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內心的恐懼對話》:一場與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來自內心的對話

2021-01-08 小墨談
01

01

在臨床心理學領域,心理障礙可以大致地分為三類:神經症、精神病和人格障礙,相對來說,在治療實踐中神經症是比較輕的,精神病是比較重的,而人格障礙則是很難治療的。

邊緣型人格障礙(BPD)是以情感、人際關係、自我形象的不穩定及衝動行為為臨床特徵的一種複雜又嚴重的精神障礙。

《與內心的恐懼對話》,這是第一本寫給邊緣性人格障礙者親友的療愈的書,由臨床經驗豐富的心理學家保羅·梅森與美國最重要的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自助網站發起者蘭迪·克萊格合作撰寫。書中收錄了大量真實案例,全部取材於現實生活。當你翻看這本書時,你會對邊緣性人格障礙有更加清晰的認知:患有邊緣性人格障礙的人,主要表現為情緒的不穩定,他們陰晴不定,情緒情感總是走極端,他在把你理想化和貶低你之間遊移,所以從愛你愛到死到恨你恨到死,經常是一瞬間的事情。

他們不知道因為什麼就生氣了,而且氣得發瘋。當他們發怒的時候,他們控制不住自己,會採取極端行為,對你侮辱謾罵,什麼話最狠、最傷你,他們會說什麼。他們有控制不住撞牆、毀物、打人的衝動。當你試圖離開他們的時候,他們會變得歇斯底裡,以自殘、自殺相威脅。

儘管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在親密關係裡面常常把對方傷得體無完膚,但大多數情況下,最先受到傷害的往往是他們自己。據統計,80%左右的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都會表現出自殺行為,包括自殺企圖、割傷自己、燒傷自己和其他自我毀滅行為,而大約4%~9%的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最後會死於自殺。

02

02

我有一個朋友,她和男友兩人相戀半年,最開始還蠻甜蜜,但是熱戀期一過她就覺得不對勁。男友忽冷忽熱,情緒波動很大,她以為是工作上有煩心事,但男友否認,還就此質問她是不是要分手?

兩人之後的相處,男朋友就像個「戲精」:前一秒說我愛你,後一秒變臉就可以指責你,總能「雞蛋裡挑骨頭」地找到吵架的矛盾。

每次姑娘一提分手,男友就跪在他面前,聲淚俱下的哭個不停請求原諒。女生也是心軟,每次都原諒了他,但是沒過一個禮拜,他又變得喜怒無常,不斷地反覆循環這個過程。

像她男友這樣隨時能進入情緒狀態的「戲精」,就屬於典型的邊緣型人格障礙。

以下是美國精神障礙診斷手冊DSM-5對於BPD(邊緣型人格障礙)的診斷標準:

瘋狂地努力逃避真實或者想像中的被拋棄不適當的強烈的憤怒,對憤怒難以控制情感不穩定,明顯反應過度的情感強烈的不穩定的人際關係模式持續不穩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感知潛在的自我傷害行為或衝動行為一再的自殺、威脅以及自殘行為害怕孤單、慢性空虛感短暫的妄想意念或嚴重解離症狀

03

書中對每一個標準都進行了詳細的案例解釋和具體剖析,每一個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的經歷都是各不相同的,他們在出現以上的行為時,產生的動機也會有所不同,但是大家可以明白的一點就是,他所有的這些行為的產生,並不是具體針對身邊的某一個親人或者朋友,而是出自他應對自身心理反應的一種自我保護和應激反應。

書中用了很多的筆墨講述該如何應對自己身邊的邊緣性人格障礙者:

①照顧自己:尋求支持,找到組織,超然於愛之上,控制自己的情緒,增強自尊心,修習正念,增加歡笑,改善健康。

②擺脫情緒困擾:保有自己的選擇,幫助而不是解救他人,處理恐懼、責任感和內疚感。

③用傾聽去溝通:將安全置於首位,控制怒火,積極傾聽,非言語溝通,化解憤怒與批評,確認共情。

④用愛設置界線:邊界問題,「海綿式吸收」與「鏡面式反射」,準備討論,堅持改變以及描述、表達、申明、強化的DEAR四字技術。

⑤強化正確行為:鞏固間歇強化。

04

每個人的生活方式不同,從小的生長環境亦不同,如果你的身邊有人是以上所說的邊緣性人格障礙者,那麼不妨可以嘗試以下幾種治療方法。

劃清界限

因為童年的創傷經歷,邊緣型人格群體會產生一種自罪感,陷入深深的自責,一切都因自己而起,同時又會衍生出一種宿命感,即自己的人生無法掌控。和自己的過去劃清界限,幫助他學會對自己的新人生負責。

有條件的愛

我們追求無條件的愛,但那只能發生在兩個健康的人格之間。只有用相對平和理性的方式來處理問題,我們的愛才會繼續,關係才能穩定,而不是一次次用無條件的接受去強化對方的行為。

理解和接納

要跟這樣的人生活在一起,必須有包容的心。他們的攻擊性很強,可能會把很多問題扔給你,指責你。邊緣型人格群體的「戲精」體質,可能會讓他們不斷上演很多讓你頭疼的戲碼,這個時候不要反過來指責他們,除了剛才說的建立有條件的愛,在你們之間建立規範之外,你要試著去理解和包容這樣的朋友和愛人。

05

在看《與內心的恐懼對話》時候,感覺到其實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心理問題,如何欣賞自己並開解自己,才是減少與外部重讀的第一步。

當你是太陽,自然就沒法被黑暗吞噬。

共勉。

相關焦點

  • 《與內心的恐懼對話》:負能量爆棚可能是症狀,而非一個人的本質
    作者丨小朋剛剛看完《與內心的恐懼對話》這本書,吸引我選擇這本書來閱讀的因素有兩點:恐懼和邊緣性人格障礙。恐懼這種情緒,我們每個人都會有,我想要知道如何面對內心的恐懼。而作為心理諮詢師,在工作中我會接觸到一些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我想通過這本書了解他們更多。《與內心的恐懼對話》是寫給那些患有邊緣性人格障礙的親友們的一本書。
  • 《與內心的恐懼對話》解析3點如何擺脫來自親人的負能量
    本書是著名一名心理諮詢師作家武志紅老師極力推薦的,還有另一本《與內心的小孩對話》本書獻給生活中受到邊緣性人格障礙影響的孩子、年輕人和老人,以及拆解這種人心理的老師,他們見證、講述、分享了這些故事,尋找辦法,幫助更多人去應對擺脫來自親人的負能量。
  • 《與內心的恐懼對話》:你不是神,你不能拯救誰,只能忠於自己
    心理學家認為,夢露具有典型的邊緣性人格特徵:情緒不穩定,害怕被拋棄,有社交恐懼,有自我毀滅的傾向,容易把人妖魔化和神化。邊緣性人格和你的生活很遠嗎?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研究表明,普通人中大約有6%的人會患上邊緣性人格障礙。因此,識別邊緣性人格障礙的特徵,並學會與之相處,成為當前社會的一種迫切需要。
  • 了解4種人格特質,直面內心的恐懼
    那是因為我們內心在恐懼,害怕現在的選擇,會導致在未來出現自己無法承擔的後果。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恐懼,有些事情我們認為理所應當的別人卻會猶豫不決;有些事情我們感覺無比畏懼,別人卻認為這輕而易舉。德國著名心理學家弗裡茨.李曼的這本《直面內心的恐懼》,為我們分析了四種不同人格的人各自擁有的恐懼,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從中或多或少的找到自己的影子。
  • 豆瓣9.0分|《荒原狼》,赫爾曼黑塞帶你來一場和自己內心的對話
    《荒原狼》受到了全球青年人的喜愛,對於喜愛它的讀者來說,人們在書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這本書閱讀的過程,更像是一次心靈之旅,是一次和自己內心的深度對話。原來那麼多人都和黑塞一樣,內心住著一頭「荒原狼」,每天和自己體內的「狼性」做著抗爭,不知道哪一天這「狼性」就會不受控制突然跑出來。
  • 邊緣人格障礙:比抑鬱症糟糕可怕的心境障礙就是我
    其實我們忽略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有些神經症會伴有人格障礙,就比如今天給大家要講述的邊緣性人格。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關注過這樣一類人,ta們很希望和你交往,可是深交後彼此很痛苦,即使你心平氣和的和這類人溝通,最後一定會情緒失控,甚至是歇斯底裡。
  • 一場穿越時空的心靈對話
    你有多久沒有和自己對話了不驚擾他人卻充盈著自己的心聲其實放空閉眼大聲呼吸再睜開眼就會迎來萬丈光芒我們總想留住時間,捨不得那時璀璨的花火,捨不得此時正值年少的自己。這是與自己心靈的一場對話,是對未來自己的無限期許。背上最初的行囊,帶上夢想和願望,向前奔跑吧,勇敢的少年!在2020最後一天的最後一節語文課上,三營中學的孩子們與自己進行了一場穿越時空的心靈對話。「年輪的信」——寫給一年後的自己。研支團老師介紹完活動之後,孩子們都躍躍欲試,迫不及待想要動筆去寫一封給自己的信。
  • 年輪的信|一場穿越時空的心靈對話
    你有多久沒有和自己對話了不驚擾他人卻充盈著自己的心聲其實放空 閉眼 大聲呼吸 再睜開眼就會迎來萬丈光芒這是與自己心靈的一場對話,是對未來自己的無限期許。背上最初的行囊,帶上夢想和願望,向前奔跑吧,勇敢的少年!在2020最後一天的最後一節語文課上,三營中學的孩子們與自己進行了一場穿越時空的心靈對話。「年輪的信」——寫給一年後的自己。研支團老師介紹完活動之後,孩子們都躍躍欲試,迫不及待想要動筆去寫一封給自己的信。
  • | 人格障礙:扭曲的靈魂
    Jeffrey 首先被確診的第一類人格障礙是 「邊緣性人格障礙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這類障礙之所以被稱為 「邊緣性」,是因為它介於健康、憂鬱症、精神官能症、精神病這四者之間。
  • 文明對話,一場美的發現之旅
    原標題:文明對話,一場美的發現之旅 看電影、品美食、逛博物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期間,豐富多彩的文化和民間交流活動在多地舉行,帶來一場文化盛宴,也開啟一場美的發現之旅。 這場文明對話,既包括國家外交行動的宏大篇章,也深入百姓生活的細微肌理,更激蕩起思想的共振和鳴,凝聚起命運與共的強烈共識。
  • 你真的了解「多重人格障礙」嗎?
    這種「多重人格障礙」學名叫,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簡稱DID。簡單來說,就是一個身體裡面裝了很多個「靈魂」,它們輪流來佔用肉體。雖然生活中不太常見,但相關的影視作品還是不少 的,比如《致命ID》、《24個比利》,通常影片中的患者,可以和自己的不同人格相互對話,但是在實際情況中,患者每次只能用一個人格說話。
  • 國際殘疾人日|輪椅上的「百靈鳥仙子」,終於告別了內心的「傷」
    然而,三個月前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導致小卓婭腰椎爆裂性骨折,雙下肢完全失去了知覺和運動能力。當醫生告訴她今後再也不能走路時,小卓婭的內心徹底崩塌了。怎樣才能面對突如其來的打擊,怎樣才能面對昔日的同學老師,怎樣才能擁有更好的未來?
  • 對話的古今之變與教育性對話的意蘊
    所謂進入談話之中,就是指對話雙方從孤立自我中站出來,超越個人的主觀意願與性情慾望,進入彼此敞亮的對話空間之中,對話因此而成為一種彼此超越孤立自我而進入關係中存在的方式。伽達默爾指出,「雖然我們說我們『進行』一場談話,但實際上越是一場真正的談話,它就越不是按談話者的任何一方的意願而進行。因此,真正的談話絕不可能是那種我們意想進行的談話。
  • 筆跡中的十五種DID【多重人格障礙 】
    寶拉是一名DID多重人格障礙的患者,46歲,正走在康復治療的路上,並且把她的病症做成了紀錄片,希望能幫助更多的人
  • 為什麼說跑步是一場和自己的對話,看完這些你就大概能理解了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下為什麼說跑步是一場和自己的對話?每當覺得自己孤身一人時,我總會不自覺地想起《紅樓夢》中的這句話,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時有還無。我們處於這俗世之間,大多數人也確實是這樣的狀態。每天戴著虛假的面具與人為善,久而久之,面具戴久了也就摘不下來了。因此,我們會習慣與面具為伴,直至最後忘了自己原本的模樣。
  • 伊藤潤二:我的內心傾向於破滅,而用漫畫來抵禦恐懼
    他是製造恐怖的大師,可是製造的起因竟是為了抵禦自身的恐懼;他的漫畫故事仿佛步步緊逼,要人直面內心醜陋的欲望,可是他本人喜歡做木工和搜集模型,看上去就像是路邊最親和無害的中年大叔;他相信世界末日,希望長生不老,確信畫漫畫是自己的宿命。他是伊藤潤二。
  • 「沒有安全感、喜怒無常,我是邊緣型人格障礙」,「不,你不是」
    在昨天的文章裡,我介紹了邊緣型人格障礙(BPD)的一些行為特徵,在文章下面有很多讀者留言,紛紛給自己「上套」,說「我就是邊緣型人格障礙」或者「我身邊的某位親人就是這樣的人」。事實上,在上一篇文章的開端我就曾經寫道:「人格障礙是一種僅次於精神分裂的比較嚴重的精神疾病,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佔總人群的6%。
  •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表現為,毫無道德和情感可言,對他人的傷害沒有內疚或難過,沒有同情心,對別人的悲慘遭遇和痛苦,漠不關心,行為受原始欲望的支配,脾氣火爆,氣量狹小,總是指責他人,為人老奸巨猾,從不負責,思想行為與社會道德規範背道而馳,滿嘴哥們義氣,好拍馬屁,逢場作戲,但只要一點不如意就立馬
  • 別再拿邊緣型人格障礙罵人了,他們自救的路並不容易
    簡單而言,患者的大腦時刻處於高度戒備狀態。面對同樣的情形,他們比其他人體驗到更多的恐懼和壓力,「戰鬥或逃跑」(fight-or-flight)開關更容易被觸發。而一旦觸發,無論合宜與否,代表著理性的腦區會被裹挾,原始的生存本能會被激發。
  • 子蘭生活裝飾:翰墨·無界 一場藝術與家居美學的對話
    如果有一個既遠離人山人海,還可以直接讓您與居家美學對話,您會考慮去看看嗎?「翰墨·無界——書畫品鑑會」步入「翰墨·無界——書畫品鑑會」現場,一幅幅精美裝裱的藝術作品映入眼帘,心中的詩情畫意油然而生。這場作為貴陽家門口的藝術品鑑會主要分為兩個系列:朝鮮功勳畫家的油畫精品展、貴州著名藝術家「鄉愁」書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