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小感悟:在《像TED一樣演講》一書中,看到了「三」的法則,細想,很有意思。「三」在中西方文化中都很常見,但有趣的是表達意思卻截然不同。由此,也看出兩種文化的差異。
在中國文化中,「三」大都是用表達「多」意思。
像道家文化中,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在《西遊記》和《三國演義》中,有耳熟能詳的「三打白骨精、三探無底洞、三借芭蕉扇、三顧茅廬」。
歷史故事中有大禹的「三過家門而不入」。
我們的日常用語中也會說「事不過三」。
教育孩子時會說:「這件事情我都給你講過三遍了。」 「威脅」孩子時,還會說:「我數三聲啊。」
在西方文化中,「三」卻是為了言簡意賅、條理清晰。他們用科學的方法分析人腦的記憶特點,得出「人腦的短時記憶或工作記憶只能同時記住三個信息時刻」的結論。
在《像TED一樣演講》一書中,作者列舉了很多知名人士的成功用「三」的法則演講的例子。
像收集了「1000」個美妙時刻的尼爾.帕斯理查,他在參加TED演講時,他只講了人生最美妙的三個秘訣:「態度、知覺和本真。」
除此之外,西方有《美國獨立宣言》中的三項權利:「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
文學領域有《三隻小豬》、《三個火槍手》等。
中西方文化中「三」的意思雖不同,但應用範圍都很廣。
文化是可以相互學習和借鑑的。比如我們可以學習精簡的「三」的用法,做個人介紹時,可以介紹三點,即不少,又不囉嗦。
教育孩子,可以說我給你講三點啊,一二三,即有條理,又能讓孩子記住。講多了,白費口舌。因為不是孩子誠心氣家長,是有科學研究做依據,說多了,記不住。
同時,歡迎西方人教育孩子時說:「我數三聲啊。」
歡迎關注@散淡林的江湖,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職場媽媽,網路有緣相遇,我們可以聊聊工作,談談家庭教育,願各美其美,美美與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