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看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感悟依舊很深。在二十四史中,最受到歡迎,也是名氣最大的無疑是司馬遷的史記。紀傳體的史書寫法將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從高高在上的廟堂拉到平民的家中。
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成為暢銷也是如此,紀傳體的寫法歷史人物事件讓後人更加接近過去,黃仁宇筆下的萬曆皇帝、申時行、張居正、海瑞、戚繼光、李贄等人,是如此的鮮活,如此的真實。唯有前人和今人的命運聯繫在一起,今人才能以史為鏡知興替,以人為鏡明得失。
明朝最大的工具人——皇帝
「皇帝的職位是一種適應社會需要而產生的機構,而每一個皇帝又都是一個人」
朱翊鈞作為大明王朝的嫡長子,小時候便是一個聽話且聰明的孩子。在其位,承其重,作為大明繼承者的朱翊鈞在生母李太后和張居正的教導下,每天在文華殿學習經書、書法、歷史以及各種禮儀。朱翊鈞也可算得上少年英才。朱翊鈞就是在沒有玩伴、 沒有娛樂和不能有個人興趣愛好的環境中度過了單調枯燥的童年。
20歲親政以後,萬曆皇帝也有一段時間勤於政務,勵精圖治,力圖開創一個「萬曆中興」。然而作為皇帝,特別在相對和平穩定的年代,皇帝就是封建政權最大的工具人。在完整的封建統治的制度設置和禮教下,帝國需要的是穩定,文官需要的是一位合格的首腦,而不是一個肆意妄為的真性情皇帝。
萬曆皇帝一聲令下便可以清算曾經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百官之首淪為大逆不道的罪人。但是實際上,他並不能為所欲為,他只是大明王朝保持穩定的一個工具,一個象徵。他受著傳統道德禮儀的約束 , 也受著官僚大臣的掣肘。君主已經是一個高度程式化的角色,不能有自己個性,任何一個有思想的人都不能安坐。
而不巧萬曆皇帝朱翊鈞也是一個個性鮮明,有著「真性情」的皇帝。文官集團的阻擾使得他一件件事情不能決斷,當自己喜愛的鄭貴妃的兒子無法被立為太子,萬曆皇帝和文官集團的矛盾爆發了。他開始怠於政事,怠政是他對朝堂上文官集團的一種報復,但最終導致了一個朝代的沒落。這種帶著消極的屈服實際上已隱約地暗示了時局正逐漸陷於一場難以扭轉的危機之中,只是局中之人無人能解。
內閣首輔的坎坷之路
1587年,煊赫一時的已故首輔張居正被抄家。大明一朝最卓越的政治家張居正身位 元輔、帝師,其生前得到萬曆皇帝的絕對信任和無上恩寵。在張居正的努力下,大明在政治、經濟、軍事領域都推行改革,帶來了短暫的萬曆中興。然而,「幼主強臣」犯了封建王朝的大忌,導致結局人亡政息。其身後 2年被早已厭倦管制的萬曆皇帝抄家,官職盡削,其長子張敬修不勝酷刑而自殺。
申時行是張居正之後的繼任首輔。他看透了官僚兩頭拿巧的陰陽兩面,努力在皇帝與文官集團之間折中調和,小心謹慎地維護整個文官集團內部的利益平衡,使國家機構能夠正常運轉。儘管謙和的申閣老用自己的中庸之道、陰陽調和之理處理帝國各類危機,但最終還是因政治鬥爭不得不黯然告老還鄉。
兩任風格迥異的內閣首輔落得差不多的下場,提醒著我們內閣首輔早已經不是曾經的宰相,位高權重但是只是皇帝和文官集團的連接,他們難以改變積弊已久的制度問題。他們沒有辦法真正解決任何的爭端,內裡早已潰爛不堪,只是在靜靜等待一個導火線爆發而已。
「古怪的模範官僚」——海瑞
海瑞是清廉,明官的代名詞,是一個平民出身的富有傳奇性的人物。海瑞恪守傳 統儒家道德,成為聖朝的點綴,但最終沒能看破官場的陰陽之道,每次為官開場時皆轟轟烈烈,結局都匆匆離場,時論戲之為 「古怪」「志大才疏」。他是典型的儒家讀書人培養出來的官吏,儒家體系在明清的固化在海瑞身上呈現得明明白白。
海瑞就是大多數明朝底層官吏的一種代表,為民為國,不怕犧牲,但是缺乏前瞻性的智慧,他完全被成熟的王朝體系所限制。他無法管窺這個王朝的癥結所在,影響了中國千年的儒教固化了海瑞這樣道德化的人物,在其個人犧牲的基礎上,社會付出了更大的代價。這是清官之幸與不幸。
明白的孤獨者——戚繼光
時局不乏明白人。戚繼光是大明朝的一代將星,也是一位孤獨的將領,這一切都源自於他有著清醒的現實感和求實精神。戚繼光所處的事情,在觀念上對武官十分輕視,保持陳舊的衛所和軍戶制度而不加改革。他接受時局的社會現實,藉助張居正的力量在政治許可的範圍內革新軍事技術,講究實戰,並以實用的精神盡力操辦。
戚繼光的戚家軍創造了一個個戰場神話,然而大明文官節制武官的成立註定他必須為此付出代價。當張居正離開後,一切的努力都結束了。戚繼光在貧病交迫中死去,帝國也失去了重振軍備的最好契機。以後,白山黑水間崛起的八旗軍取代明朝,則是遲早的事情了。
離經叛道的異端思想家——李贄
李贄是明朝最離經叛道的思想家。李贄早年做過小官,也算體制內的人,辭官後到各地講學,著書立說,61歲時落髮為僧。他把自己的著作名為《藏書》、《焚書》。因為他知道這些「顛倒千萬世之是非」的言論不會為當局所接受,刊印出版只會招致焚毀,不如「藏之名山,以待後世」。
李贄以犀利的眼光點破了封建社會體制的痼弊。他認為儒家經典並非「萬世之至論」,公開聲稱「不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帝國的體制必須要求單一平均同質靜止的存在,而絕不能出現開放自由多元形態。這註定了李贄畢生想要改變人們思想的想法難以實現,李贄很狂,他也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無用功,但是他希望自己的思想可以立書,為以後的人民提供新的思想。
公元1587,歷史上無關緊要的一年,表面上四海昇平,無事可記。然而,大明帝國運行的軌道已經僵化,走到了它的盡頭。小節點,大歷史。從小處看,1587年確實是平凡的一年,然而從這小處看開去 , 我們將視線擴大到前後幾百年 , 則無論政治家張居正還是申時行,軍事家戚繼光還是思想家李蟄 , 不管他們做出怎樣的努力,明朝的衰落已經無可避免。究其原因,則是明朝開國以來的各種制度和舉措,甚至是中國傳統的社會結構造成了整個中國近代以來的落後。
#萬曆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