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行動物》源於人內心的原動力只有兩種,愛和恐懼

2021-01-12 努力是會自已將來鋪路

最近主編都在忙於工作,看看上次寫的文章,已經是三周前的事情了。忙得連電影都沒時間看。很心塞。不過還是會間歇看到不少影評人罵這個罵那個,賀歲檔已經拉開序幕,《擺渡人》被罵得風生水起,其他的人在忙著總結年度十佳和年度十爛,不亦樂乎。難得在有些蕭條的大環境中,電影圈還能再熱鬧一番,然而我,只在周五的晚上看了這樣一部片,安靜,又蘊含殺機,雖然形式可能大於內容,卻讓人還是燃起了對電影的熱愛。

這就是《夜行動物》。看電影看到一半的時候,我就給朋友發了微信說,這個電影也是兩條敘事線,中間插入了很多倒敘,但剪接卻很順滑,比《羅曼蒂克消亡史》強多了。艾米·亞當斯飾演的蘇珊,在與前夫分手20年之後,收到了對方的手稿,說是要獻給她的作品,想讓她來先看一下。因為常常失眠,所以那時候的前夫叫她「夜行動物」,而這本小說,就是以這個名字來命名的。傑克·吉倫哈爾飾演的這位前夫,自始至終沒有出現過,而只在小說和倒敘中露了面。

於是兩條並行線開始敘述蘇珊的現實生活,和小說中她和丈夫託尼與女兒的遭遇,讓人精神緊繃,雖然節奏緊張,卻又時不時切回舒緩。敘事流暢,而不拖沓。有隱晦,有諷刺,信息點全部可以get到,又不會亂。其實回想起來,事情的頭緒大概是這樣的:蘇珊當年因為欣賞託尼的才華,而不顧母親的反對,執意要跟這個沒「錢途」的年輕作家結婚。她一直不願意變成母親的樣子,為了物質上的幸福而犧牲婚姻。母親說,你會後悔的。丈夫說,你跟你的母親很像。想逃避現實的蘇珊卻說,可不可以不要提這個人,我跟她不一樣。

但我們最終還是活成自己母親的模樣。看的時候不覺有些心慌。蘇珊最後還是跟託尼離婚了,但她其實還是愛著託尼的。可惜就好像被長輩預測的那樣,他們在生活中總是會有磕磕絆絆,這和剛開始在一起戀愛時的樣子完全不同。再婚的蘇珊被丈夫劈腿,她雖有所察覺,但也不知道算不算是甘願就這樣被蒙在鼓裡。而小說中的蘇珊,在一家三口出遊的途中遇到了不學無術的混混,最後和女兒都慘遭毒手。託尼則多年都在找尋兇手。

曾經在工作的時候遇到了一位師姐,她說,源於人內心的原動力只有兩種,愛和恐懼。在愛和恐懼之間,是不是還有別的選項。那是我第一次聽到這種理論,于是之後我常常試圖找到另外一種心境,卻漸漸發現似乎怎麼都逃脫不出這兩種原動力。如若是在大多數國人的眼裡,這個《夜行動物》的故事大概會讓人聯想出是咒前妻死吧。不過或許搞藝術的人不一樣,或者在「愛」這個原動力面前,人們所思索的是,對方同樣是出於「愛」才能寫出這樣的故事吧。

手法和故事上都說完了。現在我想回過頭來對比一下《羅曼蒂克消亡史》。(因為最近也沒看別的片子。順便說一下這部。)其實慕名很久,那天天寒地凍的,三個人看完電影大概各自都有不同的感受。就好像現在兩極分化的評論一樣。其實我知道這是所謂藝術手法。畢竟我沒有看過之前的《邊境風雲》,不知道導演什麼風格,從編劇到導演到剪輯都是一個人也沒什麼不好,只是這樣的話,風格雖然可以統一,但難免帶上太多主觀色彩。

所以不可避免的,亂序的風格讓人有些看不懂。有人卻很喜歡。沒錯,可以亂序,但風格統一也是應該的,畢竟一會標年份一會不標年份,讓人不免有些跳戲。演員都是好演員,但剪輯的處理太過於碎片化,情緒難以連貫。然而,我們卻別無選擇。有人在說是不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但程耳的解釋卻不存在這一部分。我想,如果按照我們剛才說的「愛和恐懼」的理論來講,章子怡活下去的原動力不是「愛」,而是「恐懼」。

這種恐懼源於人對生命的渴求,也是對死亡的不可預測。這就能解釋,為什麼在最後,章子怡開槍殺了淺野忠信。(哎呀,我連情節都記不太清了,是這樣吧。)從這個角度上來講,我覺得在主線(我自認為的主線)上,這一段是講得通的,所以我能理解。但有人拿這部戲的剪輯來比《記憶碎片》就未免貽笑大方了。回到我標題上說的那句,到底有沒有區別於「愛和恐懼」的原動力呢?仔細想想,大概所有的情緒都可以歸類到這兩種動力裡。然而分不清愛和恐懼的,大概,是我們不敢面對自己的真心吧。

相關焦點

  • 夜行動物,冬眠已醒
    有這樣的一個群體白天他們是手捧星巴克穿梭於寫字樓的都市白領精英嚴肅認真,不苟言笑為了出一個完美的提案費盡心神夜晚,他們將內心從枷鎖牢籠中釋放釋放禁錮的熱情卸下偽裝,專注自我迷離的燈火下結束了一天繁忙的工作,別再跟我提ppt和方案,只想盡情釋放自己的壓力,拋開所有繁雜的情緒,讓所有的靈感迸發。這裡沒有office裡的Lily and Lucy,只有一群肆意的人,宗旨就是,釋放真性情,開心至上。每個人的心中都住著野獸,真實卻又各不相同,它們在心底盤踞,呼嘯,散發著迷人的欲望,情緒,真我,野性。在白天,它們全都躲藏在面具之後,到了夜晚,一切都不需要隱藏。
  • 阿卡西記錄解讀:我的內心只有愛,沒有恐懼如何做到
    當你回到自己的內在,回到你自己的內心,你不要與別人做比較,你不要與別人做對比,你的內心就會少了那份恐懼與不安,你只有真實的做你自己,這樣恐懼就會自然而然的消失。你只需要回到你的內在,回到你的內心,你才沒有那份恐懼,焦躁與不安。當你有不安的感覺,一定會心沒有安全感,你就會出現焦慮。所以,你最重要的功課之一,就是回到你的內在,其餘的,一切都是第二。這個是阿卡西記錄給我詮釋我為什麼沒有恐懼,因為我回到了我的內在,我回到了我的高我之中,我便全然的安心享受當下的一切。一切瞬間便被清理,一切瞬間便被優化,真是神奇與感恩。
  • 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動物行為》人們的內心困擾源於人際衝突
    《動物行為》是奧斯卡獲獎團隊艾莉森·斯諾登和戴維·芬的最新作品,入圍2019年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提名。影片從諮詢宣讀詞開始,通過宣讀詞暗示接受諮詢的團體處於一個安全的環境,可以表達自己的憤怒和悲傷,但是前提是尊重自己和周圍的人。「我接受積極的改變,拒絕因恐懼而產生的習慣。」
  • 《夜行動物》:現實、虛幻、回憶——時空交叉的情感背叛
    「當你愛一個人,務必全身心呵護這份感情,你可能永遠不會再有第二次機會」 。這是《夜行動物》裡的語言主題,也是與片尾寓意高度契合的點睛之筆。《夜行動物》是美國著名時尚設計師湯姆·福特執導的第二部影片。湯姆·福特曾是國際一線品牌Gucci的執行長,他獨到的時尚眼光和暗藏的藝術天賦讓他在時裝界和電影界均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 了解4種人格特質,直面內心的恐懼
    為什麼生活中同樣的事情,每一個人會呈現出不同的反應,做出不同的選擇?那是因為我們內心在恐懼,害怕現在的選擇,會導致在未來出現自己無法承擔的後果。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恐懼,有些事情我們認為理所應當的別人卻會猶豫不決;有些事情我們感覺無比畏懼,別人卻認為這輕而易舉。德國著名心理學家弗裡茨.李曼的這本《直面內心的恐懼》,為我們分析了四種不同人格的人各自擁有的恐懼,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從中或多或少的找到自己的影子。
  • 《夜行動物》何謂愛的反義詞
    了解我的就很清楚,我很少用這些抽象的形容詞來給電影貼上一張張廉價的標籤,諸如什麼人性黑暗還是不為人知的秘密,甚或是人生意義狗屁倒灶的道理等等,我很不喜歡,也覺得那是譁眾取寵的營銷標籤,然而《夜行動物》正有如這一類的故事般,隱晦而深刻,沈穩但驚悚。復仇在哪?選擇的效應為何?現實又如何與理想拔河?
  • 神奇的夜行動物
    (圖源:https://lemur.duke.edu/discover/meet-the-lemurs/mongoose-lemur/)第二類和第三類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夜行動物通。這類動物通常具有較高的聽覺和嗅覺感應,尤其是視覺尤為突出,在微弱甚至無光線條件下也能感知到周圍的環境[1]。相對於這些夜行動物,人類在黑暗中的行動能力與感官要弱許多。很長一段時間,人們一直在通過各種方式研究夜行動物,探究他們能在黑夜中生存的原因。直到最近,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才終於能通過高超的攝像設備記錄黑夜籠罩下的夜行動物真正的活動狀態,也讓更多人了解夜晚的大自然是別樣的活躍。
  • 《夜行動物》小說讀後感:我們都是是披著文明外衣的夜行動物
    今天終於把《夜行動物》讀完了。其實以前也讀過一點,只是可能中途放棄了。因為裡面有一些筆跡,而且很早之前就買了。有時候,他懷疑文明掩蓋了自身一個巨大的弱點,但既然找不到解決方法,他也就安之若素,甚至為之驕傲。這是裡面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我覺得可以囊蓋整本小說的中心觀點。而且它引起了我的共鳴。
  • 貓咪是夜行動物,晚上太吵鬧,怎麼讓它們和人的作息相同?
    貓咪是夜行動物,怎麼讓它們和人的作息相同?這些能幫到你。貓咪本身就是夜行動物,白天睡覺,晚上活動,否則怎有「夜貓子」這個說法。再加上白天人都不在家,它也只能睡覺來打發時間,白天睡得多了,夜晚自然更精神。
  • 周五,應該去哪裡「捕捉」夜行動物?
    夜行動物,我們要怎麼形容他們呢?生機勃勃、野性難馴、敏捷迅速、興致盎然....這些都是出沒在都市裡午夜動物們的特徵,每個周末的夜晚是他們的活躍期。所以,在你們打瞌睡的時候,他們到底在這個水泥叢林裡玩什麼呢?
  • 《恐龍當家》:勇敢是克服內心的恐懼,更是為了所愛變得強大!
    阿木看了動畫電影《恐龍當家》,覺得這部電影超級適合給孩子看,成長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克服內心的恐懼,逐漸勇敢起來!恐龍爸爸和恐龍媽媽的三個孩子出生了,莉比和巴克看起來好像更強壯,而最後孵化的阿洛十分瘦弱,小小的身軀,大大的蛋殼,這個反差好可愛哦。
  • 《夜行動物奇遇記》 音頻小課今日上線
    其間,你會和6種夜行動物神奇相遇,闖進它們有趣的夜生活,了解它們的來歷、習性,甚至人文故事。  錢江晚報聯合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共同打造  帶你結識6種夜行動物,揭開動物世界神秘一角  《夜行動物奇遇記》  音頻小課今日上線  想聽課,趕緊下載浙江24小時APP,搜索「夜行動物奇遇記」  這將是你和夜行動物之間「距離」最近的一次。事實上,動物界大多數都是「夜行俠」,只有夜黑風高時,它們才會展現出真面目。
  • 夜行動物 – 阿麗莎
    也許不安的種子那時就深埋,新世紀後,哈爾科夫和盧甘斯克、頓涅斯克一同鬧起了「東三州」獨立,當地親俄派反政府武裝與政府軍多次發生激烈衝突,平民死傷無數。起兵與止戈的原因太複雜了,各方勢力摻雜其中,作為後來記錄者的李嶽弄不清緣由,只看到難民營裡帶著六七個孩子的單親媽媽們,以及達不到「慘」的相對標準——沒有資格進入名額有限的難民營的女人們,她們只有一兩個孩子,或者家庭成員裡沒有殘疾者。
  • 愛跟恐懼是人類行為的出發點,你認為的愛情,可能是潛意識的恐懼
    愛跟恐懼是人類行為的根本出發點。真正的愛發自內心溢於言表,真正的愛不來自於恐懼,那好比是愚民對暴君山呼萬歲,真正的愛不自欺也不欺人,真正的愛不是佔有而是成全,如果你愛上一朵花不要摘下來,如果你摘了它就死了!
  • Tizzy T中國巡演「夜行動物園」海報中十二種夜行動物哪一種是你
    前不久,Tizzy T中國巡演「夜行動物園」發布主視覺海報,繼概念版海報後再次點燃了歌迷們對於巡演的期待。這一次,十二站巡演分別代表的動物一一曝光,隨著懸念的一步步揭示,Tizzy T籤約摩登天空後的首次個人巡演也將正式拉開帷幕。分站海報首次露出十二隻夜行動物躍然圖上鼯鼠也稱飛鼠,現在因容易馴化而常被人們作為通人性小寵物。
  • 夜行動物:用時間換空間的夜間模式
    對大多數人來說,每天太陽的升起和落下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黃昏時刻,太陽逐漸隱去身影,都市中生活的人大部分已經下班;在鄉間田野忙碌了一天的農民們,也回到家裡。但在夜幕中,還有這樣一群動物和人,他們習慣行走在夜色中,沒有人知道他們從哪裡來,也沒有人關心他們要到哪裡去。他們只是最懂黑夜的夜行動物。
  • 《與內心的恐懼對話》:一場與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來自內心的對話
    《與內心的恐懼對話》,這是第一本寫給邊緣性人格障礙者親友的療愈的書,由臨床經驗豐富的心理學家保羅·梅森與美國最重要的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自助網站發起者蘭迪·克萊格合作撰寫。書中收錄了大量真實案例,全部取材於現實生活。
  • 社會性動物的人類,似乎每一個人都對內心的孤獨懷著深深的恐懼
    白痴與傻瓜人,是最高等的智能生命;人,又是最神奇的生命。作為社會性動物的人類,似乎每一個人都對內心的孤獨懷著深深的恐懼。01最匪夷所思的事情是,人人都擁有同等潛力巨大的頭腦,卻總是有一些人想要控制另一些人,同時又渴望能依附於更強大的權威。於是從嚴格意義上說,真正堅持獨立思考的人少之又少。
  • 《夜行動物》豆瓣評分7.5分
    《夜行動物》在豆瓣上的評分是7.5,中規中矩的分數。豆瓣影評向來善意地高估影片,論分數,這部絕不在我的看片名單裡,但是衝著導演湯姆·福特的大名,我還是去看了,好奇跨界導演是如何調度資源,完成作品的。如果因為導演並非科班出身,而認為這部電影大大超出了預期,也許是沒看過湯福的上一部長篇《單身男子》。
  • 《夜行動物》:小眾化的懸疑電影,氣氛營造一流
    《夜行動物》這樣的電影名字,偏冷僻和怪異,讓多數人選擇瞭望而卻步。1991年王朔寫過一本書叫《動物兇猛》,很多人同樣難以理解書名和內容到底是有有著怎樣的聯繫,後來它卻成了94年電影巔峰之年的《陽光燦爛般的日子》的原著劇本。而《夜行動物》給我的感覺,與「動物兇猛」極度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