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學者:不管你喜不喜歡 「西方文化」或許根本就不存在

2020-12-05 觀察者網

據界面新聞29日報導,英國衛報此前刊發了紐約大學哲學與法學教授Kwame Anthony Appiah的文章《所謂的「西方文明」並不存在》。文章稱,「西方文化」是一個非常現代的詞彙。一戰前後,奧斯瓦爾德·斯賓格勒寫作了影響深遠的《西方的沒落》一書,許多讀者通過這本書才認識到西方概念。他在書中嘲笑了那種認為在古典世界和西方文化之間存在連續性的觀點。在冷戰期間,「西方」指的是鐵幕的這一邊;「東方」則是對立的那一邊,是敵人。這種用法實際上也忽略了世界的大部分地區。

文章還稱,如果說基督教世界的觀念是在和穆斯林力量的長期軍事鬥爭中炮製出來的,那麼我們當代的西方文明概念則是在冷戰中形成現有形態的。在冷峻的鬥爭中,我們製造了一個關於雅典民主,大憲章,哥白尼革命等事件的宏大敘事。從柏拉圖到北約。自由、寬容和理性探究的價值並非某個單一文化與生俱來的事物。事實上,「西方文化」這一觀念是近代的發明。

界面新聞翻譯原文如下:

和19世紀許多患有肺結核的英國人一樣,愛德華·伯內特·泰勒爵士在醫生的建議下出國療養,尋找溫暖地帶的乾燥空氣。泰勒出生於一個殷實的教友派商人家庭,所以他負擔得起長途旅行。1855年,二十歲出頭的泰勒前往新大陸,在旅途中結識了一位教友派考古學家之後,他騎著馬遊覽墨西哥的鄉村地區,造訪阿茲特克帝國遺址和灰塵撲撲的印第安人村落。那些「密集古代人口的證據」給泰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墨西哥的停留點燃了他心中研究古代和現代遙遠社會的激情,這種激情持續了一生。1871年他發表了巨著《原始文化》,這本書稱得上是現代人類學的第一本著作。

從某些方面來講,《原始文化》和另一本名字中帶有「文化」二字的書形成了爭論:馬修·阿諾德兩年前剛剛出版的文集《文化與無政府狀態》。對阿諾德而言,文化是「通過認識人類在最切身的各項事務上所作出的最好的思考和言說,來追求我們的全面完美」。阿諾德感興趣的不是僅限於特定階級的鑑賞活動:他心中所想的是一種道德和審美的理想,這種理想通過藝術、文學、音樂和哲學得以表達。

然而泰勒卻認為文化一詞可以表示相當不同的東西,並且由於所在機構的原因,他確實得以推廣這種理解。泰勒曾被任命為牛津大學博物館的負責人,隨後在1896年被任命為牛津大學的首位人類學教授。將人類學理解為對某種叫做「文化」的東西的研究,這個觀念受泰勒的影響最深。泰勒將文化定義為「一個複雜的整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習得的所有其他能力和習慣」。阿諾德所理解的文明,僅僅是文化的多種形態之一。

今日人們談到文化時,通常他們指的要麼是泰勒的觀念,要麼是阿諾德的觀念。這兩種文化概念在某些方面是相對立的。阿諾德的理想是「有文化之人」,他或許會認為「原始文化」這個詞本身就自相矛盾。泰勒則認為說一個人缺乏文化是很荒謬的。然而這兩種相異的文化觀念在我們對西方文化的理解裡是糾纏在一起的,許多人都認為西方文化定義了現代西方人的身份。那麼就讓我來試著澄清我們在西方文化裡的混淆,這裡面既有泰勒的觀念,也有阿諾德的觀念。

有人曾問過甘地對西方文明(western civilisation,既可指西方文明,也可以指西方的文明化——譯著)的看法,他回答說:「我認為這(西方的文明化)是個好主意。」可惜,正如許多絕佳的故事一樣,這可能是個編造的故事;但跟那些絕佳故事一樣,它能夠流傳至今說明它包含著些許真理。但是我的答案就大不一樣了:我認為應該放棄西方文明這個觀念本身。這種說法在最好的情況下也只不過造成了大量的混淆,而在最壞的情況下它會對我們直面當今時代的政治難題造成障礙。我不太願意和傳奇的甘地意見相左,但我認為西方文明完全不是個好主意,而西方文化這種說法也並不見得更好。

圖為雅典神廟(圖自界面新聞,下同)

「西方文化」造成混淆的原因之一來源於對西方這個概念的混淆。我們使用「西方」這個詞來指代各種不同的東西。英國的帝國詩人拉迪亞德·吉卜林曾寫道:「東是東來西是西,兩者永遠要分離」,將歐洲和亞洲對比起來,而無視了所有其他地方。在冷戰期間,「西方」指的是鐵幕的這一邊;「東方」則是對立的那一邊,是敵人。這種用法實際上也忽略了世界的大部分地區。近年來,「西方」則常常指的是北大西洋地區:歐洲和她以前在北美的殖民地。這裡的對立面是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等非西方地區——現在被稱為「全球南部」——儘管許多拉美人也宣稱自己繼承有西方的遺產。這種說法涵蓋了整個世界,但是把很多極不相同的社會混在了一起,同時又仔細地把紐西蘭,澳大利亞和白人南非劃分出來,弄得「西方」好像只不過是白人的委婉說法。

當然,我們如今也會將西方世界與穆斯林世界相比較,而不是南半球。穆斯林思想家有時候也有類似的說法,將伊斯蘭之地(Dar al-Islam)和不信者之地(Dar al-Kufr)區分開來。我想進一步探討一下這種對立。因為當今歐美關於西方文化是否從根本來說上一種基督教文化的討論,繼承了這樣一條譜系:先是歐洲取代了基督教世界,隨後西方的概念取代了歐洲。

如此說來這種文明認同可以追溯到近1300年前。但是為了講述故事的全部,我們需要回到更早的時期。

對於公元前5世紀的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而言,世界劃分為三個部分。東邊是亞洲,南邊是他稱為利比亞的大陸,剩下的地方則是歐洲。他知道人、物和思想可以輕鬆地在大陸之間交流:他本人曾經沿著尼羅河而上旅行到亞斯文,在傳統的歐亞分界之處Hellespont(即今日的達達尼爾海峽)兩邊都留下了足跡。希羅多德承認自己感到困惑,「為什麼一個地球會有三個名字,而且都是女性名字?」儘管他很困惑,這些大陸仍然是古希臘人及繼承希臘文明的羅馬人心目中最重大的世界地理劃分。

重要之處在於:希羅多德並沒有認為這三個地理名字對應著三種人類:歐洲人,亞洲人和非洲人。他出生於哈利卡納蘇斯(Halicarnasus),即今日土耳其的博德魯姆。然而出生於小亞細亞並沒有讓他成為亞洲人,他是希臘人。對他而言,歐洲遙遠西部的凱爾特人比波斯人或者埃及人更為陌生,對於後兩者他知之甚多。希羅多德使用「European」一詞時只將它作為形容詞,從未用作名詞。在他之後一千年,仍然沒有人用「European」指示一類人。

隨後,希羅多德熟悉的地理劃分被崛起的伊斯蘭教深深地重塑了。伊斯蘭教於7世紀誕生於阿拉伯,隨後以驚人的速度向北、向東和向西擴散。在先知於632年去世之後,阿拉伯人僅用了30年時間,就打敗了橫跨中亞直抵印度的波斯帝國,並且從羅馬餘燼拜佔庭帝國那裡攫取了數個行省。

始於公元661年的伍麥葉王朝,向西擴張到北非,向東擴張到中亞。公元711年,伍麥葉王朝派遣軍隊越過直布羅陀海峽進入西班牙,阿拉伯人稱之為安達盧斯(al-Andalus)的地方,並攻擊了西哥特人,後者已經統治羅馬帝國的西班牙行省長達兩個世紀。七年之後,伊比利亞半島大部分都歸於穆斯林統治之下;直到近800年之後的1492年,整個伊比利亞半島才重歸基督教君權之下。

徵服西班牙的穆斯林並未止步於庇里牛斯山,早年間他們時常想要向北更進一步。但是公元732年,在法國圖爾附近,查理曼大帝的祖父查理·馬特擊敗了安達盧斯的軍隊,這一決定性的勝利結束了阿拉伯人徵服法蘭克人歐洲的企圖。18世紀的歷史學家愛德華·吉本略帶誇張地說,如果阿拉伯人在圖爾獲勝,他們有可能會揚帆進入泰晤士河。他說:「或許現在牛津各個學院講授的是古蘭經的解讀,人們在布道壇上向行過割禮的人證明穆罕默德啟示的神聖和真實。」

希羅多德心目中的世界 圖片來源:Interfoto/Alamy/Alamy

對於我們的目的來說重要的是,首次有記載地使用某個詞來稱呼作為一類人的歐洲人,就我所知,來源於這種衝突的歷史。在一本754年寫於西班牙的編年史裡,作者將圖爾戰役的勝利者稱為「Europenses」,即歐洲人。所以簡單來講,「歐洲人」這一觀念最初是用來將基督徒和穆斯林作對比的。(即使這樣說也有點過於簡化了。8世紀中期時歐洲很多地區並未信仰基督教)。

中世紀歐洲沒有人會用「西方」來做這種對比。其一,摩爾人的家鄉摩洛哥海岸向西延伸到愛爾蘭。其二,伊比利亞半島則由穆斯林統治——這一區域被希羅多德稱為歐洲的一部分——直到16世紀。自然的對比不是西方和伊斯蘭,而是基督教世界和伊斯蘭世界,雙方都視對方為異教徒,因為對方不信自己的神。

從14世紀晚期開始,建立了奧斯曼帝國的土耳其人逐漸將其統治擴展到歐洲部分:保加利亞,希臘,巴爾幹半島和匈牙利。直到1529年蘇萊曼大帝的軍隊在維也納被打敗之後,重新徵服東歐的行動才開始。這一過程很緩慢。直到1699年奧斯曼帝國才失去匈牙利;希臘到19世紀初期才獲得獨立,保加利亞就更晚了。

我們現在可以清楚地看到基督教歐洲——基督教世界——通過敵對定義自身。然而從「基督教世界」到「西方文化」的轉變卻不是那麼直截了當。

相關焦點

  • 暗能量或許根本就不存在?
    然而,據外媒報導,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來自匈牙利羅蘭大學和美國夏威夷大學的研究人員對暗能量的存在提出了質疑,並給出了另外一種解釋。研究人員認為傳統的宇宙學模型幾乎忽略了宇宙的結構。不過,研究人員表示,在基於空間不均勻膨脹的假設下,解釋宇宙整體的加速膨脹可不需用到暗能量。如果這一新發現得到進一步驗證,那麼必將產生巨大的影響。這將意味著科學家追逐了近二十年卻依然成謎的暗能量或許根本就不存在。
  • 或許根本不存在——烏雲豹
    烏雲豹這個名字可能大家聽起來不是特別熟悉,但它的另外一個名稱可能被廣泛認知,那便是——臺灣雲豹,臺灣雲豹根據資料描述,是一種臺灣地區獨有的貓科動物,因絕跡多年,現今被大多學者認為是已滅絕的一種動物,接下來就一起來看看這種貓科動物的起源,實際上臺灣雲豹的起源是來自一張照片以及一位當時英國駐臺副領事史溫侯
  • 3000年來一直被當作神話傳說,卻被西方學者證實:是真實存在的
    雖說歷代文人名家對它的態度和評價不盡相同,然而經過美國學者的實地考察後發現,《山海經》是一部真正的"世界地理"。美國學者實地考察後發現,《山海經》是一部真正的「世界地理」美洲大陸的發現者是誰?國內一些學者經過研究,發現很多美洲風土人情,竟然跟《山海經》中描述相吻合。西方神話傳說諾亞方舟中記載的那場大洪水,在世界很多遠古神話中都有記載,也就是說這件事情可能是真存在的,只是人類失去了那些記憶。
  • 死後世界根本不存在 外國學者提出場量子論新觀點
    死後世界根本不存在 外國學者提出場量子論新觀點 時間:2017-09-12 16:06:19 來源:3DM新聞組-時之笛
  • 被遺忘的歐洲歷史:對動物的刑事審判,源於西方文化對未知的恐懼
    雜談到此,我這篇要講的是,西方文化中具有一種「審判動(寵)物」的習慣,相對的,在中國這樣的例子幾乎很少見。在中國的傳奇與小說中,當然也有老虎吃人而被抓到衙門,或是在聊齋與其他民間故事中,都出現許多動物精怪蠱魅人心,最後被道士或是法師就地正法,或是認錯向善,如雷峰塔下的白蛇。
  • 「專訪」學者羅新:人群和人群之間,不可能存在清晰的邊界
    其實不管有沒有雅利安人或者日耳曼人,古代任何人群都在不停地和其他人群進行基因交換、文化交換等各種交換。有舊成員的離開和新成員的進入,人群和人群之間劇烈的交換在歷史上和現實中都存在,人群和人群之間不可能存在清晰的邊界。但是我們在敘述的時候總是強調有邊界。
  • 他說:「美國的月亮比中國圓」是什麼意思?學者為什麼會被西化?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安逸的生活讓有些人逐漸忘記了以前發生過的歷史,慢慢的他們開始宣揚西方的文化,認為西方哪裡都比我們好,其實這是一種忘本的行為。現在這些人放在社會上也是被我們口誅筆伐的,是在民國時期,就有學者大力宣傳西方文化了,在這位學者的一生都是主張全盤西化的,他就是胡適。其實胡適之所以如此推崇的西方文化,還是因為他與美國的淵源太深了。
  • 西方學者:古代亞洲都講希臘語
    一方面,他反映了希臘語的普及,另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到亞洲地區已經逐漸接受了希臘的文化。如今在中亞、印度等地出土了大量希臘風格的工藝品和希臘銘文,充分證明了這個時代的存在。例如,在阿富汗北部的Ti利亞特佩發現的貴族墓葬中,那些精美的祭祀物品顯然來自於希臘藝術。提利亞泰裴遊牧墓地出土匕首然而令現代西方學者困惑的是,古代的中國似乎對燦爛的希臘文化漠不關心。
  • 美國年輕人的真實想法是什麼,很多中國人根本不了解
    根據在美國多年的華人學者觀察,美國社會所謂對中國的「友好」,與我們的理解存在很大差距,包括商界、政界、學術界,很多美國人跟中國的心理差距遙遠,至今仍有極大的敵意和誤解。在中國的論壇、社交媒體上,經常能看到很多人對美國的一大誤區。
  • 《包法利夫人》:艾瑪所追求的愛情,或許根本不存在
    看了《包法利夫人》一書,感覺到艾瑪並不是如同常人口中所說的那樣,愛慕虛榮,慾壑難填,相反地,我卻覺得艾瑪很單純很糊塗,她一直都不明白自己想要的愛情是什麼,艾瑪的一生,像是在追逐著一個個虛幻的愛情之夢,並且她心甘情願地深陷其中,不願意讓自己醒來,或許,艾瑪所追求的愛情,從來就沒有存在過。
  • 西方學者:真實歷史
    此後,魯迅為抗擊國民黨的文化"圍剿"而寫的那些"刑天舞幹戚,猛志固常在"似的雜文,與他鍾情的《山海經》也有很大關係。並且隨著科技的進步,書中所謂荒誕的記載卻一個一個被證實。就連美國學者也在實地考察後發現,《山海經》是一部真正的''世界地理''!
  • 美國學者:我們不贊同
    由於人們越來越多地把這種對世界的新看法等同於思想上的啟蒙,而中國卻仍然在進行限制貿易,堅持君主專制,顯然頑固抵制任何不符合西方世界價值觀的變化,因此在許多西方人看來,中國就像個過時的古代社會,註定要在一潭死水般的野蠻狀態中衰弱下去,直到一個生氣勃勃,其活動遍及世界各國而又把各國加以世界主義化的西方,給她注人新的活力,使她脫胎換骨。
  • 「同性戀雷達」根本不存在
    新的研究表明,你所謂的「同性戀雷達」不僅錯得離譜,而且根本不存在。
  • 復旦女教授陳果:不管你活成什麼樣,總有人不喜歡你
    你的疲憊,不過是因為太在意別人口中的自己。01有一種累,叫活在別人的評價裡最近,偶然看了復旦大學網紅教授陳果的一節課,感觸頗深。她在講課的過程中提到一個觀點:「不管你活成什麼樣,總有人不喜歡你。所以結論是什麼?結論是當你活成真實的你自己,還是有人喜歡你,有人不喜歡你。但是你會更喜歡你自己。」
  • CBA外援慘遭封殺後道歉,中國球迷不領情,語氣高高在上不真誠
    勞森主要說道:"我現在非常理解,在你們的文化裡這種類型的照片是不可接受的,即使我本身沒有任何不尊重她的意思,但理解了你們的立場,我表示道歉,你們再也不會看我發布類似的照片了。關於那個視頻和截圖,我們只是在跳舞,她是我的老朋友,我和她經常一起出來玩。"
  • 漲姿勢「同性戀雷達」根本不存在
    你身邊是否有自稱擁有「gay達」的人?也許他是同性戀,或是個腐女,得意地聲稱自己只需看一眼就能辨別他人是不是基。新的研究表明,所謂「同性戀雷達」不僅錯得離譜,而且根本不存在。美國的研究團隊發現,「同性戀雷達」(即你可以僅僅通過觀察一個人便得知其性取向)不僅毫無證據支持,而且這個概念是極其有害的。因為所謂的gay達,其實就是刻板印象。
  • 易經是文化造假的源頭?歷經6500,終於被西方學者證實為超科學
    易經是文化造假的源頭?一說起《易經》,就能令無數科學家跳腳:這書裡包含宇宙萬物,竟能通過卦象來預測未來,這不是偽科學嗎?說中國近代之所以沒有萌發出現代科學基礎,就是因為我們傳統文化一些思想的限制。西方的很多學者專家才認為中國的《易經》是超科學的存在,因為他們震驚地發現,中國《易經》的64卦爻象圖與《遺傳密碼》有著驚人的一致性,直接再現了生命的本質。
  • 愛因斯坦生前謎團,世界萬物或許根本就不存在,是人類意識的產物
    你曾經有沒有這樣的一瞬間,感覺身邊的一切全是虛無的,好像是意識在控制著所有事物,你只能感知到它想給你知道的東西。有專家將這種情況解釋為大腦的bug,是神經系統錯亂導致的。但是真相真的是如此嗎?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宇宙起源事件,本來浩瀚的天外世界不存在任何星球,只有電子、質子以及一些不知名的微型粒子。
  • 根本不存在的,也許你才是那個被套路的人
    要說在感情裡面,不管是何種感情,女人更容易全情投入,她們為了兌現幫助天鵝王子找回聖羽的承諾,就甘願前往鷹王的國家冒險……女人仗義起來真是無法阻擋。女人就是那麼容易奮不顧身,為了一句承諾而甘願去冒風險,女人與女人之間也不都是塑料姐妹花。在某些時候,女人的承諾更為金貴,相對於男人的三分鐘熱度,女人一旦承諾,便很難改變。
  • 一份超強的電影分類清單,想看的不想看的喜歡的不喜歡的都有了
    作者:圖說百科(圖說百科原創)一份超強的電影分類清單,想看的不想看的喜歡的不喜歡的都有了我們的人生就像是一部電影,只不過不存在於任何膠片之上,不存在於任何屏幕之中,至於觀眾,也許只有西方的上帝吧。初中的時候由於家裡比較窮,那個時候有一個想法就是自己不讀書了,然後出去賺錢養家,但是當我有這個想法的時候被我父母狠狠的打了一頓,因為父母那一輩已經吃過了沒有受過教育的苦,那個時候被壓著繼續讀書,後面考上高中,考上大學。電影就像是我們的生活一樣,每一部都有課能會是我們接觸過的或者是即將接觸的事情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