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l 古道漫漫
赫爾曼·黑塞(1877-1962),德國作家,194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荒原狼》是黑塞中期創作的代表作,亦是他創作生涯的裡程碑。該小說一經問世,就被譯成二十多種語言在多個國家出版。小說幻想色彩濃鬱,象徵意味深遠,被認為有「超現實主義」風格,託馬斯.曼稱它為「德國的尤利西斯」。
小說的主人公哈裡是個正直的作家,他鄙視現代社會小市民的生活方式,但又深陷其中,內心深處極為矛盾。直到一天,他偶然讀到一本小冊子《荒原狼——非為常人而作》,深覺同病相憐,認為自己就是一隻兼具「人性」與「狼性」的荒原狼。
之後,哈裡應青年教授之邀前往其家中赴宴,提倡理智與和平的哈裡卻被認為是不愛祖國的「混蛋」,這場會面最終不歡而散。倍感孤獨的哈裡獨自來到「黑老鷹」小酒館喝酒,卻意外邂逅奇妙美麗的女郎赫爾米娜,重新萌發了對生活的興趣。
經赫爾米娜介紹,哈裡又結識了年輕帥氣的薩克斯管演奏師帕勃羅先生和貌美女郎瑪麗亞,開始享受物慾包圍的快感。哈裡應邀前往參觀帕勃羅先生荒誕離奇的魔劇院,內心千迴百轉,當看到瑪麗亞赤身裸體躺在別人懷中的時候,哈裡出於嫉妒將瑪麗亞一刀殺死……
之後,哈裡與莫扎特的交談,讓其徹底清醒……
戰爭中的人文主義光芒
「每個時代,每種文化,每個習俗,每項傳統都有自己的風格,都各有溫柔與嚴峻,甜美與殘暴兩個方面,各自都認為某些苦難是理所當然的事,各自都容忍某些惡習。只有在兩個時代交替,兩種文化、兩種宗教交錯的時期,生活才真正成了苦難,成了地獄。」
《荒原狼》的創作開始於黑塞中年後,此時正處於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轉化的階段,是一個由和平走向戰爭的時代,社會中存在著眾多的矛盾,各階層的鬥爭也比較激烈。
在政治家們和主流媒體的渲染下,國內狂熱的希望新的戰爭再次爆發,個人英雄主義情緒蔓延,而黑塞這樣的少數派提倡理智與和平,因此備受打壓。
海明威曾經說過,在現代戰爭中,人會像條狗一樣被毫無意義地殺死。對此,我深表贊同。
在大多數人都陷於戰爭的狂歡時,黑塞沒有迷失本心,而是選擇保持溫度,保持理性,以人文主義的關懷直面戰爭對個體帶來的悲痛和對文明帶來的傷害。
黑塞筆下的文學形象亦如他自己,閃耀著人文主義的光芒。
知識分子的精神危機
哈裡的自傳中寫到,他每天都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是否到了像阿達貝爾特.斯蒂夫脫那樣,用刮臉刀終結自己生命的時候?
向死而生,這既是《荒原狼》的主人公哈裡,也是黑塞本人的寫照。
正如浮士德所言,「啊,在我的胸膛裡有兩個靈魂並存!」
哈裡在「人性」與「狼性」中苦苦掙扎,他身上既有智慧、高尚、文明的一面,也有粗獷狂野、桀驁不馴、不服管束的一面;他正直善良,卻又孤僻清高;他誕生於市民階層之中,卻厭倦市民階層的平庸;他反感市民階層,卻又不得不寄居其中;他不屑於俗世生活的燈紅酒綠,卻又沉溺於世俗的物慾之中……
他身處時代的夾縫中,無法安生。
小說中哈裡的精神危機並不是個例,而是黑塞以及同時期的大批知識分子的真實寫照。這類人處在時代的轉變期,與周圍的人格格不入,內心深覺彷徨無奈、不知所措,迷茫於究竟是去努力改變環境還是向環境妥協?
硬漢派偵探小說家雷蒙德·錢德勒曾經說過,用心自省、找出自己本心,這是不尋常的天賦。
黑塞對荒原狼哈裡的剖析,實際上是對自己內心誠實而無畏的自我剖析,他與故事中的哈裡一樣,缺乏家庭溫暖,沒有社交活動,因為反戰被視為叛徒,遭受群體攻擊,甚至喪失了房屋、家庭以及財產。他的心靈世界與外部現實之間衝突劇烈,內心痛苦無法排遣。
荒原狼的自我療愈之路
黑塞曾說:「荒原狼的故事寫的雖然是疾病和危機,但是它描寫的並不是毀滅,不是通向死亡的危機,恰恰相反,它描寫的是治療。」
身處孤獨、迷茫和絕望中的哈裡,在意外邂逅赫爾米娜,重新燃起對生活的熱情。就像一個踽踽獨行的旅人,突然之間,覓得同伴。赫爾米娜向身處絕望的深淵的哈裡伸出了手,如同哈裡所說的,她是一個小小的亮孔,如小窗戶般照亮了我那黑暗的「恐懼」洞穴。
黑塞的另一部作品《德米安——少年彷徨時》也是近乎一樣的情節,辛克萊在陷於自我矛盾時,人生導師德米安出現了。
當我們處於深淵之中,總寄希望於別人拉我們一把。
但《荒原狼》故事的最後,哈裡親手殺死了赫爾米娜;而《德米安——少年彷徨時》的結尾,辛克萊發現德米安跟自己越來越像了。我想這是作者黑塞告訴我們,能拯救你的只有你自己。
與其寄希望於外界的力量,倒不如做自己的孤膽英雄。
我知道,這很難,但不試一試又怎麼知道做不到呢?
正如故事的結尾:
我清楚有成百上千個玩生活把戲的棋子放在我的口袋裡,一想到這場遊戲的價值,我感到非常吃驚,我做好了重新開始這場遊戲的準備。再次品嘗它的痛苦,再次因它的荒誕無聊而恐懼,一次又一次地探訪我心靈的地獄。
終有一天,我玩這個人生遊戲會更加熟練。終有一天,我能夠學會笑。帕勃羅和莫扎特都在等著我。
哈裡終於學會了接納自己,和這個世界好好相處。
白巖松曾經說過一句話:我們讀所有書,最終的目的都是讀到自己。
黑塞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讓我們探索真實的內心,從而更好地和自己相處,和世界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