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7年,明朝歷史上無關緊要的一年,卻是明朝走向滅亡的預兆

2020-12-11 曉話文史

最近重看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感悟依舊很深。在二十四史中,最受到歡迎,也是名氣最大的無疑是司馬遷的史記。紀傳體的史書寫法將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從高高在上的廟堂拉到平民的家中。

萬曆十五年

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成為暢銷也是如此,紀傳體的寫法歷史人物事件讓後人更加接近過去,黃仁宇筆下的萬曆皇帝、申時行、張居正、海瑞、戚繼光、李贄等人,是如此的鮮活,如此的真實。唯有前人和今人的命運聯繫在一起,今人才能以史為鏡知興替,以人為鏡明得失。

明朝最大的工具人——皇帝

「皇帝的職位是一種適應社會需要而產生的機構,而每一個皇帝又都是一個人」

朱翊鈞作為大明王朝的嫡長子,小時候便是一個聽話且聰明的孩子。在其位,承其重,作為大明繼承者的朱翊鈞在生母李太后和張居正的教導下,每天在文華殿學習經書、書法、歷史以及各種禮儀。朱翊鈞也可算得上少年英才。朱翊鈞就是在沒有玩伴、 沒有娛樂和不能有個人興趣愛好的環境中度過了單調枯燥的童年。

萬曆皇帝

20歲親政以後,萬曆皇帝也有一段時間勤於政務,勵精圖治,力圖開創一個「萬曆中興」。然而作為皇帝,特別在相對和平穩定的年代,皇帝就是封建政權最大的工具人。在完整的封建統治的制度設置和禮教下,帝國需要的是穩定,文官需要的是一位合格的首腦,而不是一個肆意妄為的真性情皇帝。

萬曆皇帝一聲令下便可以清算曾經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百官之首淪為大逆不道的罪人。但是實際上,他並不能為所欲為,他只是大明王朝保持穩定的一個工具,一個象徵。他受著傳統道德禮儀的約束 , 也受著官僚大臣的掣肘。君主已經是一個高度程式化的角色,不能有自己個性,任何一個有思想的人都不能安坐。

而不巧萬曆皇帝朱翊鈞也是一個個性鮮明,有著「真性情」的皇帝。文官集團的阻擾使得他一件件事情不能決斷,當自己喜愛的鄭貴妃的兒子無法被立為太子,萬曆皇帝和文官集團的矛盾爆發了。他開始怠於政事,怠政是他對朝堂上文官集團的一種報復,但最終導致了一個朝代的沒落。這種帶著消極的屈服實際上已隱約地暗示了時局正逐漸陷於一場難以扭轉的危機之中,只是局中之人無人能解。

內閣首輔的坎坷之路

1587年,煊赫一時的已故首輔張居正被抄家。大明一朝最卓越的政治家張居正身位 元輔、帝師,其生前得到萬曆皇帝的絕對信任和無上恩寵。在張居正的努力下,大明在政治、經濟、軍事領域都推行改革,帶來了短暫的萬曆中興。然而,「幼主強臣」犯了封建王朝的大忌,導致結局人亡政息。其身後 2年被早已厭倦管制的萬曆皇帝抄家,官職盡削,其長子張敬修不勝酷刑而自殺。

張居正

申時行是張居正之後的繼任首輔。他看透了官僚兩頭拿巧的陰陽兩面,努力在皇帝與文官集團之間折中調和,小心謹慎地維護整個文官集團內部的利益平衡,使國家機構能夠正常運轉。儘管謙和的申閣老用自己的中庸之道、陰陽調和之理處理帝國各類危機,但最終還是因政治鬥爭不得不黯然告老還鄉。

兩任風格迥異的內閣首輔落得差不多的下場,提醒著我們內閣首輔早已經不是曾經的宰相,位高權重但是只是皇帝和文官集團的連接,他們難以改變積弊已久的制度問題。他們沒有辦法真正解決任何的爭端,內裡早已潰爛不堪,只是在靜靜等待一個導火線爆發而已。

「古怪的模範官僚」——海瑞

海瑞是清廉,明官的代名詞,是一個平民出身的富有傳奇性的人物。海瑞恪守傳 統儒家道德,成為聖朝的點綴,但最終沒能看破官場的陰陽之道,每次為官開場時皆轟轟烈烈,結局都匆匆離場,時論戲之為 「古怪」「志大才疏」。他是典型的儒家讀書人培養出來的官吏,儒家體系在明清的固化在海瑞身上呈現得明明白白。

海瑞就是大多數明朝底層官吏的一種代表,為民為國,不怕犧牲,但是缺乏前瞻性的智慧,他完全被成熟的王朝體系所限制。他無法管窺這個王朝的癥結所在,影響了中國千年的儒教固化了海瑞這樣道德化的人物,在其個人犧牲的基礎上,社會付出了更大的代價。這是清官之幸與不幸。

明白的孤獨者——戚繼光

時局不乏明白人。戚繼光是大明朝的一代將星,也是一位孤獨的將領,這一切都源自於他有著清醒的現實感和求實精神。戚繼光所處的事情,在觀念上對武官十分輕視,保持陳舊的衛所和軍戶制度而不加改革。他接受時局的社會現實,藉助張居正的力量在政治許可的範圍內革新軍事技術,講究實戰,並以實用的精神盡力操辦。

戚繼光雕塑

戚繼光的戚家軍創造了一個個戰場神話,然而大明文官節制武官的成立註定他必須為此付出代價。當張居正離開後,一切的努力都結束了。戚繼光在貧病交迫中死去,帝國也失去了重振軍備的最好契機。以後,白山黑水間崛起的八旗軍取代明朝,則是遲早的事情了。

離經叛道的異端思想家——李贄

李贄是明朝最離經叛道的思想家。李贄早年做過小官,也算體制內的人,辭官後到各地講學,著書立說,61歲時落髮為僧。他把自己的著作名為《藏書》、《焚書》。因為他知道這些「顛倒千萬世之是非」的言論不會為當局所接受,刊印出版只會招致焚毀,不如「藏之名山,以待後世」。

李贄

李贄以犀利的眼光點破了封建社會體制的痼弊。他認為儒家經典並非「萬世之至論」,公開聲稱「不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帝國的體制必須要求單一平均同質靜止的存在,而絕不能出現開放自由多元形態。這註定了李贄畢生想要改變人們思想的想法難以實現,李贄很狂,他也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無用功,但是他希望自己的思想可以立書,為以後的人民提供新的思想。

公元1587,歷史上無關緊要的一年,表面上四海昇平,無事可記。然而,大明帝國運行的軌道已經僵化,走到了它的盡頭。小節點,大歷史。從小處看,1587年確實是平凡的一年,然而從這小處看開去 , 我們將視線擴大到前後幾百年 , 則無論政治家張居正還是申時行,軍事家戚繼光還是思想家李蟄 , 不管他們做出怎樣的努力,明朝的衰落已經無可避免。究其原因,則是明朝開國以來的各種制度和舉措,甚至是中國傳統的社會結構造成了整個中國近代以來的落後。

#萬曆十五年#

相關焦點

  • 小冰河期對歷史的影響有多大!直接導致了明朝的滅亡
    公元1477年的冬天,天氣冷到京杭大運河上的結上了一層厚厚的冰,要知道京杭大運河可是南北交通的重要航線,江南地區的交通也不能通航,足足持續了好幾個月。公元1577年,寒潮再次來襲,席捲整個大明境內。公元1578這年的天氣狀況依然沒有好轉,反而愈加嚴重,在長江三角洲的江河湖泊全都都是冰。當時來西方的傳教士利瑪竇也記錄了這一現象,在1587年,也就是萬曆25年的冬天,利瑪竇從從北京打算到南方的時候,發現交通全部沒有通航,沒辦法南下。但是機智的北方人可以進行短途出行,馬車都能在河上行走。
  • 劉伯溫測算明朝國運,卻被朱元璋曲解,明朝滅亡後才知其中真相
    眾所周知,在我國的古代,曾經非常的迷信著算命,甚至就連皇帝都不能夠避免,而且在古代也是有著非常出名的算命者,就像是在唐朝時期的袁天罡以及李淳風等等,不僅是唐朝時期的袁天罡,還有在明朝時期的劉伯溫也是非常出名的,但是他的出名與袁天罡有著很大的不同,因為劉伯溫並不是一個單純算命的人,他還是明朝時期朱元璋的軍師
  • 我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災難:小冰河期,死傷過億,導致明朝滅亡?
    明朝滅亡距今已有近 400 年,然對其滅亡原因探究,各家依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歷史學家多政治、經濟、軍事等社會科學的角度出發,將其滅的原因歸結於政治腐敗、吏治黑暗、農民起義、軍事失利等,很少或幾乎不考慮自然環境變遷對其造成的影響。
  • 明朝滅亡前夕,北方天空突然紅了9天,現代科學給出了解釋
    人類雖然有著數千年的文明史,但是真正以科學的態度認識這個世界,也不過才百餘年的歷史。在古代,人們對於一些古怪的天象,常常會給出一些唯心的解釋,認為這是上天的某種預兆,在朝代更迭的時候,這種天象往往會被非常重視。
  • 大明朝滅亡時,世界各國都在幹什麼?清華教授:明朝滅亡出乎意料
    ——文天祥《過零丁洋》1368年-1644年,明王朝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放眼整個歷史長河,這兩百多年的統治壽命都算是比較長的了。在我們眼中,明王朝是一個十分有血性的王朝,但同樣也是一個問題王朝,有的人說他沒什麼文臣武將明君。明王朝的滅亡似乎看著也很倉促,這短短的幾十年時間從繁盛到滅亡,兩百多年底蘊的王朝頃刻瓦解,著實也讓人唏噓。
  • 明朝末期的小冰河時期所帶來的天災,該不該給明朝的滅亡背鍋呢?
    每次說起明朝滅亡的真實原因的時候,總有一個非常讓人同情的觀點冒出來,那就是明朝在滅亡的時候,整個地球正處於小冰河時期,當時各地的天災不斷,所以也就有了明朝的滅亡是因為天災的藉口。但是這並不是明朝滅亡的藉口,而這場天災也並不應該給明朝的滅亡背鍋。
  • 明朝滅亡是天數?還是崇禎皇帝操作不當?崇禎的兒女都去哪了呢?
    1644年,對於世界史來說,沒什麼稀奇,但對於中國歷史來講,對朱家來講,卻是一個災年,因為這一年一位姓李的將軍率領起義軍打進了北京城,也是從這一年開始明朝滅亡,但是明朝滅亡,那些大臣、皇親國戚以及崇禎皇帝的家屬們都去哪了呢?
  • 明朝滅亡的真正原因,天災和人禍並至,小冰河鼠疫先後來襲
    縱觀歷史長河,每一個王朝的存在時間都是寥寥數百年,明朝也不例外。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組建的政權也是一個真正的盛世王朝,在經濟和政治文化上都當屬繁華無比,現在很多人對明朝的關注點凸顯在他歷代所出的各類奇葩皇帝上,大明短短十幾代除了開國皇帝朱元璋和朱棣比較靠譜之外其他多多少少都有著點奇怪的嗜好。但是一個王朝一個國家是一個常人難以想像的龐然大物,他的滅亡必然是個各代積累才導致這可盤根聯結的大樹轟然倒塌。
  • 別怪滿清和李自成,明朝滅亡難道是因為小冰河時期?
    明王朝1644年,闖王李自成攻陷明朝都城北京,崇禎帝朱由檢在煤山自縊殉國,可以說是兩百餘年的大明朝就此結束。從這裡我們可以明顯看出明朝滅亡的原因在於李自成,因為是他,北京陷落。往往一個國家的首都攻佔和統治者身死,代表著這個國家滅亡了。
  • 2020年太陽將進入「極小期」?持續時間不長,但明朝曾因此滅亡?
    文/行走天涯2020年太陽將進入「極小期」?持續時間不長,但明朝曾因此滅亡?如果太陽照射地球的光照程度突然大幅度減少的話,那麼地球可能就會變成一顆非常寒冷的星球,可如果光照的強度越來越強的話,地球可能就會變成一個非常溫暖的星球,不論是過高的溫度,還是過低的溫度都不適合地球上萬物的生長。而科學家就針對太陽黑子的活動,發現到未來30多年的時間裡,地球也許就會步入一個小型的冰河時期了,這段時間的地球氣溫會顯著地降低。
  • 明朝滅亡時,世界其它國家在做什麼?清華教授:明亡本不可能發生
    上述種種,無外乎將視角都放在了明朝自身,似乎一個朝代的覆滅,一定是這個朝代自身的頑疾導致的必然結果。這就如同一個罹患癌症的病人突然離世,人們會理所當然的認為這個人死於癌症,而忽視了「癌症存在治癒的可能以及外因也會導致死亡」。今天我們就換個視角看歷史,來梳理下明朝滅亡時,世界上的其它國家都在做什麼。
  • 明末清初史學家評論明朝滅亡,除崇禎皇帝之外,還有四點重要原因
    一個朝代滅亡,往往是天時、地利、人和全盤皆輸的產物,明朝自然也不例外。在歷史的長河中,除了上古時期的夏商周之外,一個王朝的壽命最多也就二百多年,而明朝對歷史進程有著深刻的影響。明朝疆域黃仁宇先生在《萬曆十五年》一書中,以大歷史觀的角度推斷,總結出明朝滅亡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缺乏數位化管理。
  • 宵衣旰食,日理萬機的明朝亡國之君朱由檢,為何沒能挽救大明王朝
    一、繼位於危難之中公元1627年10月,朱由檢登基為大明帝國的皇帝,但大明王朝到了此時,其早已處於風雨飄搖之中,明朝之初建立了廠衛制度,到崇禎帝朱由檢執政時期,明朝政府內的閹黨勢力已經異常的強大,閹黨力量根深蒂固,枝繁葉茂,朝廷內遍布閹黨首腦的爪牙,明朝的黨派之爭也是愈演愈烈,曾大批的東林黨人被閹黨陷害而入獄,而明朝的社會經濟在這時期也走向了衰亡之路,底層人民的生活愈加困苦
  • 《萬曆十五年》:一本入門級別的通俗文史,講述歷史上的蝴蝶效應
    1997年5月,三聯書店出版了一部明史研究專著,作者是黃仁宇,書名是《萬曆十五年》。這並非這本書第一次出現在人們視野裡。早在1982年,耶魯大學出版社印行了《萬曆十五年》,並由當時美國名作家厄卜代克在New Yorker雜誌撰寫書評推薦。這本書推出後,被美國多所大學採用為教科書,並於1982和1983年獲得美國國家書卷獎歷史類好書兩次提名。
  • 外國網友:假如明朝沒有滅亡,現在說的肯定不是英語
    明朝是一個神奇的朝代,因為即使明朝的奇葩皇帝出了那麼多,還是一直被人喜歡,甚至有很多人成為了明粉,不知道多少人是受了明朝那些事兒的影響。畢竟在此之前,梨花真的沒有怎麼了解過明朝,因為明朝少數最為知名的人物都是太監,而梨花真的只喜歡帥哥,對太監不感興趣。所以之前對於明朝的了解幾乎為零,但是惡補了明朝的歷史之後,梨花竟然莫名的喜歡上了明朝的歷史,畢竟我對崇禎皇帝上吊自殺的煤山很感興趣。這是我見過最有骨氣的皇帝,放著好好的生活不過,竟然就這麼自縊,按照梨花的了解,就算是清兵入關,崇禎如果還活著,最多就是被軟禁,然後小日子照樣過得很滋潤。
  • 性格決定成敗——崇禎帝的性格缺陷導致明朝滅亡
    崇禎帝是明朝的末代皇帝,在內憂外患中執政17年,最後在農民起義的威逼下,自縊於煤山。雖然即位時明朝內憂外患已呈衰敗跡象,大明的滅亡已成歷史的必然結局,僅靠他個人是不能扭轉歷史的發展趨勢。雖然自當政以來,他勤於政治,崇尚節儉,始終為挽救明朝而不懈努力。但明朝的滅亡也有著他不可推卸的責任,他的性格弱點加速了明王朝滅亡的腳步。
  • 崇禎皇帝做了一件事,加快了大明朝滅亡的步伐
    一個朝代的興亡,事實上都有軌跡可循,大明朝也是如此。本來大明朝經過幾代不負責任的皇帝的耽誤,已經是風雨飄搖,換了一個崇禎後又是志大才疏,疑心很大,而且不懂得體恤百姓,對大臣也是反覆無常,頻換內閣,甚至還沒等官員緩過神來做出成績就換掉,徹底葬送了大明朝的江山。
  • 明朝滅亡留下的虛幻人物「朱三太子,」為何康熙帝也懼怕?
    撰文/日堯居,根據清代歷史的記載和傳說,進一步剖析個人對這個歷史時代的看法和觀點,可以當作故事來消磨時間,也可能忽然間給你一定的啟發!他成為了康熙皇帝心中最大的心魔,這個人也成為大清最具威脅的隱患,他就是傳說中的明朝滅亡僥倖逃脫的朱家後代「朱三太子」。
  • 明朝歷經276年,出了16位皇帝,最像「聖人」的是他!
    朱由檢從1368年開國到1644年滅亡,明朝歷史跨度整整276年,出了16位皇帝。要說哪1位最像「聖人」,小編以為是明朝最後1位皇帝崇禎皇帝朱由檢,這怎麼說呢?基本上,明朝歷代皇帝們有的優點,崇禎皇帝都有,而皇帝們有的缺點,崇禎皇帝也都沒有。所以他確實是明朝16位皇帝中最像「聖人」的,不過因為有亡明之過,他終究不能被世俗稱之為「聖君」。崇禎皇帝的人生很悲劇,幼年在東林黨教育下成長,沒能得到帝王傳受,鬧不明白皇權與仕紳之間的關係。明朝的皇帝真正的敵人是仕紳。張居正的改革而減少調往北方的財富,減輕江南蘇常五府的負擔,使江南仕紳獲利。
  • 明朝滅亡的時候有多慘?皇族幾乎被屠盡
    雖然說古代沒有不亡之國,但一個朝代或帝國滅亡時刻真正到來時,其畫面之慘烈所帶來的視覺衝擊,恐怕沒有幾人能承受。比如,立國近300年的明朝(包含南明),其滅亡時的場景便堪稱極度悲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