚居區面積、人口都有了極大的增長,加上美國的支持,二戰後,猶太復國主義被推上了最高潮。1947年,聯合國通過《181號決議》》,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猶太國,即我們熟知的以色列。
然而中東地區的歷史問題錯綜複雜,公元6世紀前後,阿拉伯人崛起,佔領了巴勒斯坦地區,並在該地區繁衍生息至今。因此,阿拉伯國家普遍認為:猶太人離開巴勒斯坦地區近八百年後阿拉伯人才來到這裡,搶走猶太人土地的不是阿拉伯人,迫害猶太人的也不是阿拉伯人,因此阿拉伯人在歷史上並不虧欠猶太人,沒有理由割讓阿拉伯人的土地來幫猶太人復國。沙特國王就表示:"誰迫害猶太人,就從誰的領土上劃出一塊給猶太人"。
阿拉伯人認為不應該犧牲自己的利益來幫助猶太人
因此,《181號決議》遭到了阿拉伯國家的普遍反對,各地反對該決議的示威連綿不絕。1948年5月14日,猶太人建立以色列,次日,由埃及、外約旦、伊拉克、敘利亞和黎巴嫩的軍隊組成的聯軍就向猶太人聚居區發動了聲勢浩大的進攻。
戰爭初期,阿拉伯聯軍可謂佔盡優勢,他們擁有接近五萬的兵力,而以色列軍的戰鬥人員不超過三萬人;阿聯軍的坦克、飛機和火炮的數量也超過以軍數倍。埃及軍隊從巴勒斯坦西南方向兵分兩路,直奔特拉維夫;敘利亞和黎巴嫩的三個機械化旅則從北部出發,在太巴列湖地區痛擊以軍;約旦的裝甲師和精銳步兵旅則直插耶路撒冷地區;伊拉克則派出了空軍,與一個裝甲團、一個步兵團配合作戰,一度突擊到距離地中海十一公裡的地區。
到了6月11日,以色列的大多數主要城市都落入阿聯軍手中,眼看以色列人要被趕到地中海裡,美國人出手了,在美國的要求下,聯合國通過了停火協議,要求阿以雙方停火四周。阿拉伯聯軍認為以色列已無力回天,居然同意了該協議。
戰爭初期,阿拉伯軍隊佔盡上風,卻沒有趁勝追擊,給了以色列喘息之機
長達四周的停火給了以色列喘息之機,以色列首先組織人手對全國17歲以上、42歲以下的公民進行軍事訓練,同時命令35歲以下的國民入伍服役,35-50歲的國民幫助軍隊構築工事;而數以萬計的在英美軍中服役的猶太人,更是直接換上以色列的軍裝,加入到以軍中來。其次,以色列從美國、英國進口了大量坦克和輕武器,甚至還弄到了不少作戰飛機。經過四周緊鑼密鼓的準備,以色列的軍隊不管是在人數上、素質上還是裝備上都壓倒了阿拉伯聯軍。
而此時的阿拉伯聯軍,居然因為如何分享勝利果實而發生內訌,根本沒有人注意到以色列的動作。
7月9日,四周停火結束,以色列先發制人,利用裝甲部隊突擊阿聯軍中部戰線,後者沒有料到以軍會主動發動如此氣勢恢宏的進攻,猝不及防,被以軍攔腰斬斷,直接陷入混亂。而以軍則趁勝追擊,用十天的時間奪取了一千多平方公裡的土地。同年10月,以軍又趁著阿拉伯聯軍因之前失敗而矛盾激化、互相甩鍋之際再次西進,成功奪取了加利利地區和內格夫。
自此,第一次中東戰爭結束,以色列不但沒有被消滅,反而攫取了原本劃分給"巴勒斯坦國"的大部分土地,從此在中東站穩腳跟;但是巴勒斯坦國根本無從建立,阿拉伯國家對以色列的仇恨更加深刻。1948年的戰爭結束了,但是更殘酷、更血腥的戰爭很快就要降臨中東大地。
中東地區的和平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