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拿邊緣型人格障礙罵人了,他們自救的路並不容易

2020-12-04 騰訊網

精神健康/MENTAL HEALTH

如果你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BPD),一切仿佛都不再穩定:關係、情緒、想法、行為,甚至是身份認同。但是,BPD是可以被治療的。我們希望,這篇有關BPD症狀、治療和自助的文章能夠為你帶來一些幫助。當然,對於對自我情緒和衝動調節感興趣的同學們,自助小貼士也能為你帶來一些啟發。

作者/ Melinda Smith, M.A. & Jeanne Segal, Ph.D.

封面/ErinAniker

《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將邊緣型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定義為「一種人際關係、自我形象和情感不穩定以及表現出顯著衝動行為心理行為模式」,並將其表現形式整合為九項診斷標準。如果一個人的情況符合其中五項及以上,且這些症狀起始於青春期並持續了一定時間,對TA生活的諸多方面產生了影響,那麼便可能被診斷為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

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九大症狀

害怕被遺棄或被單獨留下。即便是愛人下班回家晚了一點或周末不在家這類小事也會引發極大的恐懼,從而使他們作出乞求、糾纏、挑釁、跟蹤乃至阻止對方離開等瘋狂舉動。

不穩定的人際關係。他們的戀愛關係總是熱烈而短暫:迅速墜入愛河,迅速體驗到失望。他們對人際關係的評價常在極端理想化和極端貶低之間交替變化,從而給愛人、朋友或親屬帶來情緒上的震蕩。

不明確或者不斷變換的自我形象(self-image)和自我意識(sense of self)。他們時而自我感覺良好,時而厭惡自己。對於自己是誰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亦不清楚自己的生活目標。因此,他們會頻繁地變換工作、朋友、愛人、宗教信仰、價值觀、目標以及性取向。

自我傷害的衝動。為尋求感官刺激,尤其當自己感覺沮喪時,他們會衝動性地消費、暴飲暴食、魯莽駕駛、行竊、發生不安全性行為、吸毒和酗酒等。這可以讓他們暫時感覺良好,然而長期而言,這會對他們自己以及周邊的人造成傷害。

自我傷害。他們會進行自殺或自殘行為。自殺行為(suicidal behavior)包括圍繞自殺進行的思考、展示自殺的姿態和威脅,以及將自殺付諸行動等。自殘(self-harm)則包含其他所有自我傷害但不以自殺為目的的行為,常見的行為有割傷和燒傷。

極端的情緒波動。對於他們而言,情緒不穩定非常常見。這一秒還很開心,下一秒則可能很沮喪。別人的一點小舉動都可以導致他們情緒失控。與抑鬱症或雙相情感障礙不同,他們的情緒雖然來勢洶洶,卻也轉瞬即逝,只會持續幾分鐘或幾個小時。

慢性的空虛感。他們感覺內心仿佛有個洞,極端情況下甚至會感到自己什麼都不是。為填補這種令人不適的空虛感,他們會利用藥物、食物或性,然而這些難以給他們帶來真正的滿足。

爆發性的憤怒。情緒一旦被觸發,便不再受他們控制。他們會大喊大叫、摔東西,直到精疲力盡。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憤怒感並不總是指向外界,很多時候也會指向自己。

多疑或者與現實分離。他們可能出現暫時的偏執觀念,懷疑他人的動機,在壓力下甚至可能出現解離(dissociation)的情況,感覺自己與現實世界存在一定距離,精神恍惚,仿佛置身於體外。

病因

專家們認為,邊緣型人格障礙是在遺傳、生物和外部環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產生的。大腦活動的異常可能是原因之一。簡單而言,患者的大腦時刻處於高度戒備狀態。面對同樣的情形,他們比其他人體驗到更多的恐懼和壓力,「戰鬥或逃跑」(fight-or-flight)開關更容易被觸發。而一旦觸發,無論合宜與否,代表著理性的腦區會被裹挾,原始的生存本能會被激發。

赫珀茲等人(Herpertz et al., 2001)的研究發現,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的杏仁核(amygdala)活動相對活躍,這意味著,即便是低水平的刺激也會導致他們強烈的應激反應,並且這種反應消退得更慢。此外,研究人員還指出,杏仁核會調節感覺皮層,從而使患者對周圍環境中的相關刺激更為敏感,更容易觸發情緒變化。一旦注意力被這些情緒刺激抓住,大腦中的認知程序會被打斷,從而對情緒的表達失去控制。

如果問題是由大腦差異帶來的,那是不是意味著我們對它就束手無策了呢?

並非如此。實際上,大腦也是可以被改變的。每當我們練習一種新的應對手段或自我緩解的方法,神經元之間會建立起新的連接。隨著練習的推進,這些新的連接會更強、更自發地發生。也就是說,通過練習,我們可以慢慢養成新的、健康的思維、情感和行為習慣,學會與情緒和平共處。

診斷與治療

請記住,如果你認為自己或者所愛的人正在經受邊緣型人格障礙的困擾,請前往三甲醫院或精神衛生中心,求助於專業的精神科醫生。由於它常常與其他問題相混淆或者同時出現,需要由醫生進行評估並作出準確診斷。

除就診以外,你還需要留意以下兩點:

、為自己(患者)找一位合適的心理治療師。

來自合格的心理治療師的支持和指導,對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的治療與康復有極大幫助。心理治療會提供給患者一個安全的空間,在這裡,患者可以嘗試新的應對技巧,著手應對自己在人際關係和信任中面對的問題。

經驗豐富的心理治療師會熟悉辯證行為療法(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圖式療法(schema-focused therapy)等適用於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治療方法,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只能局限於某種特定的治療方法。專家認為,以周為單位,包含心理疾病教育(psychoeducation)、家庭支持以及社交、情緒技巧培訓等內容的綜合治療方案適用於大多數患者。

花時間尋找一位讓自己感到安全的心理治療師。「安全」意味著,當你和TA在一起的時候,你可以感覺到被接納和被理解。找到之後,確保自己努力參與治療。一開始,也許你會覺得心理治療師將成為自己的救世主,然而很快便發現這只是幻覺。不要忘記,在理想化和妖魔化之間的搖擺是邊緣型人格障礙的症狀之一。此外,蛻變的過程總是痛苦的。如果你在治療中從沒體驗過不適,則說明你很有可能並沒有進步。

*編者注

心理治療師和我們常說的心理諮詢師是不同的,前者具有醫學背景,而後者主要致力於解決非臨床的一般心理問題。在國內,註冊心理治療師需要有醫學背景,多在醫院執業。所以,如確診為邊緣型人格障礙,可以優先在醫院尋求專業資源。

二、不要完全依賴於藥物治療

目前,很少有研究可以證明藥物對邊緣型人格障礙本身有效。相對而言,心理治療的效果更好。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藥物完全沒有幫助。在以下情況下,醫生會開具藥物:

在被確診邊緣型人格障礙的同時,也被確診患有抑鬱症或雙相情感障礙

患有驚恐發作或者嚴重的焦慮症

出現幻覺或者古怪、偏執的念頭

有自殺或自殘、傷人的傾向

自助小貼士:

應對邊緣型人格障礙的3個關鍵

一、平息情緒風暴

◽ (1)嘗試不帶批判地感受自己的情緒,專注於當下。接納情緒並不意味著任由它們擺布,而是停止抗擊、逃避、壓抑自己的情緒和否認自己的感受。在這個方面,正念技巧非常有效:

首先,像旁觀者一樣觀察自己的情緒。

可以把它們想像成波浪,看著它們來來去去。

專注於伴隨情緒出現的身體感覺。

告訴自己,你願意接受當下的感受。

提醒自己,感受到某種東西,並不意味著它就是現實的。

◽ (2)激發感官感受。感官刺激是最為快捷簡便的自我放鬆方法之一。多嘗試,去發現對自己最有效的感官刺激。此外,不同的情緒可能需要不同的策略。以下是一些入門建議:

觸覺。如果感覺刺激不足,比如麻木或抑鬱,可以往手上澆冷水或者熱水(小心燙傷)、握住冰塊,也可以緊握某個物件或者家具的邊緣;如果刺激過多,需要冷靜,則可以泡澡淋浴、陷在被窩裡,或者和寵物依偎一下。

味覺。如果感覺空虛或麻木,可以吮吸口味濃鬱的薄荷糖或者糖果,或者慢慢地吃一些重口味的東西,比如鹽醋口味的薯片(四川火鍋?)。如果想要平靜下來,熱茶和熱湯則可以舒緩緊繃的神經。

嗅覺。香薰、鮮花、芳香療法、中意的香水,甚至是廚房裡的各種香料……柑橘類、香料等強烈的氣味效果最好。

視覺。如果有什麼畫面抓住了自己的注意力,盯住它。這或是周遭的美景、插花或者畫;也可以是想像中的事物。

聽覺。需要更多刺激時,可以播放喧鬧的音樂、弄響蜂鳴器或者吹個口哨。反之,則可以聽舒緩的音樂或者風聲、鳥叫、海浪等大自然的聲音。

◽ (3)降低情緒的脆弱性。在疲勞和有壓力的情況下,人們更容易感受到負面的情緒。因此,照顧好自己的身心健康很關鍵:

避免會改變情緒的藥物

飲食均衡,攝入充足的營養

保證睡眠的充足與質量

有規律地進行運動

降低壓力

練習放鬆技巧

二、學會控制衝動,容忍不悅

當情緒已過於強烈、將自己完全籠罩時,衝動(impulsivity)便可能乘虛而入,從而讓人做出產生自殘、亂交、危險駕駛、暴飲暴食等衝動行為。重回掌控的關鍵是要意識到,這些衝動行為是為了應對壓力而出現的,結果雖然立竿見影,但是長期而言需要付出巨大代價。

◽ (1)稍作暫停,抑制衝動。一旦「戰鬥或逃跑」的模式被開啟,便很難進行自主的理性思考。這時,不要將注意力集中在念頭上,而應該集中在身體的感受上:

找一個安靜的地方坐下,儘量使自己坐得舒適。

專注於身體內部的感覺變化。感受所坐地方的表面,感受腳接觸地面、手擱在大腿上的感覺。

將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緩緩地深呼吸。緩慢吸氣,停三拍;然後緩慢呼氣,再停三拍。這樣的呼吸練習做個幾分鐘。

◽ (2)緊急情況下,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如果以上方法仍然無法讓自己擺脫破壞性衝動,可以嘗試專注於某樣能長時間佔據自己注意力的事情,直到衝動念頭過境。如果該事情能同時起到撫慰作用會更好。除了前文提及的基於感官感覺的方法,還可以:

看視頻節目。選擇那些可以帶來相反感受的視頻節目。比如,在感覺悲傷時觀看喜劇,覺得沮喪時,則可以看一些令自己放鬆的節目。

做點讓自己樂在其中並能夠投入的事。比如園藝、繪畫、樂器演奏、編織、讀書或打遊戲。

做點讓自己忙碌的體力活。比如打掃房子、採購食品、為寵物梳毛、洗衣服等家務。

運動。劇烈運動是促進腎上腺素分泌、宣洩情緒的健康方式。瑜伽和散步則有助於放鬆,可以在壓力大時嘗試。

給朋友打電話。與信任的朋友聊天可以迅速而有效地轉移注意力,讓自己感覺好一些,並且獲得看待問題的另一種視角。

三、改善人際關係

對於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而言,退一步並從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非常不容易。因此,他們常常會錯誤解讀他人的想法和感覺,而且會忽略自己的行為對他人造成的影響。他們並非不在乎,而是因為當涉及他人時,他們的視野會有很大的盲區。

◽(1)檢驗自己的假設。對他人意圖的誤讀常常發生於被壓力和消極情緒主導的時候。如果意識到了這種傾向,提醒下自己:你並不是個讀心者!舉個例子,你的伴侶突然結束了通話,你覺得沒有安全感,擔心TA對你失去了興趣。在你基於自己的主觀感受對此作出反應前:

考慮下其他可能性。可能TA正忙於工作,可能TA今天壓力太大,可能TA今天還沒喝咖啡……

直接詢問TA,確認TA的話或行為想表達的意思。採用溫和的,而非指責的詢問方式,如「這也許並不是真的,但是我覺得……」,或者「也許我太敏感,但我感覺……」

◽(2)停止投射。你是否傾向於將自己的負面情緒看成是他人的問題?你是否會在對自己生氣時將怒火發洩到其他人身上?你是否將別人的反饋和建設性批評視為人身攻擊?如果這些情況存在的話,則說明你有投射(projection)的問題。

◽(3)與控制衝動一樣,應對投射也需要暫停並感受自己的情緒與身體感受。對心跳加快、肌肉緊張、出汗、噁心、輕微頭疼等表示壓力的信號多加注意,它們預示你可能會做出讓你事後後悔的行為,如口不擇言地進行攻擊。稍作暫停,深呼吸,然後問自己以下問題:

我是否在生自己的氣?

我是否覺得羞愧或者害怕?

我是否擔心被拋棄?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暫停對話,告訴對方你有些情緒化,需要點時間進行思考,然後才能繼續討論。

◽(4)承擔起自己在關係中應盡的責任。詢問自己,自己對關係中出現的問題應該付多少責任?自己的言語和行為給所愛的人們帶來了什麼樣的感受?自己是否常常將他人視為極好或極壞?如果你嘗試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降低自我防禦的程度,你可能會發現關係的質量慢慢開始有所改善。

*編者注

此為編輯過的譯文,有刪改。

譯者 / 愛瑪林

審校 /阿澈

編輯 / Natsuki

https://www.helpguide.org/articles/mental-disorders/borderline-personality-disorder.htm

關於作者/Melinda Smith M.A.

心理健康倡導者,《HelpGuide》總編輯兼作家。心理學碩士,具有超過15年的健康領域的作家和編輯經驗。熱衷跟進前沿研究,為讀者展現做出更好選擇及其控制心理健康所需的知識。

關於作者/Jeanne Segal, Ph.D.

治療師、作家、擔任《HelpGuide》總編輯長達16年。畢生致力於探索情商與身心健康間的關係。所行之事皆為幫助人們發展情感技能改善健康狀況、加強人際關係並改善生活,

關於譯者/愛瑪林

對生活大聲說「Yes, and …」

關於審校/阿澈

喜歡碳酸討厭磷酸的賽博格。

關於編輯/Natsuki

人文社科專業愛好者,精神健康業餘搬磚工,前死理性學術派。

編輯推薦

相關焦點

  • 別再拿邊緣型人格障礙罵人了,他們自救並不容易
    如果一個人的情況符合其中五項及以上,且這些症狀起始於青春期並持續了一定時間,對TA生活的諸多方面產生了影響,那麼便可能被診斷為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九大症狀病因專家們認為,邊緣型人格障礙是在遺傳
  • 「沒有安全感、喜怒無常,我是邊緣型人格障礙」,「不,你不是」
    在昨天的文章裡,我介紹了邊緣型人格障礙(BPD)的一些行為特徵,在文章下面有很多讀者留言,紛紛給自己「上套」,說「我就是邊緣型人格障礙」或者「我身邊的某位親人就是這樣的人」。事實上,在上一篇文章的開端我就曾經寫道:「人格障礙是一種僅次於精神分裂的比較嚴重的精神疾病,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佔總人群的6%。
  • 邊緣人格障礙:比抑鬱症糟糕可怕的心境障礙就是我
    其實ta們根本控制不住,ta們很可能是人格障礙患者,甚至是邊緣性人格障礙。那麼什麼是邊緣性人格障礙呢?首先我們說說人格,其實我們每天說的人格都是在遺傳先天基礎上與外界客體環境互動後形成的穩定且獨特的心理模式。
  • 雙相情感障礙與邊緣型人格障礙的鑑別診斷「臨床必備 」
    儘管證據表明雙相情感障礙(BD)和邊緣型人格障礙(BPD)是不同的疾病類型,但由於表型特徵的大量重疊,其鑑別診斷往往具有挑戰性。此外,BD和BPD經常共存,這使得區分這兩種情況更加困難。提高診斷準確性對於優化患者的臨床結果和長期預後至關重要。
  • DSM5分裂型人格障礙 (STPD) 診斷標準
    分裂型人格障礙的基本特徵是一種社交和人際關係缺陷的普遍模式,表現為對親密關係感到強烈的不舒服和建立親密關係的能力減弱,且有認知或感知的扭曲和古怪行為
  •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表現為,毫無道德和情感可言,對他人的傷害沒有內疚或難過,沒有同情心,對別人的悲慘遭遇和痛苦,漠不關心,行為受原始欲望的支配,脾氣火爆,氣量狹小,總是指責他人,為人老奸巨猾,從不負責,思想行為與社會道德規範背道而馳,滿嘴哥們義氣,好拍馬屁,逢場作戲,但只要一點不如意就立馬
  • 不要讓人格障礙妨礙你們的感情
    其實這就是人格障礙,是一種心理病態的表現,因此我們不可以用正常的標準去衡量他們,與他們計較與爭吵。人格障礙的形成與早期生活經歷和教育方式有關,預防和治療都是越早越好。那麼,什麼是人格障礙呢?讓我們先來聽聽心理醫生的回答吧!  人格就是我們常說的個性、性格,人格障礙是人格發展的內在不協調,是在沒有認知障礙、智力障礙情況下出現的情緒反應、動機和行為活動的異常。
  • 《與內心的恐懼對話》:一場與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來自內心的對話
    邊緣型人格障礙(BPD)是以情感、人際關係、自我形象的不穩定及衝動行為為臨床特徵的一種複雜又嚴重的精神障礙。《與內心的恐懼對話》,這是第一本寫給邊緣性人格障礙者親友的療愈的書,由臨床經驗豐富的心理學家保羅·梅森與美國最重要的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自助網站發起者蘭迪·克萊格合作撰寫。書中收錄了大量真實案例,全部取材於現實生活。
  • 人格障礙的10種主要類型
    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又稱「無情型」、「悖德狂」,其主要特徵是:信仰、言行等常與社會規範不相適應,固執己見,並具有反覆發生的持久危害行為;無責任感、極端自私、冷酷無情、 刻薄殘忍;有異常的攻擊性,常責備他人;耐受力差,容易衝動;屢犯錯誤,屢教不改。
  • 心理健康:如果你有「被動攻擊型人格障礙」,試試這幾種改善方法
    「被動攻擊型人格障礙」這個術語在二戰後才出現,它一度被用來描述某些士兵身上出現的抵抗權威的微妙情緒。被動型攻擊型人格障礙的症狀包括間接地抵制權威,或者間接地對某個人產生怨恨。有被動型攻擊型人格障礙的人一般會儘量避免和別人發生衝突。當你用表面的禮貌掩飾內心的挫折時,被動攻擊行為是不容易被發現的。
  • 孩子小心眼愛記仇,「偏執型人格障礙」影響心理,家長不可忽視
    而孩子過分的愛記仇很有可能是受到「偏執型人格障礙」的影響,這對孩子的身心發展都會有一定的壞處。一、「偏執型人格障礙」的表現1. 氣量小患有這種人格障礙的人,很容易表現出氣量小的行為。情緒不穩定患有這種人格障礙的孩子在情緒控制上非常的欠缺,遇到令自己感到憤怒的情況時,很容易出現過激的行為舉動。不穩定的情緒使得孩子很容易陷入過於暴躁的情緒氛圍之中。4. 具有一定的攻擊性受到「偏執型人格障礙」的影響,孩子在行為表達上會有一定的攻擊性,並且行事很容易衝動。
  • 脾氣暴躁或是人格障礙惹的禍
    我不置可否地笑笑,故意顧左右而言他:「你什麼時候開始變得容易發脾氣的?」a君想也不想就說:「我一向如此,小時候就是這樣的。」嚴格地講,這種顯著的人格偏離表現,在我國精神疾病分 類中屬於「衝動型人格障礙」,而世界衛生組織則將其納入「情緒不穩定型人格障礙」,美國將其納入到「邊緣型人格障礙」之中。但是,同許 多人一樣,由於缺乏心理健康知識,a君也沒有認識到這是一種人格障礙,是眾多心理疾病中的一種,而只是認為這僅僅是脾氣不好、個性太強的表現,因而也從來不把它當作一回事,更不會把它當作心理疾病而引起注意和重視。
  • 我很愛你,但是我不希望你過得好——婚姻中的自戀型人格障礙
    自戀型人格障礙是一種特別矛盾的心理現象:一方面,自戀者覺得自己無所不能神通廣大,另一方面,自戀者卻是如假包換的低自尊群體,他們稍不如意,就又體會到自我無價值感。對外他們充滿自信,看起來像個王者,但有時他們會對身邊人進行瘋狂的貶低和打壓,就像一個暴君。
  • 筆跡中的十五種DID【多重人格障礙 】
    寶拉是一名DID多重人格障礙的患者,46歲,正走在康復治療的路上,並且把她的病症做成了紀錄片,希望能幫助更多的人
  • 心理分析:韓國N號房事件主犯系學霸,反社會型人格的人有多可怕
    具有典型的反社會人格。通過查閱大量報導,我將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這位惡魔反社會人格的形成。2、何為「反社會人格」?反社會性人格障礙,又叫做無情型人格障礙。這類人最大的特點就是冷血無情,具體表現為缺乏內疚感和同情心。在這次的事件中,人們痛斥趙周斌沒有良知、殘忍無情,這是反社會型人格最常見的標籤。你以為「反社會型人格」的人很少見嗎?
  • ...錯亂者大腦相關灰質較少,若具有反社會人格障礙,那他們是天生的...
    根據位於英國倫敦的國王學院精神病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介紹:「雖然精神錯亂的患者大腦存在於常人不同的結構,但是該疾病又與反社會人格障礙型的大腦缺陷存在不同點,抑或與健康的非精神錯亂的罪犯不同。」  布萊克伍德同時也補充解釋,依據大腦灰質結構來分組並不是將精神病患者認定為「冷酷」型和「頭腦發熱」型。但是,通過對具有這兩種行為傾向的精神病患者小組對比研究,結果發現在成年階段「冷酷」型傾向患者在犯罪時間上更較「頭腦發熱」型傾向的患者更早,而且犯罪行為的波及面也更廣,犯罪頻率也更大,更重要的是,在治療效果上也比「頭腦發熱」型來得遜色。
  • 人類人格大賞之病態人格篇:表演型人格,特性及其日常表現
    表演型人格障礙, 又被稱為尋求注意型人格,特徵為情緒外露,表情豐富,喜怒哀樂皆形於色,嬌柔做作,易發脾氣,喜歡別人同情和憐憫,情緒多變且易受暗示。以自我為中心,好交際和自我表現。對別人要求多,不大考慮別人的利益。思維膚淺,不習慣於邏輯思維,顯得天真幼稚。所以有時候我們會認為表演型人格障礙是心理幼稚型人格障礙。
  • 精神疾病科普系列(二): 「邊緣型」 非黑即白的世界,你能理解嗎?
    Disorderhttps://www.borderlinepersonalitydisorder.org/what-is-bpd/treating-bpd/[4] 默沙東診療手冊https://www.msdmanuals.com/zh/professional/psychiatric-disorders/人格障礙
  • 一言不合就起衝突,情緒過敏的背後,原來是衝動型人格障礙
    《八種常見人格障礙》第7篇–衝動型人格障礙作者:蔡銀兵案例一:王鋒(化名)是一家工廠流水線上的員工,同事們對他的印象並不好。原因在於王鋒性格暴躁,情緒不穩定。
  • 權威16型人格分析,你屬於哪一種?
    F ;感知型人格 (偏感性人格)人格主要特點;喜歡感受感知他人的情緒與困境,並能夠給予一定的精神引領。喜歡平衡各種關係,但是有時候做事會比較教條和死板。情商高但是容易聖母心,同時懂得照顧他人的需求,但是很愛面子。