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讀《荒原狼》是因為一次課程的作業,選到了這本書,也是我讀赫爾曼·黑塞的第一本書,深深被書中的內容吸引,讀得停不下來,用了一個下午讀完了整本小說。
《荒原狼》受到了全球青年人的喜愛,對於喜愛它的讀者來說,人們在書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這本書閱讀的過程,更像是一次心靈之旅,是一次和自己內心的深度對話。
原來那麼多人都和黑塞一樣,內心住著一頭「荒原狼」,每天和自己體內的「狼性」做著抗爭,不知道哪一天這「狼性」就會不受控制突然跑出來。
作者簡介:
赫爾曼·黑塞,被雨果·巴爾稱為「德國浪漫派永遠的騎士」。1877年7月2日出生於德國南部,黑塞自小就受著比較廣闊的包括歐洲、印度和東方的文化和思想的薰陶,這在他的作品裡也展現得淋漓盡致,讓他自成一派。
1904年,黑塞發表了長篇小說《彼得·卡門青》,一舉成名,獲得包恩費爾德獎。黑塞留下了非常多的作品,如《悉達多》、《東方之行》、《玻璃球遊戲》等。也憑藉這些作品獲得了諸多獎項,比較重要的有馮泰納獎、諾貝爾獎、歌德獎等。
內容簡介:
書中的主人公哈裡·哈勒爾是一個經歷了半百人生,帶著一身傷痛,精神分裂,不願社交,每天只躲在自己的安樂窩裡的「小市民」,靠著藥物騙過疼痛,說不準哪一天就會用刮鬍刀結束生命的傢伙。
一次哈裡去拜訪朋友,這次的拜訪讓哈裡感覺糟透了,從朋友家出來,哈裡盤算著回到住處就結束自己的生命。但這個想法又讓哈裡充滿了恐懼不敢回去。在街上閒逛鬼使神差走進了一家酒吧。
在酒吧裡哈裡遇到了一個年輕的姑娘赫爾米娜,這個姑娘懂哈裡的一切。就好像是哈裡失散多年的親兄弟。哈裡一潭死水的生活又有了盼望,他盼望著見到這個姑娘。
赫爾米娜帶著哈裡學習跳舞,參加舞會,喝酒,介紹漂亮的瑪麗亞給哈裡做情人……
《荒原狼》帶給我們的思考和啟發
人生永遠是孤獨的、寂寞的
這個命題充滿了整本小說,從哈裡一出場,身上就透露著孤獨的氣息,而我們每個人不也是如此嗎?
一個人孤零零地來,然後孤零零地離開這個世界。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陪伴你一輩子,而我們就是要去慢慢習慣這種孤獨,學會和孤獨好好相處,握手言和。
人人都是矛盾體
人都是矛盾的,我們身體裡都住著兩個自己,就像哈裡一樣在人和狼的角色中不斷切換,不斷折磨,相互扭打、甚至撕咬。
當然更多的時候,他們只是靜靜躲在一旁觀察著對方,一個看著另外一個的表演,可能不置可否,也可能是一副唾棄或幸災樂禍的嘴臉。
那到底要怎樣才能讓人和狼在身體裡和睦相處,就是要了解他、接受他、不要試圖拋棄,因為你越想拋棄就越拋棄不掉。他就會越掙扎,你就會變得越痛苦。
人生就是一場尋找自我->探索治療->治癒豁達的旅程
整部小說當中,哈裡就經過了這樣一個過程,這也是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之旅的命題。哈裡從最初躲在家裡不願出門,到認識了赫爾米娜之後,勉強開始學習跳舞,參加舞會,從原來只喜歡莫扎特的曲子,到去聽流行的舞曲。
他在不斷地尋找、探索,最後在魔劇院經歷了一段奇幻的經歷,這也是哈裡的自我救贖之旅。而且在魔劇院的經歷使一直在哈裡身體裡的市民性和精英化、凡俗和經典、不朽和及時享樂等等不可調和的矛盾都在幻境中得到了融合和化解。也許這就是我們每個人最終的救贖之路,那就是融合,就是接納。
故事的結尾哈裡這樣說到:我準備再次開始這場遊戲,再嘗一次它的痛苦,再一次為它的荒謬無稽而戰慄,再次並且不斷地遊歷我內心的地獄。我總有一天會更好地學會玩這人生遊戲。我總有一天會學會笑。
結束語:
其實我們每個人又何嘗不是一匹「荒原狼」,內心充滿了狂野、充滿了希望和矛盾在這人間流浪,一會兒要用高尚的人格約束自己,一會兒又任由心中的那匹狼出來到處亂跑。
但不管怎樣,我們都懷揣夢想行走在這人世間。也許有一天我們終究學會面帶微笑去經歷這人間的一切不如意。就像羅曼羅蘭曾說: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希望我們也能如此,可以內心波濤洶湧,表面仍雲淡風輕。
作者簡介:譯心,一個生活在南京的北京人,一個資深的金融從業者,一個希望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遇見有趣靈魂的人。歡迎@譯心清影,聊聊有趣的事兒,聊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