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靜的頓河》在上海:一次用儀式感徵服觀眾的戲劇大餐

2020-12-08 澎湃新聞
《靜靜的頓河》在文化廣場首演。

整個周末,來自俄羅斯的話劇《靜靜的頓河》都成為了上海文化圈和戲劇圈的刷屏對象,並且毫無疑問成為了今年最受關注的演出事件之一。這部八小時的戲劇作品在上汽·上海文化廣場演出了兩場,不僅4000張票幾乎全部售罄,而且成功地引發了大眾對它的關注和興趣。甚至有人總結了「頓河三光」:票子賣光、周邊搶光、大餐吃光。

首演劇場內部

從主辦方精心準備的俄羅斯餐盒、冰糕和格瓦斯飲料,到深夜兩點半散場後早早等候的計程車,再到挑戰8小時演出後的成就感,《靜靜的頓河》在社交圈上充滿了話題感。尤其是8月30日的首場跨夜演出,從晚上六點開始,一直到第二天凌晨兩點半結束,伴隨著開場前突然而至的滂沱大雨,《靜靜的頓河》因為這些額外的元素,給了觀眾很多前所未有的觀劇體驗,這些體驗,甚至超越了作品本身帶來的衝擊。

《靜靜的頓河》在藝術上或許並不完美,但在上海的兩場演出,卻如此完美而圓滿。它用一種儀式感徵服觀眾,而上海這座城市,也因這兩場演出,顯出它的美好。

《靜靜的頓河》劇照。驅動文化傳媒 供圖

關於劇

《靜靜的頓河》最早是今年4月由「驅動文化」引進,在哈爾濱大劇院上演。對於素來擅長製造文化話題的「驅動文化」而言,類似這樣八小時的鴻篇巨製,在他們運營天津大劇院期間,幾乎是一種「常態」。從波蘭大師級導演陸帕動輒四五個小時的大部頭作品,到連續12個小時的《2666》,再到一系列「俄系」大製作——包括600人陣容四小時時長的歌劇《戰爭與和平》,俄羅斯國寶級導演列夫·朵金同樣8小時時長的史詩大戲《兄弟姐妹》等,《靜靜的頓河》在這一系列引進的背景下,可以說是「一脈相承」。

平心而論,這版《靜靜的頓河》在這一系列引進作品中,其藝術質量並沒有絕對優勢。作為一部沒有編劇統籌、由一位大導演帶著一群表演系學生,歷時五年通過小品創作而打磨完成的戲劇作品,《靜靜的頓河》在藝術上有著非常明顯的優點和缺點。

優點已經被廣為傳播,諸如這個劇極為簡潔的舞臺,一景到底充滿質感的寫意布景,演員們極具力量感和爆發力的表演,流暢快速的情節轉換,細膩逼真的細節處理,有著濃鬱俄羅斯和哥薩克傳統文化的民俗歌舞體現等,以及那種時代悲劇的底色,等等等等。總體而言,這臺作品以非常輕巧的方式,完成了一個史詩題材的創作。對於如此年輕的演員團隊而言,實在讓人驚嘆。尤其如果看過近幾年本國戲劇院校的畢業公演,這種對比和驚嘆就更為強烈了。

而從觀眾的角度而言,看完這部8小時的作品其實並不費勁,因為整齣劇以紮實的傳統現實主義表現,展現了浩浩蕩蕩的人物群像和時代變遷,不燒腦並且認真講故事的方式,相比當下很多當代的作品表達,對觀眾比較友好,在腦力消耗上並不挑戰觀眾。

《靜靜的頓河》劇照。驅動文化傳媒 供圖

但《靜靜的頓河》之不足,也伴隨著這些創作上的先天特質而相應產生。由於一開始就是表演系的畢業作品,並沒有一個編劇參與文學統籌,作為一部站在諾貝爾文學獎巨著肩膀上的作品,這部劇在文學表達上多少有些「漫無目的」。

有看過原著的觀眾認為,舞臺劇似乎弱化了戰爭和政治的部分,淡化了主人公在面對信仰時的彷徨和抉擇,前面兩幕幾乎完全聚焦於哥薩克族的生活方式、兩性關係以及剽悍人格,現得冗長而繁複,對比原著中那種時代背景下人類命運的無力感,實在有些力嫌不足。

或許也因為長達五年小品式的創作過程,這部劇的碎片感有些強烈,很多段落似乎是為了探索表演方式而存在,並因滿意這種探索而保留。人物之間也用力平均,使得整齣劇場面和群像出眾,而主要人物的塑造卻因為太過外化而深刻不足。年輕演員們在控制節奏上也顯得經驗不足,第一天僅第一幕就比預期延時了15分鐘,對於一個專業劇團而言,是存在問題的。

如果要做個對比,此前同樣被驅動文化引進,同樣用8小時講述俄羅斯民族歷史命運的史詩大劇《兄弟姐妹》,無論在文學表達、導演處理和表演成熟度上,似乎都要勝過該劇一籌。遺憾的是,這部劇此前只在天津大劇院演出,並未來過上海。

然而,無論如何,一群20幾歲的年輕演員,在8小時內如此有完成度地演繹了一部回望反思本民族歷史的史詩大劇,實在還是值得讚嘆。

《靜靜的頓河》劇照。驅動文化傳媒 供圖

關於演出

回到此次上海的兩場演出,《靜靜的頓河》製造了一次超越戲劇圈影響力的文化事件。

對於這樣一臺嚴肅題材的戲劇作品,一個沒有大腕明星和網紅演員的年輕的俄羅斯劇團,有太多值得總結的地方。這或許並不是一部完美的作品,但「頓河「的上海之行,絕對是一次完美的演出。

開票第一天,就迅速售出1500張票,之後第二場白日場迅速售罄,市場熱度之高,讓主辦方文化廣場都覺得有些意外。

上海場首演前,該劇的周邊半小時就售罄,驅動文化總經理錢程為此也免不了嘖嘖驚嘆了一下。

劇場提供的看戲「裝備」服務

演出現場幾乎能看到各種類型的觀眾,既有很多久不進劇場看話劇的文化界大咖,也有不少第一次看話劇的新觀眾,有年輕的學生,也有上海本地的大爺大媽,還有許多全國各地訂好了酒店趕來的「欄杆箱「觀眾。

演出現場的氛圍好到簡直讓人落淚,看戲時鴉雀無聲,領盒飯時井然有序,即使首演場有部分盒飯因為大雨延誤送到,觀眾也都非常理解並配合。演出共有四幕,休息三次,首演場最後一幕開始時已經是凌晨一點多,但幾乎沒有多少觀眾提前離開。謝幕時,觀眾的掌聲如此熱烈和發自肺腑。有觀眾說,這個掌聲,既是給臺上的演員,也是給臺下堅持了8小時的自己。

一位觀眾的看戲「裝備」

必須要給文化廣場的服務點讚,在這個上海演出史上似乎第一次嘗試的8小時馬拉松演出中,文化廣場簡直是用洪荒之力在為觀眾服務。細節之思慮周全,可謂是「武裝到了牙齒」。

劇場提供的盒飯

盒飯菜式

為了節省觀眾中間休息吃飯時間,劇場決定隨票贈送餐食。為了找到合適可口的餐食,劇場又比較了多家做俄餐的餐廳,提供了一個豐富的菜單。文化廣場還破天荒讓觀眾把餐盒和格瓦斯飲料帶進場內,同時引進了麵包攤位及咖啡供觀眾購買飲食,現場增設了一些小餐桌和分類垃圾桶。畢竟,同時2000個觀眾在劇場吃飯,也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大工程。

劇場提供的食物

考慮到第一場散場已經凌晨兩點沒有公交,劇場又和大眾出行合作提前預約了200輛出租。而為了讓觀眾能夠舒適地度過八小時,劇場還提供了毛毯、靠墊,還有望遠鏡、漱口水、移動充電寶等看戲「裝備」出租。在第一天演出結束後,劇場還特地開放了休息室供觀眾在這裡過夜,等候第二天早上地鐵開始運營。跨城追劇的觀眾則可以享有劇場幫助聯繫的酒店優惠價。

為了保障這個8小時的演出順利完成,劇場幾乎全員上崗。首演當天,員工食堂甚至提前到了四點開放晚餐,之後,平時負責節目、宣傳的員工紛紛負責起了分發餐盒、引導計程車等工作。甚至合作方都感嘆,這個劇場服務實在是「嘆為觀止」。

劇場提供的抱枕

所有這些,都讓《靜靜的頓河》成為了一次超越看戲的劇場體驗,觀眾被8小時的儀式感徵服,也被劇場的服務意識感動。

當然,只有儀式感和服務是不夠的。《靜靜的頓河》能引發如此巨大的傳播效應,和這部小說與一代中國人的俄羅斯情節有關,更和這部作品在中國歷史徵途有關。

更重要的是,在越來越多世界一流作品來到上海之後,觀眾的審美正在日益成長,人們渴望看到重量級的作品,看到有文學性的作品,看到有話題性的作品。當然,也有很多人渴望走進劇場,成為話題的一部分。

而這部劇此前在哈爾濱和北京積累的口碑,也讓很多饑渴的嚴肅戲劇觀眾行動了起來。

無論何種原因,兩場演出最終都讓人覺得振奮。在現場,內內外外、上上下下,都能讓人感受到劇場藝術的前景和希望。

上海是全國演出市場最好的城市,這幾乎是所有從業者的共識。在這座城市,有大量願意自發買票的觀眾,有很多懂得尊重和鑑別藝術的觀眾。

在歐洲,在世界上不少國家,8小時、12小時、24小時的演出馬拉松都經常發生。這些演出讓城市、讓人類的生活變得更美好。

而在《靜靜的頓河》兩場演出時,上海這個城市更是美好得讓人覺得發光。

文化廣場幾年來已經積累了無數會員,今年3月,他們提出了他們的新理念:「走進劇院如同飯食飲水,是生活的必需品」。

有時候,生活裡真的需要儀式感,而戲劇和藝術正是這種儀式感的來源。在這樣的演出裡,不必苛求藝術的完美。當大家一起走進劇場,一起感受這些莊嚴或快樂的儀式,這本身,也許就是戲劇和藝術的意義。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靜靜的頓河》引發戲劇狂瀾
    ,來自俄羅斯聖彼得堡馬斯特卡雅劇院的8小時超長大戲《靜靜的頓河》結束北京站演出。連日來,該劇在天橋劇場掀起了戲劇狂瀾,成為了京城近期最受矚目的文化現象。眾多戲劇界、文學界、藝術界專業人士和熱愛戲劇的觀眾們,一起在劇場裡度過了不同尋常的難忘時光,他們跟隨著俄羅斯青年演員們的呼喊、舞蹈、吟唱而起伏,沉醉於舞臺上那個頓河岸邊的哥薩克世界。堅持在劇場裡看完8小時大戲的,年齡最大的超過90歲。對於普通觀眾來說,這是一次不同尋常的享受,而對於戲劇界來說,更是一次學習的機會。
  • 《靜靜的頓河》8小時一氣呵成
    ·科茲洛夫執導,聖彼得堡馬斯特卡雅劇院演出,改編自肖洛霍夫名著的戲劇《靜靜的頓河》,作為首屆驅動戲劇邀請展重頭劇目和北京市劇院運營服務平臺演出劇目在天橋劇場上演。  這部四幕8小時的鴻篇巨製令人驚嘆,但導演格裡高利·科茲洛夫卻說:「《靜靜的頓河》最初是24個小時,其間包括演員幕間休息時間,現在8個小時的版本已經是最精華的部分了。」  記者了解到,不同於其他超級長劇採用拆分劇目的形式進行演出,四幕話劇《靜靜的頓河》此次演出堅持8小時一氣呵成的觀劇體驗,不打破戲劇整體感,觀眾可以充分感受故事的連貫性。
  • 話劇《靜靜的頓河》北京首演在即 八小時都是濃縮的精華
    距離話劇《靜靜的頓河》在北京首演還有不到兩天的時間,該劇主創昨天傍晚在菊隱劇場提前與觀眾見面,講述這部劇背後的秘密。話劇《靜靜的頓河》改編自蘇聯作家米哈伊爾·肖洛霍夫歷時14年創作的同名長篇小說,故事描繪了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蘇聯國內戰爭結束的動蕩年代,哥薩克民族歷經波折的生活、頑強的鬥爭與偉大而悲劇性的愛情故事。據了解,小說《靜靜的頓河》在國內發行達到兩百萬冊左右,可見這部作品在中國有著深厚的讀者基礎,現場也有許多書迷和戲迷前來和主創們交流。
  • 看八小時史詩劇《靜靜的頓河》前,先了解下這部諾貝爾獎巨著
    《靜靜的頓河》劇照改編自諾貝爾文學獎巨著的戲劇史詩,8小時時長的鴻篇巨製《靜靜的頓河》今年4月在哈爾濱大劇院上演,引發了巨大反響。相隔4個月,這部作品再度來到中國,將於8月23號、25號在北京天橋劇場,8月30、9月1日在上汽·上海文化廣場分別上演兩場。據悉,上海的兩場演出已幾近售罄。
  • 俄羅斯8小時話劇《靜靜的頓河》來華巡演
    新華社北京8月21日電(記者白瀛)長達8小時的俄羅斯話劇《靜靜的頓河》將於23日起登陸北京天橋劇場,並在中國巡演。該劇改編自蘇聯作家肖洛霍夫同名長篇小說,講述俄國頓河地區哥薩克人在多次戰爭中的生命狀態和不屈意志。
  • 八小時史詩巨作 首次國內亮相 話劇《靜靜的頓河》即將重磅上演
    4月28日和5月1日,哈爾濱大劇院將迎來2019年首屆驅動戲劇邀請展重磅劇目《靜靜的頓河》,該話劇是導演格裡高利科茲洛夫與聖彼得堡馬斯特卡雅劇院製作的兩部關於俄羅斯內戰的戲劇作品之一,首演於2013年5月。此次是該劇在中國的首次亮相,演出時長約8小時,共四幕。
  • 看8小時《靜靜的頓河》請帶此攻略,最好還有雨衣
    驅動傳媒供圖《靜靜的頓河》首演於2013年,據導演科茲洛夫透露,該劇第一個版本長達24小時,經過臺詞、劇情銜接等方面不斷壓縮,現在8個小時的版本已經是最精華的部分。儘管目前的版本縮減了時長,但8小時的觀劇時間對觀眾來說依然是一個體力和腦力的雙重挑戰,那在看這部超長話劇前該做哪些準備?新京報記者採訪已觀劇人士,整理出一份詳細攻略。
  • 首屆驅動戲劇邀請展收官之作 俄羅斯聖彼得堡馬斯特卡雅劇院話劇...
    聖彼得堡馬斯特卡雅劇院創建於2010年,由聖彼得堡國立戲劇藝術學院教授格裡高利·科茲洛夫指導的表演和導演班組建。科茲洛夫自1995年以來一直在該學院任教,他所指導的畢業生以他們的專業精神、傑出的舞美設計教育以及對聖彼得堡戲劇學院的美學和倫理原則的堅持而聞名。
  • 千餘名師生共享一場文化「大餐」 紅色戲劇故事巡演進南川
    把紅色的種子種進校園,讓孩子們看上、愛上、演上紅色戲劇。12月1日,「祖國在我劇中·戲劇裡的紅色故事」巡演活動走進南川區大觀鎮中心小學、河圖鎮中心小學和木涼鎮中心小學。感人至深的紅色革命故事、精彩絕倫的川劇表演、紅櫻桃義工協會的愛心書籍,讓千餘名師生共享了一場精神文化「大餐」。
  • 一口好喝的酒,是我下班的儀式感
    儀式感這個詞,對於成都人來說好像隨時都在發生。它可以是上班路上的一片油菜花,也可以你走進地鐵站之後聽到的第一句「歡迎您」,還可以是菜市場門口,提起鳥籠的李大爺和拿著滷牛肉的張嬢嬢之間相互寒暄的那句:吃沒有喃?只是成都人的口味龐雜,對於儀式感的理解也是千千萬。
  • 第十五屆「華東六省一市」戲劇小品大賽落幕 山東省文化館小品...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李金珊 濟南報導11月20日,第十五屆「華東六省一市」戲劇小品大賽落幕,頒獎晚會暨交接儀式在安徽省合肥市舉行。本次大賽,山東喜獲多項榮譽。據介紹,華東六省一市現代戲劇小品大賽每兩年舉辦一次,是華東地區受群眾關注度較高的特色品牌活動之一,在全國已形成了廣泛的影響力。大賽在促進安徽、上海、江蘇、浙江、福建、江西、山東六省一市文化交流,豐富區域內群眾生活,挖掘和培育優秀的專業創作人才,提升區域內戲劇小品創作生產水平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 vlog拍成大片,「燃燒的陀螺儀」的儀式感你看懂了嗎?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各大短視頻平臺在春節期間格外活躍之外,KOL紅人的內容也被搬上了央視的屏幕,被更多的主流觀眾看到。在2月2日央視的《春晚進行時》節目中,抖音紅人「燃燒的陀螺儀」的《回家貼春聯》視頻被春晚劇組選中,成為「幸福又一年」活動的創意案例。除夕當天,春晚直播前的特別節目《一年又一年 陪您過大年》在講到過春節的儀式感時,又一次將「燃燒的陀螺儀」的回家視頻當作案例來說明。
  • 第十五屆「華東六省一市」戲劇小品大賽落幕 山東喜獲多項榮譽
    11月20日,第十五屆「華東六省一市」戲劇小品大賽落幕,頒獎晚會暨交接儀式在安徽省合肥市舉行。山東省文化館小品《未曾遺忘的愛》劇照菏澤市文化館和牡丹區文化館大平調小戲曲《護犢》劇照山東省文化館小品《牽掛》劇照濟寧市文化館山東梆子小戲《心燈》劇照華東六省一市現代戲劇小品大賽每兩年舉辦一次
  • 什麼是工作中的儀式感?
    儀式的意義我們用「儀式」這個詞形容某些行為,這些行為能夠為某些時刻賦予特殊的意義。這類行為背後隱藏著一系列獨特的因素,使它們不同於一般的體驗。儀式是在特定情況下遵循相似的模式或程式進行的動作。大多數儀式都會有一套固定的程式,人們需要遵守這套程式並不斷地重複這套程式。
  • 生活需要儀式感!感恩節不止吃火雞 還有超多科學實驗小花樣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生活需要儀式感!感恩節不止吃火雞 還有超多科學實驗小花樣 11月26日是感恩節,雖然感恩節是個西方節日,但節日的內核是感恩,是愛的表達和傳遞。為了讓這個節日更有意義,教給孩子學會感恩,科學羋盒的老師們特意為大家準備了感恩節科學體驗活動,和羋小兔一   原標題:生活需要儀式感!
  • 3D舞臺劇《三體II 黑暗森林》明年4月上海首演
    11月7日,由Lotus Lee 未來戲劇(上海蓮李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出品製作的3D科幻舞臺劇《三體II 黑暗森林》屆上海豫園萬麗酒店進行了盛大的開票儀式,中外主創均親臨現場,與來賓一起分享了在前期準備以及在未來五個月如何創造奇蹟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