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周末,來自俄羅斯的話劇《靜靜的頓河》都成為了上海文化圈和戲劇圈的刷屏對象,並且毫無疑問成為了今年最受關注的演出事件之一。這部八小時的戲劇作品在上汽·上海文化廣場演出了兩場,不僅4000張票幾乎全部售罄,而且成功地引發了大眾對它的關注和興趣。甚至有人總結了「頓河三光」:票子賣光、周邊搶光、大餐吃光。
首演劇場內部從主辦方精心準備的俄羅斯餐盒、冰糕和格瓦斯飲料,到深夜兩點半散場後早早等候的計程車,再到挑戰8小時演出後的成就感,《靜靜的頓河》在社交圈上充滿了話題感。尤其是8月30日的首場跨夜演出,從晚上六點開始,一直到第二天凌晨兩點半結束,伴隨著開場前突然而至的滂沱大雨,《靜靜的頓河》因為這些額外的元素,給了觀眾很多前所未有的觀劇體驗,這些體驗,甚至超越了作品本身帶來的衝擊。
《靜靜的頓河》在藝術上或許並不完美,但在上海的兩場演出,卻如此完美而圓滿。它用一種儀式感徵服觀眾,而上海這座城市,也因這兩場演出,顯出它的美好。
《靜靜的頓河》劇照。驅動文化傳媒 供圖關於劇《靜靜的頓河》最早是今年4月由「驅動文化」引進,在哈爾濱大劇院上演。對於素來擅長製造文化話題的「驅動文化」而言,類似這樣八小時的鴻篇巨製,在他們運營天津大劇院期間,幾乎是一種「常態」。從波蘭大師級導演陸帕動輒四五個小時的大部頭作品,到連續12個小時的《2666》,再到一系列「俄系」大製作——包括600人陣容四小時時長的歌劇《戰爭與和平》,俄羅斯國寶級導演列夫·朵金同樣8小時時長的史詩大戲《兄弟姐妹》等,《靜靜的頓河》在這一系列引進的背景下,可以說是「一脈相承」。
平心而論,這版《靜靜的頓河》在這一系列引進作品中,其藝術質量並沒有絕對優勢。作為一部沒有編劇統籌、由一位大導演帶著一群表演系學生,歷時五年通過小品創作而打磨完成的戲劇作品,《靜靜的頓河》在藝術上有著非常明顯的優點和缺點。
優點已經被廣為傳播,諸如這個劇極為簡潔的舞臺,一景到底充滿質感的寫意布景,演員們極具力量感和爆發力的表演,流暢快速的情節轉換,細膩逼真的細節處理,有著濃鬱俄羅斯和哥薩克傳統文化的民俗歌舞體現等,以及那種時代悲劇的底色,等等等等。總體而言,這臺作品以非常輕巧的方式,完成了一個史詩題材的創作。對於如此年輕的演員團隊而言,實在讓人驚嘆。尤其如果看過近幾年本國戲劇院校的畢業公演,這種對比和驚嘆就更為強烈了。
而從觀眾的角度而言,看完這部8小時的作品其實並不費勁,因為整齣劇以紮實的傳統現實主義表現,展現了浩浩蕩蕩的人物群像和時代變遷,不燒腦並且認真講故事的方式,相比當下很多當代的作品表達,對觀眾比較友好,在腦力消耗上並不挑戰觀眾。
《靜靜的頓河》劇照。驅動文化傳媒 供圖但《靜靜的頓河》之不足,也伴隨著這些創作上的先天特質而相應產生。由於一開始就是表演系的畢業作品,並沒有一個編劇參與文學統籌,作為一部站在諾貝爾文學獎巨著肩膀上的作品,這部劇在文學表達上多少有些「漫無目的」。
有看過原著的觀眾認為,舞臺劇似乎弱化了戰爭和政治的部分,淡化了主人公在面對信仰時的彷徨和抉擇,前面兩幕幾乎完全聚焦於哥薩克族的生活方式、兩性關係以及剽悍人格,現得冗長而繁複,對比原著中那種時代背景下人類命運的無力感,實在有些力嫌不足。
或許也因為長達五年小品式的創作過程,這部劇的碎片感有些強烈,很多段落似乎是為了探索表演方式而存在,並因滿意這種探索而保留。人物之間也用力平均,使得整齣劇場面和群像出眾,而主要人物的塑造卻因為太過外化而深刻不足。年輕演員們在控制節奏上也顯得經驗不足,第一天僅第一幕就比預期延時了15分鐘,對於一個專業劇團而言,是存在問題的。
如果要做個對比,此前同樣被驅動文化引進,同樣用8小時講述俄羅斯民族歷史命運的史詩大劇《兄弟姐妹》,無論在文學表達、導演處理和表演成熟度上,似乎都要勝過該劇一籌。遺憾的是,這部劇此前只在天津大劇院演出,並未來過上海。
然而,無論如何,一群20幾歲的年輕演員,在8小時內如此有完成度地演繹了一部回望反思本民族歷史的史詩大劇,實在還是值得讚嘆。
《靜靜的頓河》劇照。驅動文化傳媒 供圖關於演出回到此次上海的兩場演出,《靜靜的頓河》製造了一次超越戲劇圈影響力的文化事件。
對於這樣一臺嚴肅題材的戲劇作品,一個沒有大腕明星和網紅演員的年輕的俄羅斯劇團,有太多值得總結的地方。這或許並不是一部完美的作品,但「頓河「的上海之行,絕對是一次完美的演出。
開票第一天,就迅速售出1500張票,之後第二場白日場迅速售罄,市場熱度之高,讓主辦方文化廣場都覺得有些意外。
上海場首演前,該劇的周邊半小時就售罄,驅動文化總經理錢程為此也免不了嘖嘖驚嘆了一下。
劇場提供的看戲「裝備」服務演出現場幾乎能看到各種類型的觀眾,既有很多久不進劇場看話劇的文化界大咖,也有不少第一次看話劇的新觀眾,有年輕的學生,也有上海本地的大爺大媽,還有許多全國各地訂好了酒店趕來的「欄杆箱「觀眾。
演出現場的氛圍好到簡直讓人落淚,看戲時鴉雀無聲,領盒飯時井然有序,即使首演場有部分盒飯因為大雨延誤送到,觀眾也都非常理解並配合。演出共有四幕,休息三次,首演場最後一幕開始時已經是凌晨一點多,但幾乎沒有多少觀眾提前離開。謝幕時,觀眾的掌聲如此熱烈和發自肺腑。有觀眾說,這個掌聲,既是給臺上的演員,也是給臺下堅持了8小時的自己。
一位觀眾的看戲「裝備」必須要給文化廣場的服務點讚,在這個上海演出史上似乎第一次嘗試的8小時馬拉松演出中,文化廣場簡直是用洪荒之力在為觀眾服務。細節之思慮周全,可謂是「武裝到了牙齒」。
劇場提供的盒飯盒飯菜式
為了節省觀眾中間休息吃飯時間,劇場決定隨票贈送餐食。為了找到合適可口的餐食,劇場又比較了多家做俄餐的餐廳,提供了一個豐富的菜單。文化廣場還破天荒讓觀眾把餐盒和格瓦斯飲料帶進場內,同時引進了麵包攤位及咖啡供觀眾購買飲食,現場增設了一些小餐桌和分類垃圾桶。畢竟,同時2000個觀眾在劇場吃飯,也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大工程。
劇場提供的食物考慮到第一場散場已經凌晨兩點沒有公交,劇場又和大眾出行合作提前預約了200輛出租。而為了讓觀眾能夠舒適地度過八小時,劇場還提供了毛毯、靠墊,還有望遠鏡、漱口水、移動充電寶等看戲「裝備」出租。在第一天演出結束後,劇場還特地開放了休息室供觀眾在這裡過夜,等候第二天早上地鐵開始運營。跨城追劇的觀眾則可以享有劇場幫助聯繫的酒店優惠價。
為了保障這個8小時的演出順利完成,劇場幾乎全員上崗。首演當天,員工食堂甚至提前到了四點開放晚餐,之後,平時負責節目、宣傳的員工紛紛負責起了分發餐盒、引導計程車等工作。甚至合作方都感嘆,這個劇場服務實在是「嘆為觀止」。
劇場提供的抱枕所有這些,都讓《靜靜的頓河》成為了一次超越看戲的劇場體驗,觀眾被8小時的儀式感徵服,也被劇場的服務意識感動。
當然,只有儀式感和服務是不夠的。《靜靜的頓河》能引發如此巨大的傳播效應,和這部小說與一代中國人的俄羅斯情節有關,更和這部作品在中國歷史徵途有關。
更重要的是,在越來越多世界一流作品來到上海之後,觀眾的審美正在日益成長,人們渴望看到重量級的作品,看到有文學性的作品,看到有話題性的作品。當然,也有很多人渴望走進劇場,成為話題的一部分。
而這部劇此前在哈爾濱和北京積累的口碑,也讓很多饑渴的嚴肅戲劇觀眾行動了起來。
無論何種原因,兩場演出最終都讓人覺得振奮。在現場,內內外外、上上下下,都能讓人感受到劇場藝術的前景和希望。
上海是全國演出市場最好的城市,這幾乎是所有從業者的共識。在這座城市,有大量願意自發買票的觀眾,有很多懂得尊重和鑑別藝術的觀眾。
在歐洲,在世界上不少國家,8小時、12小時、24小時的演出馬拉松都經常發生。這些演出讓城市、讓人類的生活變得更美好。
而在《靜靜的頓河》兩場演出時,上海這個城市更是美好得讓人覺得發光。
文化廣場幾年來已經積累了無數會員,今年3月,他們提出了他們的新理念:「走進劇院如同飯食飲水,是生活的必需品」。
有時候,生活裡真的需要儀式感,而戲劇和藝術正是這種儀式感的來源。在這樣的演出裡,不必苛求藝術的完美。當大家一起走進劇場,一起感受這些莊嚴或快樂的儀式,這本身,也許就是戲劇和藝術的意義。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