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在東方文化還是西方文化中,土星都跟農業、道德有關

2021-01-21 梵星心語

文字:梵星心語

01.

由於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都是星空中比較明亮的天體,因此在很早以前,華夏民族的祖先就發現了他們的存在。

古人認為,天空中的五大行星分別代表著五行,而土星由於土黃的顏色,因此對應了土元素。

土,顧名思義,代表著孕育萬物的大地,對於華夏農耕文明而言,「土」的文化意義非同尋常。

不過,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土星的文化意義都跟農業息息相關,比如,在希臘神話中,土星乃豐收之神克洛諾斯。

以至於在現代天文學中,土星的符號仿佛一把主宰著農業的大鐮刀。

在古代羅馬人的心中,土星是農業之神Sāturnus,這不僅是土星英文名Saturn的由來,也是星期六Saturday的英文名由來。

02.

作為八大行星之一,土星在古代被稱作「鎮星」,因為古人通過觀察天象認為,土星運行一周大約需要二十八年,且每年分別鎮守二十八宿中的一宿。

在唐朝,土星(鎮星)也被視作「德星」,而鎮星的出現,往往意味著賢人的出現。

賢人,在封建社會意味著有德有才,德高望重之人。

在西方佔星中,土星被賦予了較多的負面意義,也被視為佔星的第一大兇星。畢竟,在個人星盤中,土星在代表「非個人」因素,即,一個人不得不面對的領域,以及一些無法迴避的現實。

當然,土星的佔星意義也有積極的一面,比如,在涉及人生的勵志、成長問題上,土星代表著學會了面對與承擔,是一種心智的成熟。

正是因為土星是成熟與經驗的象徵,因此在人物角色中,土星象徵著年長者,或者是德高望重者,也可以理解為某專業領域的資深人才。

由此可見,不論是在東方文化,還是西方文化中,土星都跟農業、道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完——

相關焦點

  • 「離群索居者,不是野獸便是神靈」這句話跟奉行的文化理念有關
    「離群索居者,不是野獸便是神靈」這句話跟奉行的文化理念有關文·段宏剛我國先秦時期,百家爭鳴,創造了一個文化盛世,誕生了老子(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孟子(公元前371年——公元前289年)、莊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等東方哲學巨匠,他們的學說和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源頭,深刻影響著中華民族每個人的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和為人處世的方式。
  • 行星的英文名是跟文化有關的,水星因為離太陽很近稱他為mercury
    行星的英文名他也是跟文化有關的,這個可能是跟我們現代的科學或者說現代天文發展是密不可分。水星因為離太陽很近,所以公轉的速度很快,西方人的稱他為mercury,就是羅馬神話當中專門為眾神傳遞信息的使者。尤其在蔚藍的天空背景當中顯得格外的迷人。
  • MCR思想前沿 | 結晶化與現代化:西方流行電影中的中國文化元素變遷
    電影作為一種具有代表性的流行媒介,其生產過程與消費環節都持續與社會文化進行互動,因此可以作為研究者理解西方社會如何運用中國文化元素的重要載體。換言之,通過對西方流行電影中的中國文化元素進行分析,我們可以釐清西方社會理解與借用中國文化元素的基本邏輯,把握中國文化元素的跨文化傳播現狀。
  • 中華民族文化的後發優勢
    黑格爾和孔子是西方和東方兩個文化的代表,黑格爾對孔子曾經做過這樣的評價:在孔子那裡「只是一種常識道德,這種常識道德我們在哪裡都找得到,在哪一個民族裡都找得到,可能還要好些,這是毫無出色之點的東西。孔子只是一個實際的世間智者,在他那裡思辨的哲學是一點也沒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練的、道德的教訓,從裡面我們不能獲得什麼特殊的東西。
  • 不同飲食文化的中西方人,一旦吃起血來,個個都是津津有味
    中西方的文化差異,還是比較明顯的,尤其在飲食文化方面,差異性還是比較大的。比如說,中國人對於飲食的觀念上,更加注重的是美味,而西方人的飲食,就更加側重於營養。中國人在飲食上,更加側重的是氛圍,但是西方人的話,認為飲食文化是交誼的一種。
  • 現代公民觀念建構中的「東方社會」
    在學術界,這是一種典型的東方主義(orientalism)的論述方式,它「將公民觀念想像成是西方獨有而東方文化所缺乏的發明,並將公民想像成是沒有親屬關係牽絆的公正而理性的人」。⑥在公民觀念的理論化論述中,這實際上是一種非常普遍的做法。但如英國學者恩靳·艾辛所指出的,不論在公民觀念還是後殖民研究領域,它們與東方主義的關係都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 「無神論」的中國文化(文明)的實質是什麼?與西方的差異在哪?
    『無神論』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實質是什麼?它與西方的一神論文化傳統的同異?在正題開始之前要先提一下2016年法國高考哲學作文中一道論文題:『道德倫理觀是經驗的嗎?』換句話說,道德是單單由家庭社會教育養成的習慣?還是人先天性的本來就有道德心?
  • 19世紀的世界文化
    不過,異國事物已日漸成為日常教育的一部分:在卡爾·梅那些深受歡迎的青少年小說中,想像中的德國主角漫遊於美國的蠻荒西部和信奉伊斯蘭教的東方世界,有時也溜進黑色非洲和拉丁美洲;驚險小說的惡棍中,已出現了不可思議但權力無邊的東方人,如羅默小說中的傅滿洲博士;英國男孩所讀的廉價雜誌故事中,也塑造了一個富有的印度人,他操著大家想像中的那種奇怪的半吊子英語。
  • 邏各斯與努斯:西方科學文化的兩個原點
    [2](P22)更進一步說,西方科學文化的形而上層面主要導源於古希臘文化中蘊含的邏各斯(希臘語:λ γο ,英語:Logos),而西方科學文化的形而下層面主要導源於古羅馬文化中蘊含的努斯(希臘語νο ,英語Nous,拉丁語intellectus)。古希臘文化中蘊含的邏各斯和古羅馬文化中蘊含的努斯,是理解西方科學文化的兩個原點。
  • 東方和西方都有龍,它們有啥區別?誰更厲害一點呢?
    1.東方VS西方的龍,外觀形象差別較大。中國的龍是「龍生九子,每子不同」,東方龍最早出現在炎帝黃帝時期,是黃帝帶著族人振幅其他的部落之後選取了他們的圖騰中的優點來加到自己的圖騰上,使得東方的"龍"的顏色為金黃色,據記載,在《爾雅翼》中,龍的形象被描述成「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形似怪異,卻頗具東方特點。
  • 中國神話裡的仙境,佛經中的極樂世界,為什麼都在東方和西方?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仙人主要居住在東方和西方。東方有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其山高下周旋三萬裡,其頂平處九千裡,山之中間相去七萬裡,以為鄰居焉。其上臺觀皆金玉,其上禽獸皆純縞。無獨有偶,佛經中的極樂世界,也在東方和西方。東方的琉璃世界,是藥師佛的淨土。
  • 陳來:中華傳統文化與核心價值觀
    傳統價值觀的特色 如果我們把西方文化,特別是西方近代文化,西方近代的價值觀作為一個比較的對象,我們怎麼來把握在社會層面的中國傳統價值觀體系,它的特點是什麼?因為習總書記最近一直在講我們有中國的國情。國情是從價值體系來的,這個中國特色價值觀的特色、特點就是我們的中國國情。   中國傳統社會價值觀念跟西方近代相比,有很大不同,第一個特點是「責任先於自由」。
  • 美國學者:不管你喜不喜歡 「西方文化」或許根本就不存在
    據界面新聞29日報導,英國衛報此前刊發了紐約大學哲學與法學教授Kwame Anthony Appiah的文章《所謂的「西方文明」並不存在》。文章稱,「西方文化」是一個非常現代的詞彙。一戰前後,奧斯瓦爾德·斯賓格勒寫作了影響深遠的《西方的沒落》一書,許多讀者通過這本書才認識到西方概念。他在書中嘲笑了那種認為在古典世界和西方文化之間存在連續性的觀點。
  • 中西方對時間的差異_中西方文化差異圖 - CSDN
    這種穿開襠褲的小孩子都知道的結論也竟然要堂堂學府來花錢研究。要是拿到我們中國的自然科學基金會去申請資金的話,不讓我們的審批人員笑掉大牙才怪呢。 然而,這正是西方人的嚴謹。通過對這些似乎是眾人皆知的內容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研究,進行量化,為以後的應用者找到一個科學的依據。就拿烤蛋糕來說,只要你按照配方調好,放到已經量化的烤爐裡面,設定好溫度和時間就可以烤出同商場裡買的一樣好吃的蛋糕來。
  • 從老子和蘇格拉底相比,看中國文化相比西方的優勢
    #傳承國學#老子和蘇格拉底是中國和西方哲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老子被稱為中國哲學之父,他的《道德經》同《易經》一起被稱為中國文化的源頭。孔子50歲左右時向老子問道後對弟子說:老子是他真正的老師,他和老子比相差很遠。所以,今天我們用老子與蘇格拉底進行比較。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是西方哲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 當代藝術用英文寫方塊字 題字文化進入西方(圖)
    (徐冰/圖)  新包辦婚姻:《英文方塊字》的試驗(組圖)  英文是線性書寫的拼音文字,中文是象形演變而成的方塊形式的文字,怎麼從毫不相干的文字裡,找到中西方文化交界帶裡,那個「要命」支撐點?對中國書法的欣賞,長期以來,只停留在一種抽象畫的層面上,因為書法實際上跟寫字有關,欣賞書法必須要跟文字發生關係。但是,通過這種英文書法,讓西方有了一種東方形式的書法文化。因為他們真的是在寫自己的書法,這種書法形式與中國書法完全一樣,內容與英文完全一樣。  我在美國做講演時,有些人會問我:「你這樣做,會不會有些中國人不高興?因為你把中文改成了英文。」
  • 中國傳統文化與21世紀科學技術創新
    近、現代自然科學首先是在西方產生的。然而,西方近、現代科學的產生和發展都離不開東方傳統文化的影響。作者認為,東方傳統文化在21世紀科學技術創新中將在觀念上、理論上、方法上、史料上、技術基因上、靈感上等方面發揮重大的啟迪或實用功能,東方文化是一個取之不盡的信息寶庫,亦是近、現代科學技術創新的重要源泉。
  • 異質融合的文化構建
    以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的《道德經》為例,早在唐代《道德經》就被翻譯為梵文傳到西方,19世紀以來,隨著法文譯本、英文譯本、德文譯本等先後問世,《道德經》的外文譯本已近300種,涉及幾十種文字。《道德經》作為人類文明的傑出成果,受到歐洲知識階層的認同和追捧。
  • 「三」在中西方文化中都很常見,但有趣的是表達意思卻截然不同
    讀書小感悟:在《像TED一樣演講》一書中,看到了「三」的法則,細想,很有意思。「三」在中西方文化中都很常見,但有趣的是表達意思卻截然不同。由此,也看出兩種文化的差異。在中國文化中,「三」大都是用表達「多」意思。像道家文化中,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 希臘文化和阿拉伯文化在西歐學術復興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大家好,小編又來跟大家見面了。首先非常感謝大家於百忙之中可抽出時間來讀小編寫的文章,小編感到非常的榮幸,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在之前的幾篇文章中,小編逐漸給大家講了大學為西歐中世紀學術復興所作出的重大貢獻。但是在實際過程中,不止大學起著重要的作用,希臘文化和阿拉伯文化也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講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