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低溫僵斃的王朝——小冰河期與明朝滅亡事件簿

2020-12-03 趣寫汗青

在地質史上曾出現過氣候寒冷的大規模冰川活動的時期,稱為冰河期(iceage),依照動物化石的發現,冰河期共降臨過三次,即前寒武晚期、石炭-二疊紀和第四紀,其氣溫比現在地球的平均氣溫大概低五到十度,所以造成了廣泛的物種滅絕。

相比之下,人類文明史上所出現的較為寒冷的日子被稱為小冰河期(Little Ice Age),這個概念是由美國地質學家弗朗索瓦·埃米爾·馬泰在1939年時所創立,用來解釋加州一條冰河的來歷。現在一般公認這段時間開始於14世紀末、15世紀初,在歐洲恰好是中世紀結束,文藝復興開始之前,而在中國則正處於明朝中葉,在明末清初時達到了高潮,所以也被稱為「明清小冰河期」。

最早對明朝的小冰河期做出研究的中國學者是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他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引用了明遺民談遷的筆記《北遊錄》,當時是在公元1653年(順治十年)的6月(陽曆大概7月底),談遷從家鄉杭州出發,由運河坐船前往北京,在陽曆11月18日到達天津,運河已經冰凍;到20日,河冰更堅,談遷只能乘車到北京。公元1655年陽曆3月5日,談遷由京啟程返杭,運河這時才開始解凍,也就是運河封凍期共有107天之久。

水電部水文研究所整理了1930-1949年,天津附近楊柳青站所做的記錄,這20年間,運河冰凍平均每年只有56天,即封凍平均日期為12月26日,開河平均日期為2月20日。而據談遷《北遊錄》所說,那時北京運河開河日期是在驚蟄節,即陽曆3月6日,比現在要遲十二天。

竺可楨根據物候學上「生物氣候學定律」推斷,春初,在溫帶大陸東部,緯度差一度或高度差100米則物候差四天。所以可以從等溫線圖中標出北京在十七世紀中葉冬季要比現在冷2℃左右。

由於驟然加劇的極端嚴寒,不光河北,連上海、江蘇、福建、廣東等地都狂降暴雪。太湖,鄱陽湖,洞庭湖,漢水,淮河都曾經結冰,史料中有關「夏寒」,「夏霜雪」的天氣紀錄不絕如縷,而明代中葉「冬無雪」的紀錄一共才兩次:一次是明英宗天順二年(公元1458年),一次是明憲宗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

而中國最冷的一段時間正好發生在16世紀末至17世紀中葉的明末,北方的酷寒使降雨區域普遍南移,導致全國各地幾乎連年遭災。先秦晉,後河洛,繼之齊、魯、吳越、荊楚、三輔,尤其是崇禎末年的全國性大旱災,從持續時間、波及範圍、受災人口來看,堪稱千年難遇的超級大災。其在公元1637年始於華北和西北地區,1638年向南擴大到皖、蘇等省,1646年終於湖南,重旱區在黃河、海河流域,如河南:

大旱遍及全省,禾草皆枯,洛水深不盈尺,草木獸皮蟲蠅皆食盡,人多飢死,餓殍載道,地大荒。

公元1639年(崇禎十二年),米價一石飆漲到了銀一兩,次年更升至銀3-5兩,「木皮石麵食盡,父子夫婦相剖啖,十亡八九」。這對於內外交困的明帝國來說是致命的一擊,長期的饑荒最終使戰亂無限制擴大,也讓滿清趁虛而入,以極少的部族人口徵服了一個大帝國。

當然氣候變冷也並非一無是處,日本學者田家康在《氣候文明史》中指出,人類在氣候變冷時會出現兩個有益的進步,一個是思想的大迸發;一個是技術的改良。

譬如在公元1600-1800年這段小冰河期,歐洲出現了思想史上的大飛躍,在17世紀第一個長達10年的嚴寒中,伽利略和克卜勒提出了地動說,英國誕生了近代實驗哲學之父:弗朗西斯·培根,法國則出現了大哲學家兼大數學家笛卡爾,近代理性時代從此開啟。可惜的是,在中國明末雖然同樣出現了徐光啟、宋應星這樣的大科學家,以及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這樣的大思想家,但因為滿清入關後的民族壓迫與思想禁錮,一度雄踞世界巔峰的中國文明不進則退,最終被歐洲後來居上,並釀成了近代被帝國殖民勢力宰割的悲劇。

其次是技術方面的進步,1570年西班牙殖民者把土豆從新大陸帶到歐洲,而土豆的生長環境特別適應於小冰河期,所以很快成為歐洲人的主食之一。因為土豆種植,歐洲饑荒的頻率大大降低了。同樣,土豆、紅薯,尤其是玉米這些抗旱高產作物在17世紀傳入中國後,作為大米的替代品也迅速普及,在歷史上的前三次小冰河期中國都要損失大約八、九成的人口,而明清換代只損失了一半多人口,不得不說是這些新作物的功勞。

相關焦點

  • 中國歷史上的四個小冰河期,既帶來了災難也間接摧毀了四個王朝
    小冰河期是相對冰河期而言,氣候沒有冰河期那樣寒冷,但是同樣也會導致地球氣溫大幅度的下降,進而造成全球糧食產量的大幅減產,由此引發社會動蕩與人口數量減少。這四個王朝都曾是當時的世界強國,殷商傳國五百餘年,締造了輝煌的青銅文化;東漢王朝與羅馬帝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大帝國;唐朝鼎盛之時更是萬國來朝;明朝在當時東亞也是一大霸主。
  • 大明朝滅亡時,世界各國都在幹什麼?清華教授:明朝滅亡出乎意料
    ——文天祥《過零丁洋》1368年-1644年,明王朝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放眼整個歷史長河,這兩百多年的統治壽命都算是比較長的了。在我們眼中,明王朝是一個十分有血性的王朝,但同樣也是一個問題王朝,有的人說他沒什麼文臣武將明君。明王朝的滅亡似乎看著也很倉促,這短短的幾十年時間從繁盛到滅亡,兩百多年底蘊的王朝頃刻瓦解,著實也讓人唏噓。
  • 明朝滅亡的真正原因,天災和人禍並至,小冰河鼠疫先後來襲
    縱觀歷史長河,每一個王朝的存在時間都是寥寥數百年,明朝也不例外。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組建的政權也是一個真正的盛世王朝,在經濟和政治文化上都當屬繁華無比,現在很多人對明朝的關注點凸顯在他歷代所出的各類奇葩皇帝上,大明短短十幾代除了開國皇帝朱元璋和朱棣比較靠譜之外其他多多少少都有著點奇怪的嗜好。但是一個王朝一個國家是一個常人難以想像的龐然大物,他的滅亡必然是個各代積累才導致這可盤根聯結的大樹轟然倒塌。
  • 劉伯溫測算明朝國運,卻被朱元璋曲解,明朝滅亡後才知其中真相
    眾所周知,在我國的古代,曾經非常的迷信著算命,甚至就連皇帝都不能夠避免,而且在古代也是有著非常出名的算命者,就像是在唐朝時期的袁天罡以及李淳風等等,不僅是唐朝時期的袁天罡,還有在明朝時期的劉伯溫也是非常出名的,但是他的出名與袁天罡有著很大的不同,因為劉伯溫並不是一個單純算命的人,他還是明朝時期朱元璋的軍師
  • 小冰河期2020年是真的嗎
    小冰河期的溫度大多在零下40攝氏度左右,因為在我國的明朝就已經出現了第四次小冰河期,當時也使得我國遭受了極為嚴重的自然災害,
  • 宵衣旰食,日理萬機的明朝亡國之君朱由檢,為何沒能挽救大明王朝
    朱由檢是大明王朝的末代皇帝,他在位17年間一直勤於政事,朱由檢即位之初就開始剷除在明朝橫行多年的閹黨勢力,並最終徹底滅掉閹黨,他還平反冤獄,扶正除惡,大力並重新任用有才能的被閹黨陷害入獄的良官,朱由檢還派遣得力幹將去「澆滅」農民起義軍的「烽火」,並在關外抵禦清軍南下,但他為何還是無法改變明朝滅亡的命運
  • 明朝滅亡的原因?1257年印尼火山爆發影響全球氣候,中國遭遇乾旱
    在這一事件之後,世界各國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薩拉馬斯火山爆發的漣漪效應儘管關於當時氣溫突然下降的原因存在很多爭議,但許多學者認為,小冰河期可能與公元1257年至1258年之間某個時候發生的薩拉馬斯火山爆發有關。這一災難性事件被認為是新世有記錄以來最大的一次火山噴發。
  • 明朝滅亡留下的虛幻人物「朱三太子,」為何康熙帝也懼怕?
    他成為了康熙皇帝心中最大的心魔,這個人也成為大清最具威脅的隱患,他就是傳說中的明朝滅亡僥倖逃脫的朱家後代「朱三太子」。一,明朝滅亡留下的隱患清王朝是建立在壓迫漢人的基礎上,當清王朝軍隊入關之後,各地的漢人百姓就激烈的抵抗。甚至當清王朝一統天下後,漢人反清復明的聲音依舊是一聲更比一聲高。
  • 別怪滿清和李自成,明朝滅亡難道是因為小冰河時期?
    明王朝1644年,闖王李自成攻陷明朝都城北京,崇禎帝朱由檢在煤山自縊殉國,可以說是兩百餘年的大明朝就此結束。從這裡我們可以明顯看出明朝滅亡的原因在於李自成,因為是他,北京陷落。往往一個國家的首都攻佔和統治者身死,代表著這個國家滅亡了。
  • 中國亡得最冤的王朝,本是史上最強大的王朝,卻因最強大而滅亡
    在中國歷史上,王朝的興衰變化是很常見的。一個王朝的興起總是伴隨著另一個王朝的衰落,這個衰落的王朝最終只能滅亡。被毀滅的王朝幾乎都是因為太衰弱而被新興軍事力量打敗的。但是歷史上有一個朝代是例外。他的毀滅不是因為自己太虛弱,而是因為自己太強。
  • 歷史上的四次小冰河時期, 直接導致四個王朝的滅亡
    ,強大的明王朝開始由盛轉衰,雖然後面有個幾次中興,但是仍然無法徹底振興明朝昔日的強盛,特別到了萬曆十年後,萬曆皇帝竟30年不上朝,不理朝政,有人說,明之亡實亡於萬曆。明末朝政極為黑暗,在加上趕上小冰河時期,加速了明朝的滅亡。歷史上有四次小冰河時期,都是一個朝代滅亡的主要原因。    什麼叫小冰河時期?
  • 性格決定成敗——崇禎帝的性格缺陷導致明朝滅亡
    崇禎帝是明朝的末代皇帝,在內憂外患中執政17年,最後在農民起義的威逼下,自縊於煤山。雖然即位時明朝內憂外患已呈衰敗跡象,大明的滅亡已成歷史的必然結局,僅靠他個人是不能扭轉歷史的發展趨勢。雖然自當政以來,他勤於政治,崇尚節儉,始終為挽救明朝而不懈努力。但明朝的滅亡也有著他不可推卸的責任,他的性格弱點加速了明王朝滅亡的腳步。
  • 我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災難:小冰河期,死傷過億,導致明朝滅亡?
    明朝滅亡距今已有近 400 年,然對其滅亡原因探究,各家依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歷史學家多政治、經濟、軍事等社會科學的角度出發,將其滅的原因歸結於政治腐敗、吏治黑暗、農民起義、軍事失利等,很少或幾乎不考慮自然環境變遷對其造成的影響。
  • 1587年,明朝歷史上無關緊要的一年,卻是明朝走向滅亡的預兆
    紀傳體的史書寫法將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從高高在上的廟堂拉到平民的家中。明朝最大的工具人——皇帝「皇帝的職位是一種適應社會需要而產生的機構,而每一個皇帝又都是一個人」朱翊鈞作為大明王朝的嫡長子,小時候便是一個聽話且聰明的孩子。
  • 明末清初史學家評論明朝滅亡,除崇禎皇帝之外,還有四點重要原因
    一個朝代滅亡,往往是天時、地利、人和全盤皆輸的產物,明朝自然也不例外。在歷史的長河中,除了上古時期的夏商周之外,一個王朝的壽命最多也就二百多年,而明朝對歷史進程有著深刻的影響。明朝疆域黃仁宇先生在《萬曆十五年》一書中,以大歷史觀的角度推斷,總結出明朝滅亡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缺乏數位化管理。
  • 明朝末期的小冰河時期所帶來的天災,該不該給明朝的滅亡背鍋呢?
    每次說起明朝滅亡的真實原因的時候,總有一個非常讓人同情的觀點冒出來,那就是明朝在滅亡的時候,整個地球正處於小冰河時期,當時各地的天災不斷,所以也就有了明朝的滅亡是因為天災的藉口。但是這並不是明朝滅亡的藉口,而這場天災也並不應該給明朝的滅亡背鍋。
  • 《未定事件簿》SP是什麼意思 SP意思介紹
    導 讀 未定事件簿SP含義是玩家們想知道事情,遊戲有非常多的專業名詞哦,那麼未定事件簿SP是什麼意思、未定事件簿
  • 要是明朝不遭遇小冰河期,又會有怎樣的一個結局?
    明朝的封建制度其實早已達到了巔峰,顯然明朝已經大致解決了之前封建王朝滅亡的原因,況且,地方割據,貪汙情況,外戚專權等等問題到了後來的時候其實也不怎麼嚴重,軍力也比清朝末期強得多,那除了自然界的力量,還有什麼能掀翻如此龐大的一個帝國?
  • 天氣變冷有多可怕:明朝亡於小冰河期?
    (天啟六年正月的明朝地圖,相比極盛時期的明朝已經縮減了許多)但和哥哥朱由校對權力幾無興趣不同,這位十六歲的少年天子對治國充滿著鬥志,像自己的先祖洪武帝和永樂帝一樣能有一番作為,在大臣們所給的「乾聖、興福、鹹嘉和崇禎」四個年號中,朱由檢毫不猶豫選擇了最後一個,它代表著對帝國幸福美滿的祈願,但災難,並未就此止步不前。
  • 直接導致了明朝的滅亡
    01引言明朝在自朱元璋建國至崇禎皇帝沒滅亡,明朝一共歷經26個皇帝,一共200多年。但是到最後還是被異族統治者的鐵騎下滅亡了。都說要以史為鑑,不由得就讓人深思,明朝為什麼會滅亡呢?這一寒冷的氣候在崇禎登基後愈演愈烈,一直延續到明朝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