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是「國際殘疾人日」。
相對於適應身體的不便,
對大多數殘疾人而言,
更難的是走出心靈的「陰霾」。
失聲的「百靈鳥」
一個溫暖的午後,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安靜的骨科病房裡突然傳來一陣悠揚的歌聲,像一隻百靈鳥在歡快的歌唱。
婉轉動聽的歌聲吸引了大家的注意,一個、兩個、三個……不一會兒,小卓婭所在的病房就擠滿了前來觀看的病友和醫務人員。悠揚的歌聲讓人感到內心寧靜,病房壓抑的陰霾情緒一掃而空。
從那天開始,大家都親切地稱呼小卓婭為坐在輪椅上的「百靈鳥仙子」。然而大家不知道的是,這是小卓婭住進康復中心三個月以來第一次開口歌唱。
從小就喜歡唱歌的她,對音樂有著極高的天賦,再加上聲音甜美、對歌詞過目不忘,受傷前曾獲獎無數。
然而,三個月前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導致小卓婭腰椎爆裂性骨折,雙下肢完全失去了知覺和運動能力。當醫生告訴她今後再也不能走路時,小卓婭的內心徹底崩塌了。
怎樣才能面對突如其來的打擊,怎樣才能面對昔日的同學老師,怎樣才能擁有更好的未來?這些就像一塊塊巨石壓在小卓婭的心上,讓她無法呼吸、無法思考、無法面對。
很長一段時間,小卓婭終日以淚洗面,甚至想要儘快結束自己的生命。來到康復中心以後,在醫生、護士、康復治療師的幫助下,小卓婭開始進行系統的康復治療,同時還配合心理治療。
每次做完心理治療,小卓婭都感到內心重新點燃了希望,有了信心也有了力量。經過兩個多月的系統康復和心理幹預,小卓婭終於又開口唱歌了,這就是我們剛開始看到的一幕。
躲不過的「六道檻」
當一個健全人因車禍或疾病導致殘疾後,心理會發生很大的變化。這一方面是來自疾病的壓力,另一方面是來自未來社會角色的轉變。
如果患者能夠順利完成心理的過渡,或者說能夠適應新的變化,對患者的未來康復或回歸家庭、回歸社會都有重要幫助;如果患者長時間不能解決心理問題,輕者影響康復治療的效果,重者可能出現自殺行為。
因此,心理治療在患者的康復治療,以及未來社會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科學及時地心理幹預可以幫助患者儘快重新「站」起來,擁抱新的生活。
我們國家心理治療領域根據多年的臨床實踐,將殘疾患者受傷致殘後的心理劃分為六個階段,分別是:無知期、震驚期、否認期、抑鬱期、反對獨立期、適應期,患者在每個階段都會出現不同的心理問題和行為表現。
首先是無知期。這一階段是患者剛剛受傷以後,雖然出現了身體的功能障礙,但是患者本人對自己的真實病情不了解,沒有認識到病情的嚴重性,心理上還沒有做好長期應對病情和殘障的準備。
大部分患者認為自己病情不重,治療一段時間就可以痊癒,不太關注臨床治療的具體細節,情緒表現多與病情變化、家庭和社會因素有關,而對病情愈後沒有太多的憂慮。
無知期一般持繼數天到數月不等。這一階段的心理幹預策略主要以積極關注、開展心理知識普及為主,幫助患者了解心理學的知識和心理變化的特點。
其次是震驚期。當患者聽到或意識到自己病情嚴重可能終生需要坐在輪椅上生活後,會出現突發性的情感麻木或休克狀態。主要表現為大腦突然一片空白,思維反應遲鈍,表情驚訝、發呆,行為上不知所措,沉默不語,對周圍的人和事無感覺、無反應。
震驚期一般出現在無知期之後,持續幾秒到數天時間。這一階段的心理幹預策略以支持、接納為主,並要密切關注患者的心理變化,可適當開展一些心理對話和溝通,幫助患者轉移注意力。
第三是否認期。大部分患者經過震驚期打擊之後,為避免出現更大的精神痛苦,心理上對已經發生的事實採取防禦機制,主要表現為否認現實,不相信自己的病情不能痊癒,堅信自己的病一定能好,並且四處向有關專家諮詢病情,不願意別人負面評價他的真實病情,不加分析地收集病情治療有關的信息。
患者此時容易出現焦慮和緊張情緒,易激惹,並可出現罵人、摔物、不合作等攻擊行為。這一階段一個明顯的特徵是患者晚上經常會夢到自己又能走路或奔跑了。此階段一般要持續數周或數月的時間。這一階段主要的心理幹預方法是積極關注和處理好應激障礙,以幫助患者及早接受病情,正面問題。
第四是抑鬱期。當患者完全意識到病情的嚴重性和可能出現的結果後,心理防線徹底瓦解,對疾病和今後的生活評價多是消極的,進而出現各種負面的情緒如抑鬱、焦慮、憤怒等;同時也會表現出情緒的不穩定,對外界事件失去興趣,說話很少,不願與人交往,並且常伴有睡眠障礙;大部分患者常會出現自殺的想法,有的出現自殺行為,抑鬱期持續時間一般為數月或更長時間。
這一階段是患者心理問題表現最突出的階段,也是最容易產生過激行為或自傷、自殺行為的階段,心理幹預主要以疏導、減壓為主。重點預防患者出現自殺行為,同時積極支持患者從多角度看待殘疾和面對的困難,引導患者將注意力轉移到康復治療和訓練上,重新建立生活的信心。
第五是反對獨立期。抑鬱期後,患者的情緒已趨於穩定,但對自己的病情又沒有特別有效的措施,行為上出現倒退,缺乏積極獨立的謀生心態和行為;被動接受自己的疾病和殘障,但在生活上過多地依賴他人,自己能幹的事常需要他人幫助,害怕出院,不敢一人在家或出行,總希望身邊有人陪伴,無回歸社會的願望;持續時間從數月到數年不等。
這一階段的心理治療策略要以支持和鼓勵為主,可以通過一些成功案例激發患者內在動力,幫助患者分析問題找出對策,重新樹立生活的目標。
第六是適應期。這一階段患者在心理上對病情和愈後都不再過分擔心、恐懼,開始接受現實,主動面對疾病和今後的生活,積極配合各種治療,心理上基本適應了因疾病給自己造成的不適。同時,對於生活的態度開始轉向積極,重新評價和思考自己價值和未來,充分發揮現有的能力,合理安排作息時間,生活比較規律,行為比較獨立,行動上不再過多地依賴他人,願意參與家庭和社會生活,並常伴有積極的情緒體驗。
這一階段的心理幹預主要以幫助患者提升綜合心理品質,思考和規劃未來為主,樹立長期的生活、學習和就業信心,全身心融入到社會中去。
積極擁抱「新生」
像其他患者一樣,小卓婭在受傷致殘後同樣經歷了上述心理變化的各個階段。從對自己病情的不了解、不接受到抑鬱憤怒、感嘆上天的不公平,再到能夠面對現實,接受殘疾,進而積極配合醫生、康復治療師全面開展康復治療,最後取得了理想的康復效果。
在佩戴肢具的情況下,小卓婭已經可以實現部分行走功能。後來她還參加了全國歌唱比賽並獲得了引以為傲的成績。聽說,最近她還和熱戀的男友組成了小家庭,美好的生活正在前方等待著她。
願天下所有殘疾朋友,都能像小卓婭一樣,早日走出情緒的陰霾,勇敢擁抱「新生」。
作者: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副主任
北京博愛醫院心理科副研究員 密忠祥
審核專家: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專家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教授 李佔江
策劃:譚嘉
編輯:王建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