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小樹,今天跟大家聊一聊我大學裡最喜歡的作家赫爾曼黑塞.遇到黑塞是大一在圖書館借書的時候,管理員桌子上摞一堆書,在管理員掃書的時候,順便在書桌上拿了一本《荒原狼》。從此開始了我大學四年讀赫爾曼黑塞的時光。隨後自己就去找了這部電影來看。
《荒原狼》這本書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部電影在內容方面跟書內容基本一致,改動不大。電影件數主人公哈勒爾是一位正直善良的作家,但是他有點看不起現實社會的。有一天他偶爾讀到一本《評荒原狼》的小書。看完這本書,他覺得自己就是書中的這個人,是一個集「人性」和「狼性」為一體的人。之後他參加聚會,參加晚宴,但是當他跟別人聊自己觀點和想法的時候遭到別人的不理解和嘲諷,他覺得自己對於世界的認知一下就變得局限了起來,他認為自己與世界是如此的格格不入。他錘頭喪氣的回家了,在路上,他遇到在酒吧工作的赫爾米娜,再跟赫爾米娜的交往過程中,赫爾米娜給他介紹了新朋友,一位音樂人帕布洛和一位姑娘瑪麗亞。在和三個人的交往過程中,哈裡獲得了在精神層面的高度認可,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他也找到了自我救贖的方式。
劇照
相信看到這裡,大家都想問小樹,哈裡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他為什麼認為自己是一個具有狼性的人能呢?為什麼要把自己囚禁在自己的世界中呢?按照小樹的理解角度,這是一部對人物心裡刻畫得十分細膩的作品,主要依靠第一視角做內心剖析,來揭示哈裡內心的迷茫、孤獨、糾結。而這裡所說的「狼」其實更多表示的是哈裡一個孤獨到了極致的人,他沒有辦法與外界的人接觸。但是,偏偏,作為社會環境的一份子,他脫離不了與整個社會的關係的,而他自己無法和其他人交流接觸,就造成了他精神上的孤僻。
劇中的赫爾米娜
小樹在第一次讀完這本書的時候,囫圇吞棗,什麼也沒有品出來。時隔一年再次觀看,反倒看得得熱淚盈眶,共鳴感實在是太強大了這部作品。小魚覺得在這部電影中,「荒原狼」的人格,實際上就是哈裡自己存在著的千百種面貌,每種樣子都是他自己本身的一道影子。他覺得孤獨的最大原因就是他沒有能真心的接受世界的不同,寧願把自己困在自己的世界裡。發生改變的是他遇到了赫爾米娜,作為哈裡的朋友,赫爾米娜一直試圖教會他如何與世界相處,在書中,赫爾米娜鄂人物定位就是哈裡看世界的一個窗口。在小說中,赫爾米娜帶領哈裡在劇院中經歷了一場自我認知的經歷,也正是這場劇場經歷,讓哈裡在與外界相處的絕對自我封閉的精神觀念上有了改變。
劇照
小樹在看完這部電影時又想到了小樹大學時期看完時時那種豁然開明的感覺,最大的感受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是賴以生存在這個世界的,每個人都離不開家人、朋友甚至這個社會環境。不管我們處在什麼樣的一個環境,都不要把自己拉入不喜歡的境界,而是知道這個世界存在著千百種樣子,即使這些樣子與自己的認知有差別,也不要把自己放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也不要為了迎合讓自己難受。找到自己生活得最舒服的方式就可以了,其他人其他事都不是成為阻攔自己成長生活得障礙物。
整電影,包括整本書在小樹看來字字戳心,看前面的時候,仿佛看見了自己。讀著讀著又自愧不如。就會讓你覺得他什麼都告訴你了,又什麼都沒有告訴,但是在我看完的當下,唯一可以確定的是。《荒原狼》就是一面鏡子,映照著我在大學四年成長過程中,不斷對外界接納與抗拒的自我較量,反應的都是妥協和抗拒的自己。這就是這本書對小魚的影響,那麼你呢,看完小魚的介紹有沒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留言告訴小樹。你呢,看完小樹的介紹有沒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留言告訴小樹。小樹也真誠的希望大家可以去看看這部老電影和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