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10月18日消息:據《新聞晚報》報導,上海西岸建築和藝術雙年展即將在20日開幕,這個聯動建築、當代藝術、戲劇等藝術門類,融匯聲音、影像、空間、裝置、表演等創作言語為一體的展覽,為亞洲首個國際性和跨領域的先鋒藝術大展,也將是「上海西岸」今後長期的重大藝術活動,這是「上海西岸」面向國際的舉措。
昨天,記者提前到現場探營,親眼目睹雲戲劇《上海奧德賽》的排演,戶外最大美術館的「天和地」、「磁堂」、「祥雲」、「六望亭」等大師級建築小品。氣勢恢宏的原上海水泥廠預均化庫內,影像大展和中國十餘年的建築回顧展也在緊張布置。
穹頂劇場是雙年展主展區
舊工業遺存上海水泥廠預均化庫,外表呈白色的穹頂建築在江岸邊引人注目,不時還有陣陣音樂傳出。它將是本次雙年展的主展區,在這個圓形穹頂劇場中,「中國當代建築」、「中國影像藝術」、「中國實驗戲劇」三個特展將同時展出。
走進這座67米,總跨度98米的建築裡一片忙碌,中間則是預均化庫那最重要的機器——如巨樹般的水泥攪拌機器,它有20米高空巨大的鋼鐵搖臂。在這個高空建築上,中國實驗戲劇的先驅——著名導演牟森將與他的同伴,以荷蘭史詩《奧德賽》般的敘事方式,給大家講述波瀾壯闊的上海史詩。
二層高臺上,牟森戴著口罩和手套,進行著雲戲劇《上海奧德賽》的排練,「該劇將進行開幕表演」,一片噪雜聲中,他接受了採訪。
他表示,這部戲劇將站在上海整個城市發展的高度,描述海派文化融匯東西方文明的全球胸懷。「巨大的攪拌機械和圓形鋼軌,讓我想到攪拌和轉動兩個動作,這分別代表空間和時間的動作,也象徵著上海發展史就是各種文明一起攪拌的動作進程,也暗喻上海的城市化就從市工業文明開始。」
牟森說,2013年是上海開埠170周年,在這個時間節點,《上海奧德賽》與西岸雙年展主場地空間的結合將是一種高度完美的契合。
整個戲劇分光啟、匯通、交響、彼岸、春之祭、洪流6個部分。將與2008年中國奧運會開幕式的燈光設計主任肖麗河和香港影像藝術家 Jeffery Shaw等合作,展現一部集聲音、影像、音樂、詩歌、人聲、身體、舞蹈、燈光裝置、材料裝置等多種媒介手段為一體的雲戲劇。巨樹般的攪拌機上,還將掛上千隻蘋果,營造伊甸園的氛圍。
「徐家匯是上海文化的發源地之一,而徐光啟和利瑪竇合作翻譯《幾何原本》,在上海堪稱是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最早的匯通之一。第一部分光啟,既是對徐光啟的致敬,也是上海海派文化的起源。肖麗河將通過穹頂的天光和地面的地光設計,顯示上海城市最初的開端發展,地光一片紅色如同鋼鐵熔爐一般。」牟森介紹,今年是愛迪生發明燈泡134年,上海是中國首個安裝電燈的城市,攪拌機器上,還因此安裝了134隻愛迪生燈泡。
在匯通部分,Jeffery Shaw將展現其多媒體投影作品;影像機械裝置,將同時展現象徵現代文明的幾何圖形和中國文明的山水精神。交響部分則將展示聲音藝術作品,儘量容納上海開埠170周年以來的各種城市回音。
彼岸部分,則將截取牟森20年前的實驗戲劇《彼岸》中的一部分,荷蘭70多歲的老藝術家,將使用人聲藝術和上海的8個年輕工人合作,用英文敘說當中的一段臺詞。風之彼岸的巴別塔和上海預均化庫的穹頂彼此暗合,給人以無比的希望。
春之祭部分,將以俄羅斯藝術家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為音樂,展現舞蹈劇場作品。22個來自徐匯、閔行,平均年齡已達65歲的的本地市民,和8個新上海人,將一起跳起國標舞,在春天的旋律中瞬間綻放。
「斯特拉文斯基談論《春之祭》創作靈感時曾說,突然降臨的俄羅斯春天,似乎是在一個小時內開始的,整個地球則隨之綻開。我以為,用此來比喻上海,也恰如其分。上海,在170年前開埠,整個中國隨之綻放。」
而最後部分洪流,展示的多媒體裝置作品,將幾乎容納上海所有的影像,展現歷史的、近代的、現代的、當代的,不斷進展的上海。最後,舞臺將如同萬噸巨輪,在汽笛聲中慢慢向太平洋方向轉去。牟森說:「中國是太平洋的西岸,徐匯又是上海的西岸,從明代的徐光啟東西方文明交匯,一直到今天再次面向太平洋,意味著上海西岸面向全球的開放胸懷,及海上文化的進一步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