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臨床心理學領域,心理障礙可以大致地分為三類:神經症、精神病和人格障礙,相對來說,在治療實踐中神經症是比較輕的,精神病是比較重的,而人格障礙則是很難治療的。
邊緣型人格障礙(BPD)是以情感、人際關係、自我形象的不穩定及衝動行為為臨床特徵的一種複雜又嚴重的精神障礙。
《與內心的恐懼對話》,這是第一本寫給邊緣性人格障礙者親友的療愈的書,由臨床經驗豐富的心理學家保羅·梅森與美國最重要的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自助網站發起者蘭迪·克萊格合作撰寫。書中收錄了大量真實案例,全部取材於現實生活。當你翻看這本書時,你會對邊緣性人格障礙有更加清晰的認知:患有邊緣性人格障礙的人,主要表現為情緒的不穩定,他們陰晴不定,情緒情感總是走極端,他在把你理想化和貶低你之間遊移,所以從愛你愛到死到恨你恨到死,經常是一瞬間的事情。
他們不知道因為什麼就生氣了,而且氣得發瘋。當他們發怒的時候,他們控制不住自己,會採取極端行為,對你侮辱謾罵,什麼話最狠、最傷你,他們會說什麼。他們有控制不住撞牆、毀物、打人的衝動。當你試圖離開他們的時候,他們會變得歇斯底裡,以自殘、自殺相威脅。
儘管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在親密關係裡面常常把對方傷得體無完膚,但大多數情況下,最先受到傷害的往往是他們自己。據統計,80%左右的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都會表現出自殺行為,包括自殺企圖、割傷自己、燒傷自己和其他自我毀滅行為,而大約4%~9%的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最後會死於自殺。
02
我有一個朋友,她和男友兩人相戀半年,最開始還蠻甜蜜,但是熱戀期一過她就覺得不對勁。男友忽冷忽熱,情緒波動很大,她以為是工作上有煩心事,但男友否認,還就此質問她是不是要分手?
兩人之後的相處,男朋友就像個「戲精」:前一秒說我愛你,後一秒變臉就可以指責你,總能「雞蛋裡挑骨頭」地找到吵架的矛盾。
每次姑娘一提分手,男友就跪在他面前,聲淚俱下的哭個不停請求原諒。女生也是心軟,每次都原諒了他,但是沒過一個禮拜,他又變得喜怒無常,不斷地反覆循環這個過程。
像她男友這樣隨時能進入情緒狀態的「戲精」,就屬於典型的邊緣型人格障礙。
以下是美國精神障礙診斷手冊DSM-5對於BPD(邊緣型人格障礙)的診斷標準:
瘋狂地努力逃避真實或者想像中的被拋棄不適當的強烈的憤怒,對憤怒難以控制情感不穩定,明顯反應過度的情感強烈的不穩定的人際關係模式持續不穩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感知潛在的自我傷害行為或衝動行為一再的自殺、威脅以及自殘行為害怕孤單、慢性空虛感短暫的妄想意念或嚴重解離症狀
03
書中對每一個標準都進行了詳細的案例解釋和具體剖析,每一個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的經歷都是各不相同的,他們在出現以上的行為時,產生的動機也會有所不同,但是大家可以明白的一點就是,他所有的這些行為的產生,並不是具體針對身邊的某一個親人或者朋友,而是出自他應對自身心理反應的一種自我保護和應激反應。
書中用了很多的筆墨講述該如何應對自己身邊的邊緣性人格障礙者:
①照顧自己:尋求支持,找到組織,超然於愛之上,控制自己的情緒,增強自尊心,修習正念,增加歡笑,改善健康。
②擺脫情緒困擾:保有自己的選擇,幫助而不是解救他人,處理恐懼、責任感和內疚感。
③用傾聽去溝通:將安全置於首位,控制怒火,積極傾聽,非言語溝通,化解憤怒與批評,確認共情。
④用愛設置界線:邊界問題,「海綿式吸收」與「鏡面式反射」,準備討論,堅持改變以及描述、表達、申明、強化的DEAR四字技術。
⑤強化正確行為:鞏固間歇強化。
04
每個人的生活方式不同,從小的生長環境亦不同,如果你的身邊有人是以上所說的邊緣性人格障礙者,那麼不妨可以嘗試以下幾種治療方法。
劃清界限
因為童年的創傷經歷,邊緣型人格群體會產生一種自罪感,陷入深深的自責,一切都因自己而起,同時又會衍生出一種宿命感,即自己的人生無法掌控。和自己的過去劃清界限,幫助他學會對自己的新人生負責。
有條件的愛
我們追求無條件的愛,但那只能發生在兩個健康的人格之間。只有用相對平和理性的方式來處理問題,我們的愛才會繼續,關係才能穩定,而不是一次次用無條件的接受去強化對方的行為。
理解和接納
要跟這樣的人生活在一起,必須有包容的心。他們的攻擊性很強,可能會把很多問題扔給你,指責你。邊緣型人格群體的「戲精」體質,可能會讓他們不斷上演很多讓你頭疼的戲碼,這個時候不要反過來指責他們,除了剛才說的建立有條件的愛,在你們之間建立規範之外,你要試著去理解和包容這樣的朋友和愛人。
05
在看《與內心的恐懼對話》時候,感覺到其實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心理問題,如何欣賞自己並開解自己,才是減少與外部重讀的第一步。
當你是太陽,自然就沒法被黑暗吞噬。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