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歷史是棵大樹,那麼年鑑就是年輪,呈現豐富多樣的肌理。
《上海年鑑(1852)》(英文版)是目前所知中國內地的第一本城市年鑑。這份年鑑刊載了當時西方人繪製的最詳細上海地圖,收錄了上海歷史上第一次連續且系統的氣象統計史料,還記錄中國通商五口岸外僑一覽、洋行名錄、大事年表、港口章程、上海概況等珍貴史料。
3月19日,由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上海市文史資料研究會、上海市年鑑學會共同主辦的《上海年鑑(1852)》專家研討會在上海市政協召開。
《上海年鑑(1852)》計劃於今年6月由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書店出版社影印並全文翻譯出版。該書為2018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徐家匯藏書樓珍稀文獻整理研究」成果之一。
《上海年鑑(1852)》(英文版)
它是上海歷史上的第一本年鑑,也是已知中國內地第一本年鑑
尋找國內最早年鑑一向為年鑑界關注,先後存在1909年《新譯世界統計年鑑》、1879年《澳門年鑑》、1864年《海關中外貿易年刊》等說法。
2013年,復旦大學教授周振鶴提及上海圖書館收購羅氏藏書中有一冊1854年版的《上海年鑑》,為學者復原上海開埠初期的面貌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有學者認為這一發現「把上海城市綜合年鑑的編纂歷史推前八十餘年」。2016年,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重印《上海年鑑(1854)》並出版專題研究文集。
一度有說法稱《上海年鑑(1854)》已是「中國內地現存最早的年鑑」。然而學界經考證發現,1854年版《上海年鑑》是該系列年鑑中的第三冊, 目前所知中國內地的第一本城市年鑑應是該系列的第一冊——出版於1852年的《上海年鑑》。
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主任黃顯功透露,尋找《上海年鑑(1852)》的過程並不容易。據記載,《上海年鑑》有1852年到1863年十種,但今天已不能得其全。上海圖書館徐家匯藏書樓雖保存有1854、1860-1862的《上海年鑑》,然而檢索世界大公共圖書館網絡資料,發現1852年版、1853年版《上海年鑑》俱未見收藏,僅見於2015年某次海外拍賣信息。
2016年,《上海年鑑(1852)》終於在北京的一次拍賣活動上「露面」,上海圖書館拍下收藏,並授權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影印翻譯。目前學界認為,它是上海歷史上的第一本年鑑,也是已知中國內地第一本年鑑。
作為早期西方人在中國內地編纂的年鑑,《上海年鑑(1852)》如果與同時代的《香港年鑑》比較,既有「曆書」(Kalendar)的內容,如歷表,月相和日、月食,口岸和管理規章,有關機構、商業和僑民,進出口關稅以及揚子江航行指南等,又另增「文獻」(Misellany)一編,佔全書的四分之三,以至其篇幅在當時外人在中國編纂的年鑑中首屈一指。
《上海年鑑(1852)》(英文版)刊載了當時西方人繪製的最詳細的上海地圖
保留上海開埠初期的重要信息,包括當時西人繪製的最詳細上海地圖
《上海年鑑(1852)》(英文版)主要翻譯者、上海師範大學教授周育民稱,這份年鑑保留了開埠初期上海歷史的許多重要信息。
尤其,《上海年鑑(1852)》(英文版)刊載了當時西方人繪製的最詳細的上海地圖,北至吳淞江虹口到曹家渡一線,南至白蓮涇到龍華一線,東至黃浦江陸家嘴,西至徐家匯、法華鎮,包括了境內重要的河道、步道、橋梁、寺廟以及其他地理信息,地名均分別用中英文標註,也解決了中國讀者閱讀早期西方人對於上海敘述的許多困惑。年鑑還提供了開埠以來外國僑民在上海租界的人口統計、機構行號等資料。在這些資料中,外國僑民在上海的職業、身份和地位清晰可辨。
同時,該年鑑所收錄的《上海口岸 1840-1850 年氣候觀測均值一覽表》和《氣象測量記錄摘要》是上海歷史上第一次連續的、系統的氣象統計史料。
有趣的是,這份年鑑還涉及上海地區的黃曆、婚俗、燈會,甚至於有上海人物的長篇文章《徐光啟記略》。周育民提及,《徐光啟記略》記載了作者親自考察過的一些遺蹟,包括城內徐光啟的故居與祠堂、徐光啟晚年居住過的「雙園」以及徐家匯徐家老宅的情況,並根據採訪和地方志書敘述了徐家後代在上海地區的一些情況。其中有些銘文、碑刻、墓葬等史料上海地方史書缺載,這些英文史料多少可以彌補一些缺憾。
與會專家認為,在上海日益成為全球熱點城市的今天,不斷挖掘上海的歷史史料對於今天城市管理借鑑富有意義。
「上海這個城市非常具有吸引力,既有近代的輝煌,又有當代的成就。但上海史有非常複雜。許多人認為年鑑就是對一個城市的介紹,大多是平面的知識,比如南京路有什麼店,但這本《上海年鑑(1852)》其實是一本小型百科全書,對天文地理算術社科皆有涉及,對上海周邊地區甚至琉球都有著墨。通過它,讀者能一睹上海1850年代的風貌。」
上海師範大學教授蘇智良說,這樣的珍稀史料還有不少,各研究機構可合力發掘更多資料。
《氣象測量記錄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