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歐洲歷史:對動物的刑事審判,源於西方文化對未知的恐懼

2021-01-09 百哥曰

小白是我們常見的寵物名字。「白」代表著寵物大概是白色,而「小」則是一種嬌小且親暱的稱呼。這種名字還可以小黃小黑一直延伸下去。

有時候主人費心為它們打扮,甚至當主人出遠門時,它們還有專屬的高級旅館和人員細心照料,比世界上很多人過得還要好。因為對主人而言,它們不僅僅是寵物,還是朋友、知己,家人。

當然有時候我們也會看到許多虐待動物的例子。他們在可愛貓咪的哀嚎與掙扎中滿足了施虐的愉悅感,這是一種徵服欲的興奮快感。甚至把虐待動物的照片放上網絡上,讓世人瞻仰一下動物的可憐表情,證明他能如何宰制這弱小的生命。

這讓我想起任天堂發售的知名電子寵物養成遊戲「任天狗」。這個遊戲有一個基本的設定,也就是不管怎麼做,「寵物都不會死亡。」

所以雖然也有一些玩家想出玩弄狗狗的手段,不過就算這狗狗滿身蒼蠅,四肢無力,它依舊不會死。

《任天狗》截圖

後來在雜誌訪談中,製作人有提到,為了避免年年紀輕的玩家得失心過重,也怕有玩家利用此遊戲逞虐待欲,更希望玩家隨時打開遊戲,都發現狗狗在家等著你,所以才設計了這樣的原則。

雜談到此,我這篇要講的是,西方文化中具有一種「審判動(寵)物」的習慣,相對的,在中國這樣的例子幾乎很少見。

在中國的傳奇與小說中,當然也有老虎吃人而被抓到衙門,或是在聊齋與其他民間故事中,都出現許多動物精怪蠱魅人心,最後被道士或是法師就地正法,或是認錯向善,如雷峰塔下的白蛇。

包容性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特質和優勢。

但是相對的,西方則是認定這些動物為惡,故用人類的法律與刑法來審判動物(且大多處以極刑),這和中國動物也能改錯向善的基本原則是完全不同的。

審判動物,處以極刑

根據資料的記載,這種審判動物的案例,可以從9世紀一直下追到工業革命的19世紀都還存在,尤其是16世紀上下最為明顯,有學者便認為,這和獵捕女巫時代有關係,都表現了當時西方人對於未知的極端恐懼,進而對於周遭的任何不尋常之事物,採取過渡的激烈措施。

在西方,對於動寵物的追捕與審判基於下列三種情況:

一、動物傷人的事件,如豬吞吃嬰兒(這是真實的案例)。

二、認為動物造成了疾病、災害或詛咒(如蝗蟲、鳥類的怪鳴)。

三、違反自然律的動物異狀(如公雞下蛋)。

其中第一種是動物犯錯,故需要接受審判,在這裡說明西方把動物也視為是一種擬人性格的被審體。

第二種則認為動物帶來了自然災害,所以要處罰。在某種意義上,其實這類似慧星掃把,也似今天我們發現動物異狀、鯰魚翻滾而預測會有地震發生,只不過當時認為這種自然的災害是動物所帶來。

中國自古以農立國,故對於蝗害也多有措施,比如說劉猛將軍廟,就是一個因為驅蝗有功而神格化的驅蝗神,大約在628年,唐太宗李世民也公開嗑吃炸蝗蟲來表示對惡蟲的對抗。

但第三種就非常有趣了,也是在中國很難找到例子的事情。1474年瑞士巴賽爾,大量的公雞被判處以火刑,被活活燒死,因為它們竟然產卵,違背了自然倫常之理;同樣的判裁公雞不潔而焚死的案例在1730年也發生,而這些發生的時間已經是西方號稱「彰顯人類理性光輝的啟蒙時代」了。

用今天的角度來看,很可能這個母雞隻是性徵不明顯而被誤認是公雞,但之所以如此,其實最主要的是「公雞之卵」的宗教意義存在。

不管您喜不喜歡科幻文學,大概都會浮現一個印象:披著黑色長衣的女巫,在一個大釜前攪拌著奇怪冒泡的液體,然後丟進什麼蝙蝠的翅膀、死人的指甲、蜥蜴血等等奇怪物品,作為煉藥的引子。

上述這些東西其實都不難獲得,但是公雞卵這種背德自然的物品可不是隨便去蝙蝠洞、墳場挖挖那麼容易就可以獲得的,而是要等待上天的巧合、自然的惡作劇,所以在中古西方人的心中,公雞卵是一種女巫秘藥的重要成分,如果被女巫獲得後果將不堪設想;所以一定要阻止女巫獲得。

中世紀歐洲大量獵殺是所謂的「女巫」

同樣的,如果放置公雞卵不管,當時的西方人相信卵會孵化成巴茲裡斯克蛇或雞蛇獸,認為它們的眼神會使人致死。

所以在西方中古的法庭,一旦有這種公雞下蛋的謠言或是情況,通常都會不問結果是非,舉行宗教審判,然後全數焚死。

從這些細微之處可見中西文化之差異與優劣。

一方面是西方宗教影響力的巨大差異,而中國沒有頻繁的宗教衝突與戰爭,自然也對於這種超自然事物較少迷信且恐懼。

另一方面,比起中國的改過勸善道德理論,「人人皆可成堯舜」的意識形態可以把範圍從人擴大到動物。

而西方則重視「法律」的認定與審判,就算是動物,也需要經過一個「嚴格」的定罪程序與處刑,這也凸顯了中西對於法律的理解與看法,以及對於人治/法治的概念差異。

相關焦點

  • 中世紀荒誕的動物審判,豬因謀殺罪上法庭接受審判,簡直顛覆認知
    對人進行審判是一件很正常合理的事情,人有思想,有社會規則,有遵循道德法律的必要。但是,動物有嗎?它們需要遵守人類社會制定的規則,犯了錯之後需要審判嗎?這乍一看是個愚蠢的問題,但在歐洲歷史上,卻真實地發生過這樣看似玩笑般的事件,人們煞有其事地的對動物進行刑事審判。而接受審判的動物,刑罰也和人類犯罪無異,它們會坐牢,會被處以死刑,或者流放。
  • 刑事審判三段三審制模式初探
    2010-11-05 09:25:36 | 來源:中國法院網陝西頻道 | 作者:張偉浩   隨著我國刑事審判方式的改革
  • 源於未知的恐懼,淺談日食和月食的迷信
    對未知的恐懼是自然的。這種恐懼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源於對天體種種信仰。幾個世紀以來,人類對超自然現象的探索一直受阻於他們的思想和心靈。儘管如此,科學的發展超出了人們的想像,但迷信在這段時間裡仍然揮之不去。
  • 人工智慧審判的法文化思考
    反思:人工智慧審判何以可能(一)人工智慧審判的追求:現代的「器物」還是「精神」近代以來,人們對於西方舶來之物,每有「器物」和「精神」的思考。「器物」說,是看中人工智慧審判給實務層面帶來的替代勞動和便捷化,互聯化的應用技術。
  • 【刑事研究】警惕刑事審判中的錨定效應
    如心理學家實驗發現,被試被要求在法庭審判前通過擲骰子方式決定最後的裁判結論,結果,擲骰子得到點數高的法官最後的量刑普遍比擲骰子得到點數低的法官量刑更高。 刑事審判中的錨定效應 刑事審判中存在大量信息交互和判斷決策行為,錨信息是決策的起點,錨定效應在刑事審判中普遍存在且影響較大。
  • 西方文化如何融入中國?有些源於創造性誤讀
    北方胡族,從五代的沙陀,到遼宋金時期的契丹、女真、蒙古,與南方的漢族政權,形成長期的軍事對抗和政治分離,中西文化交流較之於唐朝的熱絡局面,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隔。但是,這一時期有兩個顯著成就大放異彩,一是西遼在中亞地區的立國,擴大了中原文化在遙遠的西方世界的影響,以致Cathay(契丹)成為西方對於中國的指稱。
  • 歐洲特性理論史:淺析歐洲人類學與顱骨文化
    但是,當歐洲統一體的問題被提出來時,這種歐洲的統一體不可能建於「歐洲人民的科學」之上,這種科學不會去反思以下兩者的混淆:一個是戈比諾所說的處於種族優越性之上的歐洲人,另一個是康德所說的處 於歷史優越性之上的歐洲人。人類學這門學科多次走到了這條死胡同的盡頭。
  • 西方文明起源於中國 英語英人起源於中國
    所編造的西方偽史:第一、15-16世紀之前,歐洲沒有歷史,只有神話與傳說。西方面對源遠流長燦爛的中國歷史而自慚形穢,於是就花了近500年時間偽造了西方歷史。法國神職學者約瑟夫·斯卡利傑(1540—1609年),他參照模仿中國歷史,尤其是中國朝代帝王年表,建立了「聖經編年」及其整個歐洲各國歷史框架,把所有神話、傳說和杜撰當做史料填入其中,特別是「古埃及」、「古希臘」、「古巴比倫」「古羅馬」就這樣產生了!
  • 人類的恐懼源於未知,克蘇魯的呼喚
    而克蘇魯神話的內容都圍繞著一個核心,那就是「在宇宙中人類的價值毫無意義,並且所有對神秘未知的探求都會招致災難的結局。」宇宙上充滿著其他可怕又強大的生物,而未知的人類則把他們當作神祇膜拜,當然,這些所謂的神,可不是這麼美好的存在……克蘇魯神話的小說中,都是圍繞在人類探索著未知,而在探索未知之中以小博大,最後遭來了恐懼及災難,所以基本上都是以悲劇收場。而「克蘇魯」是一隻比較有名的神祇,所以這系列的作品就用它來當統稱,另外,克蘇魯神話也是第一個以「現代」為世界觀的神話。
  • 「無神論」的中國文化(文明)的實質是什麼?與西方的差異在哪?
    但是另一方面,而在西方的歷史上一神教宗教統治的時期,教會會因認為自己的所信具有宇宙最高的道理而不容置疑性而犯下罪行,發動信眾進行異端迫害(布魯諾)、宗教戰爭……在人文傳統文化一方,人文教化需有經濟實力及家教承傳甚至悟性能力,這樣,儒家的詩書禮樂的教化在古代也總有其跛足的一面。
  • 【法院信息】威縣法院:「多維度」提高刑事案件審判質量
    【法院信息】威縣法院:「多維度」提高刑事案件審判質量 2020-12-02 16: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評:歐洲「社會達爾文主義觀」有違歷史真相
    原題:這個文化觀有違歷史真相19世紀,亞洲開始衰落了,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歷史性的逆轉和分流呢?馬克斯·韋伯認為是新教倫理,正是基督教的改革給歐洲提供了思想的源泉,進而歐洲中心主義者認為,這是由於他們希臘文化的原因,西方的科學精神來源於希臘文化。這樣的邏輯就是現代化起源於歐洲,從根本上說是文化的原因。
  • 歷史上的今天,1945年11月20日,紐倫堡審判正式開庭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美、蘇、英、法四國政府在倫敦正式籤署關於控訴和懲罰歐洲軸心國主要戰犯的協議,並通過著名的《國際軍事法庭憲章》作為審判的法律依據。據此,盟國政府在德國東南部的歷史名城紐倫堡組成國際軍事法庭,對22名被控犯有密謀罪、破壞和平罪、戰爭罪、種族屠殺罪以及反人類罪的納粹德國主要戰犯進行審判。圖為位於紐倫堡市菲爾特大街110號的國際法庭原址。蘇、美、英、法四國各派出一名主任法官、一名候補法官及一名首席檢察官。右一為美國主任法官弗朗西斯·比德爾。
  • 未知的恐懼:H.P.Lovecraft可怕的起源
    HP Lovecraft大約有9年歷史維基百科洛夫克拉夫特在他父親去世後繼續住在家裡,後來在生活中回憶起這段時期,他的母親充滿了難以置信的悲傷,他說這種狀況一直持續下去。同時,由於沒有父親,洛夫克拉夫特需要一個父親的形象。他的祖父填補了這個職位,洛夫克拉夫特認為祖父的影響力影響了他的藝術、寫作和好奇心。
  • 《夜行動物》源於人內心的原動力只有兩種,愛和恐懼
    這就是《夜行動物》。看電影看到一半的時候,我就給朋友發了微信說,這個電影也是兩條敘事線,中間插入了很多倒敘,但剪接卻很順滑,比《羅曼蒂克消亡史》強多了。艾米·亞當斯飾演的蘇珊,在與前夫分手20年之後,收到了對方的手稿,說是要獻給她的作品,想讓她來先看一下。因為常常失眠,所以那時候的前夫叫她「夜行動物」,而這本小說,就是以這個名字來命名的。
  • 西方的藝術人類學研究
    實際上,人類學對視覺藝術的興趣要追溯到19世紀下半葉,彼時,人類學或民族學開始成為西方的一個專業學術領域,有關學者先是在博物館中從事研究,後來大學裡也設立了相關專業。那時的人類學,尤其是以博物館為基礎的人類學,主要關注物品,其中就包括我們所說的藝術品。對世界上的某些文化來說,除了旅行者或某些居民的一些觀察之外,物品成為歐洲學者獲取信息的唯一渠道。
  • 邏各斯與努斯:西方科學文化的兩個原點
    從結構上看,西方科學文化不僅包括技術的、實證的、數學的或邏輯的形而下層面,而且包括科學的精神、理念、理想和價值觀等形而上的層面。如果說前者構成了科學文化的形而下之「體」,那麼後者則構成了科學文化的形而上之「魂」。[1]對西方科學文化根源的完整理解,應當包括這兩個層面的文化淵源。懷特海指出,西方現代科學不僅導源於希臘,也導源於羅馬。
  • 評《審判為什麼不公正》:審判史即人類文明演進史
    》  [英]薩達卡特·卡德裡著  新星出版社  2014年5月  我們檢視歷史,見證古代審判制度的野蠻、落後,心裡難免為現代司法的公正、人道,發出由衷的歡呼與雀躍,但《審判為什麼不公正》從一開始就打破了這種幻想。
  • 日本人有多熱愛西方文化?在寒冷的北海道,他們複製了一個歐洲
    日本是最受中國遊客喜愛的海外旅遊目的地之一,相似的東方文化、良好的社會治安和衛生環境以及較近的地理距離使得日本旅遊的熱度一直高居不下。去過日本的朋友大概都對這個國家的傳統文化印象深刻,特別是木質的古建築,讓人回想起唐朝的輝煌。
  • 為什麼人類對動物的屍體不恐懼,對人類的屍體卻感到害怕呢?
    來源於:點趣歷史檔案關注人類作為地球唯一建立屬於自己文明的物種,雖然沒有獵豹的速度,猛虎的鋒利,但是憑藉著智慧和雙手登上了食物鏈頂端位置,而且沒有天敵誕生,我們成為了這顆星球的主人。由於生存環境和地理位置不同,人類也是分很多民族,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但都對人類的屍體或者殘肢感到噁心、不適和恐懼,對此也誕生了許多解讀和傳說,也不乏鬼神之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